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84,118篇文章
< 1 2 25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数字时代教师主体性的挑战与重塑
1
作者 桑国元 王佳怡 《教师发展研究》 2024年第4期36-41,共6页
教师主体性是指教师在自我专业发展与教育教学实践中表现出的自主性、自觉性、能动性等特质。在提倡新质人才培养的数字时代,教师的主体性成为亟待探讨的问题。从自我、他者、社会三个视角,分析以人工智能为代表的技术深入教育场域给教... 教师主体性是指教师在自我专业发展与教育教学实践中表现出的自主性、自觉性、能动性等特质。在提倡新质人才培养的数字时代,教师的主体性成为亟待探讨的问题。从自我、他者、社会三个视角,分析以人工智能为代表的技术深入教育场域给教师主体性带来的挑战,包括技术依赖削弱教师主体意识、“人—机”关系动摇教师主体地位以及技术侵犯教师的主体权利等。数字时代教师主体性的重塑关乎教师个体成长、师生关系以及教育发展,应激发教师数字技术应用能动性,构建技术理性与人文关怀并存的育人环境,保障教师数据隐私权及智能教学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教师主体 数字时代 人工智能 主体意识 主体地位 主体权利
下载PDF
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多元主体的行动逻辑 被引量:1
2
作者 朱德全 冯丹 《现代教育技术》 2024年第5期5-15,共11页
随着“构建政府、学校、社会等多元参与的评价体系”这一改革目标的提出,多元主体在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中的价值与作用亟需明确。审视教育评价的本质,可以发现:破解“五唯”问题,推进改革不断深入的关键在于打破评价主体的“单主体论”... 随着“构建政府、学校、社会等多元参与的评价体系”这一改革目标的提出,多元主体在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中的价值与作用亟需明确。审视教育评价的本质,可以发现:破解“五唯”问题,推进改革不断深入的关键在于打破评价主体的“单主体论”,转向价值主体、评价主体、治理主体的“多主体论”;价值主体、评价主体、治理主体分别以表达价值诉求、履行评价责任、联结主体行动,助推有差异、有动能、有组织的改革落地。然而,当前教育评价改革中多元价值主体诉求的虚置性介入、多元评价主体知能的无力性介入和多元治理主体组织的缺位性介入,致使改革陷入同质、空泛、低效的困境。对此,可以通过权利下沉、教育赋能、秩序重组,来推动教育评价改革不断深入。文章对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多元主体行动逻辑的阐释,可以为构建多元主体参与的教育评价体系提供理论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教育评价 价值主体 评价主体 治理主体 “五唯”问题
下载PDF
人工智能著作权主体资格的法律构造
3
作者 梅术文 《科技与法律(中英文)》 2024年第3期11-19,共9页
人工智能著作权主体资格与民事权利主体资格是两个不同的问题,现有的理论研究常常将其等同观之,法律拟制的途径也聚焦权利主体拟制,忽视了著作权主体资格的特殊法律构造。人工智能著作权主体资格法律构造的特殊性在于创作主体和权利主... 人工智能著作权主体资格与民事权利主体资格是两个不同的问题,现有的理论研究常常将其等同观之,法律拟制的途径也聚焦权利主体拟制,忽视了著作权主体资格的特殊法律构造。人工智能著作权主体资格法律构造的特殊性在于创作主体和权利主体的二分架构,并且将责任主体适格性纳入考量。人工智能视为创作主体,人工智能创作物满足作品要件时获得著作权保护。权利主体根据政策考量可以与创作主体分离,由使用者和研发者约定,在未约定时由使用者享有人工智能作品的著作权。这不仅符合人工智能创作过程的拟制逻辑,契合权利配置中的政策选择原理,而且有助于根据现有技术达致的控制能力确立妥适的责任分配规则,推动人工智能技术的进步,促进文化传播和产业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工智能 创作主体 权利主体 责任主体
