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25篇文章
< 1 2 1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论古典诗词的双重主体抒情现象
1
作者 徐旭平 《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2003年第4期209-211,共3页
在中国大量优秀的古典诗词作品中,明显地存在着双重主体抒情的特殊现象,但并未引起学界的足够注意。本文通过对亲情、恋情、悼亡、怀古四类作品的具体分析,挖掘双重主体抒情的独特魅力,指出这是与西方诗歌的区别所在。
关键词 古典诗歌 双重主体抒情 蒙太奇手法 意境 古代文学
下载PDF
我国诗歌中的双重主体抒情模式
2
作者 方守金 《写作(中)》 1999年第1期14-16,共3页
诗缘情。丰盈或深隐人们内心的种种情感,皆可通过文学的这一最精纯的艺术样式给予创造性的表现。因此中外诗论家都说,诗是人类心灵的雕塑,是时代和生活的情感投影。然而,心灵和情感,作为人的内在综合体验,其“本来面目各人只可亲领身受... 诗缘情。丰盈或深隐人们内心的种种情感,皆可通过文学的这一最精纯的艺术样式给予创造性的表现。因此中外诗论家都说,诗是人类心灵的雕塑,是时代和生活的情感投影。然而,心灵和情感,作为人的内在综合体验,其“本来面目各人只可亲领身受而不可直接地描写,如须传达给别人知道,须用具体的间接的意象来比拟:”(《朱光潜美学文学论文集》第132页)故古今中外旨在抒情的诗篇,莫不借助某种载体,某种足够表现力的仪表,来创造诱人的意象或意境,把情感这一无法定形、定位和定性的“黑暗感觉”,鲜活灵动而色彩斑斓地表现出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重主体 抒情模式 情感活动 抒情主人公 抒情 湘夫人 文学 抒情主体 湘君 想象
下载PDF
自我·史诗·革命——瞿秋白现代抒情主体的建构
3
作者 陈晶晶 《常州工学院学报(社科版)》 2024年第4期33-38,共6页
作为“先天下之忧而忧”的知识分子,具有独特生命体验的瞿秋白呈现出一个立体的抒情的自我形象。他不仅延续了中国文学感时忧国的抒情脉络,而且吸收、借鉴与转化苏俄文学,将其内化到中国革命中,开启了抒情与史诗交织的进程。瞿秋白牺牲... 作为“先天下之忧而忧”的知识分子,具有独特生命体验的瞿秋白呈现出一个立体的抒情的自我形象。他不仅延续了中国文学感时忧国的抒情脉络,而且吸收、借鉴与转化苏俄文学,将其内化到中国革命中,开启了抒情与史诗交织的进程。瞿秋白牺牲前发出的“抒情”之音更展现了革命家的赤诚,表现了其对革命的坚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瞿秋白 现代抒情主体 无产阶级文学
下载PDF
论叙事学视阈中抒情诗的抒情主体 被引量:6
4
作者 谭君强 《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3期127-134,共8页
在叙事文本中,需要将叙述主体与文字主体,即叙述者与作者区分开来,并且不能将二者加以混淆;在抒情文本中,抒情主体和文字主体,即抒情人与诗人这一对应的区分同样是必要的。然而,抒情文本中抒情人与诗人的关系与叙事文本中叙述者和作者... 在叙事文本中,需要将叙述主体与文字主体,即叙述者与作者区分开来,并且不能将二者加以混淆;在抒情文本中,抒情主体和文字主体,即抒情人与诗人这一对应的区分同样是必要的。然而,抒情文本中抒情人与诗人的关系与叙事文本中叙述者和作者的关系有所不同。抒情诗中的抒情主体是一个具有自我自反性的主体,这一主体所表达的情感在很大程度上出自诗人本身;抒情诗中的抒情人大多涵盖在抒情情境之内,且大多是自身故事的抒情人。这一特征不仅表现在抒情文本中第一人称的广泛运用,也表现在抒情人与诗人本身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这在中外古今大量抒情诗中都广泛表现出来。尽管自反性并不仅只在抒情诗中出现,但在诸多文学艺术作品中尤其是抒情诗中表现尤为突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叙事学 抒情 抒情主体 文字主体 自我自反性
