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导航
期刊开放获取
河南省图书馆
退出
期刊文献
+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检索
高级检索
期刊导航
共找到
8
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显示方式:
文摘
详细
列表
相关度排序
被引量排序
时效性排序
“主体之死”与文学情感论的悖谬处境
1
作者
左其福
《当代文坛》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4期37-40,共4页
后现代主义文化思潮曾经宣告"主体的死亡"和"人的终结",但在后现代主义文论中,情感观念并没有消失,反而极为突出。后现代主义文论改写了浪漫主义以来的情感-主体模式,代之以情感-非主体模式,使得情感从理性主体的...
后现代主义文化思潮曾经宣告"主体的死亡"和"人的终结",但在后现代主义文论中,情感观念并没有消失,反而极为突出。后现代主义文论改写了浪漫主义以来的情感-主体模式,代之以情感-非主体模式,使得情感从理性主体的操控下摆脱出来,而与非理性主体即纯粹的感性主体日益亲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主体之死
文学情感论
非
主体
模式
下载PDF
职称材料
主体之死与情感转型——兼评左其福《祛魅与重构:后现代语境中的文学情感研究》
2
作者
李红波
《衡阳师范学院学报》
2016年第5期99-102,共4页
在后现代语境之中,随着主体的零散化和平面化,文学情感越来越同质化、虚拟化、表演化,文学情感与文学主体之间的关系日趋复杂和隐蔽。而这一切最终将会改变文学的面貌,重构文学理论。
关键词
主体之死
情感转型
非本质
后情感
下载PDF
职称材料
主体之死抑或主体的重建?——巴迪欧“哲学宣言”中的主体思想研究
3
作者
袁蓓
《教学与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7期72-77,共6页
当代法国哲学受结构主义影响出现"主体之死"的转向,而"主体之死"从更宏观理论视野又可视为是当代"哲学之死"的表征和回应。对此,巴迪欧主张一种真理性哲学与主体的当代重建。但是,巴迪欧新的哲学与主体...
当代法国哲学受结构主义影响出现"主体之死"的转向,而"主体之死"从更宏观理论视野又可视为是当代"哲学之死"的表征和回应。对此,巴迪欧主张一种真理性哲学与主体的当代重建。但是,巴迪欧新的哲学与主体的重建本质上并未脱离后现代激进理论的问题域,即在反叛传统马克思主义诉诸"阶级主体"规划的历史性叙事逻辑过程中,走向一种纯粹的话语竞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主体之死
巴迪欧
历史性叙事
原文传递
走出“自我之狱”——布朗肖论死亡、文学以及他者
被引量:
3
4
作者
朱玲玲
《文艺理论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4期211-216,共6页
笛卡尔之后,以"我思"为基础建构的主体,在自我同一性以及经验的我属性的双重保障之下运作,从而,主体以理解、表象以及实践活动等手段为自己建造了一个精致复杂的"自我之狱"。因为,我只能与经过我的感觉和理性篡改...
笛卡尔之后,以"我思"为基础建构的主体,在自我同一性以及经验的我属性的双重保障之下运作,从而,主体以理解、表象以及实践活动等手段为自己建造了一个精致复杂的"自我之狱"。因为,我只能与经过我的感觉和理性篡改的他人和他物相遇,从而,我也只能遇上我自己。布朗肖通过对死亡、文学以及他者的分析,发现自我中包涵着一个非我(I-less)的维度,主体面临着一种主体之死(dying)的状态,这成为布朗肖打开自我之狱,走向外边的契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自我之狱
外边
死
亡的不可能性
写作的需要
主体之死
(dying)
下载PDF
职称材料
试论索绪尔结构语言学中的主体性问题
5
作者
张学文
《美与时代(美学)(下)》
2022年第3期23-25,共3页
“主体之死”“作者之死”是西方现代文论发生和发展中的一个重大事件。虽然在索绪尔的语言学中似乎无意探讨主体性问题,但其结构语言学客观上成为二十世纪“主体死亡”的重要理论资源之一。索绪尔将语言视为存在于每一个社会成员的大...
