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3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论学报编辑活动中的主体个性
1
作者 于淑娟 《东疆学刊》 1998年第4期82-84,共3页
学报业的发展需要学报界对主体个性有充分的认识。主体的个性创造是编辑活动与主体本身的双重需要;主体个性的形成受编辑活动、主体的文化素质、主体的心理人格影响;主体个性对编辑活动和编辑风格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关键词 编辑活动 主体个性 个性创造
下载PDF
绘画语言的创造性与主体个性的表现 被引量:2
2
作者 刘静逸 《文教资料》 2016年第23期78-79,共2页
创造性绘画语言在艺术表现本质上是一种新的绘画语言的形成和确立,它具有个体性和唯一性的艺术特征.模仿性绘画语言实质是对于既已存在的绘画语言的模仿和重复。创造性绘画语言的运用能形成画家的鲜明的艺术风格和特征,充分凸显绘画... 创造性绘画语言在艺术表现本质上是一种新的绘画语言的形成和确立,它具有个体性和唯一性的艺术特征.模仿性绘画语言实质是对于既已存在的绘画语言的模仿和重复。创造性绘画语言的运用能形成画家的鲜明的艺术风格和特征,充分凸显绘画主体个性化色彩,增强绘画艺术的表现力和感染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绘画语言 主体个性 创造 模用
下载PDF
关注人文情怀 弘扬主体个性 被引量:1
3
作者 黄其雄 《小学教学研究》 2002年第5期7-8,共2页
新颁布的《语文课程标准》(试用本)指出:“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努力创设和谐、融洽、欢快的人文氛围。让学生的个性在宽松、自然、愉悦的文化氛围中得到解放,在自由自在而又奋发进取的氛围... 新颁布的《语文课程标准》(试用本)指出:“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努力创设和谐、融洽、欢快的人文氛围。让学生的个性在宽松、自然、愉悦的文化氛围中得到解放,在自由自在而又奋发进取的氛围中展现生命活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学 语文教学 课程标准 人文情怀 主体个性
下载PDF
关注主体个性.凸显选修特色——《外国小说欣赏》教学例谈
4
作者 曹爱琴 《中学语文(教学大参考)(上旬)》 2013年第7期49-51,共3页
在实际的教学实施中.如何处理必修课程与选修课程的关系,如何准确定位选修课程的教学,如何促进学生有选择的学习等诸如此类的问题都还有待探讨。
关键词 选修课程 教学实施 小说欣赏 主体个性 外国 必修课程 准确定位 学习
下载PDF
主体性个性化教育理念下应用型本科就业指导模式探析 被引量:6
5
作者 左东东 李文勤 《教育与职业》 北大核心 2019年第8期50-54,共5页
应用型本科作为高等职业教育的新型载体,面临着迫切的人才供给侧改革的难题,这种改革是适应中国经济结构性战略调整的必由之路,与高校就业指导工作密切相关。通过开展人本主义的大学生主体性个性化就业指导服务,可以有效缓解大学生就业... 应用型本科作为高等职业教育的新型载体,面临着迫切的人才供给侧改革的难题,这种改革是适应中国经济结构性战略调整的必由之路,与高校就业指导工作密切相关。通过开展人本主义的大学生主体性个性化就业指导服务,可以有效缓解大学生就业倾向与岗位需求之间的错位状况,加速推进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供给侧改革。文章在阐述了主体性个性化教育理念内涵的基础上,论证了主体性个性化教育理念与应用型本科就业指导工作的逻辑关系,建立了"一条主线、双向对接、三个融合、四项服务、五重保障"的应用型本科就业指导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主体个性化教育理念 应用型本科 高等职业教育 就业指导
下载PDF
论百年中国文学个性主体意识的历史消解过程
6
作者 宋剑华 《江汉论坛》 CSSCI 北大核心 2002年第7期72-77,共6页
