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583篇文章
< 1 2 18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论翻译活动的文化具身性——具身认知动力系统视阈下翻译主体间性研究
1
作者 尹穗琼 《重庆第二师范学院学报》 2024年第1期44-50,共7页
20世纪60、70年代的解构主义思潮消解了近代哲学的主体性形而上学,引起了哲学研究从主体性向主体间性转向,进而导致翻译研究领域各种中心论的破除和主体间性主题的浮现。此外,现象学引发了认知科学的二次革命,抛弃了计算隐喻的具身认知... 20世纪60、70年代的解构主义思潮消解了近代哲学的主体性形而上学,引起了哲学研究从主体性向主体间性转向,进而导致翻译研究领域各种中心论的破除和主体间性主题的浮现。此外,现象学引发了认知科学的二次革命,抛弃了计算隐喻的具身认知科学在诸多领域引发了变革,其动力系统理论在整体主义思想、耦合关系、持续动力交互方面对翻译主体间性研究有重大启示,可揭示翻译活动的文化具身性和主体间对话交互实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力系统理论 主体间性 文化具身
下载PDF
主体间性视域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艺术研究
2
作者 张凤 《沧州师范学院学报》 2024年第2期37-41,共5页
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过程各要素中,教育者与教育对象是最重要的两个主体要素,二者之间的关系是最主要的一组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关系。主体间性视域下的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者和教育对象关系不是普通的“教”与“被教”的关系,而是彰显对... 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过程各要素中,教育者与教育对象是最重要的两个主体要素,二者之间的关系是最主要的一组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关系。主体间性视域下的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者和教育对象关系不是普通的“教”与“被教”的关系,而是彰显对象的主体性、教育者的“平等首要性”、主客体的二重融合性等特征。把握思想政治教育者和教育对象关系特征,要求我们要善于运用思想政治教育适度艺术、平等互动艺术、真诚共享艺术、价值共识艺术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主体间性 高校 思想政治教育艺术
下载PDF
“时间深处的泅游”——论李越诗集《远游》的主体间性诗学
3
作者 杨金翰 《西部文艺研究》 2024年第3期63-71,共9页
相比于“主体性”诗学,诗人李越的写作体现出一种“主体间性”的诗学路径。他规避人对世界知识性的把握、介入,悬置人对世界的主体性投射,力图还原生活中的本真现象和追问人生活的真实状态。通过对李越诗集《远游》的文本细读,可以看到... 相比于“主体性”诗学,诗人李越的写作体现出一种“主体间性”的诗学路径。他规避人对世界知识性的把握、介入,悬置人对世界的主体性投射,力图还原生活中的本真现象和追问人生活的真实状态。通过对李越诗集《远游》的文本细读,可以看到潜藏在诗歌语言深处隐退的“我”、人与物、物与人、物与物、人与人同时作为主体的外在主体间性互动,以及“我”与其他的“我”同时作为主体的内在主体间性的对话。与此同时,采取立足东西方哲学家、文学家主体间性的比较视野,我们可以更深入理解诗人写作的主体间性方法论,挖掘诗人笔下的人间困境和自我藩篱,以及它所代表的当代诗歌写作的方法论转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李越 《远游》 主体 外在主体间性 内在主体间性
下载PDF
免疫治疗药物主体间性“双线”教学探索
4
作者 秦玮 王敬彦 +2 位作者 王光辉 郑公朴 高红刚 《中国免疫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1117-1120,F0003,共5页