“主体之死”“作者之死”是西方现代文论发生和发展中的一个重大事件。虽然在索绪尔的语言学中似乎无意探讨主体性问题,但其结构语言学客观上成为二十世纪“主体死亡”的重要理论资源之一。索绪尔将语言视为存在于每一个社会成员的大脑中的规则系统,人的言语行为必须遵循这一系统。他认为语言作为一个符号系统,连接的不是概念和现实事物,而是能指和所指,语言成为认识的主客体之间的一道屏障,主体的意义追寻活动到语言为止,而不触及现实,并作为客体的现实世界被悬置起来。最后,索绪尔提出了语言价值理论,认为系统中的价值决定语词的意义,因而人的思想受制于给定的语言系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索绪尔
结构语言学
主体
性
主体之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变形记》——后现代人零散化的预示
6
作者
师彩霞
《河北北方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7年第3期9-11,23,共4页
后现代理论大师杰姆逊认为,后现代一个非常突出的特征是人的零散化。零散化是一个具有多重含义的概念,它与主体之死、历史断裂、精神分裂、情感消失可谓是相通的。卡夫卡是一个现代主义的作家,但他的创作又具有后现代主义的特征。其小...
后现代理论大师杰姆逊认为,后现代一个非常突出的特征是人的零散化。零散化是一个具有多重含义的概念,它与主体之死、历史断裂、精神分裂、情感消失可谓是相通的。卡夫卡是一个现代主义的作家,但他的创作又具有后现代主义的特征。其小说《变形记》在主体之死、历史断裂、精神分裂、情感消失4个方面预示了后现代人的零散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卡夫卡
《变形记》
零散化
主体之死
历史断裂
精神分裂
情感消失
下载PDF
职称材料
《什么是作者》之福柯的文学观
7
作者
李玉
《佳木斯职业学院学报》
2017年第9期103-103,共1页
作为法国中流砥柱的哲学家、文学家,福柯的文学观一直走在学界前端,《什么是作者》是他在法国哲学协会上的演讲,在这篇演讲文稿中,他创造性的提出了在文学创作中,作者并不在场的这一观点,和罗兰巴特的"作者之死"不同,福柯更...
作为法国中流砥柱的哲学家、文学家,福柯的文学观一直走在学界前端,《什么是作者》是他在法国哲学协会上的演讲,在这篇演讲文稿中,他创造性的提出了在文学创作中,作者并不在场的这一观点,和罗兰巴特的"作者之死"不同,福柯更实际的提出了"作者功能"这一概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作者
主体之死
作者功能
下载PDF
职称材料
主体性为何不可或缺——从阿多诺的视角看
被引量:
3
8
作者
杨顺利
《哲学动态》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9期81-89,共9页
主体性观念向来是理性主义哲学传统的规范性内核,近年来它遭到"主体间性"理论、结构主义思想等形形色色的后现代主义思潮围攻,然而主体性预设对社会-政治理论的不可或缺性却是无法否认的。在解释性层面,若不在先设定自由能动...