下载PDF
主体的重塑:数智时代的主体遭遇及其教育应对 被引量:1
4
作者 李云星 《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82-192,共11页
教育总是关涉主体和主体化,无法回避主体问题。在数智技术时代,人类主体转向一种数字化生存,并遭遇新的数字技术主体。这使得传统人类主体发生了衍变,由一种内在、实在、单一的理性能动主体转向一种外在、虚拟、混合的弥散主体。数字技... 教育总是关涉主体和主体化,无法回避主体问题。在数智技术时代,人类主体转向一种数字化生存,并遭遇新的数字技术主体。这使得传统人类主体发生了衍变,由一种内在、实在、单一的理性能动主体转向一种外在、虚拟、混合的弥散主体。数字技术自身物质-技术属性与数字资本主义相结合促使了人类主体的异化,包括主体的物化与去社会化、商品化和自我异化。面对数智技术对主体的形塑,需重新邀请并革新主体教育,培育学生的批判性数字素养,并承继自我技术的教育,以安顿、重塑主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数智时代 主体衍异 主体教育 批判性数字素养 自我技术
下载PDF
网络环境下人的主体性异化及其回归——基于麦克卢汉“媒介延伸论”的反思 被引量:1
5
作者 徐鹏 《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24年第3期112-117,共6页
从“媒介是人的延伸”“人是媒介的延伸”两个维度诠释麦克卢汉“媒介延伸论”,蕴含人和媒介谁是主体的问题。表面上看,问题难以在网络环境下获得确切的解答,而事实却证明,人是相对于网络媒介在生成意义和价值意义上的主体。可是,作为... 从“媒介是人的延伸”“人是媒介的延伸”两个维度诠释麦克卢汉“媒介延伸论”,蕴含人和媒介谁是主体的问题。表面上看,问题难以在网络环境下获得确切的解答,而事实却证明,人是相对于网络媒介在生成意义和价值意义上的主体。可是,作为主体的人却呈现出主体性异化的三种表现:人被网络媒介“绑架”;主体的信息传播权失衡;网络主体的道德失范。据此提出相应的回归策略:人的主体性挺立应当从生成主体性和价值主体性两个方面来考虑;异化的个人主体性必须受到制约,方案是个人主体性的延伸;人的道德主体性的规范既要在现实实践中尝试解决,也要探索理论上的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的主体 网络媒介 主体性异化 主体性回归 媒介延伸论
下载PDF
落实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推动产业高质量发展 被引量:1
6
作者 杨光明 《中国勘察设计》 2024年第4期55-58,共4页
科技创新作为现代经济发展的驱动力量,对于提升企业竞争力和推动产业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作用。本文从背景、意义、挑战、机遇、策略等方面出发,对如何落实企业科技创新的主体地位展开深入探讨,以期推动产业的高质量发展。
关键词 企业科技创新 驱动力量 科技创新主体 现代经济发展 主体地位 高质量发展 提升企业竞争力 如何落实
下载PDF
欲望主体的谱系——论福柯遗著《肉欲的忏悔》的思想主题
7
作者 张旭 《现代哲学》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93-100,共8页
福柯遗著《肉欲的忏悔》是福柯晚年的“欲望主体的谱系学”研究计划的最后一本。在《肉欲的忏悔》中,福柯通过分析基督教在独身贞洁和婚姻的性道德中新型的“肉体的欲望”的经验,揭示了西方的“欲望主体”和“法律主体”是如何从中诞生... 福柯遗著《肉欲的忏悔》是福柯晚年的“欲望主体的谱系学”研究计划的最后一本。在《肉欲的忏悔》中,福柯通过分析基督教在独身贞洁和婚姻的性道德中新型的“肉体的欲望”的经验,揭示了西方的“欲望主体”和“法律主体”是如何从中诞生出来的。福柯还分析了基督教的忏悔实践的内涵,指出它是坦白自我的欲望的隐秘真相的道德义务和一种自我技术。由此,欲望主体、法律主体、说真话、自我技术、良心治理等思想主题就在基督教的“肉体的欲望”的复杂经验中交织在一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欲望主体 肉体 贞洁 法律主体 忏悔
