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1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显微镜下ACDF与ACCF治疗脊髓型颈椎病的临床疗效及临近节段退变情况分析
1
作者 葛艺 仇继任 +2 位作者 罗坤烈 吴岳 吴福畅 《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引文版)医药卫生》 2024年第6期0106-0109,共4页
研究显微镜下ACDF与ACCF治疗脊髓型颈椎病,患者的实际临床疗效、临近节段产生的退变情况。方法 我院2020年1月-2022年1月,抽取接受临床治疗56例脊髓型颈椎病患者,将全部患者细致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两个组别,确保人数均为28例。对照组手... 研究显微镜下ACDF与ACCF治疗脊髓型颈椎病,患者的实际临床疗效、临近节段产生的退变情况。方法 我院2020年1月-2022年1月,抽取接受临床治疗56例脊髓型颈椎病患者,将全部患者细致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两个组别,确保人数均为28例。对照组手术方式为中颈前路椎体次全切除减压融合术(ACCF),观察组采用颈前路椎间盘切除减压融合术(ACDF)。对如下几项指标变化结果进行分析与比较:炎症指标、疼痛评分、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颈椎功能、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 术后,观察组患者的疼痛程度得到了有效改善(p<0.05)。观察组手术时间更短、术中出血量较少(p<0.05)。结论 在对脊髓型颈椎病患者的临床治疗干预进程中,核心治疗方案就是颈前路椎间盘切除减压融合术进行治疗,不仅有助于提高治疗安全性,还可以缩短患者的各项身体机能恢复速度。另外,在改善其血清炎症因子的同时,使得患者的疼痛程度得到显著改善,并且有效避免多方面不良风险事件发生,建议进行临床应用与大范围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显微镜下ACDF ACCF治疗 脊髓型颈椎病 临床疗效 临近节段退变
下载PDF
显微镜下蛛网膜下腔减压、灌洗术治疗脊髓型颈椎临近节段退变病的临床疗效分析
2
作者 陈国良 焦根龙 +3 位作者 孙凯 朱浩然 傅国 李志忠 《南京医科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期94-98,共5页
目的:探讨显微镜下蛛网膜下腔减压、灌洗术治疗脊髓型颈椎临近节段退变病的临床疗效。方法:2012年9月—2015年9月,23例脊髓型颈椎临近节段退变病的患者行显微镜下蛛网膜下腔减压、灌洗术,术后3个月、6个月、2年规律随访,随访时复查颈椎... 目的:探讨显微镜下蛛网膜下腔减压、灌洗术治疗脊髓型颈椎临近节段退变病的临床疗效。方法:2012年9月—2015年9月,23例脊髓型颈椎临近节段退变病的患者行显微镜下蛛网膜下腔减压、灌洗术,术后3个月、6个月、2年规律随访,随访时复查颈椎正侧位平片、颈椎CT、MRI,并采用日本骨科协会(JOA)评分评价颈髓功能。结果:23例患者平均获随访至术后2年,所有病例在术中术后均未出现严重并发症,术后症状缓解满意,术后随访各时间点未见内固定失效、骨性椎管再狭窄,术后3个月MRI见脊髓T2W高信号改变较术前明显减轻,术后6个月MRI见脊髓T2W高信号改变较术后3个月减轻、术后2年MRI检查见脊髓T2W高信号改变基本消失;术前JOA评分(7.67±1.16)分,术后3个月、6个月、2年的JOA评分分别为(10.87±0.82)分、(13.09±0.73)分、(13.48±0.67)分,JOA评分改善率分别为(34.91±8.64)%、(58.55±7.40)%、(62.70±6.46)%;术后JOA评分均高于术前(P<0.05);术后6个月、术后2年JOA评分均高于术后3个月(P<0.05);术后2年JOA评分与术后6个月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显微镜下蛛网膜下腔减压、灌洗术治疗脊髓型颈椎临近节段退变病可获得满意的临床疗效。疗效主要与显微镜下松解脊髓各被膜间的粘连、解除硬脊膜内外的压迫及灌洗降低部位炎症因子水平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临近节段疾病 显微镜 蛛网膜下腔减压 脊髓损伤
下载PDF
对特发性脊柱侧凸矫形术后发生躯干失平衡与远期临近节段退变的相关性分析
3
作者 蔡成成 王建平 王经韬 《甘肃医药》 2013年第5期331-334,共4页
