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后现代主义主体消亡话语的政治哲学解读
1
作者 陈培永 《求索》 CSSCI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1期121-123,共3页
后现代主义批判现代主体观念,提倡主体消亡的理论话语,有着浓厚的政治旨趣,它体现了后现代主义反对理性控制、反奴役个性、反二元对立,追求自我个性、差异多元、独立平等的个人的真正意图,表达了后现代主义追求人的自由与解放最终实现... 后现代主义批判现代主体观念,提倡主体消亡的理论话语,有着浓厚的政治旨趣,它体现了后现代主义反对理性控制、反奴役个性、反二元对立,追求自我个性、差异多元、独立平等的个人的真正意图,表达了后现代主义追求人的自由与解放最终实现的终极关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后现代主义 主体消亡 政治哲学
下载PDF
“人之死”——论乔治·奥威尔《1984》中极权运作下的主体消亡 被引量:1
2
作者 张艳 《上海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5年第2期160-163,共4页
《1984》隐喻地呈现了一幅极权主义统治的梦魇图景。在后现代主义空间及语言双重转向的视阈下,依托福柯的权力/话语理论,同时结合其理论视野中互为一体的身体、空间和凝视等观点对文本进行解读,揭示极权统治得以延续的秘密,说明现代主... 《1984》隐喻地呈现了一幅极权主义统治的梦魇图景。在后现代主义空间及语言双重转向的视阈下,依托福柯的权力/话语理论,同时结合其理论视野中互为一体的身体、空间和凝视等观点对文本进行解读,揭示极权统治得以延续的秘密,说明现代主体在极权运作下解体和消亡的必然性。奥威尔以一种后现代的反乌托邦的形式构想了乌托邦空间,以此启示人类找寻走出极权生存困境的新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极权 福柯 主体消亡
下载PDF
论教育主体的生成与消亡——基于福柯的后现代主义主体解构观 被引量:1
3
作者 刘新龙 徐瑞 《当代教育论坛》 2012年第5期116-123,共8页
米歇尔·福柯透过后现代主义及后结构主义视角提出了主体解构观念。通过解构主体,福柯深刻揭露了生活在现代社会中的包括教育领域中的"人"的生存现状。福柯通过对主体进行"考古"性的挖掘和考察,最终形成了他的... 米歇尔·福柯透过后现代主义及后结构主义视角提出了主体解构观念。通过解构主体,福柯深刻揭露了生活在现代社会中的包括教育领域中的"人"的生存现状。福柯通过对主体进行"考古"性的挖掘和考察,最终形成了他的关于主体实质和命运的独特见解和理论体系。在福柯看来,主体具有历史性,是知识、权力、道德的奴役化和实践化的产物,现代社会的知识型决定着主体必将消亡的命运。基于这些思考,他最终喊出了"人死了"和"主体的消亡"的口号,这体现了一种后现代主义主体解构观,也表达了福柯对现代社会中人的问题的担忧。通过运用福柯的主体解构观来观照教育主体,揭露教育主体的真相,描述教育主体的"生产"过程,阐释教育主体必将消亡的趋势,对于教育中主体的真正解放,回归人的本真,具有重大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福柯 主体 教育主体 主体解构 主体消亡 知识-权力
下载PDF
从尼采的“上帝之死”到福柯的“人之死” 被引量:1
4
作者 蹇丹 《宜宾学院学报》 2003年第5期26-27,共2页
启蒙的现代主义把上帝拉下宝座 ,提出“上帝死了” ,把人构造成为至高无上的主体。后现代主义批判这种“人”的主体性 ,更进一步宣称“人之死”。人们在不停地寻找人的意义 。
关键词 “上帝之死” “人之死” 主体消亡 尼采 福柯
下载PDF
后现代及其中国版本 被引量:2
5
作者 刘耘华 《湘潭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1996年第5期5-6,共2页
后现代及其中国版本刘耘华后现代文化或后现代性是一种不断形成的东西,它的生成模型恰如倒立的金字塔。作为现代文化或现代性母体之内的一种变异的基因,刺激其快速裂变与生长的直接原因并非仅仅是某一种因素,譬如并非仅仅是常人所云... 后现代及其中国版本刘耘华后现代文化或后现代性是一种不断形成的东西,它的生成模型恰如倒立的金字塔。作为现代文化或现代性母体之内的一种变异的基因,刺激其快速裂变与生长的直接原因并非仅仅是某一种因素,譬如并非仅仅是常人所云的后工业社会。后工业社会不过是为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现代性与后现代性 现代主义 后现代文化 海德格尔 中国版 文化语境 利奥塔 后工业社会 主体消亡 心理误区
下载PDF
美丽的许诺与艰难的突围——对接受美学的另一种解释
6
作者 林风云 陈仲庚 《零陵学院学报》 1997年第4期66-69,共4页
“读者”的概念在文学作品进入交流传播之中便出现了,从宽泛的意义上讲,它的历史同文学一样久远.但在文艺学的研究中,它一直处于研究的边缘地位,始终被研究者所忽视.在文学的解释和批评中。
关键词 接受美学 主体 文学作品 审美主体 文学理论 后工业社会 文化精神 人的完整性 文本意义 主体消亡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