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导航
期刊开放获取
河南省图书馆
退出
期刊文献
+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检索
高级检索
期刊导航
共找到
2
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显示方式:
文摘
详细
列表
相关度排序
被引量排序
时效性排序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和大众化的历史回顾与哲学反思(专题讨论)
被引量:
3
1
作者
覃志红
《河北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2期157-160,共4页
自20世纪初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便开始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和大众化的整体推进过程。这一过程逐渐由自发到自觉,伴随着曲折与前进、迷茫与探索、试错与进步,并与中国共产党的发展历程及中国发展道路相交融,共同呈现为一个一...
自20世纪初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便开始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和大众化的整体推进过程。这一过程逐渐由自发到自觉,伴随着曲折与前进、迷茫与探索、试错与进步,并与中国共产党的发展历程及中国发展道路相交融,共同呈现为一个一体化的历史进程。探究这一历史进程的内在规律,并从哲学的高度进行反思,对于在新形势下推进党的思想建设及社会主义现代化各项事业的发展具有重大而深远的现实意义。覃志红认为,马克思主义所具有的实践特质决定了其具有独特的问题观。从主义与问题相融通的视角,探析其融通环节,可以为在新形势下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和大众化进程提供有益的启迪。郭强认为,在李大钊对马克思主义的早期传播过程中蕴涵着文本互动、视界融合和实践创新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的生成逻辑。王伟认为,从佛教经典文本在佛教中国化过程中的作用这一维度,通过梳理佛教典籍在中国化过程中的坚持和调适,可以为马克思主义经典文本如何助益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提供一些借鉴与启迪。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克思
主义
中国化
时代化和大众化
主义与问题
生成逻辑
佛教中国化
下载PDF
职称材料
“‘中国’法(理)学”之惑
2
作者
周赟
《河北法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8期47-56,共10页
可能主要是基于某种自卑心理,当然其中可能也蕴含着某种功利因素,中国法理学界自上世纪末以来似乎迷上了追问诸如"什么是你的贡献"、"什么是中国法理学"或意欲构建所谓"具有主体性的中国法理学"等一序列...
可能主要是基于某种自卑心理,当然其中可能也蕴含着某种功利因素,中国法理学界自上世纪末以来似乎迷上了追问诸如"什么是你的贡献"、"什么是中国法理学"或意欲构建所谓"具有主体性的中国法理学"等一序列问题。这种着迷或意欲从情感上讲当然可以理解,并且相关论者也确实很可能具有真诚的学问初衷,甚至事实上在某种意义上也促进了中国法(理)学界的有意识反思;但必须指出的是,此类追问从根本上讲似乎是反学术的,并且也无甚必要。因而有必要分别予以澄清,以使中国法理学可以轻装但却方向明确地上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法(理)学
中国法学学
科学
问题
化
主义与问题
原文传递
题名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和大众化的历史回顾与哲学反思(专题讨论)
被引量:
3
1
作者
覃志红
机构
河北省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
出处
《河北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2期157-160,共4页
文摘
自20世纪初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便开始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和大众化的整体推进过程。这一过程逐渐由自发到自觉,伴随着曲折与前进、迷茫与探索、试错与进步,并与中国共产党的发展历程及中国发展道路相交融,共同呈现为一个一体化的历史进程。探究这一历史进程的内在规律,并从哲学的高度进行反思,对于在新形势下推进党的思想建设及社会主义现代化各项事业的发展具有重大而深远的现实意义。覃志红认为,马克思主义所具有的实践特质决定了其具有独特的问题观。从主义与问题相融通的视角,探析其融通环节,可以为在新形势下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和大众化进程提供有益的启迪。郭强认为,在李大钊对马克思主义的早期传播过程中蕴涵着文本互动、视界融合和实践创新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的生成逻辑。王伟认为,从佛教经典文本在佛教中国化过程中的作用这一维度,通过梳理佛教典籍在中国化过程中的坚持和调适,可以为马克思主义经典文本如何助益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提供一些借鉴与启迪。
关键词
马克思
主义
中国化
时代化和大众化
主义与问题
生成逻辑
佛教中国化
分类号
B0-0 [哲学宗教—马克思主义哲学]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中国’法(理)学”之惑
2
作者
周赟
机构
厦门大学法学院
出处
《河北法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8期47-56,共10页
文摘
可能主要是基于某种自卑心理,当然其中可能也蕴含着某种功利因素,中国法理学界自上世纪末以来似乎迷上了追问诸如"什么是你的贡献"、"什么是中国法理学"或意欲构建所谓"具有主体性的中国法理学"等一序列问题。这种着迷或意欲从情感上讲当然可以理解,并且相关论者也确实很可能具有真诚的学问初衷,甚至事实上在某种意义上也促进了中国法(理)学界的有意识反思;但必须指出的是,此类追问从根本上讲似乎是反学术的,并且也无甚必要。因而有必要分别予以澄清,以使中国法理学可以轻装但却方向明确地上阵。
关键词
中国法(理)学
中国法学学
科学
问题
化
主义与问题
Keywords
legal theory of China
the theory of China's legal theory
science
questionablize
schools and questions
分类号
DF0 [政治法律—法学理论]
原文传递
题名
作者
出处
发文年
被引量
操作
1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和大众化的历史回顾与哲学反思(专题讨论)
覃志红
《河北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2
3
下载PDF
职称材料
2
“‘中国’法(理)学”之惑
周赟
《河北法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1
0
原文传递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页
确定
用户登录
登录
IP登录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