目的:回顾分析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术后即刻哪些影像学参数与术后长期随访时融合区下方临近节段退变相关联,指导手术治疗。方法:共有64名诊断为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LenkeⅠ或Ⅱ型)的患者纳入分析,所有患者采用后路全椎弓根螺钉系统... 目的:回顾分析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术后即刻哪些影像学参数与术后长期随访时融合区下方临近节段退变相关联,指导手术治疗。方法:共有64名诊断为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LenkeⅠ或Ⅱ型)的患者纳入分析,所有患者采用后路全椎弓根螺钉系统手术治疗。术前、术后两周及术后末次随访(至少术后两年)时记录各项影像学数据,主要包括冠状面指标、矢状面指标、肩平衡指标及融合区远端平衡指标。分析这些指标与术后末次随访时融合区下方临近节段成角及楔形变的相关性。结果:融合区下方椎间隙成角术前为3.65°±4.25°,术后两周为1.78°±2.44°,末次随访时为2.21°±6.78°。末次随访时的融合区下方椎间隙成角与术后即刻椎间隙成角、矢状面平衡以及融合下终椎偏移相关(r2=0.7433,P<0.0001)。末次随访时的融合下终椎倾斜与术后即刻的下终椎成角、腰椎前凸、下终椎偏移以及冠状面平衡相关(r2=0.8879,P<0.0001)。结论:对于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行全椎弓根螺钉系统矫形术后融合区下方临近的椎间隙成角、下终椎倾斜或偏移时,极易发生术后远期的临近节段倾斜或椎间隙楔形变,从而导致躯干失平衡。所以详尽的术前评估及选择正确的融合节段以及术中保持融合下终椎的水平对于术后发生躯干失平衡相当重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 椎弓根螺钉 临近节段退变
下载PDF
单侧穿刺椎体成形术治疗胸腰椎内固定术后临近节段骨质疏松压缩骨折疗效观察 被引量:9
4
作者 何鱼 何睿 方淼 《海南医学》 CAS 2019年第11期1394-1397,共4页
目的观察单侧穿刺椎体成形术治疗胸腰椎内固定术后临近节段骨质疏松压缩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2月至2015年9月73例在成都市第二人民医院骨科行椎体成形术治疗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胸腰椎内固定术后临近节段骨质疏松压... 目的观察单侧穿刺椎体成形术治疗胸腰椎内固定术后临近节段骨质疏松压缩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2月至2015年9月73例在成都市第二人民医院骨科行椎体成形术治疗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胸腰椎内固定术后临近节段骨质疏松压缩骨折20例(内固定组),同期单纯胸腰椎骨质疏松压缩骨折患者53例(非内固定组)。比较两组患者每个椎体平均手术时间、术后住院天数、手术并发症,以及手术前、术后次日及末次随访时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Oswesty功能障碍指数(ODI)。结果所有患者随访6~9个月;内固定组患者的手术时间为(29±5.5) min,明显短于非内固定组的(38±7.7) min,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术后住院时间、并发症,手术前、术后次日及末次随访VAS和ODI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内固定组2例发生骨水泥渗漏,1例为椎间盘渗漏,1例为椎旁渗漏;非内固定组1例发生骨水泥椎间隙渗漏;两组患者均无脊髓神经损伤、感染、栓塞及骨水泥过敏等不良反应。结论单侧椎弓根穿刺椎体成形术治疗胸腰椎内固定术后临近节段骨质疏松压缩性骨折可取得较好疗效,是一种手术创伤小,能显著缓解疼痛,使患者早期下地活动,提高生活质量的治疗方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质疏松压缩骨折 临近节段 椎体成形术 胸腰椎内固定 疗效
下载PDF
腰椎管狭窄症后路减压椎间植骨融合术治疗后临近节段退变的影响因素分析 被引量:5
5
作者 孔杨 章维新 《实用医院临床杂志》 2022年第4期146-148,共3页
目的观察腰椎管狭窄症患者(PLIF)治疗后临近节段退变的发生情况,并分析发生的影响因素。方法收集106例腰椎管狭窄症患者临床资料,分析腰椎管狭窄症PLIF治疗后临近节段退变的影响因素。结果106例腰椎管狭窄症患者PLIF治疗患者中,有25例(2... 目的观察腰椎管狭窄症患者(PLIF)治疗后临近节段退变的发生情况,并分析发生的影响因素。方法收集106例腰椎管狭窄症患者临床资料,分析腰椎管狭窄症PLIF治疗后临近节段退变的影响因素。结果106例腰椎管狭窄症患者PLIF治疗患者中,有25例(23.58%)术后临近节段退变。年龄较大、合并腰椎手术史、术前低骨密度、术前小骨盆入射角均是腰椎管狭窄症患者PLIF治疗后临近节段退变的影响因素(P<0.05)。结论年龄较大、合并腰椎手术史、术前低骨密度、术前小骨盆入射角均是腰椎管狭窄症患者PLIF治疗后临近节段退变的影响因素,可针对上述因素,制定围术期护理及治疗方案,以改善患者预后腰椎功能康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腰椎管狭窄症 临近节段退变 后路减压椎间植骨融合术 骨质疏松 融合