下载PDF
新世纪贵州诗歌抒情主体变迁探析 被引量:2
5
作者 颜同林 彭冠龙 《贵州师范学院学报》 2012年第2期1-4,共4页
新世纪贵州诗歌相对于十七年时期和新时期贵州诗歌的最大变化在于抒情主体由"我们"变为"我"。在这一变迁过程中,诗人创造性想象由弱变强,作品"情"与"景"由分离状态逐渐合一,"真"与&q... 新世纪贵州诗歌相对于十七年时期和新时期贵州诗歌的最大变化在于抒情主体由"我们"变为"我"。在这一变迁过程中,诗人创造性想象由弱变强,作品"情"与"景"由分离状态逐渐合一,"真"与"幻"由对立状态逐渐协调。同时它开拓了另一层个人化的表现空间,在"向内转"的倾向中,凸现个体心灵中的繁复感受,也相应导致贵州诗歌中的民族色彩开始消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世纪诗歌 贵州诗坛 抒情主体
下载PDF
卞之琳早期诗歌中抒情主体的泛化 被引量:2
6
作者 蔡玉辉 《安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5期591-597,共7页
卞之琳早期诗歌中的抒情主体呈泛化特征。抒情主体的泛化是西方现代派诗歌及其理论东渐的结果,是中国新诗走向成熟的标志之一。主体的泛化浸润着诗人含蓄内敛的性情旨趣,寄寓着主体多元的诗学指归,包孕着兼收"古""欧&qu... 卞之琳早期诗歌中的抒情主体呈泛化特征。抒情主体的泛化是西方现代派诗歌及其理论东渐的结果,是中国新诗走向成熟的标志之一。主体的泛化浸润着诗人含蓄内敛的性情旨趣,寄寓着主体多元的诗学指归,包孕着兼收"古""欧"诗歌精华、承继更新诗学传统的艺术追求,承载着新诗创作平民化、大众化和多重文化身份构建的价值诉求,蕴涵着"一""多"共存互生的哲学观念和模糊朦胧的美学理念,其内涵丰富而深邃,对中国新诗贡献巨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卞之琳 早期诗歌 抒情主体 泛化
下载PDF
《普鲁弗洛克的情歌》抒情主体析论 被引量:1
7
作者 吴悦 蔡玉辉 《安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期104-107,共4页
以T.S.艾略特的早期诗歌《J.阿尔弗雷德.普鲁弗洛克的情歌》中的抒情主体为研究对象,通过对诗歌中的意象、戏剧独白的手法、以及融入其中的"非个性化"诗学理论的分析,揭示出其抒情主体的含义。
关键词 《J.阿尔弗雷德·普鲁弗洛克的情歌》 抒情主体 意象 戏剧独白 非个性化
下载PDF
论当代汉诗抒情主体在诗美整饬中的作用——以杨键、蓝蓝、潘维的诗作为例 被引量:3
8
作者 傅元峰 《扬子江(评论)》 2011年第4期1-8,共8页
抒情主体在诗歌中的言说姿态与它自我形象的塑造策略及最终效果本身就具有美学价值,而抒情主体的美学价值更重要地体现在他/她(们)对作为其对象的诗歌客体的控制过程中,这些价值体现的差异性决定了诗歌经典性的强弱分层;在20世纪... 抒情主体在诗歌中的言说姿态与它自我形象的塑造策略及最终效果本身就具有美学价值,而抒情主体的美学价值更重要地体现在他/她(们)对作为其对象的诗歌客体的控制过程中,这些价值体现的差异性决定了诗歌经典性的强弱分层;在20世纪现代汉诗的流变过程中,在语言、精神品格、审美趣味等方面所体现出来的抒情主体的地方性特征与国族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抒情主体 当代汉诗 整饬 诗美 蓝蓝 诗作 美学价值 地方性特征
