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深过冷镍单晶形成的临界过冷度计算
1
作者 坚增运 史芳丽 《西安工业学院学报》 1998年第3期221-226,246,共7页
对深过冷金属熔体中单晶形成的临界过冷度进行了理论研究,结果表明:过冷度增大到一临界值后,金属熔体的形核点必然减小到1.过冷金属熔体中单晶形成的临界过冷度不仅与金属的本身性质有关,而且也与熔体的冷却速度vc和金属的体积... 对深过冷金属熔体中单晶形成的临界过冷度进行了理论研究,结果表明:过冷度增大到一临界值后,金属熔体的形核点必然减小到1.过冷金属熔体中单晶形成的临界过冷度不仅与金属的本身性质有关,而且也与熔体的冷却速度vc和金属的体积V有关.本文计算得到的过冷镍金属熔体中单晶形成的理论过冷度与有关实验结果完全吻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深过冷 单晶 临界过冷度
下载PDF
深过冷Al_(72)Ni_(12)Co_(16)合金的组织演化及单相准晶的生成 被引量:8
2
作者 樊建锋 杨根仓 +2 位作者 刘新宝 王锦程 宋广生 《中国有色金属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2期344-348,共5页
采用惰性形核涂层型壳和氩气保护下循环过热的深过冷方法,系统研究了深过冷条件下Al72Ni12Co16合金的凝固组织演化过程及单相准晶的生成条件。结果表明:在0~200K的过冷度范围内,随过冷度的增大,Al72Ni12Co16合金发生小过冷树枝晶→柱... 采用惰性形核涂层型壳和氩气保护下循环过热的深过冷方法,系统研究了深过冷条件下Al72Ni12Co16合金的凝固组织演化过程及单相准晶的生成条件。结果表明:在0~200K的过冷度范围内,随过冷度的增大,Al72Ni12Co16合金发生小过冷树枝晶→柱状晶→等轴晶的组织转变,转变的两个临界过冷度分别为ΔT1=60K和ΔT2=120K;此外,当熔体过冷度大于60K时,准晶相在与晶体相的竞争形核中胜出,作为初始相从熔体中析出,并随过冷度的增大,凝固组织逐渐变为单相准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172Ni12Co16合金 深过冷 组织演化 单相准晶 临界过冷度 凝固
下载PDF
Cu—Ni—Fe合金在特殊涂层中的深过冷及其遗传性 被引量:4
3
作者 郭学锋 吕衣礼 杨根仓 《材料研究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8年第6期598-603,共6页
以(80%石英砂+20%石英玻璃粉)+3%H3BO3(均为质量分数,下同)为坩埚涂层材料,烧结后获得厚3mm的表面光洁、无裂纹玻璃态涂层在该涂层中熔炼Cu—39Ni—6Fe和Ni—30Cu—5Fe合金,分别获得了190K和210K的大过冷度,超过了晶粒骤... 以(80%石英砂+20%石英玻璃粉)+3%H3BO3(均为质量分数,下同)为坩埚涂层材料,烧结后获得厚3mm的表面光洁、无裂纹玻璃态涂层在该涂层中熔炼Cu—39Ni—6Fe和Ni—30Cu—5Fe合金,分别获得了190K和210K的大过冷度,超过了晶粒骤然细化的临界过冷度ΔT2.以硅溶胶为粘结剂,石英玻璃粉为面涂层的铸型,浇铸后进行一次过热,使Ni—30Cu—5Fe合金获得了100K过冷度,超过了该合金负温度梯度下实现定向凝固的临界过冷度ΔT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深过冷 涂层 临界过冷度 铜镍铁合金 凝固过程
下载PDF
过冷Ti-46Al-7Nb亚包晶合金的相选择 被引量:2
4
作者 何坛 胡锐 +3 位作者 王军 张铁邦 寇宏超 李金山 《粉末冶金材料科学与工程》 E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3期355-360,共6页
采用电磁悬浮方法,通过原位观察再辉曲线进行过冷Ti-46Al-7Nb亚包晶合金的快速凝固研究,获得的最大过冷度为240 K。在一定过冷度下对悬浮的熔体进行铜基底悬淬,进而对凝固合金的微观组织进行分析。超过一定的临界过冷度(ΔT*=205 K),凝... 采用电磁悬浮方法,通过原位观察再辉曲线进行过冷Ti-46Al-7Nb亚包晶合金的快速凝固研究,获得的最大过冷度为240 K。在一定过冷度下对悬浮的熔体进行铜基底悬淬,进而对凝固合金的微观组织进行分析。超过一定的临界过冷度(ΔT*=205 K),凝固模式将从具有包晶转变特征向包晶转变被抑制转化。当熔体初始过冷度ΔT≤ΔT*时,遵循包晶合金的典型凝固规律,β相作为初生相析出,在随后的冷却过程中包晶相α以包晶反应、包晶转变的方式析出。当ΔT>ΔT*时,β相直接凝固,包晶相α的析出被抑制。包晶反应能否发生取决于包晶相α的孕育时间τP与再辉后熔体完全β相凝固所需的时间tβ的相对大小。当过冷度相差不大时,通过改变凝固过程的冷速,组织中获得β相向α"相的马氏体转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亚包晶合金 临界过冷度 显微组织
下载PDF
