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2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时空移置与主体分裂——《远山淡影》中海外日裔的文化认同 被引量:4
1
作者 胡宝平 陈媛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学报》 2021年第2期27-38,157,共13页
主体性构建有赖于认同拉康所谓的"大他者"来获得自身的形象,因而主体具有深刻的社会、历史和文化属性。相应地,在特定时空中发生的认同失败和主体分裂可能成为社会文化秩序破坏的表征。石黑一雄的小说《远山淡影》通过移居英... 主体性构建有赖于认同拉康所谓的"大他者"来获得自身的形象,因而主体具有深刻的社会、历史和文化属性。相应地,在特定时空中发生的认同失败和主体分裂可能成为社会文化秩序破坏的表征。石黑一雄的小说《远山淡影》通过移居英国的悦子这个第一人称叙述者回忆其原子弹爆炸后在日本长崎的经历,探讨时空移置下日裔移民主体分裂的社会文化根由。小说中二战后日裔女性在本土传统和西方世界中寻求认同时失败的结局,揭示出战后日本文化秩序自身的断裂和矛盾,以及海外日裔(特别是女性)在故土和西方均遭受的地理和话语上的双重边缘化困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主体分裂 时空移置 海外日裔 文化认同
下载PDF
回忆性叙事叙述主体分裂的认知语义暨对话意义分析
2
作者 殷晓芳 张艳敏 《大连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2008年第1期87-92,共6页
回忆性叙事中的"我"通常会分裂为意识主体的"我"和经验主体的"我",前者是对叙事有基本控制权的言语主体,而后者是提供感知和认识的人物主体,言语主体和人物主体在文本空间互相交流形成时空对话。CIN四空... 回忆性叙事中的"我"通常会分裂为意识主体的"我"和经验主体的"我",前者是对叙事有基本控制权的言语主体,而后者是提供感知和认识的人物主体,言语主体和人物主体在文本空间互相交流形成时空对话。CIN四空间模型和Brandt&Brandt的关联空间构建为回忆性叙事叙述主体的对话意义分析提供了认知理论基础:建立两个基本的输入空间——以过去时间为基准的经验空间(蕴含经验主体的声音)和叙述当下的言语空间(蕴含叙述主体的声音),将其合成空间与关联空间相结合形成对话意义空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回忆性叙事 主体分裂 空间合成 语义分析
下载PDF
虚拟与真实:数字技术下的主体分裂
3
作者 石天强 《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6年第3期85-87,共3页
观看电影和电视的方式是完全不同于欣赏一幅古典型油画的,对此瓦尔特·本雅明有过十分精辟的论述。他认为观众在看电影时,身体处于高度放松的状态中,而看与不看完全掌握在心神涣散的观众手中。也因此,我们常常可以在电影院中看... 观看电影和电视的方式是完全不同于欣赏一幅古典型油画的,对此瓦尔特·本雅明有过十分精辟的论述。他认为观众在看电影时,身体处于高度放松的状态中,而看与不看完全掌握在心神涣散的观众手中。也因此,我们常常可以在电影院中看到昏昏欲睡的看客,在家庭客厅的电视机前,看到已经熟睡很久的观众。这种观看形式,与电影电视的高度娱乐性有着密切的关系,同时也暗示出影视媒介从诞生之日起就表现出的大众性。“消遣在所有艺术领域中部越来越受推崇,崭露头角,它显示了统觉所经历的深刻变化,消遣中的接受在电影中找到了真正的练习工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主体分裂 数字技术 真实 虚拟 电影院 电视机 本雅明 观众 娱乐性 大众性
下载PDF