20世纪中国文学的价值追求,先后经历了一个由个性主体意识到集体主义精神的历史发展过程。导致中国现代作家轻易地放弃了自身的社会精英立场,进而去义无返顾地依附于抽象的民众群体,这里面既有政治干预方面的因素,同时也有传统文化方面... 20世纪中国文学的价值追求,先后经历了一个由个性主体意识到集体主义精神的历史发展过程。导致中国现代作家轻易地放弃了自身的社会精英立场,进而去义无返顾地依附于抽象的民众群体,这里面既有政治干预方面的因素,同时也有传统文化方面的原因。如果我们将一部20世纪中国文学史充分地加以展开,我们可以从中发现许多令人深思回味的重大理论命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20世纪中国文学 个性主体意识 传统文化非理性"群体意识" 历史解构
下载PDF
团委在主体性个性化培育人中的作用
7
作者 王珍程 《大庆社会科学》 2016年第4期148-149,共2页
高等教育的目的是促进学生健康、全面的发展,不断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以南京理工大学泰州科技学院团委在服务学院实施主体性个性化教育理念过程中的做法为例,分析团委在主体性个性化育人培养中应起的作用。
关键词 团委 主体个性化教育理念 主体个性化育人培养
下载PDF
关于教院学报个性化特色的思考
8
作者 柯常钦 《四川教育学院学报》 2001年第1期55-56,共2页
教育学院学报的定位、个性形象和特色是教育学院学报需要探索和解决的问题。因此教育学院学报应突出自己中小学教育教学研究的优势 ,结合成人教育的特点 ,办出特色 ,找准定位 。
关键词 教育学院 学报 个性化特色 内容专科化 形式特色 编辑主体个性
下载PDF
论编辑主体性与创新思维 被引量:6
9
作者 管宁 《出版发行研究》 北大核心 2002年第7期20-21,共2页
关键词 编辑工作 互动关系 主体意识 主体个性 编辑主体 创新思维
下载PDF
主体教育视野下的差异发展教学 被引量:8
10
作者 曾继耘 《教育研究与实验》 CSSCI 北大核心 2006年第5期14-18,共5页
“差异发展教学”是当代我国基础教育改革一种重要的教学理念。而在活动中通过交往促进学生主体性的发展,是主体教育的基本观点。根据主体教育理论,可以形成差异发展教学的三个基本命题:促进学生主体性的个性化发展,是差异发展教学的根... “差异发展教学”是当代我国基础教育改革一种重要的教学理念。而在活动中通过交往促进学生主体性的发展,是主体教育的基本观点。根据主体教育理论,可以形成差异发展教学的三个基本命题:促进学生主体性的个性化发展,是差异发展教学的根本目的;主体参与和合作交往是学生实现差异发展的两种重要方式;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是差异发展教学的基本前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主体教育 差异发展教学 主体性的个性化发展 主体参与 交往合作
下载PDF
教学的加速度——“主体”与“主导”的结合杠杆
11
作者 乐德秀 《雅安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4年第3期46-47,共2页
教学是教师与学生的双边活动,摆正教与学的关系,把握教与学之间的辩证关系,是教学中至关重要的问题。"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教学论的出现,是一个历史的进步,学生的主体作用和教师的主导作用,在教学活动中常常是相互联系,相... 教学是教师与学生的双边活动,摆正教与学的关系,把握教与学之间的辩证关系,是教学中至关重要的问题。"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教学论的出现,是一个历史的进步,学生的主体作用和教师的主导作用,在教学活动中常常是相互联系,相互转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最佳结合点 加速度 主体作用 教学目标 教与学 学生主体 教师主导作用 学生为主体 主体个性 教师为主导
下载PDF
价值主体视域下课程改革回归“本真教育”的历史逻辑
12