主体性观念向来是理性主义哲学传统的规范性内核,近年来它遭到"主体间性"理论、结构主义思想等形形色色的后现代主义思潮围攻,然而主体性预设对社会-政治理论的不可或缺性却是无法否认的。在解释性层面,若不在先设定自由能动性,作为历史事件的"主体之死"将是无法被理解的;在规范性层面,能动主体的缺席有可能使社会理论彻底丧失其批评潜质。从阿多诺的思想视角出发,能够很好地阐明主体性之于社会-政治理论的这一必须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主体之死
理性能动性
理性自律
原文传递
题名
“主体之死”与文学情感论的悖谬处境
1
作者
左其福
机构
衡阳师范学院中文系
出处
《当代文坛》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4期37-40,共4页
基金
湖南省哲学社会科学基金项目"袪魅与重构--后现代语境中的文学情感研究"阶段性成果
项目编号:11YBA039
文摘
后现代主义文化思潮曾经宣告"主体的死亡"和"人的终结",但在后现代主义文论中,情感观念并没有消失,反而极为突出。后现代主义文论改写了浪漫主义以来的情感-主体模式,代之以情感-非主体模式,使得情感从理性主体的操控下摆脱出来,而与非理性主体即纯粹的感性主体日益亲近。
关键词
主体之死
文学情感论
非
主体
模式
分类号
I109.9 [文学—世界文学]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主体之死与情感转型——兼评左其福《祛魅与重构:后现代语境中的文学情感研究》
2
作者
李红波
机构
河南财政金融学院文学院
出处
《衡阳师范学院学报》
2016年第5期99-102,共4页
文摘
在后现代语境之中,随着主体的零散化和平面化,文学情感越来越同质化、虚拟化、表演化,文学情感与文学主体之间的关系日趋复杂和隐蔽。而这一切最终将会改变文学的面貌,重构文学理论。
关键词
主体之死
情感转型
非本质
后情感
Keywords
death of subject
emotion transformation
non-essential
post emotion
分类号
I206 [文学—中国文学]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主体之死抑或主体的重建?——巴迪欧“哲学宣言”中的主体思想研究
3
作者
袁蓓
机构
北京大学哲学系
出处
《教学与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7期72-77,共6页
文摘
当代法国哲学受结构主义影响出现"主体之死"的转向,而"主体之死"从更宏观理论视野又可视为是当代"哲学之死"的表征和回应。对此,巴迪欧主张一种真理性哲学与主体的当代重建。但是,巴迪欧新的哲学与主体的重建本质上并未脱离后现代激进理论的问题域,即在反叛传统马克思主义诉诸"阶级主体"规划的历史性叙事逻辑过程中,走向一种纯粹的话语竞争。
关键词
主体之死
巴迪欧
历史性叙事
Keywords
the death of the subject
Badiou
historical narration
分类号
B565.59 [哲学宗教—外国哲学]
原文传递
题名
走出“自我之狱”——布朗肖论死亡、文学以及他者
被引量:
3
4
作者
朱玲玲
机构
外交学院汉语教研室
出处
《文艺理论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4期211-216,共6页
文摘
笛卡尔之后,以"我思"为基础建构的主体,在自我同一性以及经验的我属性的双重保障之下运作,从而,主体以理解、表象以及实践活动等手段为自己建造了一个精致复杂的"自我之狱"。因为,我只能与经过我的感觉和理性篡改的他人和他物相遇,从而,我也只能遇上我自己。布朗肖通过对死亡、文学以及他者的分析,发现自我中包涵着一个非我(I-less)的维度,主体面临着一种主体之死(dying)的状态,这成为布朗肖打开自我之狱,走向外边的契机。
关键词
自我之狱
外边
死
亡的不可能性
写作的需要
主体之死
(dying)
Keywords
"the prison of the self" the outside the impossibility of death the demand of writing dying of the sub-jeethood
分类号
I565.06 [文学—其他各国文学]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试论索绪尔结构语言学中的主体性问题
5
作者
张学文
机构
赣东学院人文与艺术系
出处
《美与时代(美学)(下)》
2022年第3期23-25,共3页
文摘
“主体之死”“作者之死”是西方现代文论发生和发展中的一个重大事件。虽然在索绪尔的语言学中似乎无意探讨主体性问题,但其结构语言学客观上成为二十世纪“主体死亡”的重要理论资源之一。索绪尔将语言视为存在于每一个社会成员的大脑中的规则系统,人的言语行为必须遵循这一系统。他认为语言作为一个符号系统,连接的不是概念和现实事物,而是能指和所指,语言成为认识的主客体之间的一道屏障,主体的意义追寻活动到语言为止,而不触及现实,并作为客体的现实世界被悬置起来。最后,索绪尔提出了语言价值理论,认为系统中的价值决定语词的意义,因而人的思想受制于给定的语言系统。