深过冷合金中的晶粒细化 被引量:1
5
作者 陈辉 蒲健 肖建中 《材料导报》 EI CAS CSCD 2004年第F10期201-203,211,共4页
深过冷熔体在一个临界过冷度下凝固,在很窄的过冷区间内晶粒尺寸将急剧减小,称之为晶粒细化。从研究过冷Ni基合金的晶粒细化现象入手,对迄今为止关于产生晶粒细化的各种机制做了较为系统的归纳和分析。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存在的问... 深过冷熔体在一个临界过冷度下凝固,在很窄的过冷区间内晶粒尺寸将急剧减小,称之为晶粒细化。从研究过冷Ni基合金的晶粒细化现象入手,对迄今为止关于产生晶粒细化的各种机制做了较为系统的归纳和分析。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存在的问题和今后的发展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晶粒细化 深过冷合金 临界过冷度 NI基合金 过冷熔体 晶粒尺寸 发展方向 凝固
下载PDF
磷对Al-70%Si合金初生硅生长方式的影响
6
作者 坚增运 严军辉 +2 位作者 朱满 常芳娥 薛改勤 《西安工业大学学报》 CAS 2016年第8期657-664,共8页
为了探究磷元素对初生硅生长的影响和磷元素的变质机理,通过电磁悬浮熔炼设备对加入磷元素的Al-70%Si合金进行了深过冷处理,使用高速摄影仪记录了Al-70%Si合金熔体凝固过程中的动态画面,采用扫面电镜分析了凝固后的试样表面形貌.实验结... 为了探究磷元素对初生硅生长的影响和磷元素的变质机理,通过电磁悬浮熔炼设备对加入磷元素的Al-70%Si合金进行了深过冷处理,使用高速摄影仪记录了Al-70%Si合金熔体凝固过程中的动态画面,采用扫面电镜分析了凝固后的试样表面形貌.实验结果表明:加入磷元素后,初生硅依然具有三种生长方式:小平面生长、中间方式生长和非小平面生长;磷元素可以明显地改变三种生长方式之间转变的临界过冷度;当磷的加入量为0.5%时,初生硅由小平面生长过渡到中间方式生长的临界过冷度ΔT1为92K,由中间方式生长过渡到非小平面生长的临界过冷度ΔT2为206K;当磷的加入量为1.0%时,相应的临界过冷度ΔT1和ΔT2分别为56K和179K.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磁悬浮 生长方式 初生SI 临界过冷度
下载PDF
铜表面液滴冻结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2
7
作者 侯建强 龚建英 李真 《西安交通大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5期30-36,共7页
为了研究液滴冻结过程中液滴内部固-液相界面的动态变化特性以及液滴形变的变化规律,基于液滴冻结可视化实验平台,对冷铜表面液滴冻结过程进行了可视化实验研究,分析了不同冷表面预设温度下液滴过冷度和液滴冻结时间的变化规律以及液滴... 为了研究液滴冻结过程中液滴内部固-液相界面的动态变化特性以及液滴形变的变化规律,基于液滴冻结可视化实验平台,对冷铜表面液滴冻结过程进行了可视化实验研究,分析了不同冷表面预设温度下液滴过冷度和液滴冻结时间的变化规律以及液滴体积对液滴冻结时间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在液滴冻结过程中,液滴内部固-液相界面呈现出凹界面特性;在表面张力和固-液相界面的凹面特性的共同作用下,液滴完全冻结后会在其顶部形成明显的乳状凸起;液滴冻结前期固-液相界面的推移速度较快,冻结速度较快,随着时间的推移,固-液相界面的推移速度逐渐减小,致使冻结速度减小;随着冷表面温度的降低,液滴冻结所需要的过冷度不断增加。研究发现了临界过冷度的存在,约为-12℃,适当增加液滴的临界过冷度可延缓其冻结过程。液滴冻结时间主要取决于液滴过冷时间,液滴过冷时间受冷表面温度的影响较大;液滴体积对液滴过冷时间的影响并不是单调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液滴冻结 临界过冷度 冻结时间
下载PDF
用于有机朗肯循环的三柱塞泵运行性能实验 被引量:7
8
作者 杨绪飞 邹景煌 +1 位作者 戚风亮 徐进良 《农业机械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8期367-371,378,共6页
选用三柱塞泵,建立有机朗肯循环(ORC)实验平台。选用涡旋式膨胀机作为热功转换设备,采用三氟二氯乙烷(R123)作为工质,在140℃热源下开展实验,考察工质泵在不同工况下的运行性能。研究结果表明,三柱塞泵实际运行效率为22%-30%,是已... 选用三柱塞泵,建立有机朗肯循环(ORC)实验平台。选用涡旋式膨胀机作为热功转换设备,采用三氟二氯乙烷(R123)作为工质,在140℃热源下开展实验,考察工质泵在不同工况下的运行性能。研究结果表明,三柱塞泵实际运行效率为22%-30%,是已有文献报道水平的1.5-4.3倍。工质泵等熵效率和机械效率分别为60%-69%和37%-45%。工质泵运行参数偏离额定参数是导致机械效率偏低的主要原因。工质泵发生气蚀会导致其等熵效率减小,同时还会造成工质流量下降。对于本实验台,防止气蚀发生的工质泵入口临界过冷度为2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柱塞泵 低品位热源 有机朗肯循环 泵效率 临界过冷度