下载PDF
基层妇联组织在乡村治理中的主体性功能及实现路径
8
作者 李华胤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98-210,共13页
农村基层妇联组织不仅是党和政府联系妇女人群的桥梁和纽带,也是农村基层政权的社会支撑之一。在党建引领乡村治理的时代背景下,要站在治理的角度去审视基层妇联在乡村治理中的功能及其作用机制。从治理来看,基层妇联是政治组织和群众组... 农村基层妇联组织不仅是党和政府联系妇女人群的桥梁和纽带,也是农村基层政权的社会支撑之一。在党建引领乡村治理的时代背景下,要站在治理的角度去审视基层妇联在乡村治理中的功能及其作用机制。从治理来看,基层妇联是政治组织和群众组织,也是治理组织和服务组织。基层妇联具有融入乡村治理全过程的政治需要和现实需要,在乡村治理中具有主体性功能。基层妇联在乡村治理中的主体性功能不仅是由妇联的政治性、先进性和群众性决定的,也是由党的帮手和助手功能决定的。基层妇联凭借其独特的政治、组织、动员、宣传和凝聚群众的优势,在乡村治理中可以发挥组织动员、服务群众、民情枢纽、协商议事等作用,提高乡村治理的组织化、社会化、服务化和共治化。通过组织体系“纵向到底”和“横向到边”以及成体系的体制机制创新实现基层妇联在乡村治理中的主体性建构,是妇联发挥基层治理功能的可行路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基层妇联组织 乡村治理 主体性功能 主体性建构
下载PDF
中华文化主体性的哲学内涵与巩固路径
9
作者 邹广文 方立波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4年第4期18-25,共8页
中华文化主体性的提出是在哲学层面对发展文化事业进行的前提性反思。中华文化主体性的彰显是中华文化主体在实践中以中华文化客体为对象进行能动性改造和创造性发展,深刻蕴含了马克思主义实践基础上的主客体辩证统一的哲学内涵。中华... 中华文化主体性的提出是在哲学层面对发展文化事业进行的前提性反思。中华文化主体性的彰显是中华文化主体在实践中以中华文化客体为对象进行能动性改造和创造性发展,深刻蕴含了马克思主义实践基础上的主客体辩证统一的哲学内涵。中华文化主体性因中华民族在近代蒙难而弱化,因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实现民族独立而得到重塑。中华文化主体性为民族精神、民族自信、民族复兴以及文化创新提供文化主体性支撑,是创造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文化主体性力量。要推动人类文明新形态发展就必须对中华文化主体性进行不断巩固。历史和实践证明,巩固中华文化主体性必须把握文化主体与文化客体两个核心概念,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进程中保障文化主体的生成,在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继承和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兼收并蓄一切人类优秀文明成果的过程中创造新的文化客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习近平文化思想 中华文化主体 文化主体 文化客体 文化实践
下载PDF
教师作为课程改革主体的意蕴、生成途径与条件
10
作者 胡定荣 赵晴 《教师发展研究》 2024年第4期28-35,共8页