免疫治疗药物是一类通过调节人体免疫系统功能治疗疾病的药物,作为临床一线用药,其在缓解疾病症状,改善重度炎症带来的不良预后方面尤为重要。近年来,伴随互联网技术迅速发展,科技产业不断掀起创新浪潮,国家出台多项指导意见,要求学校... 免疫治疗药物是一类通过调节人体免疫系统功能治疗疾病的药物,作为临床一线用药,其在缓解疾病症状,改善重度炎症带来的不良预后方面尤为重要。近年来,伴随互联网技术迅速发展,科技产业不断掀起创新浪潮,国家出台多项指导意见,要求学校加强线上教学,推进“互联网+教育”发展。线上教学不受时间、区域的影响,促进了资源共享,激发了学生兴趣。然而,经过实践性检验,单一线上教学或线下教学模式均存在诸多弊端。本文以重度炎症免疫用药为例,融合主体间性的教学理念,进行免疫治疗药物的线上线下“双线”教学探索。以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强调个体学习的重要性,解决了单一教学模式的弊端。主体间性“双线”教学模式的探索与应用,对互联网时代下的教育改革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免疫治疗药物 互联网时代 “双线”教学 主体间性 重度炎症免疫用药
下载PDF
文学疾病叙事的医患主体间性诠释
5
作者 向扬 高红梅 +1 位作者 常非 王轶楠 《医学与哲学》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42-45,55,共5页
在人文医学领域,疾病叙事是患者与医者生命书写的一部分和建构自我主体性的叙事方法;文学史上的疾病叙事具有清晰的发展脉络,并逐步获得作为文学主题的独立地位。叙事医学的视角下,文学文本中的疾病叙事言说疾病的“不可见”维度,弥合... 在人文医学领域,疾病叙事是患者与医者生命书写的一部分和建构自我主体性的叙事方法;文学史上的疾病叙事具有清晰的发展脉络,并逐步获得作为文学主题的独立地位。叙事医学的视角下,文学文本中的疾病叙事言说疾病的“不可见”维度,弥合“可见”与“不可见”的裂痕。以白先勇的两部短篇小说为样本,对文学文本中的疾病叙事做了具体的叙事医学阐释,说明其从对“不可见”的具身体验的言说走向肉灵跨越的身心救赎的丰富意蕴;同时指出过往疾病叙事中医者角色的缺席,提出利用文学文本疾病叙事建立医患主体间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叙事医学 疾病叙事 医患主体间性
下载PDF
“在场”与“主体间性”:社会照护中的共情拓展
6
作者 吴昊坦 程瑜 《医学与哲学》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11-14,共4页
共情能力的拓展有助于建立起和谐的医患关系。但随着医学的不断发展,医疗工作者对于共情能力的训练却越来越少,其弊端业已显现。着重探讨了在医学领域中共情的必要性及其在社会照护模式下的拓展途径。与传统医疗模式下的医患关系相比,... 共情能力的拓展有助于建立起和谐的医患关系。但随着医学的不断发展,医疗工作者对于共情能力的训练却越来越少,其弊端业已显现。着重探讨了在医学领域中共情的必要性及其在社会照护模式下的拓展途径。与传统医疗模式下的医患关系相比,人们对于医患关系、疾病体验以及生命意义的思考越来越呈现多样化的趋势,对共情的诉求也迥然不同。基于社会照护理念的“在场”和“主体间性”讨论有利于提高共情能力的深度和广度,是拓展共情能力的有效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共情 社会照护 主体间性 在场
下载PDF
英语课堂主体间性教学场域建构策略研究
7
作者 李嘉捷 杨阳 王若曦 《北京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4年第1期103-106,共4页
为营造主体间性的教学场域,对教师及学生的课堂话语权进行了研究。针对话语权势现象及其产生的原因,提出超脱二元对立的主体性思维、营造充盈意义建构的课堂氛围的话语权势消解策略,以建构一种对话性的主体间性教学场域。宏观层面上,建... 为营造主体间性的教学场域,对教师及学生的课堂话语权进行了研究。针对话语权势现象及其产生的原因,提出超脱二元对立的主体性思维、营造充盈意义建构的课堂氛围的话语权势消解策略,以建构一种对话性的主体间性教学场域。宏观层面上,建构主体间性教学场域需要由教师主导,多主体协同参与,在各主体间的平等对话中探索同等关系的最大边界,保障主体间性教学场域的持续良性发展。微观层面上,围绕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过程、教学评价论述了主体间性教学场域的建构策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英语课堂话语 话语权势 主体间性 教学场域
下载PDF
主体间性视域下的高校心理咨访关系探赜
8
作者 杨玉奇 《学周刊》 2024年第2期7-9,共3页
