期刊文献+
共找到78篇文章
< 1 2 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济阳、临清坳陷及鲁西地区中新生代构造演化对比分析 被引量:22
1
作者 姜慧超 张勇 +1 位作者 任凤楼 张交东 《中国地质》 CAS CSCD 2008年第5期963-974,共12页
通过对横跨济阳、临清坳陷及鲁西地区的6条地震平衡剖面或正演构造模型的分析表明:该区古近纪伸展速率大大快于中生代,尤其表现在古近纪早期(E1-2k+E2-3s4),济阳坳陷大于临清坳陷,鲁西地区最小。济阳坳陷的东营与惠民凹陷原型盆地的发... 通过对横跨济阳、临清坳陷及鲁西地区的6条地震平衡剖面或正演构造模型的分析表明:该区古近纪伸展速率大大快于中生代,尤其表现在古近纪早期(E1-2k+E2-3s4),济阳坳陷大于临清坳陷,鲁西地区最小。济阳坳陷的东营与惠民凹陷原型盆地的发育可大致分为5个阶段,中生代时期东部伸展量明显大于西部,东部在白垩纪末期有过强烈的剥蚀,推测这与中生代沿郯庐断裂裂谷较发育有关,东部裂陷剧烈,白垩纪末构造反转亦强烈。沙河街组四段—孔店组时期东营与惠民凹陷伸展量相近,属于走滑拉分的沉积盆地,沙河街组三段以后,东西部再次差异发展,西部伸展明显大于东部。整个中新生代垂向上表现为裂陷强,反转亦强;平面上表现为类似翘翘板运动。临清凹陷由于处在强裂陷的过度部位而使其变换构造发育,断陷湖盆不能持续稳定的发育,因此成烃条件较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平衡剖面 构造演化 中新生代 济阳 临清坳陷 鲁西地区
下载PDF
渤海湾盆地临清坳陷东部上侏罗统-下白垩统剥蚀量恢复与原型盆地 被引量:11
2
作者 王明健 张训华 +3 位作者 张运波 何登发 孙衍鹏 李文涛 《古地理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4期499-506,共8页
渤海湾盆地临清坳陷东部自中生代以来经历了多次构造运动,不同构造时期盆地性质也不相同。本次研究对临清坳陷东部自晚侏罗世以来的构造演化历史进行了分析,恢复了上侏罗统—下白垩统的地层剥蚀量和原始地层厚度,在此基础上结合同一时... 渤海湾盆地临清坳陷东部自中生代以来经历了多次构造运动,不同构造时期盆地性质也不相同。本次研究对临清坳陷东部自晚侏罗世以来的构造演化历史进行了分析,恢复了上侏罗统—下白垩统的地层剥蚀量和原始地层厚度,在此基础上结合同一时期的断裂系统图,对盆地发育特征进行了初步研究。结果表明:临清坳陷东部晚侏罗世—早白垩世处于断陷盆地发育阶段;地层剥蚀程度的强弱主要受燕山晚期运动所形成的各种构造的控制,剥蚀厚度呈NE向大小相间分布;晚侏罗世—早白垩世盆地展布方向为NNE向,地层展布主要受断层控制,厚度中心均位于断层上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临清坳陷 晚侏罗世—早白垩世 剥蚀量 原型盆地
下载PDF
临清坳陷东部石炭-二叠系流体包裹体特征及油气充注期次研究 被引量:9
3
作者 于岚 李文涛 +2 位作者 陈红汉 刘华 张立宽 《中国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6期26-32,共7页