课程改革的深化发展需要发挥教师在课程改革中的主体能动性。教师作为课程改革主体是指在课程改革的层次系统中,在上级课程政策指引或条件支持下,教师个体或集体通过变革课程实践育人活动要素或体系,成为实现课程改革发展、学生发展和... 课程改革的深化发展需要发挥教师在课程改革中的主体能动性。教师作为课程改革主体是指在课程改革的层次系统中,在上级课程政策指引或条件支持下,教师个体或集体通过变革课程实践育人活动要素或体系,成为实现课程改革发展、学生发展和教师自身专业发展的能动的行动者。教师课程改革主体性是教师作为课程改革主体与课程改革客体、环境互动过程中表现出来的功能特性或关系特性。教师的课程改革主体生成应从教师日常的课堂教学实践反思入手,激发教师的课程改革意识,通过对现实的课程改革进行变革,并着眼于未来社会发展与人的发展要求进行课程改革创新。教师成为课程改革主体需要创设主体、客体、工具与环境等活动条件,使教师具有课程改革的胜任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教师主体 教师主体 课程改革
下载PDF
元宇宙时代主体发展完善的哲学阐释
11
作者 赵建伟 《浙江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4年第2期195-205,共11页
元宇宙通过对现实世界底层逻辑的复制,为人类提供了虚实相融的具身互动和普遍交往世界、全新文明和价值创造世界,从而吸引人类向元宇宙虚拟世界大规模迁移,世界由此分化为虚拟世界和现实世界,世界二分化推动着主体二分化为虚拟主体和现... 元宇宙通过对现实世界底层逻辑的复制,为人类提供了虚实相融的具身互动和普遍交往世界、全新文明和价值创造世界,从而吸引人类向元宇宙虚拟世界大规模迁移,世界由此分化为虚拟世界和现实世界,世界二分化推动着主体二分化为虚拟主体和现实主体。通过唯物辩证法的理论视角,在深入揭示虚实相融的具体路径、主体分化为现实主体和虚拟主体的机制,以及二者统一机制的基础上,厘清虚拟主体和现实主体通过互为根据与相互扬弃,在具身交往实践和全面性认识中统一于主体系统的过程,从而科学揭示虚拟主体和现实主体通过内部相互作用推动人的发展的机制,开创虚拟主体研究新领域,推动主体发展完善和元宇宙文明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元宇宙 虚实相融 具身互动 主体分化 虚拟主体
下载PDF
民航飞机结构修理专业学生培养质量环节主体责任模式分析
12
作者 徐红波 路玲 +2 位作者 叶宝玉 李家宇 龚友根 《内江科技》 2024年第4期121-122,共2页
以民航飞机结构修理专业为例,提出将培养学生涉及到的多个环节合并成一个有效的主体责任模式,解决专业培养规格不明确、职业教育企业主体缺失和教学资源不足等问题,促进产教融合,提升人才培养质量。
关键词 产教融合 主体缺失 教学资源 主体责任 学生培养质量 培养规格 飞机结构修理 职业教育企业
下载PDF
元宇宙中虚拟主体的法律主体地位肯定论之证成
13
作者 唐芬 曾玉兰 《河南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4年第5期28-37,共10页
元宇宙作为新的互联网形态,同时作为现实世界在虚拟世界的缩影,具有虚实高度结合等特性,可为用户提供沉浸式的数字虚拟体验,潜力不可估量。在“自然主体”观念和需求的推动下,新技术的发展推动了元宇宙的诞生,用户的虚拟分身、超人工智... 元宇宙作为新的互联网形态,同时作为现实世界在虚拟世界的缩影,具有虚实高度结合等特性,可为用户提供沉浸式的数字虚拟体验,潜力不可估量。在“自然主体”观念和需求的推动下,新技术的发展推动了元宇宙的诞生,用户的虚拟分身、超人工智能新用户“主体”等都将活跃在其中,此类“特殊主体”必定给法律带来新的挑战,产生例如法律责任最终承担者的确定、人格尊严的保护等内生性问题。本文立足社会发展的需求,分析主体内生性困境,依据我国法律的相关规定、理论以及国内外的立法倾向,结合我国的政策导向,认为突破法律规定现有的主体限制赋予虚拟主体以法律主体资格是社会发展的必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元宇宙 宪法主体 虚拟主体 技术 思想观念
下载PDF
住房反向抵押模式的主体多元化与政府的作用
14
作者 王者洁 《中国发展》 2024年第3期76-85,共10页
