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2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庄子“为善无近名,为恶无近刑”思想新解 被引量:2
1
作者 罗祥相 《现代哲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期112-116,共5页
庄学史上的注家试图用各种方法,避免诠解出庄子的"为善无近名,为恶无近刑"有许人"为恶"之思想。然他们的这一做法,并不得当。应老实承认,"为恶无近刑"之本义就是:人若"不得己"为恶时,应以"... 庄学史上的注家试图用各种方法,避免诠解出庄子的"为善无近名,为恶无近刑"有许人"为恶"之思想。然他们的这一做法,并不得当。应老实承认,"为恶无近刑"之本义就是:人若"不得己"为恶时,应以"无近刑"作为自己的行事底线原则。庄子这一思想,虽放低了对人们的道德底线要求,但它是一有特殊情境针对性的思想原则。故它并非在主张两间之苟且做法,以为全生避患之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为善无近名 为恶无近刑 保身 全生 养亲 尽年
下载PDF
“人间世”中的“养生主”——“为善无近名,为恶无近刑”新释
2
作者 李加武 《重庆第二师范学院学报》 2014年第5期9-12,174,共4页
《养生主》的主旨包括:"养"的主要对象是精神,"养生"重在"养神"。"养"的原则是,于内,要"虚","刳心去知",抛却私心成见;于外,要"因",循乎天理,依乎自然。"... 《养生主》的主旨包括:"养"的主要对象是精神,"养生"重在"养神"。"养"的原则是,于内,要"虚","刳心去知",抛却私心成见;于外,要"因",循乎天理,依乎自然。"养"的最终目的是"使精神不为外物所伤","达到享尽天年的目的"。其中,如何处理与外部世界的关系,是庄子"养生"说的重要内容。结合《养生主》的宗旨及其文章脉络,并考虑到一些关键字在《庄子》中的用法和内涵。"为善无近名,为恶无近刑"当释为:面对善境,不要有求名之心;面对恶境,不要因之伤害精神。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庄子 养生主 “为善无近名 为恶无近刑”
下载PDF
论“无人为恶”与动机善
3
作者 吴西亮 葛晨虹 《齐鲁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2期83-88,共6页
道德评价是社会道德活动的一项重要内容,科学、客观的道德评价对形成良好的道德风尚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在道德评价中对动机的评价占有重要地位。动机具有主观性、内隐性的特点。思想史上"无人为恶"的观念主要是基于动机基... 道德评价是社会道德活动的一项重要内容,科学、客观的道德评价对形成良好的道德风尚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在道德评价中对动机的评价占有重要地位。动机具有主观性、内隐性的特点。思想史上"无人为恶"的观念主要是基于动机基础上的个人行为选择与自我评价。对动机的善恶评价还必须有社会评价;同时,我们还需要明确和统一什么是善、善的标准等问题。善是善和善的事物的统一;善的标准具有历史性、阶级性,是相对性和绝对性的统一。科学、准确地认识善和善恶评价标准,不断提高我们的认识能力、分析能力、人生社会阅历,在实践中我们就能对动机进行客观准确的分析,对行为善恶做出公正客观的评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无人为恶 动机
下载PDF
《庄子·养生主》“为善无近名,为恶无近刑”辨析
4
作者 彭时权 《怀化学院学报》 2017年第8期37-41,共5页
