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岩溶塌陷临界土洞的极限平衡高度公式 被引量:59
1
作者 王滨 贺可强 《岩土力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3期458-462,共5页
土洞的产生和发展是岩溶塌陷的基础,临界土洞是土洞发展的最终阶段,以临界土洞为界,岩溶塌陷在时间和空间上划分为内部塌陷阶段和地表塌陷阶段。内部塌陷阶段是土洞在覆盖层土体内部的发育扩展阶段,土洞顶板土体的破坏形式类似于地下洞... 土洞的产生和发展是岩溶塌陷的基础,临界土洞是土洞发展的最终阶段,以临界土洞为界,岩溶塌陷在时间和空间上划分为内部塌陷阶段和地表塌陷阶段。内部塌陷阶段是土洞在覆盖层土体内部的发育扩展阶段,土洞顶板土体的破坏形式类似于地下洞室洞顶围岩的破坏。根据地下洞室普氏平衡拱理论,建立覆盖层土体的天然平衡拱高度,即临界土洞的极限平衡高度公式,并以唐山市体育场岩溶塌陷为例,对该公式进行验证评价,计算所得塌陷的临界土洞高度与实际情况相符合,误差仅为4.3%。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岩溶塌陷 内部塌陷阶段 临界土洞极限高度公式 唐山市体育场
下载PDF
岩溶塌陷临界土洞高度的确定——以唐山市体育场岩溶塌陷为例 被引量:9
2
作者 王滨 贺可强 孙建敏 《工程地质学报》 CSCD 2005年第3期320-324,共5页
土洞的产生和发展是岩溶塌陷的基础和前提,临界土洞是土洞发展的最终阶段,以临界土洞为界,岩溶塌陷在时间和空间上划分为内部塌陷阶段和地表塌陷阶段。内部塌陷阶段是土洞在覆盖层土体内部的发育扩展阶段,土洞顶板土体的破坏形式类似于... 土洞的产生和发展是岩溶塌陷的基础和前提,临界土洞是土洞发展的最终阶段,以临界土洞为界,岩溶塌陷在时间和空间上划分为内部塌陷阶段和地表塌陷阶段。内部塌陷阶段是土洞在覆盖层土体内部的发育扩展阶段,土洞顶板土体的破坏形式类似于地下洞室洞顶围岩的破坏。根据地下洞室普氏平衡拱理论,建立覆盖层土体的天然平衡拱高度,即临界土洞高度公式,并以唐山市体育场岩溶塌陷为例,对该公式进行验证评价,计算所得塌陷的临界土洞高度与实际情况相符合,误差仅为4.3%。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岩溶塌陷 内部塌陷阶段 临界高度 普氏理论 唐山市体育场
下载PDF
土钉墙支护极限高度的有限元分析与拟合 被引量:4
3
作者 俞建霖 何萌 +2 位作者 张文龙 龚晓南 应建新 《中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5期1447-1453,共7页
利用地基极限承载力的有限元分析法求解思路分析基坑工程中土钉墙支护的极限高度,研究土钉墙支护的主要影响因素与极限高度之间的变化规律,具体包括地基土体黏聚力、内摩擦角、土钉长度、边坡坡角、地基土体弹性模量和复合土体弹性模量... 利用地基极限承载力的有限元分析法求解思路分析基坑工程中土钉墙支护的极限高度,研究土钉墙支护的主要影响因素与极限高度之间的变化规律,具体包括地基土体黏聚力、内摩擦角、土钉长度、边坡坡角、地基土体弹性模量和复合土体弹性模量等因素。通过拟合分析方法,重点考虑地基土体黏聚力、内摩擦角、土钉长度、边坡坡角4个主要因素,提出计算土钉墙支护极限高度的经验公式,该公式在垂直开挖无支护情况下即为无支护下竖直陡坡的临界高度理论解。通过2个工程实例分析,证明了采用经验公式的计算结果与工程实际情况比较吻合,对基坑工程的设计和分析具有借鉴和参考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钉墙支护 极限高度 增量有限元法 影响因素 拟合公式
下载PDF
考虑干燥裂缝时非饱和土垂直切坡临界自稳高度
4
作者 李顺群 栾茂田 +1 位作者 杨庆 张业民 《大连理工大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5期704-709,共6页
利用双应力状态变量表示方法,建立了考虑干燥裂缝时吸力沿深度均匀分布和随深度线性减小两种情况下垂直切坡极限自稳高度表达式.研究表明,自稳高度不仅依赖于土的强度,而且与基质吸力有关.一方面基质吸力提高了土的抗剪强度,从而有助于... 利用双应力状态变量表示方法,建立了考虑干燥裂缝时吸力沿深度均匀分布和随深度线性减小两种情况下垂直切坡极限自稳高度表达式.研究表明,自稳高度不仅依赖于土的强度,而且与基质吸力有关.一方面基质吸力提高了土的抗剪强度,从而有助于提高垂直边坡的稳定性;另一方面地表干燥裂缝深度随吸力的增大而增大,从而吸力的增大又将削弱边坡的稳定性.与不考虑干燥裂缝情况相比,考虑干燥裂缝时垂直切坡的极限自稳高度将有所降低,这些结果对基坑无支护开挖具有理论指导意义和工程应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干燥裂缝 基质吸力 非饱和 边坡 高度 基坑 抗剪强度 极限 临界 表达式
下载PDF
土洞演化过程中路基变形的响应分析 被引量:3
5
作者 何忠明 杨煜 +1 位作者 曾新发 刘森峙 《中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2期3068-3076,共9页