咨访关系的本质是以来访者保持一定强度且持续的求助动机为前提,这就意味着咨访关系的建立和继续是以来访者为中心的。但是目前高校心理咨访关系乃至整个学界还存在以来访者为客体的哲学惯性,如咨访关系的基本原则尊重和关注都是以来访... 咨访关系的本质是以来访者保持一定强度且持续的求助动机为前提,这就意味着咨访关系的建立和继续是以来访者为中心的。但是目前高校心理咨访关系乃至整个学界还存在以来访者为客体的哲学惯性,如咨访关系的基本原则尊重和关注都是以来访者为客体而设置,这本身就有碍咨访关系的建构和持续。本文尝试跳脱主客二分这个哲学桎梏,将主体间性从现象学中引申到咨访关系,以批判审视主体性的二元对立为现实依据,在高校心理咨访关系中重建一种公开、信任、合作的互动关系和价值指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校 主体间性 主体 客体 咨访关系
下载PDF
教学交往观的哲学认识基础转向:主体性、主体间性、他者性
9
作者 樊迪 谭玮 《绥化学院学报》 2024年第6期125-127,共3页
教学被认为是一种交往,其哲学认识的基础不断嬗变。从主客二分法的主客体视角,到主体间性的对话、平等式理想,都对教学交往进行了一定程度上的阐释,而他者哲学的引入,从伦理学的角度将教学交往视为一种不对称的关系,为教学交往观的理解... 教学被认为是一种交往,其哲学认识的基础不断嬗变。从主客二分法的主客体视角,到主体间性的对话、平等式理想,都对教学交往进行了一定程度上的阐释,而他者哲学的引入,从伦理学的角度将教学交往视为一种不对称的关系,为教学交往观的理解提供了新视角。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他者 教学交往观 列维纳斯 主体 主体间性
下载PDF
从斯坦纳阐释学视角浅析翻译主体间性——以《时尚的受害者》为例
10
作者 沈旭晨 金奕彤 《英语广场(学术研究)》 2024年第8期28-31,共4页
在后现代语境之下,翻译研究从主体性走向主体间性。透过斯坦纳阐释学翻译理论视角,本文分析译者这位特殊的读者和原作阐释者经历的完整翻译过程:信赖翻译对象、融入翻译作品、输出翻译内容直至补足翻译信息。在充分彰显译者主体性的前提... 在后现代语境之下,翻译研究从主体性走向主体间性。透过斯坦纳阐释学翻译理论视角,本文分析译者这位特殊的读者和原作阐释者经历的完整翻译过程:信赖翻译对象、融入翻译作品、输出翻译内容直至补足翻译信息。在充分彰显译者主体性的前提下,译者更须重视与其他翻译主体即原著作者、原文文本及译文读者之间的交流互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乔治·斯坦纳 阐释学 主体间性 《时尚的受害者》
下载PDF
主体间性视角下第二课堂思政育人模式探析——以小导师行动计划项目为例
11
作者 李媛 阚萍 《中学政治教学参考》 2024年第3期75-77,共3页
相对教学第一课堂而言,高校第二课堂是以育人为宗旨、以培养学生基本技能和提高综合素质为重点的教育场域,同样承担着价值引领的重要作用。从主体间性教育理论分析,高校第二课堂存在学生参与活动的主动性不足、活动设计缺乏高水平教师... 相对教学第一课堂而言,高校第二课堂是以育人为宗旨、以培养学生基本技能和提高综合素质为重点的教育场域,同样承担着价值引领的重要作用。从主体间性教育理论分析,高校第二课堂存在学生参与活动的主动性不足、活动设计缺乏高水平教师队伍指导等问题。小导师行动计划项目探索出教师主导性与学生主体性相融合、搭建平等对话平台的第二课堂思政育人思路,为实现全员育人提供了坚实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才培养 主体间性 第二课堂
下载PDF
儒家教育主体间性思想及其当代启示
12
作者 涂一昂 《江汉论坛》 北大核心 2024年第7期85-90,共6页
在儒家教育主体间性思想中,人作为主体从不孤立存在,而是借助“仁”的情感价值牵引,在“礼”的交往规则调适下,与其他主体或认知对象共同构成一个相互尊重、共生共存的道德认知关系网络,达到万物并育、和合统一。透过其中蕴含的交互伦... 在儒家教育主体间性思想中,人作为主体从不孤立存在,而是借助“仁”的情感价值牵引,在“礼”的交往规则调适下,与其他主体或认知对象共同构成一个相互尊重、共生共存的道德认知关系网络,达到万物并育、和合统一。透过其中蕴含的交互伦理性和人文性,我们可以一窥中华民族独特深厚的精神气质和德性基质,在现实中可用以完善教育理念、重塑教育伦理和充盈教育生态。在“两个结合”的不断引领之下,这种主体间性思想亦能迸发更多的理论潜力,开拓更广阔的应用空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主体间性 儒家思想 教育主体 马克思主义
下载PDF
高职院校课程思政“双主体”教学模式构建策略——基于主体间性理论
13
作者 魏少婷 《厦门城市职业学院学报》 2024年第1期33-38,共6页