利用临清坳陷东部4口井35块石炭-二叠系储层样品对流体包裹体特征进行分析,通过流体包裹体显微鉴定、微束荧光光谱和均一温度测试等方法,结合埋藏史、热演化史及生排烃史模拟技术对临清坳陷石炭-二叠系油气充注期次进行研究。结果表明:... 利用临清坳陷东部4口井35块石炭-二叠系储层样品对流体包裹体特征进行分析,通过流体包裹体显微鉴定、微束荧光光谱和均一温度测试等方法,结合埋藏史、热演化史及生排烃史模拟技术对临清坳陷石炭-二叠系油气充注期次进行研究。结果表明:有机包裹体以发弱黄色、弱蓝白色-白色荧光及不发荧光的气相包裹体为主,少见弱蓝绿色和弱蓝白色荧光的油包裹体,样品中检测到大量裂缝和孔隙沥青及沥青包裹体,早期油藏遭受破坏,以天然气成藏为主;石炭-二叠系至少存在5幕与油气成藏相关的流体活动;第一成藏期距今171~148.5 Ma,主要为油充注,第二到第四成藏期以天然气成藏为主,成藏期分别为距今141.9~95.7 Ma、51.0~33.1 Ma和19.7~2.5Ma,主要成藏期是古近纪以来的第三、四期,处于烃源岩大规模生烃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充注期次 流体包裹体 微束荧光 石炭-二叠系 临清坳陷东部
下载PDF
临清坳陷西部侏罗纪—晚白垩世原型盆地恢复 被引量:10
4
作者 赵俊青 夏斌 +2 位作者 纪友亮 刘宝明 杜金虎 《石油勘探与开发》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3期15-22,共8页
综合地质、地震、测井等资料,运用多种技术方法和手段,对渤海湾盆地临清坳陷西部的侏罗纪、早白垩世和晚白垩世原型盆地的地层剥蚀厚度、原始沉积厚度、盆地边界、沉积相展布特征、盆地类型等进行了恢复和分析。结果表明:侏罗系剥蚀厚... 综合地质、地震、测井等资料,运用多种技术方法和手段,对渤海湾盆地临清坳陷西部的侏罗纪、早白垩世和晚白垩世原型盆地的地层剥蚀厚度、原始沉积厚度、盆地边界、沉积相展布特征、盆地类型等进行了恢复和分析。结果表明:侏罗系剥蚀厚度一般在200~1000m,原始沉积厚度约1000~1500m,厚度稳定,以河湖交互沉积为主,是在印支期形成的向斜坳陷背景上发育的断陷盆地;下白垩统剥蚀厚度一般为1000~2000m,原始沉积厚度约2000~4500m,厚度变化较大,发育面积较大的湖泊,有较深湖相沉积,为一断陷型盆地;上白垩统剥蚀厚度一般为1000~2000m,原始沉积厚度约1000~4000m,仅分布在南部的丘县凹陷,主要是河流相沉积,局部发育浅湖相沉积,是在晚白垩世隆起背景上发育的小型断陷盆地。在此基础上,结合分析化验资料研究油气成藏条件和规律。临清坳陷西部中生界主要存在下白垩统和侏罗系两大套烃源岩,主要分布于丘县凹陷和南宫凹陷,有机质丰度较低,热演化程度较高,可能正处于生油高峰阶段,油气藏类型主要有自生自储型和潜山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临清坳陷西部 原型盆地 侏罗纪 早白垩世 晚白垩世
下载PDF
平衡剖面技术在临清坳陷东部盆地分析中的应用 被引量:12
5
作者 李伟 吴智平 +1 位作者 侯旭波 于洪洲 《油气地质与采收率》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2期33-36,41,共5页
基于平衡剖面的基本原理,借鉴张性地区平衡剖面恢复的方法和经验,对临清坳陷东部5条主要测线进行了恢复,并分析了各构造阶段的盆地演化特征。研究结果表明:在早—中三叠世,盆地不存在挤压与拉张,为稳定内陆坳陷发育阶段;在晚三叠世,盆... 基于平衡剖面的基本原理,借鉴张性地区平衡剖面恢复的方法和经验,对临清坳陷东部5条主要测线进行了恢复,并分析了各构造阶段的盆地演化特征。研究结果表明:在早—中三叠世,盆地不存在挤压与拉张,为稳定内陆坳陷发育阶段;在晚三叠世,盆地整体抬升并遭受剥蚀,应力场表现为北东—南西向挤压;在侏罗纪—早白垩世,区内进入张性伸展发育阶段,研究区表现为受兰聊大断层控制的北东向大型初始裂陷盆地;在晚白垩世,盆地性质由拉张转变为挤压,整体缺失上白垩统,中生界剥蚀厚度约为400m;在古近纪,研究区进入大规模断陷盆地发育阶段,应力场优势拉张方向为北西—南东向;在新近纪—第四纪,研究区进入整体拗陷阶段,表现为轻微拉张性质,盆地演化趋于稳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平衡剖面 盆地演化 应力场 张性构造 临清坳陷东部