下载PDF
腰椎融合术后临近节段椎间盘应力的有限元分析 被引量:3
6
作者 潘志强 叶立民 +2 位作者 王求永 黄剑波 傅冬梅 《中外医学研究》 2014年第17期20-22,共3页
目的:通过建立正常、L4~5和L4~S1的腰椎后路减压椎间融合内固定模型,分析模型在不同载荷下的应力变化情况。方法:采用有限元分析软件对1名志愿者的98张图像节点、划分单元建立正常腰椎运动节段(L1~S1)有限元模型及L4~5、L4~S1节段... 目的:通过建立正常、L4~5和L4~S1的腰椎后路减压椎间融合内固定模型,分析模型在不同载荷下的应力变化情况。方法:采用有限元分析软件对1名志愿者的98张图像节点、划分单元建立正常腰椎运动节段(L1~S1)有限元模型及L4~5、L4~S1节段腰椎后路减压椎间融合内固定模型,分别对三种模型加载五个方向的负荷,计算邻近节段椎间盘的应力变化,并对结果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双节段较单节段融合的上位邻近节段椎间盘平均有效应力,在前屈、后伸、侧屈、旋转加载时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垂直压缩加载时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不管是单节段L4~5还是双节段L4~S1固定后,邻近L3~4椎间盘有效应力在前屈、后伸、垂直压缩、侧屈、旋转时均大于未融合固定,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各加载方式两两比较,加载平均应力由大到小依次为旋转、侧屈、后伸、前屈和垂直压缩,且两两之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腰椎后路椎间融合术后,节段融合固定的应力要明显大于非融合固定临近椎间盘的应力,而且更容易加快邻近椎间盘的退变,双节段腰椎融合内固定比单节段在大部分活动状态下更易加快邻近椎间盘退变,尤其是旋转活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腰椎融合术后 临近节段 椎间盘应力 有限元分析
下载PDF
人工椎间盘置换对颈椎临近节段活动度及椎间盘内压力的影响
7
作者 张维成 麦伟 +3 位作者 廖兴华 黄晓魏 方文焕 李智 《中国临床实用医学》 2009年第10期38-40,共3页
目的观察人工椎间盘置换对颈椎临近节段活动度及椎间盘内压力的影响。方法应用人工椎间盘置换术治疗颈椎病患者20例,于术中椎间盘置换前后分别测量临近节段椎间盘内压力,并于术前及术后3个月、半年分别摄颈椎动力位x线片,观察上下临... 目的观察人工椎间盘置换对颈椎临近节段活动度及椎间盘内压力的影响。方法应用人工椎间盘置换术治疗颈椎病患者20例,于术中椎间盘置换前后分别测量临近节段椎间盘内压力,并于术前及术后3个月、半年分别摄颈椎动力位x线片,观察上下临近节段的活动度。结果人工椎间盘置换术后颈椎临近节段椎间盘内压力较术前无明显变化(P〉0.05),上下临近关节活动度未显著增加(P〉0.05)。结论人工椎间盘置换在治疗颈椎病的同时保留正常的椎间运动而不影响邻近节段,从而防止邻近节段继发性退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颈椎 人工椎间盘置换 临近节段 活动度 压力
原文传递
过伸过屈位MRI评估脊髓型颈椎病退变临近节段功能 被引量:1
8
作者 王天宇 毕郑刚 《中国煤炭工业医学杂志》 2016年第12期1713-1719,共7页
目的使用过伸过屈位MRI评估脊髓型颈椎病严重退变节段临近节段稳定性及脊髓压迫程度的动态改变,为评估病情提供参考。方法选取2014年7月—2016年7月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确诊为脊髓型颈椎病且中立矢状位MRI表现为Muhle分级2级以... 目的使用过伸过屈位MRI评估脊髓型颈椎病严重退变节段临近节段稳定性及脊髓压迫程度的动态改变,为评估病情提供参考。方法选取2014年7月—2016年7月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确诊为脊髓型颈椎病且中立矢状位MRI表现为Muhle分级2级以上的的患者95例,按照脊髓压迫所在最重节段分为C3/C4(16例),C4/C5(27例),C5/C6(34例),C6/C7(18例)4组,再按照脊髓压迫严重程度将病例分为2级组(31例),3级组(64例)均加拍过伸过屈位MRI片,并于所成MRI的T2矢状位下,以脊髓压迫加重病例数衡量评估退变节段头尾端节段脊髓压迫状态的动态变化,测量过伸过屈位下退变最严重节段临近头尾端各一个节段的椎间角位移,颈椎总体的角度位移,所测得角位移之和反映相应节段及颈椎总体活动功能,对于其节段稳定性及脊髓压迫程度的动态变化进行分析。