主体间性理论为应对互联网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新挑战提供了破题思路。课程思政教育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必须遵循思想政治教育规律。在主体间性理论指导下,构建课程思政“双主体”教学模式更适合高职学生发展需求和... 主体间性理论为应对互联网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新挑战提供了破题思路。课程思政教育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必须遵循思想政治教育规律。在主体间性理论指导下,构建课程思政“双主体”教学模式更适合高职学生发展需求和学习偏好,有利于提升高职院校课程思政教育实效。课程思政“双主体”教学模式的构建,既要从理念上引导教师树立正确的学生观以及平等互助、共同进步的教学理念,还要从实践层面锤炼课程思政教育语言,激发学生主体育人,构建师生协作式课程思政育人格局,拓展思政教育时空维度,完善课程教学全过程育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主体间性 课程思政 主体 高职院校
下载PDF
“主体间性”视域下近代文集序跋的书写策略
14
作者 李梦琦 《西安石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4年第3期117-123,共7页
文集序跋伴随文集产生,具有较强公开性,逐渐形成相对固定的书写模式。引入西方“主体间性”理论,有利于重新审视近代文集序跋的书写策略。为推动文集流布,在序跋中进行方式各异的颂赞书写,是近代文人较为普遍的言说方式。当序跋作者与... 文集序跋伴随文集产生,具有较强公开性,逐渐形成相对固定的书写模式。引入西方“主体间性”理论,有利于重新审视近代文集序跋的书写策略。为推动文集流布,在序跋中进行方式各异的颂赞书写,是近代文人较为普遍的言说方式。当序跋作者与文集作者主体身份相交时,近代文人常将自己移置到读者立场思考、书写,或通过设问、对话等方式使叙述更为客观。当序跋作者与文集作者主体身份相离时,近代文人无需考虑与文集作者的人际关系,可以对文集作出理性评判,或就文集所涉及的相关内容借题发挥地延展说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主体间性 近代 文集序跋 书写策略
下载PDF
何谓叙事医学的哲学基础——基于主体间性的审思
15
作者 邱龙虎 辜美惜 《南京医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4年第3期249-255,共7页
风靡世界的叙事医学大有取代循证医学的态势,其哲学基础是学界急需探讨的重要议题。卡伦提出主体间性作为其哲学基础的核心内容会面临无法解决的三大难题:主体地位的不确定性、主体间性自身的悖论、医患个体的主体抽象化而曲解的医患关... 风靡世界的叙事医学大有取代循证医学的态势,其哲学基础是学界急需探讨的重要议题。卡伦提出主体间性作为其哲学基础的核心内容会面临无法解决的三大难题:主体地位的不确定性、主体间性自身的悖论、医患个体的主体抽象化而曲解的医患关系。只有吸纳理性主义和非理性主义的生命间性,从马克思关于生命的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的辩证分析中完成对主体间性的超越,才是医患共情并共同决策的叙事医学之哲学基础的核心内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叙事医学 主体间性 生命 共情 马克思
下载PDF
回归主体间性: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思维导向
16
作者 栾云镪 韩奕皇 《湖北理工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24年第1期49-55,共7页
主体间性是当代重要的哲学思维,侧重强调交往的互动性,交流的平等性,交互的理解性,为指导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提供了新的思路。让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回归主体间性,引导其由应然向实然转化,旨在促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真正发现人、走进人、围绕... 主体间性是当代重要的哲学思维,侧重强调交往的互动性,交流的平等性,交互的理解性,为指导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提供了新的思路。让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回归主体间性,引导其由应然向实然转化,旨在促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真正发现人、走进人、围绕人、提高人,更好地指导人正确认识人的价值和生命意义,培养人对科学信仰的不懈追求,将感性经验上升为理性认识,最终落实到生活实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时代 高校 思想政治教育 主体间性