下载PDF
《斯威夫特博士死亡之诗》的文学主体与抒情主体 被引量:3
9
作者 谭君强 《英语研究》 CSSCI 2018年第2期11-22,共12页
在叙事文本中,需将叙述主体与文学主体,即叙述者与作者区分开来,而不是将二者加以混淆;在抒情文本中,对抒情主体和文学主体,即抒情人与诗人进行对应的区分同样必要。然而,在抒情文本中,抒情人与诗人的关系与叙事文本中叙述者和作者的关... 在叙事文本中,需将叙述主体与文学主体,即叙述者与作者区分开来,而不是将二者加以混淆;在抒情文本中,对抒情主体和文学主体,即抒情人与诗人进行对应的区分同样必要。然而,在抒情文本中,抒情人与诗人的关系与叙事文本中叙述者和作者的关系有所不同。抒情诗中的抒情主体往往是一个具有自反性的主体,抒情人大多是自身故事的抒情人,与诗人本身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与此同时,也不能将二者相互等同。在《斯威夫特博士死亡之诗》中,抒情主体与文学主体之间的关系表现得错综复杂。分析与理解二者之间的关系,对于从整体上理解诗歌与诗歌的抒情人至关重要。从叙事学相关理论的角度进行探讨,可获得新的见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斯威夫特博士死亡之诗》 文学主体 抒情主体
下载PDF
论“归来者”诗与“朦胧诗”抒情主体的差异 被引量:1
10
作者 丛鑫 《沈阳建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9年第1期100-103,共4页
抒情主体是诗歌情感指归的标志之一。"归来者"和"朦胧诗"人基于不同的人生经历,相异的生命体验和诗学观念,二者诗歌的抒情主体区别很大:前者的抒情主体大多是某种集体的代言人,个体的存在被消融到一个似乎真正存在... 抒情主体是诗歌情感指归的标志之一。"归来者"和"朦胧诗"人基于不同的人生经历,相异的生命体验和诗学观念,二者诗歌的抒情主体区别很大:前者的抒情主体大多是某种集体的代言人,个体的存在被消融到一个似乎真正存在过的"我们"当中;而后者的抒情主体大多突显自我,张扬个性,强调真实地表现自己的内心世界,在诗中写出自己独特的生活体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归来者”诗 朦胧诗 抒情主体 差异
下载PDF
杜甫戏谑诗中抒情主体的建构 被引量:1
11
作者 张万民 《长江学术》 2011年第3期36-44,共9页
本文通过杜甫戏谑诗的细读,分析了其中抒情主体的建构方式和表达机制。在杜甫的戏谑诗中,除了戏谑主体之外,还有一个隐含主体,即"窃比稷与契"的自我形象,不仅是大部分杜诗的原型抒情主体,也是古典文学中最重要的抒情主体类型... 本文通过杜甫戏谑诗的细读,分析了其中抒情主体的建构方式和表达机制。在杜甫的戏谑诗中,除了戏谑主体之外,还有一个隐含主体,即"窃比稷与契"的自我形象,不仅是大部分杜诗的原型抒情主体,也是古典文学中最重要的抒情主体类型。杜甫戏谑诗中的隐含主体和诗歌表面的戏谑主体,形成复杂的互动关系。弗洛伊德对于幽默中自我和超我关系的分析,有助于我们理解杜甫戏谑诗中抒情主体的建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杜甫 戏谑诗 抒情主体 隐含主体
下载PDF
贺贻孙对《诗经》抒情主体的彰显 被引量:1
12
作者 李兆禄 《衡水学院学报》 2012年第2期29-32,共4页
明清之际贺贻孙诠释《诗经》重视抒情主体的作用。结合具体作品,贺贻孙从"情"着眼揭示诗人的创作心态与动机;强调主体构思在诗歌创作中的积极作用,突出主体的移情作用,指出不同主体面对相同现象产生、抒发的情感不同;诠释《... 明清之际贺贻孙诠释《诗经》重视抒情主体的作用。结合具体作品,贺贻孙从"情"着眼揭示诗人的创作心态与动机;强调主体构思在诗歌创作中的积极作用,突出主体的移情作用,指出不同主体面对相同现象产生、抒发的情感不同;诠释《诗经》中的代拟抒情方式。贺贻孙对文学4要素中主体(作者)的突出与强调,丰富与发展了《诗经》的文学诠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贺贻孙 《诗经》 《诗触》 抒情主体 代拟抒情 文学诠释