老年人住房反向抵押养老保险作为一项新型的养老保险兼具保险和抵押贷款的双重属性,保险公司在保险法律关系中具有保险人、贷款人及抵押权人三重主体身份。这种保险与抵押、借贷法律关系的主体合一导致风险叠加,需重新选择住房反向抵押... 老年人住房反向抵押养老保险作为一项新型的养老保险兼具保险和抵押贷款的双重属性,保险公司在保险法律关系中具有保险人、贷款人及抵押权人三重主体身份。这种保险与抵押、借贷法律关系的主体合一导致风险叠加,需重新选择住房反向抵押这一自助养老的主体模式,将基础法律关系由保险合同转化为抵押、借款合同,从而化解住房反向抵押中借贷双方的风险。将仅限双方主体参与的住房反向抵押保险模式改为多元主体参与的住房反向抵押“贷款+保险”模式,由商业银行作为住房反向抵押的贷款主体;保险公司负责为借贷双方承保;政府在监督与政策制定方面发挥规范引导作用,采取金融监管及税费优惠予以支持和保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住房反向抵押 主体模式 “贷款+保险” 多元主体 政府作用
下载PDF
他者性:超越主体间性思想政治教育的哲学范式——基于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的全面审视
15
作者 任海华 《南昌师范学院学报》 2024年第4期70-79,共10页
他者性哲学是从主体性哲学迈过主体间性哲学的再次批判和超越,对主体性,特别是主体间性哲学进行批判反思而后生成的哲学理论。主体间性在一定程度上克服了主体性主客二元关系对立和个人中心主义,但并没有真正从自我中心的困境中走出来,... 他者性哲学是从主体性哲学迈过主体间性哲学的再次批判和超越,对主体性,特别是主体间性哲学进行批判反思而后生成的哲学理论。主体间性在一定程度上克服了主体性主客二元关系对立和个人中心主义,但并没有真正从自我中心的困境中走出来,而他者性建立非利益交换的新型主体间关系、充分认同主体间差异的现实、建立现实的非对称性关系,从根本上破除主体间性“唯我论”根基、改变主体间性“同一性关系”论调、打破主体间性对称性关系,是对主体间性的进一步超越。因此,在马克思主义实践哲学观照下,他者性思想政治教育是建立在生命丰富性基础上的思想政治教育,所建构的师生关系是具有非对称性的新型关系,赋予教育者承担对受教育者无限责任,教育者与受教育者所形成的共生关系有力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成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思想政治教育 主体 主体间性 他者性 哲学范式
下载PDF
主体的跃升:中国式现代化对西方资本主义现代化的超越
16
作者 邓建华 熊谷子 《兵团党校学报》 2024年第5期71-77,共7页
“主体”是近代西方哲学自笛卡尔开始便一直存在和发展的观念,如今受到了现当代哲学的批评和诘难。马克思揭示了近代西方形而上学是困住“主体”的牢笼,而资本主义社会关系是奴役“主体”的现实土壤。中国式现代化继承了马克思关于“主... “主体”是近代西方哲学自笛卡尔开始便一直存在和发展的观念,如今受到了现当代哲学的批评和诘难。马克思揭示了近代西方形而上学是困住“主体”的牢笼,而资本主义社会关系是奴役“主体”的现实土壤。中国式现代化继承了马克思关于“主体”思想的内在旨趣,在中国式现代化的具体实践中构建新型“主体”,体现在以“人民主体”超越了“资本主体”,以“自为主体”超越“自在主体”,以“交互主体”超越“单向主体”。通过对中国式现代化主体跃升的多维度分析,才能真正读懂和理解中国式现代化新型主体的本质要求: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主体的跃升 资本逻辑 人民主体 中国式现代化
下载PDF
译者主体性在文学作品翻译中的影响
17
作者 杨帆 柏茜茜 《文化创新比较研究》 2024年第13期165-169,共5页
译者作为翻译的主体,是连接两种不同文化之间的桥梁。长期以来,人们普遍认为翻译是一种传达作者原意的过程,导致译者个人的主体性未受到足够的重视。然而,在20世纪80年代以后,译者主体性话题在中国引起了广泛的讨论和争议。在众多翻译... 译者作为翻译的主体,是连接两种不同文化之间的桥梁。长期以来,人们普遍认为翻译是一种传达作者原意的过程,导致译者个人的主体性未受到足够的重视。然而,在20世纪80年代以后,译者主体性话题在中国引起了广泛的讨论和争议。在众多翻译过程中,译者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无论是阅读、理解还是表达,都能明显感受到译者对整个翻译活动的主要支持。该文探讨了译者主体性在文学作品翻译中的重要性和影响。随着主体性研究的不断发展,越来越多的研究关注到译者作为主体在翻译过程中所扮演的角色。译者的主体性给文学作品翻译带来了挑战,同时也使得翻译作品更具活力和多样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主体 译者主体 翻译 文学翻译 主动性 被动性