结果颈椎总体活动度为(28.31±4.66)°,(35.29±3.65)°,(32.81±4.43)°,(27.08±5.64)°,该节段活动度为(9.96±5.78)°,(11.58±4.43)°,(7.08±2.69)°,(9.25±2.04)°,临近头端节段活动度为(3.16±2.16)°,(8.41±4.98)°,(10.98±2.44)°,(5.53±3.25)°,临近尾端节段活动度为(5.31±3.62)°,(4.08±3.28)°,(8.52±2.04)°,(2.15±3.44)°,其中颈椎总体活动度各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C5/6的本节段活动度,临近头端节段活动度以及临近尾端节段活动度同C3/4,C4/5以及C5/6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各组上下节段压迫提升率同相应节段活动度间缺乏相关性。结论过伸过屈位MRI可用于脊髓型颈椎病明显退变节段临近节段功能的评估,严重退变所在节段同临近节段功能变化有关,C5/6节段在颈椎临近节段退变过程中有重要意义。过伸过屈位MRI可用于脊髓型颈椎病明显退变节段临近节段功能的评估,严重退变所在节段同临近节段功能变化有关,C5/6节段在颈椎临近节段退变过程中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脊髓型颈椎病 过伸过屈位MRI 临近节段 动态变化
原文传递
经皮椎间孔镜实施颈椎固定融合术治疗临近节段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围术期护理干预的效果观察 被引量:1
9
作者 肖欢 《微量元素与健康研究》 CAS 2022年第6期90-91,共2页
目的:对经皮椎间孔镜治疗临近节段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手术围术期进行护理干预,观察患者术后疼痛症状、生活质量。方法:选取2018年12~2021年2月期间进行经皮椎间孔镜治疗临近节段神经根型颈椎病的58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其中女性27、男性3... 目的:对经皮椎间孔镜治疗临近节段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手术围术期进行护理干预,观察患者术后疼痛症状、生活质量。方法:选取2018年12~2021年2月期间进行经皮椎间孔镜治疗临近节段神经根型颈椎病的58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其中女性27、男性31例,均应用围手术期护理干预。对58例患者干预前1 d、干预后3周的视觉模拟评分法(Visual Analogue Scale,VAS)评分及干预前1 d、干预后1个月的生活质量综合评定问卷-74(Generic Quality of Life Inventory-74,GQOL-74)评分进行比较。结果:患者干预后3周的VAS评分较干预前1 d低(P<0.05);患者干预后1个月的GQOL-74评分较干预前1 d高(P<0.05)。结论:对经皮椎间孔镜治疗临近节段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手术围术期进行护理干预,可缓解患者的疼痛症状,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围手术期护理 颈椎固定融合术 临近节段神经根型颈椎病
原文传递
颈椎不稳对邻近节段椎间盘蛋白多糖及Ⅱ型胶原的影响 被引量:8
10
作者 吴彬 孟纯阳 +2 位作者 王海滨 贾存岭 赵益峰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CAS CSCD 2013年第30期5421-5426,共6页
背景:颈椎行减压融合内固定术后邻近节段椎间盘加速退变,单个节段不稳是否也会加速邻近节段椎间盘退变还不清楚。目的:研究颈椎不稳动物模型邻近节段椎间盘形态学、蛋白多糖及Ⅱ型胶原的变化。方法:16只新西兰大白兔,随机分为实验组及... 背景:颈椎行减压融合内固定术后邻近节段椎间盘加速退变,单个节段不稳是否也会加速邻近节段椎间盘退变还不清楚。目的:研究颈椎不稳动物模型邻近节段椎间盘形态学、蛋白多糖及Ⅱ型胶原的变化。方法:16只新西兰大白兔,随机分为实验组及对照组,每组8只。实验组通过颈椎前路穿刺破坏纤维环及抽吸C5/6髓核组织建立兔颈椎不稳动物模型,12周X射线证实退变后处死动物取材,切取C4/5椎间盘组织,从矢状面切开,取其髓核组织10mg,间苯三酚法测定髓核中蛋白多糖的量,另取椎间盘组织制作石蜡切片后进行苏木精-伊红染色和SABC免疫组化染色观察。结果与结论:实验组C4/5椎间盘髓核脊索细胞减少,被成纤维细胞样细胞取代,偶见圆形的软骨细胞,且椎间盘纤维环变得粗糙,排列紊乱,玻璃样变性及色素沉着,可见纤维软骨细胞,内外层纤维环之间形成裂隙。髓核中蛋白多糖的含量降低,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显著性意义。退变椎间盘髓核及纤维环中Ⅱ型胶原也较对照组明显减少。结果表明颈椎不稳可诱发邻近节段颈椎退变,表现为椎间盘发生形态学变化,蛋白多糖、Ⅱ型胶原含量下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关植入物 脊柱损伤基础实验 颈椎不稳 蛋白多糖 Ⅱ型胶原 临近节段 颈椎退变 颈椎间盘 髓核 纤维环 其他基金
下载PDF
