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基于城市土地利用结构变化的主体功能实现研究——以北京市2007—2014年土地利用结构变动为例 被引量:1
1
作者 马涛 高卓群 黄印 《宁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18年第1期115-122,共8页
主体功能区是我国国土空间开发与保护的战略性、基础性和长期性制度框架,如何保证主体功能区规划的实施效果已经成为首当其冲的重要问题。本研究以卫星数据为基础数据,建立了北京市主体功能区主体功能对功能性用地类型变化的基础对应关... 主体功能区是我国国土空间开发与保护的战略性、基础性和长期性制度框架,如何保证主体功能区规划的实施效果已经成为首当其冲的重要问题。本研究以卫星数据为基础数据,建立了北京市主体功能区主体功能对功能性用地类型变化的基础对应关系框架。在优化开发区和重点开发区,以产业集聚与人口承载为主的主体功能实现对应城镇村及工矿用地、交通设施用地和水域设施用地保持稳定或适当增长;耕地、林地、园地和牧草地面积保持稳定或适当减少。在限制开发区和禁止开发区,生态集聚和特定产业类型主体功能的实现往往伴随着相反的土地利用变化。通过用地面积变化的统计分析和结构性偏移量的大小来判断相应功能区各用地结构的变化和未来的增长性,来判断主体功能区规划的实施效果,并推断在未来的发展中主体功能区规划的实现情况。结果表明,从主体功能区功能总量和功能空间总体来看,北京市四类功能空间仅有小部分的增长情况和增长性优势与规划完全相同,总体上各个用地类型的主体功能实现情况并未明显呈现主体功能实现趋势变动。从用地类型与结构变动来看,土地利用管制唯一性和功能多重属性在主体功能实施的实际作用效果和机制并未得到清晰揭示。如何依规促进发展要素集聚与合理流动,科学决策与政策调整,从而实现相应的主体功能真正落地应是未来的研究重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主体功能区规划 土地利用 主体功能实现 北京市
下载PDF
产业能力、政府治理能力与区域协调发展 被引量:10
2
作者 杨萍 刘子平 吴振方 《经济体制改革》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4期107-114,共8页
本文从主体功能实现和民生发展改善两个角度界定区域协调发展并构建评价指标体系,运用我国30个省份2012~2018年的面板数据,测算了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省际区域协调发展水平。基于测算结果构建空间计量模型,实证检验了地方产业发展能力和... 本文从主体功能实现和民生发展改善两个角度界定区域协调发展并构建评价指标体系,运用我国30个省份2012~2018年的面板数据,测算了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省际区域协调发展水平。基于测算结果构建空间计量模型,实证检验了地方产业发展能力和地方政府治理能力对区域协调发展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产业能力和治理能力都是区域协调发展的显著影响因素,产业能力主要作用于区域主体功能实现,而治理能力对民生发展的影响更加明显;但由于地方发展目标与全国主体功能定位并不完全相同,因此地方政府推动的产业发展并未对区域主体功能实现产生积极的间接效应。此外,人力资本积累、城镇化和金融发展都是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积极因素,而企业所有制情况并未产生显著影响。因而,应统筹推进区域产业发展,提升政府治理现代化水平,大力发展教育、城镇化和现代金融,推进国企民企双轮驱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区域协调发展 产业能力 治理能力 主体功能实现 民生改善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