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论八十年代文学审美论的发生
1
作者 赵学存 《淮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7年第5期93-96,共4页
在学界开始反思文学审美论的当下,发掘文学审美论在1970年代末至1980年代初起步时的几个代表性的起点,分析这些起点对整个八十年代文学审美论的影响,对洞察、反思文学审美论具有特殊意义。这几个起点是《为文艺正名》一文的发表,"... 在学界开始反思文学审美论的当下,发掘文学审美论在1970年代末至1980年代初起步时的几个代表性的起点,分析这些起点对整个八十年代文学审美论的影响,对洞察、反思文学审美论具有特殊意义。这几个起点是《为文艺正名》一文的发表,"文学表现"观的提出,"美学批评"、形式本体论、"新的美学原则"等文学观念的出现,它们呈现出逐渐深化、细化的层次。到1980年,针对文学工具论的、侧重于文学自身特性的多个文学观念都出现了,八十年代文学审美论正式发生了。此后,文学审美论从这几个起点向着多条路径走向纵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八十年代 文学审美论 为文艺正名 文学自身特性
下载PDF
新时期儿童文学主体性建构的机制、过程与反思
2
作者 吴翔宇 《高等学校文科学术文摘》 2022年第3期184-185,共2页
进入20世纪80年代,中国文学在“思想解放”旗帜的引领下开启了新的发展历程。“工具论”“从屁论”受到质疑和否弃,“为文艺正名”成了学界的共识。与成人文学一样,儿童文学从附属于政治的工具论中走出来,其发展获取了新的发展机遇。具... 进入20世纪80年代,中国文学在“思想解放”旗帜的引领下开启了新的发展历程。“工具论”“从屁论”受到质疑和否弃,“为文艺正名”成了学界的共识。与成人文学一样,儿童文学从附属于政治的工具论中走出来,其发展获取了新的发展机遇。具体而论,儿童文学所获取的发展机遇主要表现在其重新回归到“儿童文学”的本体位置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儿童文学 成人文学 主体性建构 思想解放 工具论 为文艺正名 20世纪80年代 机遇
原文传递
都市空间背后的文学文化研究整体观--试析《上海文化》的学术史意义
3
作者 尹林 《上海文化》 CSSCI 2021年第12期112-120,共9页
一、基调奠定:从《上海文论》到《上海文化》的变迁上海是一座开放而包容、日新月异的城市,有着比别的城市更加敏感的文化神经。20世纪70年代后期以来,从李子云的"为文艺正名",到《上海文学》对于"现代派"的扶持和... 一、基调奠定:从《上海文论》到《上海文化》的变迁上海是一座开放而包容、日新月异的城市,有着比别的城市更加敏感的文化神经。20世纪70年代后期以来,从李子云的"为文艺正名",到《上海文学》对于"现代派"的扶持和保护,再到80年代中期寻根文学、先锋文学、文化热、文化批评、学院派兴起,上海的文化圈子敢为人先,尽力守护前卫精神。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上海文论 李子云 学术史意义 先锋文学 寻根文学 《上海文学》 都市空间 为文艺正名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