为了分析隐伏土洞演化对路基变形的影响,基于已有公路路基土洞的塌陷实例调研分析,提出土洞具有"圆柱状塌陷"及"漏斗状塌陷"2种演化模式;分别利用极限平衡理论和普氏平衡拱理论推导2种土洞演化模式的临界塌陷高度,... 为了分析隐伏土洞演化对路基变形的影响,基于已有公路路基土洞的塌陷实例调研分析,提出土洞具有"圆柱状塌陷"及"漏斗状塌陷"2种演化模式;分别利用极限平衡理论和普氏平衡拱理论推导2种土洞演化模式的临界塌陷高度,结合FLAC3D软件分析土洞在演化过程中路基的变形及塌陷规律。研究结果表明:圆柱状土洞临界塌陷高度主要由覆盖土层强度、土体重度、土洞断面面积以及车辆附加荷载等因素决定;漏斗状土洞的临界塌陷高度主要由土体内摩擦角、土体坚固系数、初始土洞半径等因素决定;路基在土洞演化过程中经历稳定、基本稳定、临界塌陷及塌陷等过程;在路基土洞完全塌陷之前,路基表面的倾斜变形值超过允许标准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演化 路基变形 塌陷 临界高度 稳定性
下载PDF
基于极限分析上限法的深基坑支护临界值的确定 被引量:3
6
作者 万林海 王明龙 +1 位作者 李少朋 李洪涛 《华北水利水电学院学报》 2006年第1期91-93,共3页
基于土的塑性极限分析方法,以均质土坡为例,从土钉支护结构的准粘聚力理论出发,综合考虑土体自重、坡顶的条形荷载,以及土钉与土体的相互作用的机理,推导出了土钉支护的临界高度的上限值和潜在螺旋曲线滑动面在坡顶方向距基坑边沿的最... 基于土的塑性极限分析方法,以均质土坡为例,从土钉支护结构的准粘聚力理论出发,综合考虑土体自重、坡顶的条形荷载,以及土钉与土体的相互作用的机理,推导出了土钉支护的临界高度的上限值和潜在螺旋曲线滑动面在坡顶方向距基坑边沿的最小水平距离解析表达式,可供基抗支护设计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塑性极限分析法 上限定理 机动许可的速度场 临界高度 最小水平距离
下载PDF
公路工程路堤临界填土高度一种计算方法研究 被引量:8
7
作者 朱福 战高峰 佴磊 《工程力学》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7期142-146,共5页
路堤临界填土高度是公路工程中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填筑高度小于临界填土高度时,地基的变形和稳定能得到控制。依据极坐标表示的弗拉曼公式和统一强度理论,考虑中间主应力2对地基承载力的影响,推导出土的静止侧压力系数K0≠1条件下地基... 路堤临界填土高度是公路工程中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填筑高度小于临界填土高度时,地基的变形和稳定能得到控制。依据极坐标表示的弗拉曼公式和统一强度理论,考虑中间主应力2对地基承载力的影响,推导出土的静止侧压力系数K0≠1条件下地基的临塑与临界荷载公式,提出路堤临界填土高度一种计算方法。结合算例,对中间主剪应力系数b和土的静止侧压力系数K0取不同值时,临界荷载与路堤临界填土高度计算结果进行了对比分析,结果表明:基于统一强度理论得到的计算方法能确切地反映地基承载力的实质,使地基土体强度得到充分的发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公路工程 弗拉曼公式 统一强度理论 路堤临界高度 静止侧压力系数
原文传递
枣庄岩溶塌陷形成机理与致塌模型的研究 被引量:65
8
作者 贺可强 王滨 万继涛 《岩土力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5期564-569,574,共7页
渗压效应是指由于降雨入渗补给岩溶地下水,而对盖层土体产生的综合作用,包括静水增荷效应、垂直渗透效应、吸水软化效应及负压封闭效应。渗压效应致塌机制是多年持续采水区降落漏斗中心部位岩溶塌陷的主要力学机制。本文根据普氏理论及... 渗压效应是指由于降雨入渗补给岩溶地下水,而对盖层土体产生的综合作用,包括静水增荷效应、垂直渗透效应、吸水软化效应及负压封闭效应。渗压效应致塌机制是多年持续采水区降落漏斗中心部位岩溶塌陷的主要力学机制。本文根据普氏理论及极限平衡理论分别建立了内部塌陷阶段临界土洞的高度表达式及地表塌陷阶段的渗压效应致塌力学模型,并用表达式及模型对枣庄市的岩溶塌陷进行了验证分析与评价,分析结果与实际塌陷情况符合较好,建立的表达式与模型基本上反映了该地区岩溶塌陷的形成机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岩溶塌陷 渗压效应 临界 力学模型 普氏理论 极限平衡理论
下载PDF
基础埋深对地基承载力的影响 被引量:4
9
作者 张展君 朱小林 《结构工程师》 1990年第3期26-32,共7页
本文根据在均质土中进行的不同埋深的现场载荷试验结果,通过分析得出埋深对地基承载力的影响关系。对存在的临界深度问题作了较详细的分析;同时还论述了常用地基承载力公式计算结果与载荷试验实测地基强度之间的误差情况。
关键词 地基承载力 基础埋深 现场载荷试验 均质 临界深度 公式计算结果 太沙基 极限承载力 地基 固结快剪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