颈椎前路融合致邻近节段椎间盘退变的原因探讨 被引量:3
11
作者 张克非 刘伟 +2 位作者 于长水 袁绍辉 潘琦 《哈尔滨医科大学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期157-159,162,共4页
目的探讨颈椎前路融合后邻近节段椎间盘退变的原因及其防治办法。方法对实施颈椎前路融合术的126例颈椎间盘突出症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归纳可能导致颈椎前路融合术后临近椎间盘退变突出的原因。结果随访时间最短10个月,最长10年,平均7.... 目的探讨颈椎前路融合后邻近节段椎间盘退变的原因及其防治办法。方法对实施颈椎前路融合术的126例颈椎间盘突出症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归纳可能导致颈椎前路融合术后临近椎间盘退变突出的原因。结果随访时间最短10个月,最长10年,平均7.8年。37例颈椎间盘突出症患者发生临近节段椎间盘退变加重,其中7例患者再次手术。结论颈椎前路融合后邻近节段椎间盘退变的原因可能为临近节段原有退变加重,椎间融合后生物力学改变,临近节段应力集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颈椎前路融合 临近节段退变 椎间盘
下载PDF
颈椎前路融合术中植骨块的高度对邻近节段关节突压力及椎间位移的影响 被引量:3
12
作者 罗春山 欧阳北平 +3 位作者 梁栋柱 陆廷盛 姚书耽 赵国权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3期338-342,共5页
目的探讨颈椎前路融合术中植骨块的高度对邻近节段关节突压力及活动度的影响,为临床上选择适宜的植骨高度提供依据。方法采用8例新鲜成人尸体颈椎标本,对完整状态,C5/6节段椎间隙减压术后(100%M、120%M、140%M、160%M)5组,于BOSE机加载... 目的探讨颈椎前路融合术中植骨块的高度对邻近节段关节突压力及活动度的影响,为临床上选择适宜的植骨高度提供依据。方法采用8例新鲜成人尸体颈椎标本,对完整状态,C5/6节段椎间隙减压术后(100%M、120%M、140%M、160%M)5组,于BOSE机加载下行三维运动,并测量颈C4/5,C6/7关节突压力值及C4/5,C6/7三维运动范围;最后将结果行多重比较分析。结果中立位状态下,关节突压力值各组无显著差异,P>0.05;后伸状态下,关节突压力值增加最大,各组有显著差异,P<0.05,但植骨高度中以120%M时关节突压力值增加最小,左右侧屈及左右旋转时,各组植骨高度之间差异均有显著意义,P<0.05,但植高度为120%M时,关节突压力值增加最小。在前屈后伸、左右侧屈下:120%M与完整状态相比,上下临近节段活动度差异无显著差异,P>0.05;与其他各组差异均有显著差异,P<0.05;2)在左右旋转时各组差异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下颈椎单间隙减压植骨,撑开植骨理想高度为平均高度的120%。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颈椎 前路 植骨块高度 临近节段
下载PDF
C_(5/6)椎间隙不同撑开高度对临近椎间盘压力的研究分析 被引量:2
13
作者 罗春山 赵国权 +4 位作者 梁栋柱 欧阳北平 陆廷盛 姚书眈 蒲兴魏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6期696-699,共4页
目的研究C_(5/6)椎间隙不同撑开高度对临近椎间盘压力的影响,以期能对临床工作中选择合适的椎间撑开高度提供依据。方法选取6具新鲜成人尸体上的颈椎制作标本,将制作好的标本放在BOSE动/静态材料试验机上加载中立、屈伸、侧弯、旋转的... 目的研究C_(5/6)椎间隙不同撑开高度对临近椎间盘压力的影响,以期能对临床工作中选择合适的椎间撑开高度提供依据。方法选取6具新鲜成人尸体上的颈椎制作标本,将制作好的标本放在BOSE动/静态材料试验机上加载中立、屈伸、侧弯、旋转的多维运动,分别测试在不同运动载荷下C_(5/6)椎间隙撑开前,C_(5/6)椎间隙撑开基准高度100%、120%、140%、160%时C_(4/5)及C_(6/7)椎间盘压力变化,对测得的压力值进行多重统计学比较分析。结果所有撑开器位置安装满意,统计分析显示:6例标本C_(5/6)的平均高度值为6.8 mm;在不同椎间撑开高度下,颈椎后伸30。位时椎间盘压力最小(P<0.05),有统计学意义;在120%的基准高度时,颈椎后伸30°位、左右侧弯30°位时C_(4/5)与C_(6/7)椎间盘压力值分别比其它基准高度测得压力值小(P<0.05),有统计学意义;颈椎中立位时C_(4/5)与C_(6/7)椎间盘压力均小于100%、140%、160%时基准高度测得压力值,而大于未撑开前测得的椎间盘压力值;左右侧屈时,120%平均高度时C_(4/5),C_(6/7)椎间盘压力值小于140%平均高度(P<0.05),且两者与其他3种高度两两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左右旋转:各状态两两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1例标本在撑开160%的基准高度行前屈30°位时,出现关节突的关节囊韧带轻微撕裂。结论 C_(5/6)椎间盘摘除行椎间植骨时,选取基准高度的120%作为椎间隙撑开高度,对临近椎间盘压力变化影响较小,为合适的椎间隙撑开高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颈椎 椎间盘压力 撑开高度 临近节段