下载PDF
基于小润湿角下脉冲磁场的凝固形核模型 被引量:2
9
作者 陈国军 张永杰 +1 位作者 杨院生 赫冀成 《东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4期493-497,共5页
基于Ma形核模型,理论分析了异质形核基底小润湿角下脉冲磁场金属凝固的异质形核过程,建立了凝固形核模型.考察脉冲磁场磁感应强度对金属凝固临界形核半径及临界形核过冷度的影响.结果表明:该模型中体系Gibbs自由能与异质形核基底形状系... 基于Ma形核模型,理论分析了异质形核基底小润湿角下脉冲磁场金属凝固的异质形核过程,建立了凝固形核模型.考察脉冲磁场磁感应强度对金属凝固临界形核半径及临界形核过冷度的影响.结果表明:该模型中体系Gibbs自由能与异质形核基底形状系数无关.在低过冷度金属凝固条件下,当脉冲磁场磁压力功与金属熔体固液自由能差在同一数量级时,脉冲磁场可有效减小凝固形核的临界半径;在大过冷度(大于20℃)金属凝固条件下,脉冲磁场对金属凝固临界形核半径的影响可忽略.金属凝固异质形核基底粒径较大时,临界形核过冷度随脉冲磁场磁感应强度增大而有效减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晶粒细化 异质形核 脉冲磁场 小润湿角 临界形核半径 临界形核过冷度
下载PDF
Critical Heat Flux with Subcooled Flowing Water in Tubes for Pressures from Atmosphere to Near-Critical Point 被引量:1
10
作者 Yuzhou Chen Keming Bi +2 位作者 Minfu Zhao Chunsheng Yang Kaiwen Du 《Journal of Energy and Power Engineering》 2016年第4期211-222,共12页
During last 45 years, two groups of the experimental data on critical heat flux were obtained in bare tubes, covering the pressures from atmosphere to near-critical point. One group of the data were obtained in the in... During last 45 years, two groups of the experimental data on critical heat flux were obtained in bare tubes, covering the pressures from atmosphere to near-critical point. One group of the data were obtained in the inner diameter of 2.32, 5.16, 8.05, 10.0 and 16.0 mm, respectively, with the ranges of pressure of 0.1-1.92 MPa, velocity of 1.47-23.3 m/s, local subcooling of 3.7-108.7 ℃ and heat flux of up to 38.3 MW/m2. Another group of the data were obtained in the inner diameter of 4.62, 7.98 and 10.89 mm, respectively, with the ranges of pressure of 1.7-20.6 MPa, mass flux of 454-4,055 kg/(m2.s) and inlet subcooling of 53-361 ℃. The results showed complicated effects of the pressure, mass flux, subcooling and diameter on the critical heat flux. They were formulated by two empirical correlations. A mechanistic model on the limit of heat transfer capability from the bubbly layer to the subcooled core was also proposed for all the result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ritical heat flux near-critical pressure ATMOSPHERE subcooled water.
