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试论近代汉口市民的市政主体性意识 被引量:1
1
作者 邱红梅 《湖北社会科学》 2007年第8期105-107,共3页
汉口开埠以后,社会经济结构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城市人口增加,居民结构由土著化向外籍化转变,居民身份逐渐由士绅化向市民化转变,城市居民由客居向定居转化,汉口市民阶层逐渐形成。市民市政主体性意识的形成,也经历了一个由部分到团体再... 汉口开埠以后,社会经济结构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城市人口增加,居民结构由土著化向外籍化转变,居民身份逐渐由士绅化向市民化转变,城市居民由客居向定居转化,汉口市民阶层逐渐形成。市民市政主体性意识的形成,也经历了一个由部分到团体再到群体的渐变过程,首先是开明绅商在市政建设中起着先导作用,接着是各种市民团体等自组织在市政建设中起着推动作用,最后是市民市政主体性意识的群体性觉醒。市民市政的主体性意识是汉口市政建设的基石,在汉口的市政建设中发挥巨大的推进作用。市民市政主体性意识的觉醒,是政治民主化和城市现代化的表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市政 市民主体性意识 汉口 近代
下载PDF
“城市病”的治理与市民主体
2
作者 董小麟 《城市观察》 2016年第3期5-13,共9页
城市化进程既带来城市人口的增长和文明的进步,同时也衍生了"城市病"。城市在发展中产生的"城市病",其防与治必须依靠市民主体,通过提升市民素质来完成,这应该成为我国实行有效城市治理的基本理念。市民教育和提升... 城市化进程既带来城市人口的增长和文明的进步,同时也衍生了"城市病"。城市在发展中产生的"城市病",其防与治必须依靠市民主体,通过提升市民素质来完成,这应该成为我国实行有效城市治理的基本理念。市民教育和提升市民主体意识参与城市治理,必须依据中国国情和各市的市情,从提升市民对城市治理的参与度和话语权、把城市看作是一所大学并加强社区教育功能、把市民教育更好地纳入国民教育、强化中等收入阶层市民主体培育和以城市文化凝聚市民主体精神中来实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病” 城市治理 市民主体 市民素质
下载PDF
生态文明城市建设中发挥市民主体作用的几点思考 被引量:1
3
作者 袁东升 《三峡论坛》 2012年第4期124-126,150,共3页
在生态文明城市建设中,市民不仅是受益的主体也是建设的主体,因此只有充分地发挥市民在生态文明城市建设中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才能更好地推动生态文明城市建设。在本文的研究中,作者从多方面论述了如何充分地发挥市民的主体性作用,积极... 在生态文明城市建设中,市民不仅是受益的主体也是建设的主体,因此只有充分地发挥市民在生态文明城市建设中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才能更好地推动生态文明城市建设。在本文的研究中,作者从多方面论述了如何充分地发挥市民的主体性作用,积极探索市民参与生态文明城市建设的适当形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文明 城市建设 市民主体作用
下载PDF
日本“社区营造”论——从“市民参与”到“市民主体” 被引量:101
4
作者 胡澎 《日本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3期119-134,159-160,共16页
"社区营造"是20世纪60年代日本市民运动时期的产物,也是日本独具特色的一种地区治理模式,其目的是让居民生活得更为舒适和美好。几十年来日本的社区营造植根于市民参与的土壤,不断发展和完善。在社区营造活动中,市民、市民团... "社区营造"是20世纪60年代日本市民运动时期的产物,也是日本独具特色的一种地区治理模式,其目的是让居民生活得更为舒适和美好。几十年来日本的社区营造植根于市民参与的土壤,不断发展和完善。在社区营造活动中,市民、市民团体、非营利组织与政府、行政的关系,从诉求和对抗发展到合作与协商。社区营造多以居民为主体,通过行政、居民、非营利组织、企业共同协调合作,从"硬"和"软"两方面解决地区、社区特定课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社区营造 市民参与 市民主体 非营利组织
原文传递
城市“二元政治”的异化与克服——地方政府与企业关系的视角 被引量:1
5
作者 吴新叶 《太平洋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3期69-75,共7页
市民授权政府,政府服务市民,这是城市"二元政治"的本质和逻辑。在我国的城市发展进程中,出现了经济主体僭入政治系统并影响政治过程的现象,尤其是强势经济主体的诉求与行动冲击了城市"二元政治"的格局,甚至部分替... 市民授权政府,政府服务市民,这是城市"二元政治"的本质和逻辑。在我国的城市发展进程中,出现了经济主体僭入政治系统并影响政治过程的现象,尤其是强势经济主体的诉求与行动冲击了城市"二元政治"的格局,甚至部分替代了政府与市民的政治空间。在政治主体的角度,这是城市"二元政治"异化的表现,克服的路径是区别政府和企业的行动者逻辑,彰显市民的作用与机制,以消弭经济主体过度活跃的消极后果,最终实现城市公共利益的目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 二元政治 异化 市民主体
下载PDF
民法主体的观念演化、制度变迁与当下趋势 被引量:18
6
作者 龙卫球 《国家检察官学院学报》 2011年第4期140-153,共14页
传统民法是一种主体化非常鲜明的秩序。罗马法主体观念基础乃平等化之"市民主体观";《法国民法典》主体观念基础是个人主义为核心价值的"人格自由"、"人格平等";《德国民法典》经历了由自然法到理性法的... 传统民法是一种主体化非常鲜明的秩序。罗马法主体观念基础乃平等化之"市民主体观";《法国民法典》主体观念基础是个人主义为核心价值的"人格自由"、"人格平等";《德国民法典》经历了由自然法到理性法的伦理主义洗礼,加上形式上对高度体系化的追崇,以理性伦理主体观与概念主义结合为特点的"自然人"和"法人"主体概念跃上规范层面。主体化结构使得传统民法成为一种富有道德意味的制度构造,发挥出强大的以"实现个人自由"为主导的意识形态功能,但缺陷也是明显的:主体原子化结构导致社会性调整缺漏,主体客体截然二分导致人类法人格的极度膨胀,过度理念化导致对实际结构复杂性和多样性关注严重不足,过度概念化导致法律体系化适用的封闭,等等。中国民法典要成就当代之典范,应在继受近现代民法成就的基础上同时做出显著发展,首先在结构上须做必要的主体性松绑,以修复因过度贯彻个人主义而推行绝对主体化秩序带来的社会性断裂,此外还存在特殊的历史补课的问题,应同时做好既有主体规范的私法转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民法主体 罗马法 主体市民论 法国民法 主体激情论 德国民法 主体理性论 孤立主义 社会性规范 主体概念化封闭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