主体性认同的艰难跋涉——试论《野草》中的主体分裂现象
4
作者 史元明 《湖南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8年第A02期34-36,74,共4页
《野草》是一部深刻反映作者主体性分裂的文本,主体的分裂所带来的精神苦痛迫使鲁迅艰难地跋涉于主体性认同之路。通过对《野草》中带有强烈分裂现象的文本解析,试图勾勒出完整主体性认同过程,以及这个过程给我们的启示。
关键词 《野草》 主体分裂 主体性认同
下载PDF
分裂的主体——论《黑暗的心》中库尔兹这一人物的文化寓意 被引量:1
5
作者 周黎隽 《中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3年第5期700-703,共4页
从语言的分析入手把握库尔兹分裂的主体,指出"他者"的存在是主体分裂的基础,语言的分裂又进一步加深了主体的分裂,从而揭示菲勒斯对个体造成的压抑,消解了人类自由与解放的可能。
关键词 《黑暗的心》 库尔兹 人物形象 主体分裂 马洛 语言
下载PDF
分裂的主体——读丁玲的《在医院中》
6
作者 袁姝 吴晓东 《黄冈师范学院学报》 2022年第5期110-113,共4页
《在医院中》是丁玲延安时期的作品,却使她在革命政权内部受到了争议和批判。本文从文本细读出发,分析主人公陆萍呈现出的两种声音:一种是属于革命者的、慷慨激昂的声音,另一种是属于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的、敏感多愁的声音。人物的分裂... 《在医院中》是丁玲延安时期的作品,却使她在革命政权内部受到了争议和批判。本文从文本细读出发,分析主人公陆萍呈现出的两种声音:一种是属于革命者的、慷慨激昂的声音,另一种是属于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的、敏感多愁的声音。人物的分裂性在一定程度上指向作者的分裂性。根据丁玲的检讨草稿,小说中陆萍的原型是一位延安的年轻女学生,丁玲本想写陆萍的成长、批判她的软弱,却在不知不觉中流露了过多的同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丁玲 《在医院中》 分裂主体 革命与日常
下载PDF
“看不见的人声”:分裂主体与声音情动
7
作者 张春晓 《北京电影学院学报》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68-76,共9页
自有声片诞生以来,电影人声的存在不只是为画面里的人物配上对白,更是通过声音与影像的差异化关系实现各种表意效果,以不同于日常的视听体验激发关于声音的理论反思。电影技术令声音和银幕上的可见形象以各种形式分离和重组,充分暴露出... 自有声片诞生以来,电影人声的存在不只是为画面里的人物配上对白,更是通过声音与影像的差异化关系实现各种表意效果,以不同于日常的视听体验激发关于声音的理论反思。电影技术令声音和银幕上的可见形象以各种形式分离和重组,充分暴露出声音与身体的不稳定结合。“看不见的人声”的叙事功能和艺术感染力,可以追溯至精神分析有关主体性建构的真理,即主体总是异化和分裂的,包含着他所不是的、陌生外来的东西。这种声音代表父性或母性的超我,另一方面声音的物质性又联系着逃逸象征秩序的剩余快感,能够唤起我们肉身性和整体性的知觉,构成一种前主体和非主题的情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影人声 无声源 无形音角色 分裂主体 情动
原文传递
拉康的主体认证理论 被引量:1
8
作者 张海蓉 《哈尔滨学院学报》 2004年第6期18-21,共4页
文章全面分析了西方当代后现代主义精神分析学家拉康主体认证理论的主要构成 ,并从著名的镜象阶段入手 ,揭示了拉康主体理论的来源与过程 ;简要说明了主体认证理论中 ,主体与他人。
关键词 后现代主义 文化心理 拉康 主体认证 主体分裂
下载PDF