下载PDF
渤海湾盆地临清坳陷晚古生代古地理特征 被引量:9
6
作者 吕大炜 赵洪刚 +5 位作者 李增学 刘海燕 王平丽 赵学升 满毅 宁文峰 《古地理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4期437-450,共14页
运用沉积学、地层学、板块构造学等学科理论,分析了临清坳陷晚古生代沉积特征,采用单因素分析多因素综合作图法进行岩相古地理编图,总结出其盆地演化特征。研究结果表明:临清坳陷晚古生代沉积类型主要包括障壁—潟湖沉积、潮坪沉积、碳... 运用沉积学、地层学、板块构造学等学科理论,分析了临清坳陷晚古生代沉积特征,采用单因素分析多因素综合作图法进行岩相古地理编图,总结出其盆地演化特征。研究结果表明:临清坳陷晚古生代沉积类型主要包括障壁—潟湖沉积、潮坪沉积、碳酸盐岩台地沉积、河控浅水三角洲沉积及曲流河—湖泊沉积。编制5张岩相古地理图,分析发现:本溪期以潮坪相和碳酸盐岩台地相沉积为主;太原期以碳酸盐岩台地相、障壁—潟湖相以及潮坪相沉积为主;山西期以河控浅水三角洲相沉积为主;下石盒子期主要是曲流河道和泛滥平原沉积为主;上石盒子期主要以曲流河与湖泊沉积为主。研究区盆地演化可以划分为3个阶段:第1阶段为晚石炭世至早二叠的本溪期与太原期,主要是陆表海充填沉积阶段;第2阶段为过渡环境沉积充填阶段,即二叠世山西期;第3阶段为陆相环境沉积阶段,包括上石盒子和下石盒子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临清坳陷 沉积相 岩相古地理 单因素分析多因素综合作图法
下载PDF
临清坳陷东部新生代盆地变换构造分析及与油气关系 被引量:14
7
作者 周章保 汪新文 陶国强 《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4期91-98,共8页
伸展背景下的变换构造是指裂谷盆地中为保持区域伸展应变守恒而形成的伸展变形构造的调节体系,包括调节构造与传递构造两类,它在裂谷盆地发展过程中对伸展构造的分段(如东西分带、南北分块)活动起着重要的控制作用。临清坳陷东部新生代... 伸展背景下的变换构造是指裂谷盆地中为保持区域伸展应变守恒而形成的伸展变形构造的调节体系,包括调节构造与传递构造两类,它在裂谷盆地发展过程中对伸展构造的分段(如东西分带、南北分块)活动起着重要的控制作用。临清坳陷东部新生代盆地的变换构造类型以调节构造为主,传递构造不多见。简述了该区不同时期的变换构造类型和构造样式,并分析了变换构造对沉积环境的控制作用及与油气的关系。对临清坳陷东部新生代变换构造的分析,将对该区的油气勘探具有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变换构造 调节构造 传递构造 临清坳陷 沉积环境 油气勘探 盆地
下载PDF
临清坳陷中新世玄武岩地球化学特征及大地构造意义 被引量:5
8
作者 郭华 夏斌 +3 位作者 陈根文 王润红 丁桔红 王建军 《石油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4期5-11,共7页
采用主量元素、微量元素、Sr-Nd同位素地球化学研究手段和大地构造分析方法,对临清坳陷中新世玄武岩的地球化学特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中新世馆陶组(N1g)玄武岩为碱性玄武岩和碱性粗面玄武岩,呈现轻稀土富集型分布模式,无Eu异常,稀... 采用主量元素、微量元素、Sr-Nd同位素地球化学研究手段和大地构造分析方法,对临清坳陷中新世玄武岩的地球化学特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中新世馆陶组(N1g)玄武岩为碱性玄武岩和碱性粗面玄武岩,呈现轻稀土富集型分布模式,无Eu异常,稀土总量较低。