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0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浅谈藏传因明为他比量式 被引量:1
1
作者 祁顺来 《青海民族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4年第4期45-51,共7页
因明为他比量式是一种具有严格推理规则的逻辑推理格式 ,一个正确的为他比量式必须排除违反思维规律和语法规则方面的错误。本文从为他比量的性相与结构形式入手 ,探讨因明为他比量———推论语在逻辑推理和论证方面的特征和意义。
关键词 为他比量 推论语 结构形式
下载PDF
论因明比量 被引量:3
2
作者 黄志强 《广西师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99年第1期106-110,共5页
通过对因明比量的基础、形成、形式、为自比量(推理)与为他比量(论证)之间的关系的论述,认为因明对有关比量的理解是相当深刻和独具特色的。但是,因明比量论也有其特有的局限性,应当分清其中的成就与不足,给因明一个正确的评价... 通过对因明比量的基础、形成、形式、为自比量(推理)与为他比量(论证)之间的关系的论述,认为因明对有关比量的理解是相当深刻和独具特色的。但是,因明比量论也有其特有的局限性,应当分清其中的成就与不足,给因明一个正确的评价,以推动逻辑学的进一步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逻辑学 因明比量 现量 为自比量 为他比量
全文增补中
比量与论式——《因正理论》讨探之二 被引量:1
3
作者 祁顺来 《青海民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1992年第4期8-13,共6页
量学中所说的“量”一般指量识,即对所量事物(认识对象)的认识。《释量论》云:“量为无欺智”。依此藏传因明论著中对“量”的定义为“新起而不欺诳之了别境识”。因为所量事物(认识对象)有自相和共相的区别,量识也随之分为现量和比量... 量学中所说的“量”一般指量识,即对所量事物(认识对象)的认识。《释量论》云:“量为无欺智”。依此藏传因明论著中对“量”的定义为“新起而不欺诳之了别境识”。因为所量事物(认识对象)有自相和共相的区别,量识也随之分为现量和比量。《释量论》云;“所量有二故,能量为二种”。何谓现量,陈那在《集量论》中说:“远离计度种类名言义者为现识”。其意是不需思虑事物的类别命名等义,而由眼耳鼻舌身等五识直接了别的正确认识。当然现识与现量有微小差别,一般地讲,现识就是现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论式 正理论 释量论 现识 现量 为自比量 集量论 为他比量 别境 陈那
下载PDF
从佛教量论看翻译的实质及类型划分——兼论翻译理论中的不可译性问题 被引量:4
4
作者 肖平 杨金萍 《现代哲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04年第1期88-96,共9页
本文首先从佛教量论的角度对翻译的实质做出界定,指出翻译的实质是一种为他(社会性)的比量活动。根据翻译为他比量的实质,可以引导出翻译的两种类型:比知翻译和喻知翻译。比知翻译是具有事先直接约定性的语言传递活动;喻知翻译是没有事... 本文首先从佛教量论的角度对翻译的实质做出界定,指出翻译的实质是一种为他(社会性)的比量活动。根据翻译为他比量的实质,可以引导出翻译的两种类型:比知翻译和喻知翻译。比知翻译是具有事先直接约定性的语言传递活动;喻知翻译是没有事先直接约定的语言传递活动。根据从佛教量论对翻译实质和类型的规定,本文分析了不可译性问题,揭示出不可译性在认识论上的误区,指出不可译性是不可知论或怀疑论在翻译领域的显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佛教量论 为他比量 比知翻译 喻知翻译 不可译性
下载PDF
藏传因明推论式与形式逻辑“三段论” 被引量:2
5
作者 祁顺来 《青海民族研究》 CSSCI 1997年第1期37-43,共7页
关键词 三段论推理规则 藏传因明 因明三支论式 形式逻辑 因三相 推理格式 为他比量 性质判断 为自比量 推理方法
下载PDF
略谈陈那新因明的推理性质——答姚南强同志 被引量:1
6
作者 郑伟宏 《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1991年第5期111-113,共3页
