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乡村振兴中回流农民工的主体性表达及重构理路
1
作者 张剑宇 廖小琴 《湖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4年第2期49-58,共10页
回流农民工主体性表达是回流农民工在自我发展、价值实现、乡村振兴等方面表现和发挥自主性、自觉性、能动性、创造性的实践过程。从多案例实证分析来看,多数回流农民工在乡村振兴中的多样化深度参与不足,其主体性表达缺失,尚存重构空间... 回流农民工主体性表达是回流农民工在自我发展、价值实现、乡村振兴等方面表现和发挥自主性、自觉性、能动性、创造性的实践过程。从多案例实证分析来看,多数回流农民工在乡村振兴中的多样化深度参与不足,其主体性表达缺失,尚存重构空间,应然样态与实然状况存在很大差距。回流农民工主体性表达缺失主要表现为主体地位遮蔽、主体意愿式微、主体能力逊色、主体价值欠缺,直接反映其自主性、自觉性、能动性、创造性的缺场。遵循“外部激发—内部重塑”的逻辑,通过加强党的全面领导、强化政策机制保障、营造良好社会环境、完善个体发展条件,可以系统性地激发和促进回流农民工主体性的有效表达,进而对乡村振兴产生更大的助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乡村振兴 回流农民工 主体性 主体性表达 双重激发框架
下载PDF
乡村振兴视域下农民主体性表达及其主要激发形式
2
作者 陈春 《南方农机》 2024年第12期115-118,共4页
从唯物史观来看,乡村振兴是一次农村振兴运动,而农民振兴更是乡村振兴战略全局的核心内容。因此,乡村振兴的中心在民、重心在民、成败更在于民,只有农民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乡村振兴工作才能行稳致远。文章采用文献调查法和案例分析法,... 从唯物史观来看,乡村振兴是一次农村振兴运动,而农民振兴更是乡村振兴战略全局的核心内容。因此,乡村振兴的中心在民、重心在民、成败更在于民,只有农民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乡村振兴工作才能行稳致远。文章采用文献调查法和案例分析法,对主体性与农民主体性的概念以及乡村振兴视域下农民主体性表达的基本体现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在乡村振兴视域下,农民的主体性表达分别体现为乡村产业发展的实践主体、乡村人才培养的主要生力军、乡村文化传承和发展的主体。为了充分发挥农民的建设作用,必须做好文化赋能,增强农民的主体自觉性;进行教育赋能,增强农民的主体实践能力;强化组织赋能,加强和完善党的领导。以乡村振兴推动农民的振兴,逐步使农民褪去“愚”“穷”“弱”的杂色、立足“智”“富”“强”的底色、坚守“真”“善”“美”的本色,并在其帮助下逐步实现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共同富裕的伟大目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乡村振兴 农民主体 农民主体性表达 激发形式
下载PDF
基于网络环境的高中学生主体性表达的研究
3
作者 高彩霞 《教育情报参考》 2006年第7期59-60,共2页
上海市二期课改明确提出:“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中小学语文课程的主要特征。”这样的统一,其结果最后应该统一于“人”这个语言与文化的承载主体,使学生成为既能熟练、规范、创造性地使用语言文字,同时又能善于思考、勇于表达... 上海市二期课改明确提出:“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中小学语文课程的主要特征。”这样的统一,其结果最后应该统一于“人”这个语言与文化的承载主体,使学生成为既能熟练、规范、创造性地使用语言文字,同时又能善于思考、勇于表达、乐于交流,成为拥有独立人格的社会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网络环境 二期课改 语文课程 语言文字 独立人格 人文性 工具性 高中学生 主体性表达
下载PDF
论“梁庄”系列的农民主体性表达
4
作者 李泾荷 《文艺评论》 2019年第6期42-49,共8页
梁鸿创作的"梁庄"系列包括《中国在梁庄》和《出梁庄记》,以口述实录的写作方式实现农民的主体性表达是其创作的一大特色。作者是在尝试了沉思式的抒情体、思辨体、议论体、日记体多种写作方式之后,最后才确定为"以人物... 梁鸿创作的"梁庄"系列包括《中国在梁庄》和《出梁庄记》,以口述实录的写作方式实现农民的主体性表达是其创作的一大特色。作者是在尝试了沉思式的抒情体、思辨体、议论体、日记体多种写作方式之后,最后才确定为"以人物自述为中心,以‘我’的故乡之行为线索,这种有点杂糅的、有点像人类学和社会学调查的,又有点像文学的四不像的文体"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口述实录 日记体 社会学调查 写作方式 主体性表达 四不像
原文传递
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初期《婚姻法》乡村执行问题再审视——以冀北赤城县若干村庄为中心的考察 被引量:6
5
作者 张海荣 《中共党史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2期110-120,共11页
20世纪50年代初期,随着《婚姻法》的颁布,广大乡村中包办、买卖等不合理的婚姻家庭关系得到调整;同时一度衍生了性关系混乱、离婚高发以及自杀与被杀等问题。从贴近社会下层的视角来探究其原因就会发现,乡村民众对《婚姻法》的颁布采用... 20世纪50年代初期,随着《婚姻法》的颁布,广大乡村中包办、买卖等不合理的婚姻家庭关系得到调整;同时一度衍生了性关系混乱、离婚高发以及自杀与被杀等问题。从贴近社会下层的视角来探究其原因就会发现,乡村民众对《婚姻法》的颁布采用了比较熟稔的方式,如援引本地文化传统、借用官方说辞、套用法律条文词句及权衡而为等。研究这些"主体性表达"的呈现,使《婚姻法》执行中的历史现象和内容更丰富,过程更复杂,也就更接近历史的原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婚姻法 乡村民众 主体性表达 钻空 权衡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