大离子亲石元素富集,蛛网图显示负斜率较大的右倾曲线,并有不同程度的Nb-Ta和Sr元素富集以及Zr、Ti和Y元素的轻度亏损,含量较低的不相容元素基本上呈平滑分布。Sr-Nd同位素组成较为均一,玄武岩岩浆主要来自亏损软流圈地幔,同时存在轻微的岩石圈地幔混染作用。包括临清坳陷在内的渤海湾盆地是地幔上隆而造成岩石圈伸展减薄的产物,是太平洋板块向欧亚板块之下俯冲形成的陆内扩张盆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玄武岩 地球化学特征 中新世 馆陶组 临清坳陷
下载PDF
临清坳陷变换构造研究 被引量:14
9
作者 刘剑平 汪新伟 汪新文 《地质科技情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4期51-54,共4页
讨论了临清坳陷内3个规模较大的调节构造带,即封丘左行传递带、马陵横向背斜调节带和夏津—腰站斜向背斜调节带的构造特征及成因机制。临清坳陷内"东西分带、南北分块"的构造特征,是由平行于裂谷轴方向的NNE(NE)向伸展正断层... 讨论了临清坳陷内3个规模较大的调节构造带,即封丘左行传递带、马陵横向背斜调节带和夏津—腰站斜向背斜调节带的构造特征及成因机制。临清坳陷内"东西分带、南北分块"的构造特征,是由平行于裂谷轴方向的NNE(NE)向伸展正断层和垂直(或斜交)于裂谷轴方向的NW(NWW)斜向滑移断层及横向构造带等共同作用造成的;区内3个规模较大的调节构造带是造成"南北分块"的构造原因,这些调节构造带垂直或斜交于裂谷方向,通过传递带或调节带的方式调节不同伸展域间的应变,从而使区域应变守恒。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变换构造 传递带 调节带 伸展块断作用 临清坳陷
下载PDF
临清坳陷东部上古生界煤系烃源岩的生烃演化 被引量:7
10
作者 李伟 李文涛 +1 位作者 刘华 陈丽 《煤田地质与勘探》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5期13-18,共6页
为了明确临清坳陷东部上古生界煤系烃源岩的生烃演化过程,对煤系烃源岩的热演化特征、生烃演化与构造-埋藏的时空匹配关系进行了动态分析。研究结果表明,临清坳陷东部上古生界煤系源岩具有多期次的生、排烃过程:初次生烃过程具有区域一... 为了明确临清坳陷东部上古生界煤系烃源岩的生烃演化过程,对煤系烃源岩的热演化特征、生烃演化与构造-埋藏的时空匹配关系进行了动态分析。研究结果表明,临清坳陷东部上古生界煤系源岩具有多期次的生、排烃过程:初次生烃过程具有区域一致性,主要发生在印支期中三叠世末期,但生烃量有限;主要生烃过程发生在燕山期和喜马拉雅期,现今进入生烃门限的深度在4 000 m左右。临清坳陷东部可以划分出中隆新隆、中坳新隆、中坳新坳等3种不同类型的盆地叠合单元,对于上古生界煤成气藏勘探而言,应在盆地叠合单元详细区划的基础上,重点在中坳新坳型叠合单元寻找那些主力二次生烃期较晚(古近纪末或新近纪—第四纪),且后期构造变动相对较弱的地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烃演化 煤系烃源岩 上古生界 盆地叠合单元 临清坳陷东部
下载PDF
临清坳陷(东部)石炭二叠系煤成气勘探远景 被引量:17
11
作者 李春山 徐春华 黄永玲 《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SCD 1997年第2期25-28,共4页