从黑格尔主奴辩证法到拉康结构主义主体观 被引量:1
9
作者 荣高悦 袁荃 《石家庄铁道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1年第2期11-13,30,共4页
介绍黑格尔主奴辩证法的自我意识理论的发展脉络,阐释主奴辩证法发端于笛卡尔哲学的存在论中的主体概念。黑格尔主奴辩证法存在论的自我意识的确立从欲望出发,经过主奴关系的辩证发展最终在自我意识双重化的统一中完成。拉康以分裂的主... 介绍黑格尔主奴辩证法的自我意识理论的发展脉络,阐释主奴辩证法发端于笛卡尔哲学的存在论中的主体概念。黑格尔主奴辩证法存在论的自我意识的确立从欲望出发,经过主奴关系的辩证发展最终在自我意识双重化的统一中完成。拉康以分裂的主体概念颠覆传统哲学思想的自足主体论,认为主体不是以意识为中心的自我同一的主体,而是在自我与他者分裂异化的去中心的过程中形成无意识主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存在论 主奴辩证法 主体意识 分裂主体
下载PDF
《阿凡达》:现代语境下的“主体”及“家园”
10
作者 桂俊荣 《电影文学》 北大核心 2010年第22期79-80,共2页
《阿凡达》以科幻的手法表现了一场人类扩张的破坏性战争。过度的技术表达遮蔽了《阿凡达》主旨表达,削弱了影片现代性批判力度。本文从影片人物塑造入手,分析人物主体多元及分裂的现代性特征,揭示其异化本质。主人公杰克在影片中"我... 《阿凡达》以科幻的手法表现了一场人类扩张的破坏性战争。过度的技术表达遮蔽了《阿凡达》主旨表达,削弱了影片现代性批判力度。本文从影片人物塑造入手,分析人物主体多元及分裂的现代性特征,揭示其异化本质。主人公杰克在影片中"我"与化身的双重身份激化了分裂主体的内在矛盾,最后走向与"我"相对的化身,彻底与人类决裂。在探寻主体皈依的问题上,影片所预设的两个对立空间让主体无家可归。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主体多元与分裂 异化 化身 无家可归
下载PDF
分裂主体间的范式连接:拉康镜像、话语理论视角下的《长夜行》
11
作者 韩之江 《文艺理论研究》 2024年第2期218-226,共9页
在国内阐释拉康的众多专著中,研究者一般倾向于将镜像理论与话语理论割裂开来单独理解、应用。但事实上,镜像理论中的光学模式第三图,与话语理论中的第四种话语——癔症话语,两者间存在隐秘联系。通过对塞利纳代表作《长夜行》这一突显... 在国内阐释拉康的众多专著中,研究者一般倾向于将镜像理论与话语理论割裂开来单独理解、应用。但事实上,镜像理论中的光学模式第三图,与话语理论中的第四种话语——癔症话语,两者间存在隐秘联系。通过对塞利纳代表作《长夜行》这一突显主体分裂的文学化癔症话语的拉康式解读,尤其是借助学界较少关注的光学模式第三图为分析工具,本文尝试将镜像、话语两大理论范式进行连接和贯通,最终阐明二者之间的转化机制:在特定层面上,四种话语的转换矩阵实际即为光学模式翻转图的高度抽象、进化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拉康 分裂主体 镜像 四种话语 塞利纳 《长夜行》
下载PDF
拉康与分裂的主体 被引量:32
12
作者 严泽胜 《国外文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02年第3期3-9,共7页
针对传统自我学的自足主体论 ,拉康提出了主体分裂论以颠覆之。主体不是以意识为中心的自我同一的主体 ,而是由他者介入而异化而分裂的主体。因此 ,主体必然是去中心的 ,而真实的主体乃是无意识的主体。
关键词 颠覆 拉康 自我 他者 主体分裂 自足 无意识 必然 同一 传统
原文传递
二元对立世界的构建——塞缪尔·贝克特小说《墨菲》哲学之维 被引量:2
13
作者 刘莹 《黑龙江社会科学》 CSSCI 2009年第4期107-109,共3页
