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中国武术思想史研究若干议题管窥 被引量:1
1
作者 陈星潭 韩红雨 马振水 《成都体育学院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期21-25,46,共6页
对武术思想史的关注,是推进武术理论的必然要求,成为当前学术研究热点。本文通过文献资料等方法,分析了武术思想史的若干议题,提出史料是武术思想史研究的基础,甄别与互证程度高低决定了思想根基深浅;语境是历史上的特定时代,是武术思... 对武术思想史的关注,是推进武术理论的必然要求,成为当前学术研究热点。本文通过文献资料等方法,分析了武术思想史的若干议题,提出史料是武术思想史研究的基础,甄别与互证程度高低决定了思想根基深浅;语境是历史上的特定时代,是武术思想发生、发展和成熟的历史现场;主体是基于占历史多数的大众习武群体,主体叙事遵循的是唯物史观,符合史学转型潮流;本体是区别于其它文化思想的抓手,是武术思想的最终建构;长时段彰显着武术思想的连续性,提醒我们摆脱"后见之明",树立"去熟悉化"意识,从"无知之幕"探究思想之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武术 武术思想史 文化 历史语境 主体与本体 长时段
下载PDF
王阳明“知行合一”与“心即理”义旨析论——基于宋、明两代学旨的不同思想前设之辨析
2
作者 梁一群 《杭州学刊》 2018年第3期181-196,共16页
王阳明'知行合一'说,实为阐述其'心即理'学旨的本门功夫。阳明'心即理'说,实与陆九渊'心即理'之旨,迥异其趣。盖因象山所述,其思想前设,实为宋儒普遍认可的'心-理'同构模式。溯其本根,是对于&#... 王阳明'知行合一'说,实为阐述其'心即理'学旨的本门功夫。阳明'心即理'说,实与陆九渊'心即理'之旨,迥异其趣。盖因象山所述,其思想前设,实为宋儒普遍认可的'心-理'同构模式。溯其本根,是对于'理'的全体认同。而阳明之意,则为'心→理'建构模式:唯有从'心'出发,'理'之全体,方能呈露端现。是则'知行合一',无非是认知主体对于自身的'复'归:'心即理'即是'主体=本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王阳明 宋明理学 心即理 知行合一 主体与本体
下载PDF
基于“双重维度”需要的学校武术教育改革 被引量:1
3
作者 沈承勋 陈波 《西昌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2022年第4期104-110,共7页
从主体和本体的关系视角出发,“学生和武术”的发展需要是决定学校武术教育成败的关键。针对学校武术教育存在武术发展与学生需要互不匹配的现实困局,通过文献资料法、专家咨询法等,对我国学校武术教育使命进行了历史性梳理,并提出了基... 从主体和本体的关系视角出发,“学生和武术”的发展需要是决定学校武术教育成败的关键。针对学校武术教育存在武术发展与学生需要互不匹配的现实困局,通过文献资料法、专家咨询法等,对我国学校武术教育使命进行了历史性梳理,并提出了基于“学生和武术”双重维度需要的实施策略。研究认为:学校武术是武术的子体,应承担起“武化教育”的重任,从需要层面将学生和武术置于平行关系的同等地位,以满足二者的发展需要。提出应采取“理论和技术”双修的教育模式,满足武术自身发展需要——即技术层面把握传统武术和竞技武术多样性并存,理论层面贯彻落实武德文化教育;依功能划分对武术实施分层利导,满足学生成长需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学校武术教育 武术文化 教育使命 武术教育改革 双重维度 主体需要理论 主体与本体
下载PDF
论张大千画家之画的精神内涵 被引量:1
4
作者 唐波 周芳利 《内江师范学院学报》 2016年第3期28-33,共6页
张大千以"文人画"为起点,以"大风堂"为根据地,通过对士夫画、画工画的层层推进与绘画实践,深刻地认识到"书法功底"与"骨法用笔"是中国绘画本体的基础特质;同时他敏锐地意识到20世纪中国的画家... 张大千以"文人画"为起点,以"大风堂"为根据地,通过对士夫画、画工画的层层推进与绘画实践,深刻地认识到"书法功底"与"骨法用笔"是中国绘画本体的基础特质;同时他敏锐地意识到20世纪中国的画家之画,必须兼具"画工画"在绘画上的全面性、"士夫画"在文化上的理想性以及"文人画"在绘画上的职业性。张大千对"画家之画"精神内涵的理解,与改良派与革命派相比,更符合中国文化发展的"国情",这也是张大千成为20世纪最为风姿绰绝的绘画巨匠的关键所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张大千 画家之画 大风堂 主体与本体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