临清坳陷(东部)煤炭资源丰富,石炭二叠系煤系烃源岩埋藏深、分布广,是煤成气勘探的有利地区.自其沉积以来经历了均衡、停止、补偿和差异演化四个阶段,形成了现今比较复杂的热演化格局.按照不同地区的埋藏历史,可以把它们划分成... 临清坳陷(东部)煤炭资源丰富,石炭二叠系煤系烃源岩埋藏深、分布广,是煤成气勘探的有利地区.自其沉积以来经历了均衡、停止、补偿和差异演化四个阶段,形成了现今比较复杂的热演化格局.按照不同地区的埋藏历史,可以把它们划分成回返型和中隆新凹型两种,后者是煤成气生成和保存的有利地区.结合埋藏热演化史,对临清坳陷(东部)石炭二叠系煤系烃源岩主生气期进行了确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石炭纪 二叠纪 埋藏史 煤成气 资源量 临清坳陷
下载PDF
临清坳陷东部构造变动特征及控制作用 被引量:8
12
作者 柳忠泉 邱连贵 周桂芹 《石油实验地质》 CAS CSCD 2004年第1期31-34,共4页
该文应用掀斜变动原理对临清坳陷东部的构造进行了分析,并总结了下第三系盖层层序的基本构造特征和断块掀斜变动对沉积的控制作用。研究表明,掀斜断块是盆地内具有成因意义的最基本结构单元,而掀斜变动控制了盆地的演化并影响到物源区... 该文应用掀斜变动原理对临清坳陷东部的构造进行了分析,并总结了下第三系盖层层序的基本构造特征和断块掀斜变动对沉积的控制作用。研究表明,掀斜断块是盆地内具有成因意义的最基本结构单元,而掀斜变动控制了盆地的演化并影响到物源区古地貌的发育,对盆地内沉积体系的类型、展布及演化也具有重要的控制作用;临近主控断层的断槽及下斜坡是生油洼陷发育的有利部位,而远离断层的上斜坡和断脊区则是油气运移的主要指向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断块 斜坡 构造演化 油气勘探 临清坳陷
下载PDF
临清坳陷晚古生代煤成气储层沉积学特征 被引量:5
13
作者 韩美莲 吕大炜 +1 位作者 王芳 贾强 《煤田地质与勘探》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4期7-11,15,共6页
临清坳陷晚古生代地层是胜利油田勘探的重要层位,研究其煤成气储层特征对该区油气资源勘探和能源接替有重要意义。以沉积学、岩石学和地层学为主要研究手段,在总结该区晚古生代沉积体系及沉积相基础上,分析了山西组和石盒子组等地层中... 临清坳陷晚古生代地层是胜利油田勘探的重要层位,研究其煤成气储层特征对该区油气资源勘探和能源接替有重要意义。以沉积学、岩石学和地层学为主要研究手段,在总结该区晚古生代沉积体系及沉积相基础上,分析了山西组和石盒子组等地层中的砂岩储层物性特征。研究发现:该区主要存在四大沉积体系,即潮坪沉积体系、障壁-泻湖沉积体系、河控浅水三角洲沉积体系及河流-湖泊复合沉积体系,其中,三角洲分流河道砂体、大型河流、湖泊及湖泊三角洲沉积砂体成为煤成气的有利储层;这些储层的岩石类型主要有长石砂岩、石英砂岩、岩屑砂岩及硬砂岩等,且石英砂岩以奎山段较发育,长石石英砂岩多发育于山西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临清坳陷 煤成气 沉积体系 储层
下载PDF
多旋回叠合盆地油气成藏期次与成藏时期确定——以渤海湾盆地临清坳陷东部上古生界为例 被引量:19
14
作者 李文涛 陈红汉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3期333-341,共9页
