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主体性美学与主体间性美学——兼答张玉能先生 被引量:10
1
作者 杨春时 《汕头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04年第6期1-4,10,共5页
在上个世纪末到本世纪初发生的第三次美学论争 ,即实践美学与后实践美学的论争中 ,建立了现代主体间性美学 (以后实践美学为代表 ) ,开始了现代转型。这个历史过程尚未完成 ,但一定会完成。主体间性美学不仅克服了主体性美学的理论缺陷 ... 在上个世纪末到本世纪初发生的第三次美学论争 ,即实践美学与后实践美学的论争中 ,建立了现代主体间性美学 (以后实践美学为代表 ) ,开始了现代转型。这个历史过程尚未完成 ,但一定会完成。主体间性美学不仅克服了主体性美学的理论缺陷 ,具有现代性的理论意义 ,而且解决了现代人的精神需要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主体美学 主体间性美学 中国美学 现代转型
下载PDF
评“主体间性美学”——兼答杨春时先生 被引量:8
2
作者 张玉能 《汕头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05年第2期1-6,共6页
把后实践美学命名为“主体间性美学”而把实践美学称为“主体性美学”,并且把前者作为对后者的超越,这种做法是一种急功近利的炒作行为,并不是历史的必然。首先,它是历史叙事的错位,把与时俱进的实践美学定格在近代启蒙主义的“主体性... 把后实践美学命名为“主体间性美学”而把实践美学称为“主体性美学”,并且把前者作为对后者的超越,这种做法是一种急功近利的炒作行为,并不是历史的必然。首先,它是历史叙事的错位,把与时俱进的实践美学定格在近代启蒙主义的“主体性美学”范畴,却把后实践美学强行规定为现代的“主体间性美学”,歪曲了中国美学的现代转型的历史;其次,它是哲学观念的扭曲,把“主体间性”任意扩展到一切领域,使整个世界的一切存在物都成为了“主体”,实际上就没有了主体,更谈不上“主体间性”,结果只能是造成人类思想的一片混乱;再次,它是美学理论的倒退,在把一切都主体化的混乱之中,用“主体间性”使一切旧的唯心主义的美学概念都合法化起来,以凑合成所谓的“后实践美学”的“主体间性美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主体间性美学 历史叙事的错位 哲学观念的扭曲 美学理论的倒退
下载PDF
主体间性美学视域下的伊凡·布宁小说的悲剧性叙事
3
作者 张益伟 《河南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3年第1期117-122,共6页
俄国流亡作家伊凡·布宁凭借复杂的人生体验,多种艺术手法的交互运用,在小说中塑造了一系列极富悲剧性的人物形象,也营构出一种悲剧性的叙事空间和极其诗意化的氛围。从主体间性美学视域来看,布宁小说在传达着一种平等精神和宗教情... 俄国流亡作家伊凡·布宁凭借复杂的人生体验,多种艺术手法的交互运用,在小说中塑造了一系列极富悲剧性的人物形象,也营构出一种悲剧性的叙事空间和极其诗意化的氛围。从主体间性美学视域来看,布宁小说在传达着一种平等精神和宗教情怀的同时,也使小说的悲剧性叙事意义获得提升和超越,从而在自觉与不自觉之间,架起了一条由文学通达哲学、美学的道路,进而呈现出复杂性、融汇性内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主体间性美学 人物 自然 死亡 爱情 悲剧
下载PDF
作为审美行为过程的“理解”——从主体性美学到主体间性美学 被引量:2
4
作者 蒋满凤 《集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8年第1期15-19,共5页
理解是双向的、互动的,是主体和主体间的交往活动,而不是单向的主对客的阐释。理解者和被理解者是共生的、共同存在的"我—你"关系,是对话的关系。主体间性美学就诞生在这种诗意的理解当中,诞生在"理解"本身成为审... 理解是双向的、互动的,是主体和主体间的交往活动,而不是单向的主对客的阐释。理解者和被理解者是共生的、共同存在的"我—你"关系,是对话的关系。主体间性美学就诞生在这种诗意的理解当中,诞生在"理解"本身成为审美的重要组成部分的同时。人一旦能与对象进行诗意的理解和对话,美学的主体间性也就真正得到了实现。人在相互理解中走向自由和超越才有了可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理解 主体美学 主体间性美学 主体 主体
下载PDF
当代华文“知日叙事”与主体间性美学述评
5
作者 林祁 《世界华文文学论坛》 2023年第2期23-32,共10页
改革开放的机遇催生了日本华文文学及其“知日叙事”。这是继20世纪初鲁迅们“初识日本”之后的“再识日本”。痛苦而永远新鲜的日本体验,有别于西方华人的移民叙事或日本书写,而以其独特的身份焦虑,获得独特的叙事及异质审美价值。“... 改革开放的机遇催生了日本华文文学及其“知日叙事”。这是继20世纪初鲁迅们“初识日本”之后的“再识日本”。痛苦而永远新鲜的日本体验,有别于西方华人的移民叙事或日本书写,而以其独特的身份焦虑,获得独特的叙事及异质审美价值。“知日叙事”多样化书写“真实日本”,不仅与中日历史对话,又与当代全球语境对话,其意义不可忽视。对华文“知日叙事”与主体间性美学的探讨,有可能增进中国现代文学的开放性与包容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当代华文文学 知日叙事 主体间性美学
原文传递
西方主体间性理论的美学向度与中国经验
6
作者 陈士部 《淮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3年第5期33-36,共4页
西方主体间性理论产生于主体性哲学的危机与反思现代性困境的文化语境中,并衍生出诸多的理论形态。主体间性理论的美学向度主要体现在存在论美学、阐释学美学、知觉现象学以及审美经验现象学等理论范式中,并彰显出超越主客体二元对立思... 西方主体间性理论产生于主体性哲学的危机与反思现代性困境的文化语境中,并衍生出诸多的理论形态。主体间性理论的美学向度主要体现在存在论美学、阐释学美学、知觉现象学以及审美经验现象学等理论范式中,并彰显出超越主客体二元对立思维模式的学术特征。在全球化思潮与反思现代性的双重语境中,中国美学与西方主体间性美学的遇合是必然的;主体间性理论既是学界应汲取的思想资源也是保持良性学术生态的思想方法,西方主体间性美学与中国经验的遇合才刚刚开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主体理论 美学向度 主体间性美学 中国经验
下载PDF
中国古代“文学主体性”的变异
7
作者 周毅 《中外文化与文论》 CSSCI 2011年第1期70-77,共8页
本文通过对中国"文学主体性"发展史的梳理,试图揭示中国文学及文论变异的丰富性与复杂性,以说明当代主体性文论并不自刘再复始,也不会因杨春时而终。相反,主体性文论恰恰是中国古代文论中早已存在并区别于西方却被忽视的潜在... 本文通过对中国"文学主体性"发展史的梳理,试图揭示中国文学及文论变异的丰富性与复杂性,以说明当代主体性文论并不自刘再复始,也不会因杨春时而终。相反,主体性文论恰恰是中国古代文论中早已存在并区别于西方却被忽视的潜在的一脉,而主体间性美学也早就发端于中国古代哲学美学,当代主体性是中西交融的一个变异体。主体性美学和主体间性美学完全可以互动共生,并且在传媒时代的网络文化语境下,在构建和谐社会、人性解放与复归的总体目标下,二者都应具有变异的新的内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诗缘情 诗言志 童心说 主体美学 主体间性美学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