作者 苑晓西 朱成科 《辽宁教育》 2013年第2期31-34,共4页
建国以来,我国基础教育经历了八次课程改革,价值主体也随之发生了一些变化:计划经济背景下的政治人主导倾向;改革开放背景下的经济人倾向;全面奔小康背景下对个性主体人的关注。第八次课程改革实行三级课程管理模式,校本课程和综... 建国以来,我国基础教育经历了八次课程改革,价值主体也随之发生了一些变化:计划经济背景下的政治人主导倾向;改革开放背景下的经济人倾向;全面奔小康背景下对个性主体人的关注。第八次课程改革实行三级课程管理模式,校本课程和综合实践活动的实施体现了教育的以人为本,表现在:课程权力的下放——关注“以人为本”的出发点;校本课程和综合实践活动的实施——实现“以人为本”的中介;人与社会的和谐发展——“以人为本”的最终追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课程改革 价值主体 以人为本 个性主体
下载PDF
高校学生社团社会化功能透析 被引量:26
13
作者 胡元林 王涛 《教育与职业》 北大核心 2005年第9期32-34,共3页
大学生社会化是个体基本社会化的重要一环,也是高等教育的直接目标所在.高校学生社团作为高校的一个特殊群体,其功能的发挥对大学生社会化作用显著,影响深远.它主要包括基本规范社会化功能、知识技能社会化功能、主体个性社会化功能及... 大学生社会化是个体基本社会化的重要一环,也是高等教育的直接目标所在.高校学生社团作为高校的一个特殊群体,其功能的发挥对大学生社会化作用显著,影响深远.它主要包括基本规范社会化功能、知识技能社会化功能、主体个性社会化功能及角色社会化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社会化功能 高校学生社团 大学生社会化 透析 高等教育 特殊群体 基本规范 知识技能 主体个性 角色
下载PDF
一个艺术的精灵——朱自清散文审美心理描述 被引量:1
14
作者 吴周文 《江海学刊》 1988年第5期165-171,共7页
艺术感觉是指作家、艺术家的感受力,是对于客观事物的审美的观察力,想象力、理解力和艺术表现的能力。它既是文艺家用心灵去感知、观照、把握客观世界,又是把客观世界进行情感外化的心理活动。因此艺术感觉并非是一般生理感官对于客... 艺术感觉是指作家、艺术家的感受力,是对于客观事物的审美的观察力,想象力、理解力和艺术表现的能力。它既是文艺家用心灵去感知、观照、把握客观世界,又是把客观世界进行情感外化的心理活动。因此艺术感觉并非是一般生理感官对于客观信息的摄取、反馈,而且更重要的是,它包括着审美主体个性的情感运动和个性的艺术思维过程,是主观和客观在审美意义上的统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艺术感觉 审美意义 朱自清散文 心理描述 客观世界 情感外化 主体个性 客观事物
下载PDF
试论新世纪的审美对象
15
作者 董莉 《理论月刊》 2001年第5期24-26,共3页
文章认为,审美对象作为社会历史的生成物和存在物,在新世纪从本质上区别于以往的世纪。新世纪的审美对象因新世纪的独特内涵而具有自己的丰富意蕴,具体体现在其新的社会历史性、国家民族性和主体个体性三方面;从存在形态上看,新世... 文章认为,审美对象作为社会历史的生成物和存在物,在新世纪从本质上区别于以往的世纪。新世纪的审美对象因新世纪的独特内涵而具有自己的丰富意蕴,具体体现在其新的社会历史性、国家民族性和主体个体性三方面;从存在形态上看,新世纪的审美对象主要分为自然存在的审美对象、社会实践的审美对象和文化创造的审美对象三大类;新世纪的审美对象对审美主体具有愉悦人的感知、提升人的境界、塑造人的灵魂的三个主要实践功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世纪 审美对象 社会历史性 国家民族性 主体个性 功用
下载PDF
《编辑学之气美论》的理论与创新
16
作者 陈国军 《武警学院学报》 2017年第7期3-3,共1页