塞缪尔.贝克特的小说《墨菲》多维度地展现了笛卡儿主客对立的心物二元论。"分裂的主体存在"与"自我—群体社会的对立与融合"归纳了作品内部二元对立面的组合,揭示了贝克特对人的存在问题的哲学思考,展示了作品的... 塞缪尔.贝克特的小说《墨菲》多维度地展现了笛卡儿主客对立的心物二元论。"分裂的主体存在"与"自我—群体社会的对立与融合"归纳了作品内部二元对立面的组合,揭示了贝克特对人的存在问题的哲学思考,展示了作品的审美意蕴。墨菲对绝对自由境界的自我探寻以死亡告终。这使他成为二元对立的统一,也使统一消解。《墨菲》标志着贝克特小说实验的发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贝克特 二元对立 《墨菲》 主体分裂 绝对自由
下载PDF
镜像理论观照下海德先生的理想自我
14
作者 刘凡群 《河北北方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0年第4期15-17,共3页
以拉康的镜像理论解读《人造黑人》中海德先生的主体意识变化,其经历了从在"镜子"前陶醉于想象的主体统一性、随后发现了理想自我的虚幻性到最后在新"镜子"前重新构想出主体"统一性"的变化过程。他失而... 以拉康的镜像理论解读《人造黑人》中海德先生的主体意识变化,其经历了从在"镜子"前陶醉于想象的主体统一性、随后发现了理想自我的虚幻性到最后在新"镜子"前重新构想出主体"统一性"的变化过程。他失而复得的主体统一性不过是想象出来的又一个理想自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弗·奥康纳 《人造黑人》 镜像 主体分裂 海德先生 理想自我
下载PDF
拉康的结构精神分析与后现代文本阐释
15
作者 韩斌 《内蒙古电大学刊》 2008年第7期20-21,63,共3页
拉康在其结构精神分析学理论中注重语言分析,使之更加适合于文学批评。拉康的后精神分析文本阐释对西方文学批评理论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关键词 后精神分析文本阐释 语言与无意识 主体分裂 女性批评
下载PDF
试析《土生子》主人公别格的心理构建——兼谈拉康的三界说理论 被引量:1
16
作者 苏冬凉 《泉州师范学院学报》 2008年第3期96-99,118,共5页
文章主要运用拉康的三界说理论,即想象界、象征界和现实界,分析美国黑人小说《土生子》中主人公别格的主体建构,集中探讨别格世界里想象界与象征界的相互作用。别格认同美国的主流文化,而这种认同对其心理活动产生了重要影响。美国的象... 文章主要运用拉康的三界说理论,即想象界、象征界和现实界,分析美国黑人小说《土生子》中主人公别格的主体建构,集中探讨别格世界里想象界与象征界的相互作用。别格认同美国的主流文化,而这种认同对其心理活动产生了重要影响。美国的象征界则通过强加各种限制、"阉割"了别格,使其成为美国社会的分裂主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界说 心理建构 分裂主体
下载PDF
论“主体性分裂”:拉康、儒学与福柯
17
作者 吴冠军 《思想与文化》 2020年第1期180-201,共22页
精神分析的一个核心洞见,就是"主体性分裂":"理智"底下,总有一个无法被缩减殆尽的"残余"。而精神分析上的"症状",就是来自于该残余刺入日常生活。拉康借助索绪尔的结构语言学,将这个主体性状... 精神分析的一个核心洞见,就是"主体性分裂":"理智"底下,总有一个无法被缩减殆尽的"残余"。而精神分析上的"症状",就是来自于该残余刺入日常生活。拉康借助索绪尔的结构语言学,将这个主体性状况阐述为幼儿学习语言(亦即,接受符号化)的结果。拉康主义精神分析关于"主体性分裂"的本体论分析,有助于我们在哲学层面重新厘清先秦儒学一个最核心的公案——孟荀之争。进而,本文从古典儒学转入现代主体哲学,重新勾勒现代性"牢笼"的本体论状况。最后,本文将现代性批判者代表人物福柯放入同拉康与儒学的并置中,通过三种进路的比较性分析来进一步揭示"主体性分裂"框架所带来的批判潜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主体分裂 拉康 福柯 《孟子》 《荀子》 陆象山
