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主体性”批判的意义及其限度 被引量:12
1
作者 贺来 《江海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3期38-44,共7页
对近代哲学的"主体性"观念进行深入的批判,这是现当代西方哲学的重大主题之一。"主体"的"实体化",使得"主体"成为无根、独断和封闭的存在,这是导致"主体性"批判的深层根源。现当代... 对近代哲学的"主体性"观念进行深入的批判,这是现当代西方哲学的重大主题之一。"主体"的"实体化",使得"主体"成为无根、独断和封闭的存在,这是导致"主体性"批判的深层根源。现当代哲学的"主体性"批判破解了"主体"的"实体化",有力地深化了人的自我理解,取得了具有重大意义的思想成果。但是,"主体性"批判又有其限度,在消解"实体化"的"主体"之后,作为"非实体化"的"价值主体"仍然有其不可消解的存在合法性。在摆脱现代性方案的教条和独断倾向,破解"主体性"原则的实体化思维方式的前提下,捍卫个人作为价值主体的地位,实质就是在捍卫文明发展所凝聚的重大成果。这既构成"主体性"批判的限度,同时也是"主体性"批判的深层旨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主体 主体性 主体性批判 主体性批判的限度 价值主体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