下载PDF
零切迹颈前路融合钢板(Zero-P)在颈椎前路减压植骨融合内固定中的应用 被引量:13
14
作者 程俊杰 代杰 +1 位作者 马原 田慧中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CAS 北大核心 2015年第48期7747-7751,共5页
背景:近年来,内固定系统和技术不断改进,行颈椎前路减压植骨的同时行前路钢板内固定已被大多数学者所接受,但与之有关的并发症也不断出现。鉴于此,零切迹椎间植骨融合钢板(Zero-P)被批准应用于临床治疗颈椎退行性疾病。目的:探讨Zero-P... 背景:近年来,内固定系统和技术不断改进,行颈椎前路减压植骨的同时行前路钢板内固定已被大多数学者所接受,但与之有关的并发症也不断出现。鉴于此,零切迹椎间植骨融合钢板(Zero-P)被批准应用于临床治疗颈椎退行性疾病。目的:探讨Zero-P在颈椎前路减压植骨融合内固定中的早期应用效果。方法:2014年2至12月采用零切迹颈前路融合钢板对22例颈椎病患者行颈椎前路减压植骨融合内固定治疗。C3-4,C4-5,C5-6分别置入Zero-P为1,3,18枚。治疗后应用目测类比评分和JOA评分来评价疼痛及神经功能改善情况,并拍摄颈椎正侧位及过伸过屈侧位线片,根据测量治疗后颈椎侧位X射线片上钢板头、尾侧相邻椎间隙与椎体高度的比值(R)及相邻节段骨质增生情况来判断相邻节段退变情况。根据治疗后伸屈侧位X射线片观察手术间隙有无异常活动。结果与结论:22例患者随访10-28个月,2例患者分别于治疗后第4天和第5天出现吞咽困难(均为轻度),均于治疗后2周内症状消失。所有患者治疗后的目测类比评分均低于治疗前(P<0.05),JOA评分均高于治疗前(P<0.05),颈椎Cobb角均大于治疗前(P<0.05),治疗后不同时间点的目测类比评分、JOA评分和颈椎Cobb角差异均无显著性意义(P>0.05)。钢板头侧相邻椎间隙中3例(均为1级)椎体出现骨质增生,尾侧有1例(1级)出现;头、尾两侧骨质增生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头、尾侧R值治疗前后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随访期间手术间隙无异常活动,内置物无移位。提示Zero-P修复单节段椎间盘病变效果显著,能有效改善颈椎曲度,建立良好的颈椎稳定性,治疗后吞咽困难发生率低,早期不增加相邻节段的退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脊柱融合术 颈椎 内固定器 组织工程 骨科植入物 脊柱植入物 颈椎前路椎间盘切除融合 零切迹颈前路融合钢板 临近节段退变
下载PDF
C_(4/5)椎间不稳模型动物病理学变化及黄韧带转化生长因子β1的表达 被引量:3
15
作者 卜宪敏 吴彬 +2 位作者 徐芳芳 孟纯阳 王海滨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CAS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8期2891-2895,共5页
背景:破坏颈椎后方稳定结构会导致黄韧带退变加速,颈椎前方不稳是否会导致后方相应黄韧带及邻近节段黄韧带退变加速还不清楚。目的:观察颈椎不稳动物模型中黄韧带的组织病理学变化及对转化生长因子β1表达的影响。方法:将36只新西兰大... 背景:破坏颈椎后方稳定结构会导致黄韧带退变加速,颈椎前方不稳是否会导致后方相应黄韧带及邻近节段黄韧带退变加速还不清楚。目的:观察颈椎不稳动物模型中黄韧带的组织病理学变化及对转化生长因子β1表达的影响。方法:将36只新西兰大白兔随机等分为实验组及对照组。实验组通过颈椎前路穿刺破坏纤维环及抽吸C4/5髓核组织建立兔颈椎不稳动物模型,对照组不做任何处理。结果与结论:与对照组相比,实验组兔C3/4,C4/5,C5/6黄韧带中纤维排列紊乱,玻璃样变性,黄韧带中转化生长因子β1阳性染色面积增加,其中以C4/5最为显著;4,8及12周时2组大白兔C3/4,C4/5,C5/6黄韧带中转化生长因子β1的阳性面积接近。说明颈椎前方不稳会诱发后方黄韧带退变加速,其中以损伤节段黄韧带退变最为严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实验动物 组织移植动物模型 颈椎不稳 临近节段 颈椎退变 黄韧带 动物模型 转化生长因子Β1 组织病理学 山东省自然科学基金
下载PDF
腰椎棘突间置入Coflex系统治疗腰椎退行性疾病20例 被引量:3
16
作者 吴晓东 雷堃 +2 位作者 张旭 白广超 李宽新 《安徽医药》 CAS 2019年第9期1803-1807,共5页