下载PDF
隐去抒情主体的叙述与感知——兼论朱自清《春》的深度结构 被引量:2
13
作者 韩一嘉 《中学语文》 2019年第28期41-44,共4页
自1933年朱自清的《春》发表以来,不论初中语文教材的篇目如何变化,《春》在大多数教材中都占有一席之地。因此,朱自清的《春》可以称得上是一篇经典课文,是一篇经得起时间考验的经典小品文。但是,在半个多世纪的解读中,《春》却一再被... 自1933年朱自清的《春》发表以来,不论初中语文教材的篇目如何变化,《春》在大多数教材中都占有一席之地。因此,朱自清的《春》可以称得上是一篇经典课文,是一篇经得起时间考验的经典小品文。但是,在半个多世纪的解读中,《春》却一再被平面化。一方面仅限于修辞上的学习,另一方面拒绝深度解读,仅仅停留在朗诵教学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初中语文教材 《春》 深度解读 朗诵教学 朱自清 抒情主体 经典课文 平面化
下载PDF
抒情诗中抒情主体的时空存在
14
作者 谭君强 《中国文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期8-14,共7页
有学者认为,抒情诗与叙事作品的一个重要区别在于,抒情诗往往不将其抒情人置于特别的时间或空间中,因而,自我在时间与空间中的存在位置是缺失的,而这在叙事作品中是必定存在的。这一看法难于成立,不仅过于绝对,也与古今中外众多抒情诗... 有学者认为,抒情诗与叙事作品的一个重要区别在于,抒情诗往往不将其抒情人置于特别的时间或空间中,因而,自我在时间与空间中的存在位置是缺失的,而这在叙事作品中是必定存在的。这一看法难于成立,不仅过于绝对,也与古今中外众多抒情诗歌的实践不相吻合。尽管与叙事作品的叙述者或人物在时间与空间中的展现相比,抒情诗中的抒情主体或人物不像在前者中表现得那样明显,尤其是在那些表现一般性主题的抒情诗中。然而,在大量的抒情诗、尤其是自身故事的抒情人表现的抒情诗中,抒情主体透过情感的抒发,将自己置于特定的时间与空间中,抒情人或人物自我也可存在于特定的时间与空间中。这一状况可从对抒情文本的具体分析中明显地看到,理解这一状况对于理解抒情诗及其抒情主人公很有帮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抒情 抒情主体 时间 空间 存在
下载PDF
从里尔克的《豹》看抒情主体的结构 被引量:1
15
作者 王阳 《山东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3年第1期94-98,共5页
在抒情诗中,潜在于诗句之外的第一人称主体不止一个,"抒情主体"也不仅仅要么是对"诗人",要么是对诗歌世界中的某个对象性"人物"的指涉。以《豹》为个案对抒情主体进行的结构分析提示,诗歌中有多个潜在主... 在抒情诗中,潜在于诗句之外的第一人称主体不止一个,"抒情主体"也不仅仅要么是对"诗人",要么是对诗歌世界中的某个对象性"人物"的指涉。以《豹》为个案对抒情主体进行的结构分析提示,诗歌中有多个潜在主体的代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里尔克 《豹》主体代换 文本意义 抒情主体 抒情
下载PDF
论郭沫若早期诗歌中抒情主体的变迁
16
作者 吕鹏娟 《长江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CAS 2008年第3期74-76,共3页
通过对郭沫若早期诗歌中抒情主体变迁的分析,观察"五四"到大革命的历史转折时期知识精英们所曾大力倡导的西方个人主义"自我"的失落。
