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0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宋摹本《虢国夫人游春图》主体人物再辨析 被引量:3
1
作者 郑红雨 《美术大观》 2015年第4期42-,共1页
对现藏于辽宁省博物馆的宋摹本《虢国夫人游春图》中主体人物的确认数十年来一直颇具争议。作者从绘画本体语言出发,通过比较分析卷中人物的面部、服饰的表现技法和刻画深入程度以及游春队伍的前后行进顺序来分析判断,得出卷中第一骑为... 对现藏于辽宁省博物馆的宋摹本《虢国夫人游春图》中主体人物的确认数十年来一直颇具争议。作者从绘画本体语言出发,通过比较分析卷中人物的面部、服饰的表现技法和刻画深入程度以及游春队伍的前后行进顺序来分析判断,得出卷中第一骑为虢国夫人的结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虢国夫人游春图 主体人物 本体语言
下载PDF
人物主体间性:主体间性理论的突破及其教育意蕴 被引量:2
2
作者 安世遨 《现代教育管理》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11-17,共7页
人物主体间性实现了主体间性理论的突破与整全,建构了人类一种新的生存方式和思维方式。人物主客间性是人与自然关系恶化的根源,而人物主体间性则是解决人类生存危机的根本之道。人物主体间性之所以可能,就在于“道法自然”的宇宙根本... 人物主体间性实现了主体间性理论的突破与整全,建构了人类一种新的生存方式和思维方式。人物主客间性是人与自然关系恶化的根源,而人物主体间性则是解决人类生存危机的根本之道。人物主体间性之所以可能,就在于“道法自然”的宇宙根本法则、“关系本体”的先验之根、“众生平等”的万物主体性、“人物共生”的生存之道以及“人物感通”的人类情怀。确立人物主体间性,就为教育确立了一种新的自然伦理向度,为教育提供了一种新的“生态人”的人学理念,并有利于建构一种新的生态教育观和培养人“天地境界”的美学情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主客间性 主体间性 人物主体间性 自然伦理 生态人 生态教育观
下载PDF
从列维纳斯的他者论看莎士比亚戏剧人物的主体性 被引量:1
3
作者 曹若男 《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4期131-137,共7页
后现代主义代表人物列维纳斯(Levinas1906—1995)的他者论主体观对于分析早期戏剧人物存在的主体性问题提供了独特的视角,他对主体间性突出作用的强调使读者和观众清晰地看到了莎士比亚戏剧人物主体性思想的环绕。莎翁作品中的典型人物... 后现代主义代表人物列维纳斯(Levinas1906—1995)的他者论主体观对于分析早期戏剧人物存在的主体性问题提供了独特的视角,他对主体间性突出作用的强调使读者和观众清晰地看到了莎士比亚戏剧人物主体性思想的环绕。莎翁作品中的典型人物不仅是社会身份的展示,更是具有真正意义上的人格主体,主体与他者的回应关系在伦理与责任中得到充分的体现和升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列维纳斯 他者论 莎士比亚戏剧 人物主体
下载PDF
油画创作中风景元素与主体人物的关系研究
4
作者 雷璨铭 《美术观察》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7期70-71,共2页
乡土艺术村是我国当前乡村振兴的产物,艺术村根植于乡野,景观更新面临着原有村落景观形态、新进艺术、新建景观和自然环境等要素之间的冲突。对乡土艺术村硬质景观更新的探讨,涉及了村庄肌理保护、村落非物质文化的活态化开发以及自然... 乡土艺术村是我国当前乡村振兴的产物,艺术村根植于乡野,景观更新面临着原有村落景观形态、新进艺术、新建景观和自然环境等要素之间的冲突。对乡土艺术村硬质景观更新的探讨,涉及了村庄肌理保护、村落非物质文化的活态化开发以及自然式的植物设计等,艺术的介入需要明确基于场所历史与自然的融合,合理保持景观的乡土特色,这是乡土艺术村景观更新中最重要的共生发展路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油画 风景元素 主体人物 关系
原文传递
主体人物服饰语言探析在《虢国夫人游春图》中的运用
5
作者 张婧雯 《明日风尚》 2017年第12期251-251,共1页