目的通过与传统腰椎后路椎间融合术对比来观察腰椎棘突间置入Coflex系统治疗腰椎退行性疾病的近期疗效。方法收集2014年3月至2016年3月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医院因腰椎退行性疾病住院行手术治疗的病人50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 目的通过与传统腰椎后路椎间融合术对比来观察腰椎棘突间置入Coflex系统治疗腰椎退行性疾病的近期疗效。方法收集2014年3月至2016年3月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医院因腰椎退行性疾病住院行手术治疗的病人50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23例采用Coflex非融合手术治疗,对照组27例采用腰椎后路椎间融合TLIF手术治疗。收集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及住院时间,统计两组术前、术后1、6、12、24个月的腰椎功能障碍指数(ODI)、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及日本骨科协会治疗评估分数(JOA)评分,及复查腰椎四位X线片(正位、侧位、过伸位、过屈位)测量手术节段及其邻近上一节段腰椎主动活动范围(ROM),分析两组手术的术后疗效。结果观察组手术时间(89.5±8.1)min,术中出血量(287.8±11.0)mL,住院天数(8.1±1.5)d;对照组手术时间(117.6±13.4)min,术中出血量(381.7±14.2)mL,住院天数(12.5±1.9)d,观察组均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在术后疗效果上,两组ODI比较,观察组术前评分为(26.4±5.8)分,末次随访中评分为(3.9±1.2)分;对照组术前评分为(27.0±4.6)分,末次随访中评分为(4.0±1.3)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350,P=0.728);两组JOA比较,观察组术前评分为(9.0±3.6)分,末次随访中评分为(27.1±3.3)分;对照组术前评分为(9.3±2.8)分,末次随访中评分为(27.2±2.7)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030,P=0.976);两组VAS比较,观察组术前评分为(7.9±1.4)分,末次随访中评分为(2.9±0.9)分;对照组术前评分为(7.9±0.7)分,末次随访中评分为(2.9±1.1)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205,P=0.839);在腰椎主动活动范围上,观察组术前与末次随访的手术节段ROM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585,P=0.120),手术上一节段的ROM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546,P=0.129);而对照组术前与术后末次随访的手术节段RO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3.503,P<0.01),手术上一节段的RO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5.761,P<0.01)。结论腰椎棘突间置入Coflex系统在治疗腰椎退行性疾病可取得与TLIF同样的疗效,并且具有手术时间短、术中出血量低及住院时间较短的优势,具有较好的安全性,同时相对于TLIF在保存相关腰椎主动活动范围上有较好的表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椎间盘退行性变 临近节段退变 棘突间置入Coflex系统 腰椎
下载PDF
单侧椎弓根钉固定行腰椎融合术对腰椎退行性疾病疗效的影响 被引量:1
17
作者 薛峰 谢国华 《颈腰痛杂志》 2018年第1期116-117,共2页
本文选取我院2014-01-2015-01接收的60例开展腰椎后路融合手术治疗的患者作为分析对象,探讨双侧椎弓根钉固定与单侧固定的疗效差异,具体如下。
关键词 腰椎融合术 腰椎退行性病 临近节段的影响
下载PDF
Coflex动态固定联合腰椎融合治疗腰椎退变患者的临床疗效观察 被引量:1
18
作者 高春林 王金海 +3 位作者 袁博 姜虹 唐家广 候树勋 《中国民康医学》 2017年第6期1-4,共4页