《庄子·养生主》中"为善无近名,为恶无近刑"历来为诸家注者所难解。究其根本,在于对"善"、"恶"归义范畴的不同和对"名"、"刑"的解释落入"名声"、"刑罚"的... 《庄子·养生主》中"为善无近名,为恶无近刑"历来为诸家注者所难解。究其根本,在于对"善"、"恶"归义范畴的不同和对"名"、"刑"的解释落入"名声"、"刑罚"的局套所致。探析庄子思想中的"善"、"恶"、"名"、"刑"四个概念,认为"善"、"恶"应纳入"知"的范畴;"名"指显露名迹,"刑"指"天刑",即遁天倍情,"无近名""无近刑"正属于"养生"范畴。此句应释为"防止俗知引发的善恶欲念,养生于外无以显名,养生于内不遁天倍情"更能揭露庄子"养生"思想的关键,即"应帝于外而德充于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为善无近名 为恶无近刑 显名 天刑
下载PDF
「为善无近名,为恶无近刑」试解
5
作者 姜奕彤 《传播力研究》 2018年第30期146-147,共2页
《庄子·养生主》篇幅虽不长,但文字义理之疑难处不少。其中「为善无近刑,为恶无近名」被视为最难解的命题,乃庄学后人用力之所在。笔者总结分析诸家及后学研究成果,丽清各家解释之可取,并对误解之处提出自己的看法,最后提出一己之... 《庄子·养生主》篇幅虽不长,但文字义理之疑难处不少。其中「为善无近刑,为恶无近名」被视为最难解的命题,乃庄学后人用力之所在。笔者总结分析诸家及后学研究成果,丽清各家解释之可取,并对误解之处提出自己的看法,最后提出一己之见。笔者认为此句并非庄子教人「为善」「为恶」,其重点在于「养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为善无近名 为恶无近刑 养生
下载PDF
韩非政治法律思想的逻辑分析 被引量:2
6
作者 靳平川 《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 2006年第4期93-95,共3页
唯利论是韩非政治法律思想的逻辑起点,他认为每个人都自私自利、好利恶害。韩非政治法律思想的展开是一个历史的辩证过程,他认为随着时代由“上古”到“当今”的转变,“人民众而财货寡”的矛盾日益尖锐,最终导致“唯利”的本性恶变为“... 唯利论是韩非政治法律思想的逻辑起点,他认为每个人都自私自利、好利恶害。韩非政治法律思想的展开是一个历史的辩证过程,他认为随着时代由“上古”到“当今”的转变,“人民众而财货寡”的矛盾日益尖锐,最终导致“唯利”的本性恶变为“为恶”的现实。于是韩非顺理成章地得出其政治法律思想的结论:要统驭这一人欲横流的“大争之世”,必须法、术、势三管齐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韩非 政治法律思想 唯利 为恶
下载PDF
不作为犯罪的概念和范围 被引量:2
7
作者 欧锦雄 《广西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2007年第6期25-35,共11页
不作为犯罪的概念是不作为犯罪理论的基础概念。不作为犯罪中的"不作为"包括两种情形:(1)缺失履行的不作为;(2)不认真履行的不作为。不作为犯罪和作为犯罪违反的规范是不同的,前者违反了命令为善规范,后者违反了禁止为恶规范... 不作为犯罪的概念是不作为犯罪理论的基础概念。不作为犯罪中的"不作为"包括两种情形:(1)缺失履行的不作为;(2)不认真履行的不作为。不作为犯罪和作为犯罪违反的规范是不同的,前者违反了命令为善规范,后者违反了禁止为恶规范。由于反向为恶行为的存在,所以,不作为犯罪和作为犯罪会出现竞合。不作为犯罪的种类范围包括:(1)纯正不作为犯罪;(2)复合不作为犯罪;(3)双可型犯罪中的不作为犯罪;(4)不纯正不作为犯罪。不作为犯罪在刑法里应有明文规定,在立法上应占有重要的地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不作为 犯罪 概念 范围 种类 作为 竞合 反向为恶行为
下载PDF
钦差敕建五台山大万圣佑国禅寺碑记 被引量:1
8
《五台山研究》 1997年第4期37-38,共2页