编辑既是作者作品的最早接受者、作品“公器”化的审核者,更是受众价值评鉴的预判者、媒介产品的把关者.因此,编辑既要有“为人作嫁”的成人之美的能力,也必须有一双体现编辑主体个性美学的慧眼Q而李献惠副编审的《编辑学之气美论》(... 编辑既是作者作品的最早接受者、作品“公器”化的审核者,更是受众价值评鉴的预判者、媒介产品的把关者.因此,编辑既要有“为人作嫁”的成人之美的能力,也必须有一双体现编辑主体个性美学的慧眼Q而李献惠副编审的《编辑学之气美论》(九州出版社2016年7月版),就是提升编辑审美能力、透视编辑气美理论的一部不可多得的力作.《编辑学之气美论》具备三个鲜明特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编辑学 美论 创新 审美能力 受众价值 媒介产品 为人作嫁 主体个性
下载PDF
文学风格的形成与瓦解 被引量:1
17
作者 赵江滨 《徐州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0年第3期32-35,共4页
主体个性——创作个性——文学风格 ,这是文学风格攀升的三个阶段。同时 ,由于符号化和创作对象性质对主体的偏离倾向 ,这又是一个双向互动的复杂过程。风格的诞生是完美境界的诞生 ,但也是对生命的创造活动的限定 ,因而现代作家的创作... 主体个性——创作个性——文学风格 ,这是文学风格攀升的三个阶段。同时 ,由于符号化和创作对象性质对主体的偏离倾向 ,这又是一个双向互动的复杂过程。风格的诞生是完美境界的诞生 ,但也是对生命的创造活动的限定 ,因而现代作家的创作活动对风格表现了强烈的戒备倾向。风格在诞生的瞬间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主体个性 创作个性 文学风格 创作主体 文学创作
下载PDF
扩充的情感与实践的意欲——郭沫若美学思想简论 被引量:1
18
作者 邹华 《河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1993年第4期32-37,共6页
郭沫若20年代的美学思想及其变化,是其全部美学思想的特点和倾向的集中表现。贯穿于郭沫若早期美学思想的一个中心观念,是自我由内而外的无限扩张。郭沫若赞同陶醉于事业的积极的享乐精神,主张在有用的生涯中消磨自我,这种思想观点在《... 郭沫若20年代的美学思想及其变化,是其全部美学思想的特点和倾向的集中表现。贯穿于郭沫若早期美学思想的一个中心观念,是自我由内而外的无限扩张。郭沫若赞同陶醉于事业的积极的享乐精神,主张在有用的生涯中消磨自我,这种思想观点在《王阳明礼赞》一文中表现得最为明确。郭沫若说,他对于王阳明哲学不是以理智而是以彻底的同情,去求身心的受用,他赞美王阳明不可遏制的自我扩充的努力,和王阳明所解释的儒家精神:“佛氏出而不入,老氏入而不仁。孔氏所以异于二氏的是出而能入,入而大仁。孔氏认出天地万物之一体,而本此一体之观念。努力于自我扩充,由近而远,由上而下。横则齐家、治国、平天下.纠则赞化育、参天地、配天。四通八达,圆之又圆。这是儒家伦理的极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郭沫若 早期美学思想 主观论美学 王阳明 浪漫主义 时间艺术 情感体验 实践 自我 主体个性
下载PDF
论90年代散文的生命审美 被引量:1
19
作者 彭秀海 《文艺评论》 2003年第4期56-61,共6页
关键词 20世纪90年代 散文 生命审美 主体个性意识 语言形式 生命哲学
下载PDF
德育工作中的“有我”与“无我”
20
作者 王春燕 《当代教育论坛(宏观教育研究)》 2007年第6期91-92,共2页
“有我”、“无我”是我国近代著名学者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创立的诗评理论。他说:“有有我之境,有无我之境。有我之境,物皆著我之色彩。无我之境,不知何者为物,何者为我。”王国维是用“有我”与“无我”探讨诗歌的主体特性。... “有我”、“无我”是我国近代著名学者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创立的诗评理论。他说:“有有我之境,有无我之境。有我之境,物皆著我之色彩。无我之境,不知何者为物,何者为我。”王国维是用“有我”与“无我”探讨诗歌的主体特性。这里我们不妨借来探讨在德育工作中德育者的主体个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无我” “有我” 德育工作 《人间词话》 有我之境 无我之境 著名学者 主体个性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