原文传递
现代诗人:主体性“失落”与破坏性“负面” 诗人人格新议
18
作者 陈仲义 《上海文化》 2023年第9期54-63,共10页
一主体分裂与病态性“诗人之死”正视诗人主体性的正面建构,也不能忽略那些潜伏在生理、心理深部的内在性——某些被忽略的负面,有时竟也成为诗文本重要的部分。一个世纪前尼采就惊呼“上帝死了”。世纪之交,“诗歌死了”、“诗人死了... 一主体分裂与病态性“诗人之死”正视诗人主体性的正面建构,也不能忽略那些潜伏在生理、心理深部的内在性——某些被忽略的负面,有时竟也成为诗文本重要的部分。一个世纪前尼采就惊呼“上帝死了”。世纪之交,“诗歌死了”、“诗人死了”的呼声也随之起伏。需要说明的是,我们在这里重议诗人之死,不完全是巴特尔和福柯意义上的“作者死了”——那是对作者彻底清场的宣示。取而代之的结果之一,是主体书写能指与所指的关系,变成自我指涉的书写嬉戏。故主体之“死”的实质是:“主体在民主化时代没入偶像的子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诗人之死 现代诗人 能指与所指 上帝死了 主体分裂 诗文本 病态性 自我指涉
原文传递
新时期游荡者叙事小说美学特征初探
19
作者 王志谋 《中国文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期114-119,共6页
新时期的文学书写中有一条由隐到显的游荡者叙事线索,这些以游荡者为主要叙事对象的小说可归纳为"游荡者叙事小说"。游荡者叙事小说的叙事主体置身于与秩序对立的民间,在获取自由叙事立场的同时,往往在对立的价值观中纠结、... 新时期的文学书写中有一条由隐到显的游荡者叙事线索,这些以游荡者为主要叙事对象的小说可归纳为"游荡者叙事小说"。游荡者叙事小说的叙事主体置身于与秩序对立的民间,在获取自由叙事立场的同时,往往在对立的价值观中纠结、分裂。主体分裂促成了他们对新主体性的寻找,这一寻找集中在与民间呼应的边缘世界,"边缘寻找"是游荡者叙事小说的核心动力。游荡者叙事小说的整体风格呈现为一种漫游性,这种漫游性一方面表现为不具备逻辑清晰的线索,总体结构散漫随意,另一方面表现为文本的感性化或心理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游荡者叙事小说 分裂主体 边缘寻找 漫游性
下载PDF
被排斥者如何革命?——齐泽克新无产阶级理论的批判与反思
20
作者 胡顺 《天府新论》 CSSCI 2022年第4期16-24,共9页
当今世界著名左翼哲学家齐泽克在对当代资本主义的激进批判中重塑了马克思的经典无产阶级理论,提出了以“被排斥者”为核心概念的新无产阶级理论。被排斥者的革命行动分为两个过程:被排斥者先要经历四重无产阶级化成为一个纯粹空无的主... 当今世界著名左翼哲学家齐泽克在对当代资本主义的激进批判中重塑了马克思的经典无产阶级理论,提出了以“被排斥者”为核心概念的新无产阶级理论。被排斥者的革命行动分为两个过程:被排斥者先要经历四重无产阶级化成为一个纯粹空无的主体,而后在没有大他者保证的前提下抓住机会之窗,以此为撬开整个旧的社会符号秩序的支点并彻底打碎旧的社会符号秩序,进而建构新的现实。拉克劳、林哲元和马奥尼对齐泽克的新无产阶级理论进行了批判。借鉴这三人的批判,我们对齐泽克新无产阶级理论进行进一步的批判与反思。齐泽克的最大缺陷在于他仅是一个解释世界的哲学家,而不是一个改变世界的革命家,因此,他永远比不上作为革命家的马克思。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分裂主体 被排斥者 行动2 列宁 革命家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