下载PDF
文本、体验与多元方法——主体间性视野下的音乐批评理论再思考
17
作者 朱滏荣 《当代音乐》 2024年第5期178-182,共5页
将哲学中的主体间性理论作为一种指导思想运用于音乐批评实践,是对多元音乐文化价值观视角下音乐批评理论的再思考。通过对主体间性视野下的音乐批评理论的内涵、音乐文本、音乐体验以及方法等相关问题进行探讨,不仅可以重新审视音乐批... 将哲学中的主体间性理论作为一种指导思想运用于音乐批评实践,是对多元音乐文化价值观视角下音乐批评理论的再思考。通过对主体间性视野下的音乐批评理论的内涵、音乐文本、音乐体验以及方法等相关问题进行探讨,不仅可以重新审视音乐批评活动过程中的多元主体间性,而且有助于重建音乐批评理论的学术研究理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主体间性理论 音乐批评 视界融合 再思考
下载PDF
主体间性理论视域下的音乐意义获取
18
作者 蒋方舟 杜伟 《新疆艺术学院学报》 2024年第1期1-8,共8页
在主体间性理论的视域下,音乐的意义获取变得更为复杂而深刻。这一理论强调个体在社会互动中的发展,将其应用于音乐领域,揭示了音乐对个体情感共鸣和社会互动能力的深远影响。音乐的意义不再局限于旋律与和声,而是通过个体间的交流、分... 在主体间性理论的视域下,音乐的意义获取变得更为复杂而深刻。这一理论强调个体在社会互动中的发展,将其应用于音乐领域,揭示了音乐对个体情感共鸣和社会互动能力的深远影响。音乐的意义不再局限于旋律与和声,而是通过个体间的交流、分享与合作,构建情感共鸣的纽带。主体间性理论为音乐教育提供了新的教学策略,鼓励多元文化体验、社交媒体互动和合作学习,使学生能够更全面地获取音乐的意义,促使其个体发展与社会融合相得益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主体间性理论 音乐教育 音乐意义 音乐情感
下载PDF
将思政课的道理讲深、讲透、讲活--基于马克思主义主体间性原则
19
作者 季爱民 张春月 《黄冈师范学院学报》 2024年第1期51-56,共6页
讲好思政课,重在将道理阐释得深入、透彻、活泛。从马克思主义主体间性原则出发,关照主体发展的历史脉络,梳理从主体性走向主体间性的轨迹演变,解构其较主体性原则所具有的超越性。在思政课背景下,把握主体间性原则对教育的本质、人的... 讲好思政课,重在将道理阐释得深入、透彻、活泛。从马克思主义主体间性原则出发,关照主体发展的历史脉络,梳理从主体性走向主体间性的轨迹演变,解构其较主体性原则所具有的超越性。在思政课背景下,把握主体间性原则对教育的本质、人的发展以及实践的需要所产生的价值成效。基于教师与学生“主体-主体”的主体间关系审视,促成教师主体、学生主体及其和谐关系在思政课教学中的效能发挥,探索如何将思政课的道理讲深、讲透、讲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思政课 本质 主体间性
下载PDF
主体间性视域下新时代学生规则意识的建构探析
20
作者 张海涛 吕宗明 《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2024年第3期177-181,共5页
系统分析我国目前关于主体间性理论以及规则意识培育的相关文献,遵循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新要求,探索新时代条件下学生规则意识培育的模式与路径。运用文献综述法、问卷访谈等方法,总结目前学生规则意识缺乏的表现以及学校... 系统分析我国目前关于主体间性理论以及规则意识培育的相关文献,遵循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新要求,探索新时代条件下学生规则意识培育的模式与路径。运用文献综述法、问卷访谈等方法,总结目前学生规则意识缺乏的表现以及学校规则意识培育的现实困境。通过分析,可以发现目前学生在规则意识方面存在着认知不足、情感淡薄、行为越轨三个方面的问题,而这正是学校培育模式中主体间性失落、学生主体缺失所造成的。随着“个体理性”时代的到来以及新时代条件下社会信息化的快速发展,学生的政治参与意识不断增强,表现出比以往更强烈的自主意识。基于此,必须以主体间性来改造原有的规则培育模式,改变学生学习和参与规则的方式,创新学生规则意识的培育路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主体间性 新时代 规则意识 培育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80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