图像资料以其直观性、形象性等主要特点在绘画研究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以《虢国夫人游春图》为例,运用图像学的相关理论和方法,对各个人物所着服饰从表现技法、描绘的深入程度、色彩搭配、质感、纹样等多方面进行细致观察,具体分析... 图像资料以其直观性、形象性等主要特点在绘画研究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以《虢国夫人游春图》为例,运用图像学的相关理论和方法,对各个人物所着服饰从表现技法、描绘的深入程度、色彩搭配、质感、纹样等多方面进行细致观察,具体分析工笔人物画技法中的造型、线条、色彩等因素,由此得出画中何人为主体人物的结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主体人物 女性 虢国夫人游春图 服饰语言
原文传递
非理性的人——先锋小说的“非人化”叙事与人物主体性的“客体化”
6
作者 朱献贞 《阜阳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3年第5期32-36,共5页
八十年代的先锋小说,在进行“非人化”叙事时,人物的主体性非常明显地体现出客体化的倾向。这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文化层面的“非人化”叙事使人物另类化;二是文学虚构层面的“非人化”叙事将人物文本化;三是本体论层面的“非人化... 八十年代的先锋小说,在进行“非人化”叙事时,人物的主体性非常明显地体现出客体化的倾向。这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文化层面的“非人化”叙事使人物另类化;二是文学虚构层面的“非人化”叙事将人物文本化;三是本体论层面的“非人化”叙事把人物宿命化。这是先锋作家对人的主体意识所做的哲理性思考,对当代文学的创作观念产生了较为深刻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先锋小说 非人化叙事 人物主体 客体化
下载PDF
叙述方位与余华前后期小说的人物
7
作者 董颖 《新乡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3年第6期85-86,共2页
余华的小说叙述方位灵活多变。前期文本基本上缺少全知叙述,并且限制叙述时限制程度相当深,人物主体性明显弱化,而叙述主体性得到凸现;后期文本的全知叙述方位运用得比较多,人物主体性处于凸现状态。
关键词 叙述方位 人物主体 凸现 弱化
下载PDF
叙述方位与余华前后期小说的人物
8
作者 董颖 《行政科学论坛》 2013年第6期-,共2页
余华的小说叙述方位灵活多变.前期文本基本上缺少全知叙述,并且限制叙述时限制程度相当深,人物主体性明显弱化,而叙述主体性得到凸现;后期文本的全知叙述方位运用得比较多,人物主体性处于凸现状态.
关键词 叙述方位 人物主体 凸现 弱化
下载PDF
底层苦难叙事应尊重人物灵魂——论许春樵的长篇小说《男人立正》兼及其他
9
作者 赵修广 《淮北煤炭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9年第3期10-12,共3页
《男人立正》继承五四以来中国作家的人道主义精神,反映社会本真生存环境,叙写底层小人物在公平正义缺失的市场化进程中的悲剧命运,礼赞其坚忍受难精神。叙述者有时干预叙事逻辑的自然运行;无意探寻人物丰富复杂的内心世界,忽视其主体性。
关键词 悲剧 叙事逻辑 叙事节制 人物主体
下载PDF
哈贝马斯交往行为理论视角下涉台专题制作探讨
10
作者 陈昱瑜 《东南传播》 2023年第12期30-31,共2页
涉台专题片作为表现力丰富的媒体产品,越来越受到两岸民众的喜欢。本文在哈贝马斯交往行为理论下,打破涉台专题传统“主客体”叙事模式,探讨“媒体—主体”“台胞—主体”的叙事模式在涉台专题制作中的运用成效,为涉台专题制作提供新的... 涉台专题片作为表现力丰富的媒体产品,越来越受到两岸民众的喜欢。本文在哈贝马斯交往行为理论下,打破涉台专题传统“主客体”叙事模式,探讨“媒体—主体”“台胞—主体”的叙事模式在涉台专题制作中的运用成效,为涉台专题制作提供新的路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哈贝马斯交往行为理论 涉台专题 人物创新性主体呈现 两岸心灵契合
下载PDF
云上风景——谈云南少数民族风俗雕塑创作
11
作者 张仲夏 《民族艺术研究》 CSSCI 2014年第1期151-156,共6页
