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关于“主体—客体”结构模式的思考 |
缪姝
|
《长沙大学学报》
|
2012 |
0 |
|
2
|
劳动“主体—客体”关系中人的发展形式和所有制历史形态——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1857—1858年手稿)》再研究 |
顾海良
|
《江西社会科学》
北大核心
|
2023 |
3
|
|
3
|
卢卡奇的总体性范畴与历史主动性方法论建构 |
贾丽艳
欧阳谦
|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
2024 |
0 |
|
4
|
教育起源问题的再探讨 |
马兆掌
|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
1989 |
4
|
|
5
|
口述文本中的“民间评价”对民族音乐学理论及实践研究的意义 |
谭智
欧阳兆晓
|
《民族艺术研究》
CSSCI
|
2020 |
1
|
|
6
|
直观内心冲突及其它——《通往太阳的路》之欣赏 |
陈珂
林承国
|
《上海戏剧》
|
1983 |
0 |
|
7
|
论人与技术的相互关系 |
厄·姆·斯米尔诺夫
孙映通
|
《世界经济与政治论坛》
|
1983 |
0 |
|
8
|
论典型与意境的异同 |
肖君和
|
《贵州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
1985 |
0 |
|
9
|
第九章 认识和实践 |
罗迎福
|
《实事求是》
|
1985 |
0 |
|
10
|
第九章 认识和实践 |
罗迎福
|
《实事求是》
|
1985 |
0 |
|
11
|
作为解放实践之典范的现代艺术——哈贝马斯之后重读阿多诺美学 |
凌海衡
|
《马克思主义美学研究》
|
2007 |
0 |
|
12
|
环境伦理学理论前提的批判 |
叶冬娜
|
《社会科学文摘》
|
2016 |
0 |
|
13
|
我者自述之———巴赫金视角观照下的叙事身份 |
D.E.维康
王静
|
《叙事(中国版)》
|
2010 |
3
|
|
14
|
道德教育的新视角——交往实践观 |
朱晶晶
|
《中国教师》
|
2013 |
0 |
|
15
|
巨大的变化 |
布洛夫
张凌云
马积华
|
《毛泽东邓小平理论研究》
|
1988 |
0 |
|
16
|
网络社会的十大特征 |
林永青
|
《金融博览》
|
2017 |
0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