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科学传播发展中受众的主体性转向 被引量:8
1
作者 黄时进 《华东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7年第4期111-113,117,共4页
科学传播的发展经历了三个历史阶段:传统科普、公众理解科学和科学传播。从传统的科学普及到现代的科学传播,受众在科学传播发展中从单向的、被动的接受与理解到双向互动、主动参与,受众的主体性发生了根本的转向。
关键词 科学传播 受众 主体性转向
下载PDF
现代西方人本主义哲学的主体性转向
2
作者 程平 岑淳 《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1年第1期43-46,60,共5页
西方古代近代哲学基本上遵循客体性的原则。现代西方人本主义哲学则从人的意志冲动、意向行为、本真存在、心理活动、有效行动以及人与社会的关系等方面阐明人的价值、地位和作用,实现了主体性转向,大多具有非理性主义的倾向。现代西方... 西方古代近代哲学基本上遵循客体性的原则。现代西方人本主义哲学则从人的意志冲动、意向行为、本真存在、心理活动、有效行动以及人与社会的关系等方面阐明人的价值、地位和作用,实现了主体性转向,大多具有非理性主义的倾向。现代西方人本主义哲学夸大了人的主体性,但对于我们认识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哲学仍有借鉴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本主义哲学 主体性转向 非理性主义
下载PDF
浅析艺术史的主体性转向
3
作者 孙艳秋 《新丝路》 2019年第8期0161-0161,共1页
康德将认识论的路径从认识符合对象转变为对象要符合认识,这种哲学上主体性转向也深刻地影响了艺术史,阿恩海姆的“格式塔”心理学认为人类的思维决定了艺术形式的发展,而贡布里希则提出人类是先知而后见,并总结出了“图示—修正”的艺... 康德将认识论的路径从认识符合对象转变为对象要符合认识,这种哲学上主体性转向也深刻地影响了艺术史,阿恩海姆的“格式塔”心理学认为人类的思维决定了艺术形式的发展,而贡布里希则提出人类是先知而后见,并总结出了“图示—修正”的艺术史进化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康德 主体性转向 阿恩海姆 贡布里希
下载PDF
论法官的解释 被引量:1
4
作者 王国龙 《贵州警官职业学院学报》 2006年第2期56-59,共4页
以往对法律解释的理解基本上是界定在有权解释的立场上,而很少谈论尤其是承认法官解释。法律解释的转向即法律解释从机关解释向法官解释的转型,使得我们认识到法官解释的重要性。恰恰是法官解释的存在,使得法律所承载的社会正义观念得... 以往对法律解释的理解基本上是界定在有权解释的立场上,而很少谈论尤其是承认法官解释。法律解释的转向即法律解释从机关解释向法官解释的转型,使得我们认识到法官解释的重要性。恰恰是法官解释的存在,使得法律所承载的社会正义观念得到了真正的实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法律解释的主体性转向 法官解释 法律 个案裁判
下载PDF
“情感儒学”评析--蒙培元八十寿辰学术座谈会发言选登 被引量:3
5
作者 陈来 李存山 +9 位作者 张再林 王钧林 景海峰 丁为祥 梁枢 涂可国 何善蒙 宋大琦 王正 任蜜林 《东岳论丛》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6期5-19,191,共15页
蒙培元经历了从"性"到"心"到"情"的学术发展路向,最终归向主体性和主体思维,他的"情感儒学"具有强调"仁爱情感""理性情感"和具体性情感的特点。从"情感型儒学"... 蒙培元经历了从"性"到"心"到"情"的学术发展路向,最终归向主体性和主体思维,他的"情感儒学"具有强调"仁爱情感""理性情感"和具体性情感的特点。从"情感型儒学"到"心灵的超越与境界",再到"人与自然"即天人关系,既是蒙培元对中国哲学史的诠释,又体现了自己的哲学思想体系特点。他主要有两大哲学贡献,一是从逻辑理性到情感理性的主体性转向以及由此转向所形成的两种逻辑如何融合的问题,二是在中西文化相互借鉴基础上如何处理人和自然的关系问题。他的思想体现了对中国哲学核心问题和中国哲学根本内容的回归,很好地指引或勾勒出了一种"回到原点"的理论思考形式。他是少数几个能建立自己哲学体系的哲学家和哲学史家,其研究是一个从"通古今之变"到"究天人之际"的过程,然后在这两个基础上形成"一家之言"。蒙培元不是就范畴来讲范畴,而是想把理学的范畴作为一个系统的构建来探究,力图从哲学形态上做系统的梳理。"情感型儒学"主要出现了三种理论形态:第一种是以孔、孟为代表的先秦儒学,这是把情感看成是道德理性的心理基础;第二种是新儒学中的理学派,他们把情感看成是道德理性(即本体)的表现和作用;第三种是新儒学中的心学派,他们把情感本身看成是理性的。中国古代一个重要精神向度是从情出发,凸显"情本位"和"情本体",情感与理性在一个人的生命、生活中都是不可忽视的,但是,情感和理性各有各的存在和活动的边界。蒙培元创构了由"性–情"到"情–性"这样一个架构,实现了"两千年来儒家哲学之大翻转"。蒙培元提出价值是由情感决定的,把本原问题进一步转化为情感问题,给了情感本体以合法性。情感哲学的转向,颠覆了理性的霸权、教条的霸权,重新设计出一种以个体性为基础、以感性的活泼泼的欲望为基础的公共理性。他强调精神自由具有永久性价值,它是社会政治自由的基础,而自由是一种价值,价值是由情感决定的。他不光是一个哲学史家,也是一个哲学家,在儒学的现代转向中开创了情感哲学的方向,是情与理合一的言说,避免了理性主义和情感主义的偏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蒙培元 情感儒学 情感理性 情感本体 主体性转向 公共理性
原文传递
主持人语:中世纪与爱美的古典传统
6
作者 张俊 《外国美学》 2022年第2期17-22,共6页
现代美学肇端于美学的主体性转向。通常学界所公认的“美学”(Asthetik/esthétique/aesthetics),最初源自德国莱布尼茨-沃尔夫唯理派哲学家鲍姆加登(Alexander Gottlieb Baumgarten,1714—1762)的博士论文《关于诗的哲学沉思》(Med... 现代美学肇端于美学的主体性转向。通常学界所公认的“美学”(Asthetik/esthétique/aesthetics),最初源自德国莱布尼茨-沃尔夫唯理派哲学家鲍姆加登(Alexander Gottlieb Baumgarten,1714—1762)的博士论文《关于诗的哲学沉思》(Meditationes philosophicae de nonnullis ad poema pertinentibus,1735)中创造的概念“aesthetica”。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鲍姆加登 主体性转向 现代美学 博士论文 莱布尼茨 沃尔夫 哲学沉思 古典传统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