在文学艺术作品中,各民族历代生活的风俗特色成为重要内容。中外艺术家深入生活,在民间风俗中收集素材,侧重于对民族地方色彩强烈的社会风俗习尚的关注,倾情创作出享誉世界的风俗画。将主体人物辅以真实的环境,塑造并再现大环境中的小场... 在文学艺术作品中,各民族历代生活的风俗特色成为重要内容。中外艺术家深入生活,在民间风俗中收集素材,侧重于对民族地方色彩强烈的社会风俗习尚的关注,倾情创作出享誉世界的风俗画。将主体人物辅以真实的环境,塑造并再现大环境中的小场景,小场景的真实描绘成功的记录了区域性民族特色和时代特征,是风俗画的一大艺术特色。运用有所创新的雕塑形式将民间风俗场景作为雕塑的组成部分加以构图,诗意表达浓郁的云南少数民族的民族风情,是艺术家、特别是长期生活在少数民族区域的艺术家在传承与创新中应该肩负的重要使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云南少数民族 主体人物 场景 风俗画 民俗雕塑
下载PDF
殊异的画面 巨变的时代——从俄国历史画看民主化推进
12
作者 石磊 《天津美术学院学报》 2017年第7期96-101,共6页
本文以沙俄近代王权陨落和艺术对民主自由的探索过程为坐标,借鉴图像学和社会学方法,由历史画的主体人物形象切入,阐释近代政治、文化变革中,历史画表现形式、象征寓意、审美观念嬗变传递的民主诉求。
关键词 历史画 主体人物形象 民主化进程
下载PDF
《人潮汹涌》的镜像书写与自我身份建构 被引量:2
13
作者 袁宏舟 《电影评介》 北大核心 2021年第8期36-39,共4页
《人潮汹涌》(2021)是饶晓志导演的第三部作品,也是自《你好,疯子!》(2016)和《无名之辈》(2018)之后,对自我风格进行的又一次探索。作为一个由舞台剧导演转型来的电影导演,《你好,疯子!》和《无名之辈》都是人物群像式电影,或以群体性... 《人潮汹涌》(2021)是饶晓志导演的第三部作品,也是自《你好,疯子!》(2016)和《无名之辈》(2018)之后,对自我风格进行的又一次探索。作为一个由舞台剧导演转型来的电影导演,《你好,疯子!》和《无名之辈》都是人物群像式电影,或以群体性戏份烘托主体人物的精神世界,或以众生式叙事塑造“微缩社会”。在《人潮汹涌》中,饶晓志采用了具有奇情性的全新叙事模式,即双主演镜像叙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物群像 自我风格 舞台剧 主体人物 电影导演 叙事模式 镜像书写 疯子
下载PDF
伍慧明作品的互文性与人物主体性解读 被引量:1
14
作者 何云波 肖智立 《湖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期120-123,共4页
华裔美国作家伍慧明擅长描写底层社会中的华裔生活,其作品的两大主题是处在多种文化冲突中复杂的家庭关系和姐妹关系。通过对她的成名作《骨》与她的早期获奖作品《一件红毛衣》之间的互文性解读,可以发现同类型华裔文学作品中不同的人... 华裔美国作家伍慧明擅长描写底层社会中的华裔生活,其作品的两大主题是处在多种文化冲突中复杂的家庭关系和姐妹关系。通过对她的成名作《骨》与她的早期获奖作品《一件红毛衣》之间的互文性解读,可以发现同类型华裔文学作品中不同的人物主体性之间的区别与关联,在心理和文化层面上更深刻地掌握华裔美国文学中停滞型、下落型与飞升型人物主体性的形成、变化及其象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互文性 人物主体 《骨》 《一件红毛衣》
原文传递
论20世纪50年代至80年代文学中的农村“新人”形象——从人物主体性角度出发 被引量:5
15
作者 贺仲明 《文艺争鸣》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期62-70,共9页
一、梁生宝的“真实性”与“农民性”在20世纪50年代到70年代间,最有影响也最有代表性的农村“新人”形象无疑是柳青《创业史》中的梁生宝。不但作者本人和批评家在相关论述中明确以“新人”来进行指代,而且,对人物的“新人”特质,大家... 一、梁生宝的“真实性”与“农民性”在20世纪50年代到70年代间,最有影响也最有代表性的农村“新人”形象无疑是柳青《创业史》中的梁生宝。不但作者本人和批评家在相关论述中明确以“新人”来进行指代,而且,对人物的“新人”特质,大家还持有不同意见,产生了旷日持久的争论(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创业史》 梁生宝 80年代文学 人物主体 柳青 新人 真实性 批评家
原文传递
“知人论世”到“知世论人”——“辛亥女侠”刘马青霞历史形象再分析 被引量:1
16
作者 马瑞 《湖南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9年第3期120-128,共9页