下载PDF
马克思主体性叙事的内在逻辑与当代语境
18
作者 马军 《江汉论坛》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60-65,共6页
马克思主体性叙事内含感性对象性活动的主体性确证、历史辩证运动的主体性展开、超越资本逻辑的主体性生成三层演进逻辑,构成对理性主体与资本逻辑“共谋”的双重批判,即对感性对象性活动在观念领域异化为理性主体的批判以及在生产领域... 马克思主体性叙事内含感性对象性活动的主体性确证、历史辩证运动的主体性展开、超越资本逻辑的主体性生成三层演进逻辑,构成对理性主体与资本逻辑“共谋”的双重批判,即对感性对象性活动在观念领域异化为理性主体的批判以及在生产领域异化为资本主体的批判。当代资本主义生产中出现主体性与资本“新共谋”,导致主体性生产“悖论”,主要表现为“主体性强制”和“自由强制”、数字化生存方式的“主体幻象”以及生产性精神劳动的深层物化。劳动主体性强制生产加剧了资本内在矛盾的演化。数字技术蕴含的主体性生存方式的变革以及中国成功推进的社会主义实践构成主体性当代建构的现实语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克思主体性思想 主体悖论 非物质劳动 主体性建构
下载PDF
论阐释的主体之维——中国文学阐释学基本问题之一
19
作者 李春青 《广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4年第5期14-26,共13页
阐释主体原本是阐释学研究的基本问题,但在特定历史语境中,人们讳言作者,讳言主体,影响所及,阐释学似乎也就大大淡化了对阐释主体的关注。伽达默尔的哲学阐释学高度关注阐释主体的“前见”(偏见)对于阐释行为及结果的影响,但对阐释主体... 阐释主体原本是阐释学研究的基本问题,但在特定历史语境中,人们讳言作者,讳言主体,影响所及,阐释学似乎也就大大淡化了对阐释主体的关注。伽达默尔的哲学阐释学高度关注阐释主体的“前见”(偏见)对于阐释行为及结果的影响,但对阐释主体的意识行为之于阐释过程的重要作用却似乎不大关注。根据中国阐释传统的经验,阐释主体问题始终处于阐释思想与实践的核心位置。由于社会境遇和个人遭际以及个性的差异,面对同一阐释对象,不同的阐释主体会得出大不相同的阐释结果,这在很大程度上是阐释主体自觉选择的产物。因此注重研究阐释主体本身的诸种特性与局限,例如主动与受动、显在与隐在等等,应该是中国文学阐释学的基本特色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阐释主体 阐释关系 主动与受动 隐在主体 显在主体
下载PDF
试析《论语》对于写作主体修养的启示
20
作者 杨景生 《写作》 2024年第3期21-29,共9页
写作行为与写作主体的修养有着密切的关系。《论语》中许多关于道德意志、深远意识、社会情怀、人格操守等修身养性的论述,对于写作主体具备远大的志向、崇高的道德修养、深远的生命情怀、强烈的忧患意识、责任心和使命感等,提高自身修... 写作行为与写作主体的修养有着密切的关系。《论语》中许多关于道德意志、深远意识、社会情怀、人格操守等修身养性的论述,对于写作主体具备远大的志向、崇高的道德修养、深远的生命情怀、强烈的忧患意识、责任心和使命感等,提高自身修养,具有多方面的启发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写作理论资源研究 《论语》 写作主体 主体修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50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