关键词
索绪尔
结构语言学
主体
性
主体之死
分类号
H0-05 [语言文字—语言学]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变形记》——后现代人零散化的预示
6
作者
师彩霞
机构
河北北方学院中文系
出处
《河北北方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7年第3期9-11,23,共4页
文摘
后现代理论大师杰姆逊认为,后现代一个非常突出的特征是人的零散化。零散化是一个具有多重含义的概念,它与主体之死、历史断裂、精神分裂、情感消失可谓是相通的。卡夫卡是一个现代主义的作家,但他的创作又具有后现代主义的特征。其小说《变形记》在主体之死、历史断裂、精神分裂、情感消失4个方面预示了后现代人的零散化。
关键词
卡夫卡
《变形记》
零散化
主体之死
历史断裂
精神分裂
情感消失
Keywords
Kafka
The Metamorphosis
dispersion
subject's death
break of history
spiritual divi-sion
disappearance of feelings
分类号
I06 [文学—文学理论]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什么是作者》之福柯的文学观
7
作者
李玉
机构
沈阳师范大学
出处
《佳木斯职业学院学报》
2017年第9期103-103,共1页
文摘
作为法国中流砥柱的哲学家、文学家,福柯的文学观一直走在学界前端,《什么是作者》是他在法国哲学协会上的演讲,在这篇演讲文稿中,他创造性的提出了在文学创作中,作者并不在场的这一观点,和罗兰巴特的"作者之死"不同,福柯更实际的提出了"作者功能"这一概念。
关键词
作者
主体之死
作者功能
Keywords
author
death of subject
function of author
分类号
I565.06 [文学—其他各国文学]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主体性为何不可或缺——从阿多诺的视角看
被引量:
3
8
作者
杨顺利
机构
四川大学哲学系
出处
《哲学动态》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9期81-89,共9页
基金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一般项目“阿多诺否定的民主政治思想研究”(20BZX096)的阶段性成果。
文摘
主体性观念向来是理性主义哲学传统的规范性内核,近年来它遭到"主体间性"理论、结构主义思想等形形色色的后现代主义思潮围攻,然而主体性预设对社会-政治理论的不可或缺性却是无法否认的。在解释性层面,若不在先设定自由能动性,作为历史事件的"主体之死"将是无法被理解的;在规范性层面,能动主体的缺席有可能使社会理论彻底丧失其批评潜质。从阿多诺的思想视角出发,能够很好地阐明主体性之于社会-政治理论的这一必须性。
关键词
主体之死
理性能动性
理性自律
分类号
B516.5 [哲学宗教—外国哲学]
原文传递
题名
作者
出处
发文年
被引量
操作
1
“主体之死”与文学情感论的悖谬处境
左其福
《当代文坛》
CSSCI
北大核心
2014
0
下载PDF
职称材料
2
主体之死与情感转型——兼评左其福《祛魅与重构:后现代语境中的文学情感研究》
李红波
《衡阳师范学院学报》
2016
0
下载PDF
职称材料
3
主体之死抑或主体的重建?——巴迪欧“哲学宣言”中的主体思想研究
袁蓓
《教学与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5
0
原文传递
4
走出“自我之狱”——布朗肖论死亡、文学以及他者
朱玲玲
《文艺理论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3
3
下载PDF
职称材料
5
试论索绪尔结构语言学中的主体性问题
张学文
《美与时代(美学)(下)》
2022
0
下载PDF
职称材料
6
《变形记》——后现代人零散化的预示
师彩霞
《河北北方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7
0
下载PDF
职称材料
7
《什么是作者》之福柯的文学观
李玉
《佳木斯职业学院学报》
2017
0
下载PDF
职称材料
8
主体性为何不可或缺——从阿多诺的视角看
杨顺利
《哲学动态》
CSSCI
北大核心
2021
3
原文传递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页
确定
用户登录
登录
IP登录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