勘探实践表明,多旋回叠合盆地油气成藏过程的复杂性极大地影响了油气勘探进程。对渤海湾盆地临清坳陷东部上古生界石炭-二叠系烃源岩生烃史进行模拟的结果表明,该盆地分别在中-晚三叠世、晚白垩世、古近纪和新近纪—第四纪发生了4次生... 勘探实践表明,多旋回叠合盆地油气成藏过程的复杂性极大地影响了油气勘探进程。对渤海湾盆地临清坳陷东部上古生界石炭-二叠系烃源岩生烃史进行模拟的结果表明,该盆地分别在中-晚三叠世、晚白垩世、古近纪和新近纪—第四纪发生了4次生烃过程,且第一次生烃量小、可忽略不计,第二次生烃量也不大,主要生烃高峰期发生在新生代;而6口井76块流体包裹体样品的系统分析成果揭示,上古生界分别在晚侏罗世—早白垩世、古近纪和新近纪—第四纪发生了3期以天然气充注为主的油气成藏过程,第一期成藏发生在141.9~95.7 Ma,第二期成藏发生在51.0~33.1 M a,第三期成藏发生在19.7~0 M a,且每期成藏均起始于叠合盆地拗陷阶段,终止于构造抬升阶段。储层有机包裹体观测表明,第一期充注油气几乎全被破坏成残留沥青,第二期和第三期充注的油气有可能在以北西向断裂分隔的中央洼陷上古生界地层-构造圈闭聚集成藏而成为潜在的勘探目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油气成藏期次 流体包裹体 古生界 叠合盆地 临清坳陷 渤海湾盆地
下载PDF
临清坳陷东部早—中侏罗世地层剥蚀量恢复与原型盆地 被引量:8
15
作者 王明健 张训华 张运波 《特种油气藏》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6期17-21,141-142,共5页
受中生代以来多次构造运动的控制,临清坳陷东部在不同构造时期盆地性质也不相同。在对研究区进行地震解释基础上,分析了临清坳陷东部自侏罗纪以来的构造演化历史,恢复了下—中侏罗统剥蚀量和原始地层厚度,并结合同一时期的断裂系统图对... 受中生代以来多次构造运动的控制,临清坳陷东部在不同构造时期盆地性质也不相同。在对研究区进行地震解释基础上,分析了临清坳陷东部自侏罗纪以来的构造演化历史,恢复了下—中侏罗统剥蚀量和原始地层厚度,并结合同一时期的断裂系统图对盆地发育特征进行了初步分析。结果表明:临清坳陷东部J1-2处于坳陷盆地发育阶段;地层剥蚀程度的强弱主要受自晚侏罗世以来的多期构造运动所形成的各种构造的控制,呈现剥蚀厚度呈NE向大小相间分布的规律;J1-2时期盆地整体展布方向为NE向,盆地展布主要受印支期所形成的挤压构造所控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临清坳陷东部 早-中侏罗世 剥蚀量 原型盆地
下载PDF
临清坳陷东部构造演化及对上古生界烃源岩生烃的控制作用 被引量:4
16
作者 王明健 张训华 +3 位作者 张运波 何登发 孙衍鹏 李文涛 《石油天然气学报》 CAS CSCD 2012年第6期8-12,164,共5页
目前渤海湾盆地的勘探形势良好,在上古生界陆续发现多个煤成气气田,但在盆地西南部的临清坳陷东部尚未有大的勘探突破。为提高天然气勘探效率,从构造演化方面入手,结合埋藏史和流体包裹体的分析结果,对研究区上古生界煤系烃源岩的生烃... 目前渤海湾盆地的勘探形势良好,在上古生界陆续发现多个煤成气气田,但在盆地西南部的临清坳陷东部尚未有大的勘探突破。为提高天然气勘探效率,从构造演化方面入手,结合埋藏史和流体包裹体的分析结果,对研究区上古生界煤系烃源岩的生烃作用进行了深入研究。结果表明:临清坳陷东部的构造演化主要受华北板块与其周围板块的相互运动及其运动方式所控制,三叠纪以来经历了5期演化过程;上古生界煤系烃源岩的成熟演化主要受构造演化所控制,共经历了5次生烃作用,以喜马拉雅早中期和喜马拉雅晚期2次生烃作用最强,并且与圈闭形成时间匹配良好,生成的油气能得到有效的保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临清坳陷东部 上古生界 构造演化 生烃作用
下载PDF
渤海湾盆地临清坳陷东部边界断裂——兰聊断层几何学、形成演化与成因机制 被引量:3
17
作者 王明健 何登发 +2 位作者 李文涛 鲁人齐 桂宝玲 《地质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3期775-786,共12页