钦差敕建五台山大万圣佑国禅寺碑记浙江古杭天目山梁昭明禅寺比丘僧人真定撰文真定府定州行唐县僧会司封崇寺幼学如静书丹夫如来出世,超生脱死之慈尊,拯拔群生之悲父。佛也者,灵觉之性也,自觉觉他,故名。佛无来无去,无生无灭,无... 钦差敕建五台山大万圣佑国禅寺碑记浙江古杭天目山梁昭明禅寺比丘僧人真定撰文真定府定州行唐县僧会司封崇寺幼学如静书丹夫如来出世,超生脱死之慈尊,拯拔群生之悲父。佛也者,灵觉之性也,自觉觉他,故名。佛无来无去,无生无灭,无老无少,无浊无清,视之不见,听之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五台山 真定府 住持 寂然不动 有报 扬善 镇海寺 为恶者 行唐县 东昌府
下载PDF
自律与法律
9
作者 沈晓铮 《公安月刊》 1997年第8期20-20,共1页
自律与法律○沈晓铮几千年来,哲人圣人君子夫子们都在谈自律。因为,自律是一种极高的境界!但是,自律者在人类历史的漫漫长河中的作用到底有多大呢?这是一个很难说得清楚的问题。为善者把所有的为善者作为楷模,去身体力行,把自律... 自律与法律○沈晓铮几千年来,哲人圣人君子夫子们都在谈自律。因为,自律是一种极高的境界!但是,自律者在人类历史的漫漫长河中的作用到底有多大呢?这是一个很难说得清楚的问题。为善者把所有的为善者作为楷模,去身体力行,把自律把得很严很严;为恶者却把所有的为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社会生活 违反法律 善与 为恶者 违法行为 价值标准 依法治国 现代法制国家 妇女儿童权益 社会关系的总和
下载PDF
荀子与波德莱尔的美学观比较
10
作者 姚梅 《文教资料》 2012年第32期3-5,共3页
荀子强调人性本恶,以"性恶说"为美学思想的哲学基础,提出"化性起伪"的美;波德莱尔同样提倡人性本恶,提出了一种以丑为美、为恶为美的美学理念,并在文学作品中予以实践。两人跨越时空,在"美丑"、"自然"、"音乐"等美学概念上,... 荀子强调人性本恶,以"性恶说"为美学思想的哲学基础,提出"化性起伪"的美;波德莱尔同样提倡人性本恶,提出了一种以丑为美、为恶为美的美学理念,并在文学作品中予以实践。两人跨越时空,在"美丑"、"自然"、"音乐"等美学概念上,碰撞出火花,显示了传统儒家美学与现代审丑美学的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荀子 波德莱尔 化性起伪 为恶为美
下载PDF
黄炎培与皖南事变善后的特别委员会 被引量:1
11
作者 王凤青 《中共党史资料》 2007年第2期159-165,共7页
皖南事变是抗战时期影响中国抗战大局和国共关系的重要历史事件。事变发生后,为维持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促使国共两党团结抗战,黄炎培等中间党派的一些参政员以国民参政会为依托,与国共两党几经磋商,提出设置特别委员会。
关键词 国民参政会 国共关系 中国抗战 助桀为恶 抗日游击战争 敌后抗日根据地 王世杰 重要历史事件 左舜生
下载PDF
“技”、“情”与道——释《庄子》“为善无近名,为恶无近刑” 被引量:3
12
作者 经纶 《深圳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6期132-140,共9页
《庄子·养生主》篇"为善无近名,为恶无近刑"是难解命题。结合文本、词源、概念内涵、语境、篇章结构及有关哲学思想等要素重新审视该命题,其本义应释为:善用知识技巧不要有求名之心,厌恶不幸的遭遇避免遭受各种刑戮之害... 《庄子·养生主》篇"为善无近名,为恶无近刑"是难解命题。结合文本、词源、概念内涵、语境、篇章结构及有关哲学思想等要素重新审视该命题,其本义应释为:善用知识技巧不要有求名之心,厌恶不幸的遭遇避免遭受各种刑戮之害。这种释义揭示了该命题关于"技"、"情"与道的内在关系,凸现了超越"技"与"情",即超越经验知识技巧与生命悲情的养生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为善无近名" "为恶无近刑" "技" "情"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