关键词 郭沫若 抒情主体 自我 “集体主义”
下载PDF
论李白诗歌抒情主体的统摄与游离
17
作者 徐宝余 《中国韵文学刊》 2008年第1期36-40,共5页
李白诗歌抒情主体常常围绕着三个方面的关系活动:时空关系、物我关系和行藏关系。这三者关系的融处,使得李白诗歌抒情主体顺着个体经验的曲线向前蜿蜒迈进,在抒情主体的主张与对话、紧张与游离中,构成其诗歌抒情的戏剧化内质。
关键词 李白 抒情主体 时空关系 物我关系 行藏关系
下载PDF
简析十九、二十世纪法国诗歌中的抒情主体
18
作者 杜青钢 王玺子 《长江学术》 2016年第1期81-85,共5页
法国诗歌中的抒情主体一直存在着争论,具体表现为两大分支:第一种"我"为主观的"我",往往带有自传的性质,在现实生活中可以找到依据;而第二种"我"则为一种虚构的、非人格化的"我",它并不是为了... 法国诗歌中的抒情主体一直存在着争论,具体表现为两大分支:第一种"我"为主观的"我",往往带有自传的性质,在现实生活中可以找到依据;而第二种"我"则为一种虚构的、非人格化的"我",它并不是为了特指某个人而存在。这场争论正是抒情主体危机的征兆,伴随而来的是十九、二十世纪整个文学主体的危机。因此,抒情主体演变趋势的探究对于法国诗歌、甚至法国文学的研究就显得格外重要。这两种趋势究竟在如何变化与发展?它们一定是相互对立的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抒情主体 “我” 法国诗歌 19—20世纪
下载PDF
浅谈宋代元夕恋情词抒情主体的转型
19
作者 陈海娟 《江苏海洋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10年第4期60-63,共4页
"男子作闺音"是唐宋词发展历程中凸现的一种畸形的文学现象。而宋代元夕恋情词,则为我们打开了全新的视野,男性词人笔端流露的不再局限于女性的哀怨与叹息,他们更以"男性话语"昭示着自我的高傲与尊严。用平淡语写浓... "男子作闺音"是唐宋词发展历程中凸现的一种畸形的文学现象。而宋代元夕恋情词,则为我们打开了全新的视野,男性词人笔端流露的不再局限于女性的哀怨与叹息,他们更以"男性话语"昭示着自我的高傲与尊严。用平淡语写浓情,用端直语写缠绵,在一定层面上实现了"作妇人语"向"男性话语"的转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宋代 元夕恋情词 抒情主体 直言体 男性话语 转型
下载PDF
从抒情主体的转移看词“别是一家”
20
作者 方坚铭 《阜阳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3年第4期27-31,共5页
抒情主体的转移是文学创作中的一种普遍的现象。本文从抒情主体转移的角度,来考察词“别是一家”的文体特质。首先,比较了诗、词中抒情主体转移现象的异同,由于“词为艳科”的传统观念所限制,导致了词的抒情主体以歌妓为主。其次,本文... 抒情主体的转移是文学创作中的一种普遍的现象。本文从抒情主体转移的角度,来考察词“别是一家”的文体特质。首先,比较了诗、词中抒情主体转移现象的异同,由于“词为艳科”的传统观念所限制,导致了词的抒情主体以歌妓为主。其次,本文从文化背景和创作主体两个角度,考察这种现象之所以形成。认为:燕乐风俗、歌妓制度是词之抒情主体转移的文化背景;文人士大夫的双重性格是词的抒情主体转移的必要条件。最后,分析了花间词和“花间范式”,认为“花间范式”是抒情主体转移所造成的词体定型,由于后代词人皆以花间词为“鼻祖”,由此确定了词的那种“要眇宜修”、幽隐深微的文体特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抒情主体转移 燕乐风俗 歌妓制度 双重性格 花间范式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