下载PDF
三种单晶高温合金的形核过冷度测量及相应凝固组织研究 被引量:2
11
作者 徐维台 马德新 +2 位作者 赵运兴 皮立波 孙中源 《稀有金属材料与工程》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7期2637-2644,共8页
采用悬垂小球法在工业条件下对DD5、DD6以及WZ303种镍基高温合金进行熔体过冷实验,测量了3种合金在加热和冷却过程中的液相线温度T和临界形核温度T,测得这3种合金的临界形核过冷度ΔT=T-T分别是33、36和42℃。合金DD5和DD6试样凝固时由... 采用悬垂小球法在工业条件下对DD5、DD6以及WZ303种镍基高温合金进行熔体过冷实验,测量了3种合金在加热和冷却过程中的液相线温度T和临界形核温度T,测得这3种合金的临界形核过冷度ΔT=T-T分别是33、36和42℃。合金DD5和DD6试样凝固时由于过冷度相对较小,形成细枝状单晶组织。合金WZ30的临界形核过冷度相对较大,试样凝固时主要形成由晶向一致的树枝状单晶基体框架和晶向散乱的碎粒状杂晶组成的混合体组织,其中大部分碎粒状杂晶的形态和尺寸特征像是从液体中直接形核长大的等轴晶粒团簇,而不是来源于枝晶臂的熔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单晶高温合金 过冷能力 临界形核过冷度 凝固组织
原文传递
滴状冷凝过程液滴自由表面温度场分析 被引量:6
12
作者 兰忠 朱霞 +2 位作者 彭本利 林勐 马学虎 《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5期96-103,共8页
对于滴状冷凝过程及其传热强化机理,一般通过分析冷凝壁面上液滴分布和运动规律进行研究,并且将单个液滴视为稳定的个体,很少涉及液滴内部运动特征.本文通过红外热像仪观测了纯蒸气滴状冷凝过程中,液滴运动时自由表面温度场的演化过程.... 对于滴状冷凝过程及其传热强化机理,一般通过分析冷凝壁面上液滴分布和运动规律进行研究,并且将单个液滴视为稳定的个体,很少涉及液滴内部运动特征.本文通过红外热像仪观测了纯蒸气滴状冷凝过程中,液滴运动时自由表面温度场的演化过程.发现在疏水壁面上,液滴由于合并或脱落而发生移动过程中,其自由表面温度先降低,而后升高并高于移动前温度.通过分析疏水表面上液滴移动过程的物理模型,认为液滴移动时表面液膜发生履带式滚动现象,或者发生液滴内部与自由表面附近的液体间形成对流和掺混现象.对液滴运动时表面温度演变规律的分析表明:触发液滴表面发生持续冷凝可能需要克服一个临界过冷度,当气液间温差超过该临界值时才诱发冷凝;液滴合并或脱落等整体运动过程,导致了液滴内部的运动特征,并促进了较大尺寸液滴表面发生直接冷凝,这为强化冷凝传热的研究提供新的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外热像 表面温度 滴状冷凝 临界过冷度
原文传递
Dual solidification mechanisms of liquid ternary Fe-Cu-Sn alloy
13
作者 WeiLi Wang XiaoMei Zhang +1 位作者 LiuHui Li BingBo Wei 《Science China(Physics,Mechanics & Astronomy)》 SCIE EI CAS 2012年第3期450-459,共10页
Liquid ternary Fe47.5Cu47.5Sn5 alloy displayed dual solidification mechanisms when it was undercooled by up to 329 K (0.19TL). Below a critical undercooling of about 196 K, it solidified just like a normal peritecti... Liquid ternary Fe47.5Cu47.5Sn5 alloy displayed dual solidification mechanisms when it was undercooled by up to 329 K (0.19TL). Below a critical undercooling of about 196 K, it solidified just like a normal peritectic alloy, even though metastable phase separation occurred to a microscopic extent. Once bulk undercooling exceeds 196 K, macroscopic segregation played a domi- nant role in solidification. In both cases, the solidification process was always characterized by two successive peritectic trans- formations: firstly primary yFe dendrites reacted with liquid phase to form (Cu) phase, and subsequently the (Cu) phase reacted with residual liquid phase to yield β-Cu5.6Sn intermetallic compound. The primary yFe dendrites achieved a maximum growth velocity of 400 mm/s and experienced a growth kinetics transition as a result of macrosegregation. Since the (Cu) phase was both the product phase of the first peritectic transformation and also the reactant phase for the second peritectic transformation, it appeared as two layers in solidification microstructures due to the microsegregation of Sn solute. The boundary continuity between the macroscopically separated Fe-rich and Cu-ricb zones was enhanced with the increase of undercooling.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eritectic solidification phase separation MACROSEGREGATION UNDERCOOLING dendritic growth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