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马克思主义美学的主体批判与主体可能——论20世纪以来马克思主义主体理论的演进与批判
1
作者 周海玲 《汕头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18年第7期74-81,共8页
西方左翼政治全面衰退的严峻现实向马克思主义美学的主体研究提出了理论课题,即主体的革命意识如何激活和实现?围绕这个问题,20世纪以来马克思主义美学展开了主体批判和主体可能的四种理论模式探索:一是以文化领导权和主体意识生成关系... 西方左翼政治全面衰退的严峻现实向马克思主义美学的主体研究提出了理论课题,即主体的革命意识如何激活和实现?围绕这个问题,20世纪以来马克思主义美学展开了主体批判和主体可能的四种理论模式探索:一是以文化领导权和主体意识生成关系为重心的文化马克思主义主体模式,它认为主体性意识存在于文化批判和文化抵抗复杂动态辩证过程中;二是结构主义马克思主义主体模式,它以国家意识形态机器的物质性来说明主体生产的内在主客体辩证法;三是部分后马克思主义重新反思主体消解论,提出重返主体性立场;四是威廉斯、伊格尔顿等人激活马克思主义悲剧美学,他们认为可以从悲剧美学中汲取重塑具有牺牲精神的革命主体可能性条件,这不失为马克思主义主体研究一种有意义的美学规划。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克思主义美学 主体批判 主体可能 悲剧 革命
下载PDF
刑事法律关系主体论 被引量:1
2
作者 刘嘉 余行飞 《重庆城市管理职业学院学报》 2007年第2期35-38,共4页
刑事法律关系主体是构成刑事法律关系的一个要件,研究刑事法律关系必须从主体入手。本文以法律关系的构成为理论前提架构,分析了刑事法律关系的可能主体和现实主体。认为刑事法律关系主体是刑事法律规范对可能主体进行调整的结果,刑事... 刑事法律关系主体是构成刑事法律关系的一个要件,研究刑事法律关系必须从主体入手。本文以法律关系的构成为理论前提架构,分析了刑事法律关系的可能主体和现实主体。认为刑事法律关系主体是刑事法律规范对可能主体进行调整的结果,刑事法律关系的主体应该包括国家、刑事自诉人和刑事犯罪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刑事法律关系 可能主体 现实主体 刑法规范
下载PDF
刑事法律关系主体论
3
作者 刘嘉 余行飞 《重庆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7年第4期102-104,共3页
刑事法律关系主体是构成刑事法律关系的一个要件,研究刑事法律关系必须从主体入手。本文以法律关系的构成为理论前提架构,分析了刑事法律关系的可能主体和现实主体。认为刑事法律关系主体是刑事法律规范对可能主体进行调整的结果,刑事... 刑事法律关系主体是构成刑事法律关系的一个要件,研究刑事法律关系必须从主体入手。本文以法律关系的构成为理论前提架构,分析了刑事法律关系的可能主体和现实主体。认为刑事法律关系主体是刑事法律规范对可能主体进行调整的结果,刑事法律关系的主体应该包括国家、刑事自诉人和刑事犯罪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刑事法律关系 可能主体 现实主体 刑法规范
下载PDF
崇高美学的文论与当代中国文论的建设 被引量:2
4
作者 张弓 《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4期31-36,共6页
崇高美学的文论特征就是更加趋向于不确定性、精神自由性,自然和精神、想象和知性之间的不和谐性。崇高美学是后现代主义在美学领域对现代性的重写。崇高美学和先锋派艺术要表现可能性的东西,形成了非主体可能论,它要反对现代主义的主... 崇高美学的文论特征就是更加趋向于不确定性、精神自由性,自然和精神、想象和知性之间的不和谐性。崇高美学是后现代主义在美学领域对现代性的重写。崇高美学和先锋派艺术要表现可能性的东西,形成了非主体可能论,它要反对现代主义的主观偶然论和启蒙美学的主观必然论。实际上,美、审美和艺术应该是充满着必然性、偶然性、可能性的,因为它们是实践的产物,而社会实践本身就是一个必然性和偶然性的辩证统一过程,这个过程充满着各种各样的可能性,实践的变化会消解一切永恒不变的模式,构建起多元并存的开放格局;而且美、审美和艺术的变化频率会随着社会实践的变化频率的加速,越发令人眼花缭乱,目不暇接。为了使人成为多维的主体(全面发展的人),通过人类的社会实践而逐步踏过文明的自由之路的阶梯走向审美王国的真正具有人文理性的、人性的世界,中国特色的当代文论应该把握在精神生产和话语生产之中的必然性、偶然性和可能性的辩证统一,建构起多维主体发展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崇高美学的文论 主体可能 辩证法 多维主体发展论
下载PDF
多元矛盾与法国唯物辩证法——以阿尔都塞和巴迪欧对毛泽东《矛盾论》解读为视角
5
作者 肖宛直 《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2021年第5期21-28,166,167,共10页
《矛盾论》是毛泽东在马克思主义辩证法基础上结合中国传统哲学并落实于中国革命实践的理论成果。以往国内学界将毛泽东的矛盾辩证法简单地纳入源自黑格尔哲学的单一矛盾体系,从而遮蔽了毛泽东辩证法的内在"多元"矛盾的独特意... 《矛盾论》是毛泽东在马克思主义辩证法基础上结合中国传统哲学并落实于中国革命实践的理论成果。以往国内学界将毛泽东的矛盾辩证法简单地纳入源自黑格尔哲学的单一矛盾体系,从而遮蔽了毛泽东辩证法的内在"多元"矛盾的独特意蕴,而当代法国哲学则紧紧抓住了矛盾"多元"的本质特征:阿尔都塞在毛泽东不平衡的矛盾对立统一原则的启发下,在"多元决定论"的进路上突破了黑格尔"位"的"颠倒"困境,形成结构方法论的阐释进路;巴迪欧则在毛泽东"一分为二"矛盾原则的推动下,立足"位"与"力"的双重逻辑,超越了阿尔都塞无主体的结构辩证法进路,在位与力的辩证进程中力迫出偶然主体的必然性意蕴,内在地呈现出主体的现实样态。借助毛泽东的辩证法思想,法国哲学总体上走出了黑格尔哲学的单一矛盾体系,迈向了异质性"多元"的思想逻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矛盾论》 毛泽东 阿尔都塞 巴迪欧 差异性 多元矛盾 主体可能
下载PDF
在表象与真实之间挣扎——卡夫卡小说模糊性特征的根源
6
作者 王超 《外语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6期174-177,共4页
卡夫卡小说的模糊性和怪诞性特征来源于他敏锐的矛盾意识。人自身的有限性促使其渴望向无限性迈进,而人与世界之间的冲突往往导致人在这一过程中遭遇自身的生存危机。对表象世界残酷性的无奈与对主体确实性的怀疑深藏在卡夫卡意识中,他... 卡夫卡小说的模糊性和怪诞性特征来源于他敏锐的矛盾意识。人自身的有限性促使其渴望向无限性迈进,而人与世界之间的冲突往往导致人在这一过程中遭遇自身的生存危机。对表象世界残酷性的无奈与对主体确实性的怀疑深藏在卡夫卡意识中,他的困惑犹疑与挣扎最终成就他独特的写作风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模糊性 困境 主体意识的可能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