刘马青霞是清末民初河南涌现出的一位杰出女性,她出身名宦之家,嫁入豪门巨室,而又早年丧夫,孀居后广泛开展社会活动,乐善好施,光绪皇帝诰封她"一品夫人",孙中山题赠匾额"巾帼英雄第",后世论者谓之"辛亥女侠&qu... 刘马青霞是清末民初河南涌现出的一位杰出女性,她出身名宦之家,嫁入豪门巨室,而又早年丧夫,孀居后广泛开展社会活动,乐善好施,光绪皇帝诰封她"一品夫人",孙中山题赠匾额"巾帼英雄第",后世论者谓之"辛亥女侠",或谓其与秋瑾齐名,现有的文章著述也多称其为辛亥女革命志士、女性革命家;但考究历史事实,人物身上所具有的复杂性使刘马青霞不能被简章地列为革命人物,应在特定历史背景下,结合人物自身经历,立足于人物为中心的主体性,还原一个更加真实、更加符合时代环境的刘马青霞形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刘马青霞 辛亥女侠 人物主体 历史形象
下载PDF
主体建构中的个人与群体——论《红楼梦》有关“众人”的书写策略 被引量:1
17
作者 单学文 《红楼梦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3期39-54,共16页
《红楼梦》在构建人物的主体特征时,既着重于主要人物如宝玉、黛玉、凤姐等个体的言行刻画,也通过对"众人"言行的书写策略,或者将个人置于有别于自身的"众人"氛围中,显示出个体的单方面倾向,或者让个体集合为言行... 《红楼梦》在构建人物的主体特征时,既着重于主要人物如宝玉、黛玉、凤姐等个体的言行刻画,也通过对"众人"言行的书写策略,或者将个人置于有别于自身的"众人"氛围中,显示出个体的单方面倾向,或者让个体集合为言行趋同的同一群体,以分享共同的生活经验,显示了作者构建人物主体及其社会关系时所体现的整体视野和动态观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物主体 个人 群体 关系
原文传递
《众志成城》
18
作者 罗靖 《上海纺织科技》 北大核心 2021年第5期91-91,共1页
作品说明:该作品主要以展现抗疫的主体人物——医疗工作者们与教育系统的学生,老师等人为主要表现视觉,运用小窗的形式来处理人物的位置,用扁平化的手法绘制人物,类似近似构成的处理方法,将相关的人物一同表现出来,体现出众志成城齐心... 作品说明:该作品主要以展现抗疫的主体人物——医疗工作者们与教育系统的学生,老师等人为主要表现视觉,运用小窗的形式来处理人物的位置,用扁平化的手法绘制人物,类似近似构成的处理方法,将相关的人物一同表现出来,体现出众志成城齐心抗疫的决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医疗工作者 主体人物 扁平化 抗疫
原文传递
一蓬烟雾一重山
19
作者 冯祉艾 《青岛文学》 2020年第7期116-120,共5页
蔡东一直被认为是一个无限强调人物主体性的作家,事实上,她在小说中所展现的精神漂流与人物挖掘都呈现了一种绝对的突破与自由,在宽广的想象空间之下,她将自己融入真实的记忆之中,试图在拟向的世界下寻求真正的生存空间。本文就将以小... 蔡东一直被认为是一个无限强调人物主体性的作家,事实上,她在小说中所展现的精神漂流与人物挖掘都呈现了一种绝对的突破与自由,在宽广的想象空间之下,她将自己融入真实的记忆之中,试图在拟向的世界下寻求真正的生存空间。本文就将以小说《她》和《伶仃》为例,提出新的生命书写经验,在情感迷雾的思索中探究城市文明失语状态下的外延与燃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想象空间 人物主体 失语状态 生存空间
原文传递
浅析《民谣》中空间与代际书写
20
作者 樊文歆 《译林》 2022年第5期I0017-I0021,共5页
王尧的长篇小说新作《民谣》,“毫无疑问是2020年新冠肆虐的这一年,人类遭受劫难的这一年,中国长篇小说创作最重要的收获之一”。就内容而言,作者对于空间、代际的描述较多:《民谣》所塑造的乡土社会中,空间构成了其中的基石,农村的社... 王尧的长篇小说新作《民谣》,“毫无疑问是2020年新冠肆虐的这一年,人类遭受劫难的这一年,中国长篇小说创作最重要的收获之一”。就内容而言,作者对于空间、代际的描述较多:《民谣》所塑造的乡土社会中,空间构成了其中的基石,农村的社会群体由不同代际组成,并且需要依附于某些空间而存在,由此还可以归纳出空间意象与小说人物主体性的内在一致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篇小说创作 王尧 空间意象 人物主体 空间构成 乡土社会 代际 《民谣》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