因明与逻辑的比较研究,是因明学研究中的重大课题。陈那新因明体系是演绎推理,还是演绎与归纳的结合,或者既不是演绎推理,也不是演绎与归纳的结合,而仅仅是类比推理(根据其结论是或然的而看作归纳推理的一种),这是因明与逻辑比较研究中... 因明与逻辑的比较研究,是因明学研究中的重大课题。陈那新因明体系是演绎推理,还是演绎与归纳的结合,或者既不是演绎推理,也不是演绎与归纳的结合,而仅仅是类比推理(根据其结论是或然的而看作归纳推理的一种),这是因明与逻辑比较研究中带根本性的大问题。我在1989年全国藏汉因明学术讨论会上递交了《陈那新因明是演绎推理吗?》一文,从陈那新因明的整个体系出发,论证他的因明论辩逻辑的推理性质是最大限度的类比推理,从而修正了我自己曾经接受过的从本世纪以来因明学界至今还占统治地位的观点(该文收辑在即将出版的《因明论文集》中)。姚南强同志在《复旦学报》1990年第六期上发表了《论陈那新三支式的逻辑本质》一文,对我的看法提出了异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因明 因明学 因明研究 统治地位 藏汉 演绎推理 类比推理 为他比量 不完全归纳推理 学术讨论会
下载PDF
论因明的为他、为自 被引量:1
7
作者 徐东来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1994年第6期63-67,共5页
为他(梵文Parrtha)和为自((Svrtha)是因明学中极为重要的思想。在因明家的著述中,能直接看出这点的就是他们在论述比量(anumna)时,都是分成为他比量和为自比量来进行的。其实,在因明学中的许多重要概念如同品、因三相等都是有为他与为... 为他(梵文Parrtha)和为自((Svrtha)是因明学中极为重要的思想。在因明家的著述中,能直接看出这点的就是他们在论述比量(anumna)时,都是分成为他比量和为自比量来进行的。其实,在因明学中的许多重要概念如同品、因三相等都是有为他与为自之分的。然而,这在因明研究中从来就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致使在一些理论问题上产生了诸多的争议。本文仅以陈那的新因明来说明自己的观点,并以此向学界同仁请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为他比量 因三相 量论 为自比量 异品 九句因 因明论式 新因明 喻依 “义”
下载PDF
论因明之三种比量与简别方法 被引量:2
8
作者 沈剑英 《社会科学战线》 1980年第4期61-68,共8页
因明学是印度的古典逻辑,因明学所说的比量就是推理。不过因明学将比量分作“为自比量”和“为他比量”两类,这是传统逻辑所没有的。“为自比量”即不形之于语言文字的内心推度(即因明八法中的“比量”),用以“自悟”;“为他比量”即用... 因明学是印度的古典逻辑,因明学所说的比量就是推理。不过因明学将比量分作“为自比量”和“为他比量”两类,这是传统逻辑所没有的。“为自比量”即不形之于语言文字的内心推度(即因明八法中的“比量”),用以“自悟”;“为他比量”即用语言文字表述出来的论式(即因明八法中的“能立”与“能破”),用以“悟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为他比量 因明学 小乘 佛家 传统逻辑 大乘 同异性 真唯识量 过失 论式
原文传递
法称在印度逻辑史上的贡献
9
作者 虞愚 《哲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1989年第2期56-64,共9页
法称(Dharmakirti)出生于南印度侏陀摩尼(Jrimalaya,或作提学摩罗Jirumalla)的一个婆罗门家庭,受过婆罗门的教育,后来对佛学发生兴趣,为在家信徒。他决心向世亲的及门弟子求教,亲访当时著名佛教学术中心那烂陀,当时世亲高弟护法(Dharmpa... 法称(Dharmakirti)出生于南印度侏陀摩尼(Jrimalaya,或作提学摩罗Jirumalla)的一个婆罗门家庭,受过婆罗门的教育,后来对佛学发生兴趣,为在家信徒。他决心向世亲的及门弟子求教,亲访当时著名佛教学术中心那烂陀,当时世亲高弟护法(Dharmpala),年事虽高,但还健在,法称遂就护法求教,旋以对逻辑问题深感兴趣,而陈那已逝世,遂向陈那及门弟子自在军(Lsvarasena)学习。传说法称十分聪明,他学陈那《集量论》一遍,就见与师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婆罗门 南印度 早期佛教 为他比量 现量 量论 正理论 佛学 信徒 西藏
原文传递
法称因明“三因说”的探讨
10
作者 李润生 《法音》 北大核心 1997年第7期19-26,共8页
法称因明﹃三因说﹄的探讨[香港]李润生本文撰述的目的在探究“法称因明”建立“三因说”的理论依据,并对其得失作出客观性与批判性的评价。本文内容,首先指出法称“三因说”是继承因明的传统、依知识论的原理而建立的。继而把“三... 法称因明﹃三因说﹄的探讨[香港]李润生本文撰述的目的在探究“法称因明”建立“三因说”的理论依据,并对其得失作出客观性与批判性的评价。本文内容,首先指出法称“三因说”是继承因明的传统、依知识论的原理而建立的。继而把“三因说”的内容及建立的论理依据介绍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因说 为他比量 自性 为自比量 因三相 正理论 “因” 《世界宗教研究》 因果关系 知识论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