目的:观察Coflex动态固定联合腰椎融合治疗腰椎退行性疾病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将42例腰椎退行性疾病患者按照治疗方法的不同分为混合组(13例)和融合组(29例)。混合组患者给予施行腰椎融合(PLIF)联合Coflex动态固定手术治疗;融合组患... 目的:观察Coflex动态固定联合腰椎融合治疗腰椎退行性疾病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将42例腰椎退行性疾病患者按照治疗方法的不同分为混合组(13例)和融合组(29例)。混合组患者给予施行腰椎融合(PLIF)联合Coflex动态固定手术治疗;融合组患者给予单纯腰椎融合手术治疗。比较术前与末次随访(至少术后1年)时,两组患者的疼痛VAS评分、ODI功能障碍评分、腰椎前凸角LL(T12-S1)与活动度ROM等影像学资料及临床疗效差异。结果:混合组患者的LL、ROM较术前均无统计学差异;融合组患者的LL、ROM较术前下降。两组患者临近节段的前凸角、活动度、间盘高度指数组内手术前后比较、Pfirrmann评分变化无统计学差异。两组患者的腰腿痛VAS评分手术前后比较均明显下降。混合组患者的ODI评分下降,融合组患者的ODI下降无统计学意义。混合组患者有3例(23.1%)、融合组患者有9例(31.3%)出现临近间盘退变影像学表现(P=0.60)。结论:Coflex动态固定联合腰椎融合固定技术治疗腰椎退行性疾病患者,在保持其腰椎的前凸角活动度和保护临近间盘退变的效果优于单纯腰椎融合固定技术治疗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腰椎退行性疾病 腰椎融合术 COFLEX 动态固定 临近节段退变
下载PDF
保留后方韧带复合体在腰椎后路全椎板减压改良TLIF手术中的疗效观察 被引量:7
19
作者 贾吉光 徐俊昌 +4 位作者 刘江涛 庄正陵 黄彬 王永贵 邹峰 《实用医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4期2361-2365,共5页
目的探讨在腰椎后路全椎板减压改良经椎间孔椎体间融合(TLIF)手术时,保留后方韧带复合体(PLC)对手术疗效的影响。方法随机选取2014年2月至2016年2月收治的60例腰椎退变性椎管狭窄、腰椎间盘突出伴不稳患者,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各30例,其... 目的探讨在腰椎后路全椎板减压改良经椎间孔椎体间融合(TLIF)手术时,保留后方韧带复合体(PLC)对手术疗效的影响。方法随机选取2014年2月至2016年2月收治的60例腰椎退变性椎管狭窄、腰椎间盘突出伴不稳患者,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各30例,其中对照组切除PLC行改良TLIF术,研究组保留PLC(切除黄韧带)行改良TLIF术,比较两组的手术时间、出血量、住院时间、JOA评分和改善率以及慢性疼痛、僵硬不适、椎间融合和临近节段退变(ASD)的例数。结果研究组的手术时间、出血量和住院时间均小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的术前、术后3个月JOA评分及改善率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但是术后3个月的JOA评分较术前均明显改善,差异有显著性(P<0.05);术后1年研究组慢性疼痛、僵硬不适和ASD例数均少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P<0.05);对照组1例椎间未融合,研究组全部融合,两组椎间融合率无差异(P>0.05)。两组手术顺利,无1例感染。结论保留PLC全椎板减压改良TLIF术,手术时间短、出血量少,远期并发症和ASD发生率明显降低,临床疗效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后方韧带复合体 腰椎管狭窄 融合 临近节段退变
下载PDF
丝线捆扎技术在腰椎后方韧带复合体损伤中的临床疗效 被引量:1
20
作者 刘阳 焦根龙 +2 位作者 杨锦培 周攀 李志忠 《赣南医学院学报》 2020年第1期65-68,75,共5页
目的:提出一种简单经济的腰椎后方韧带复合体(PLC)损伤修复方法,评价丝线捆扎在PLC损伤中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行后路腰椎椎间融合术并邻位椎体PLC断裂损伤的15例患者的临床资料,男9例,女6例,年龄平均59.8岁,采用疼痛视觉模拟评... 目的:提出一种简单经济的腰椎后方韧带复合体(PLC)损伤修复方法,评价丝线捆扎在PLC损伤中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行后路腰椎椎间融合术并邻位椎体PLC断裂损伤的15例患者的临床资料,男9例,女6例,年龄平均59.8岁,采用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日本骨科学会(JOA)评分、治疗改善率及MacNab分级评价临床疗效。结果:15例手术全部按术前计划完成,未因使用常规丝线额外增加手术费用,随访时间1~26个月。VAS评分由术前(6.5±1.06)分降至术后3个月(0.4±0.63)分。术后3个月JOA评分(25±2.04)分,治疗改善率79.8%,MacNab分级优良率92.9%。至随访日止,15例患者均未出现临近节段退变。结论:丝线捆扎技术修复腰椎后方韧带复合体简单有效,经济实惠,可减少临近节段退变的发生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后方韧带复合体(PLC) 临近节段退变(ASD) 经椎间孔椎间融合术(TLIF) 后路椎间融合术(PLIF) 丝线捆扎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