充分利用钻井、测井、分层和地震资料,并结合区域地质背景和前人研究成果对临清坳陷东部地区地震资料进行了详细解释,以此为基础对临清坳陷东部边界—兰聊断层的几何学特征、形成演化及其形成的动力学背景进行了深入分析。研究认为:兰... 充分利用钻井、测井、分层和地震资料,并结合区域地质背景和前人研究成果对临清坳陷东部地区地震资料进行了详细解释,以此为基础对临清坳陷东部边界—兰聊断层的几何学特征、形成演化及其形成的动力学背景进行了深入分析。研究认为:兰聊断层为—上陡下缓的铲式正断层,在基底发生滑脱;兰聊断层具有多期活动的特征,不同构造阶段断层性质不同;兰聊断层活动具有分段性,南段从J_3—K_1开始活动,而北段则是从Ek-Es_4开始活动;兰聊断层的形成演化主要受华北板块与其周围板块的相互运动所控制,其中伊泽奈岐板块和太平洋板块向欧亚板块俯冲运动导致岩石圈发生拆沉作用,并引起地幔上涌,由此所产生的水平拉张应力场是控制兰聊断层形成演化的根本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临清坳陷东部 兰聊断层 演化 成因机制
下载PDF
临清坳陷莘县凹陷油气勘探远景评价 被引量:8
18
作者 陈清华 王绍兰 吴孔友 《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SCD 1998年第2期8-10,20,共4页
对莘县凹陷的构造、沉积、盆地模拟及油气勘探远景等进行了深入研究。结果表明,该凹陷具有浅、中、深3个勘探层次,浅层馆陶组和沙一段以储集次生油及低成熟油气为主;中层沙二段、沙三段以自生自储型油藏为主;深层孔二段以储集高成... 对莘县凹陷的构造、沉积、盆地模拟及油气勘探远景等进行了深入研究。结果表明,该凹陷具有浅、中、深3个勘探层次,浅层馆陶组和沙一段以储集次生油及低成熟油气为主;中层沙二段、沙三段以自生自储型油藏为主;深层孔二段以储集高成熟油气、石炭-二迭系以煤成气为主。此地区有着极广阔的勘探远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临清坳陷 盆地 油气勘探 煤成气
下载PDF
临清坳陷太原组煤系烃源岩生烃演化特征 被引量:4
19
作者 马国政 金强 王娟 《断块油气田》 CAS 北大核心 2009年第6期28-30,共3页
通过对临清坳陷(东部)太原组低成熟煤系源岩加水热压模拟实验结果对比分析,发现生成的气态烃中二氧化碳的体积分数、甲烷体积分数、酸烷比及干燥系数在相同的温度点其数值差别明显,但具有相似的演化趋势;通过热模拟实验,结合研究区烃源... 通过对临清坳陷(东部)太原组低成熟煤系源岩加水热压模拟实验结果对比分析,发现生成的气态烃中二氧化碳的体积分数、甲烷体积分数、酸烷比及干燥系数在相同的温度点其数值差别明显,但具有相似的演化趋势;通过热模拟实验,结合研究区烃源岩特征,认为临清坳陷(东部)煤系源岩具备形成工业油气藏的物质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热模拟实验 煤成烃 生烃 太原组 临清坳陷东部
下载PDF
渤海沿岸临清坳陷堂古5井中三叠统轮藻化石与地层划分对比 被引量:3
20
作者 蒋飞虎 杨静 刘长番 《微体古生物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4期406-411,共6页
在临清坳陷堂古 5井发现轮藻化石 Stenochara和 Stellatochara两属 7种 ,证实该区存在中三叠世地层。根据地层层序、岩石地层特征和区域地质资料分析 ,该区亦应存在下三叠统 ,并建议参照区域方案将该区中、下三叠统红层划分为刘家沟组。
关键词 轮藻化石 地层划分 对比 下三叠统 临清坳陷 勃海沿岸 探井 中三叠统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