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592篇文章
< 1 2 18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主体间性论透视下的农村互助养老建设
1
作者 张可思 《农业开发与装备》 2023年第12期65-67,共3页
进入深度老龄化的今天,我国推行的农村互助养老建设是应对人口老龄化的重要工程和关键措施。通过分析乡村振兴背景下农村互助养老模式的价值所在,对比美国、加拿大的养老实践,以河北省肥乡区“农村幸福院”模式为例子,从主体间性论出发... 进入深度老龄化的今天,我国推行的农村互助养老建设是应对人口老龄化的重要工程和关键措施。通过分析乡村振兴背景下农村互助养老模式的价值所在,对比美国、加拿大的养老实践,以河北省肥乡区“农村幸福院”模式为例子,从主体间性论出发分析当前我国农村互助养老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并融合医养结合体系,指出应通过立法培育以老年人为主体的自主治理组织,保障老年人参与社区建设的权利,同时制定相关实施细则,鼓励多元主体参与养老实践,提供差异化服务,激发老年人的学习热情,并加快在养老建设中融合以通用评估指标为基础的医养结合体系,促进当地康养产业的发展,最终实现农村互助养老共同主体的塑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互助养老 主体 养老服务 “interRAI”评估工具
下载PDF
阅读教学的主体间性论 被引量:1
2
作者 俞学雷 《湖州师范学院学报》 2002年第1期41-45,共5页
阅读教学是一种带有文学解释性质的主体间性对话。从阅读教学的运行机制和内在规律来看 ,作为阅读教学的主体间性对话显现为文本改写的过程 :学生不断地在教师引导下优化自己的解释文本 ,并借此最终达成知、情、意、言全方位的教育生成... 阅读教学是一种带有文学解释性质的主体间性对话。从阅读教学的运行机制和内在规律来看 ,作为阅读教学的主体间性对话显现为文本改写的过程 :学生不断地在教师引导下优化自己的解释文本 ,并借此最终达成知、情、意、言全方位的教育生成。这样的文本改写应遵循三个基本原则 :教育性原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主体间性论 阅读教学 文本改写 教育原则 解释有效 语文效能 语文教学 文学解释
下载PDF
比较文学的主体间性论 被引量:3
3
作者 赵小琪 《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2期5-12,共8页
比较文学的学科特征在于主体间性。这种主体间性主要表现在研究主体与研究主体间性、研究主体与研究对象主体间性、研究对象主体与研究对象主体间性等方面。这种学科特征决定了比较文学主要研究不同国别文学的间性关系、不同诗学的间性... 比较文学的学科特征在于主体间性。这种主体间性主要表现在研究主体与研究主体间性、研究主体与研究对象主体间性、研究对象主体与研究对象主体间性等方面。这种学科特征决定了比较文学主要研究不同国别文学的间性关系、不同诗学的间性关系、文学与文化理论的间性关系、文学与其他学科的间性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比较文学 主体 研究主体 对象主体
下载PDF
意识形态教育中师生的主体间性论析 被引量:6
4
作者 吴永生 《高教探索》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0期19-24,共6页
思政课具有鲜明的意识形态属性。在国家和社会的支持与自身角色的支撑下,思政课教师具有足够的主体资源,但学生的主体地位并未得到应有重视,由此形成的师生关系遮掩了思政课的意识形态功能,掣肘了意识形态教育的效果,因而需要在反思和... 思政课具有鲜明的意识形态属性。在国家和社会的支持与自身角色的支撑下,思政课教师具有足够的主体资源,但学生的主体地位并未得到应有重视,由此形成的师生关系遮掩了思政课的意识形态功能,掣肘了意识形态教育的效果,因而需要在反思和超越中追求师生的主体间性。主体间性要求意识形态教育努力建构师生相向而行的主体结构,调动双方共同努力的主动性和创造性,追求渐趋平衡和良性的师生关系。为此,意识形态教育应积极借鉴生态学智慧,从宏观、中观和微观的教育生态入手,落实师生的主体间性,发掘其主体潜能,提高教育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思政课 意识形态教育 师生关系 主体 主体
下载PDF
从主体间性论农村流动人口主体性困境
5
作者 郑浩 《延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8年第1期110-113,共4页
长期以来,农村流动人口作为弱势群体在城市中被边缘化,农村流动人口与城市市民的主体间关系紧张。在这种主体间关系的影响下,农村流动人口主体性发展陷入困境,其表现为:主体性的客体化限制、主体性的漂移与虚置、主体性的人格异化。依... 长期以来,农村流动人口作为弱势群体在城市中被边缘化,农村流动人口与城市市民的主体间关系紧张。在这种主体间关系的影响下,农村流动人口主体性发展陷入困境,其表现为:主体性的客体化限制、主体性的漂移与虚置、主体性的人格异化。依据主体间性理论,我们可以更深入地剖析农村流动人口的主体性发展的困境,并为农村流动人口的主体性发展呼唤尊重伦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主体 农村流动人口 主体困境
下载PDF
新课程教学中的主体间性论 被引量:1
6
作者 詹明静 《江苏教育研究(实践)(B版)》 2008年第12S期33-35,共3页
将主体间性理论运用于目前的新课程教学实践具有现实意义和较大的价值。它有利于改善师生关系,建立平等、人文的教学环境,有利于改造教育方法,建立能动、创新的教学场。针对实际操作中出现的两种误区: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主体性缺失... 将主体间性理论运用于目前的新课程教学实践具有现实意义和较大的价值。它有利于改善师生关系,建立平等、人文的教学环境,有利于改造教育方法,建立能动、创新的教学场。针对实际操作中出现的两种误区: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主体性缺失;穿新鞋,走老路,学生主体性缺失。应采取有效策略,正确处理好教学中的主体间性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课程 教学 主体 误区 策略
下载PDF
从主体间性论农村流动人口主体性特质
7
作者 郑浩 《泰山乡镇企业职工大学学报》 2007年第4期11-12,共2页
关键词 人格异化 主体 主体 农村
下载PDF
主体间性视域下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推进路径探析
8
作者 吴志先 林怀艺 《武夷学院学报》 2024年第8期104-109,共6页
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已成为全社会所重点关注的全新课题,然而传统师生“主客”分离下的创新创业教育模式以灌输模式为主,存在较大弊端,导致教育效果较差,创新创业成功率较低。主体间性理论为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提供了新的指引路径,强调师生... 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已成为全社会所重点关注的全新课题,然而传统师生“主客”分离下的创新创业教育模式以灌输模式为主,存在较大弊端,导致教育效果较差,创新创业成功率较低。主体间性理论为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提供了新的指引路径,强调师生互为主体,将传统单向式教育转化为交往式、对话式教育,才能内化创新创业,使之成为学生的自觉追求。从主体间性视角出发,深入分析主体间性下创新创业教育特征,并从师资、课程、平台3个要素对创新创业路径进行优化设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主体 高校 创新创业教育
下载PDF
他者性:超越主体间性思想政治教育的哲学范式——基于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的全面审视
9
作者 任海华 《南昌师范学院学报》 2024年第4期70-79,共10页
他者性哲学是从主体性哲学迈过主体间性哲学的再次批判和超越,对主体性,特别是主体间性哲学进行批判反思而后生成的哲学理论。主体间性在一定程度上克服了主体性主客二元关系对立和个人中心主义,但并没有真正从自我中心的困境中走出来,... 他者性哲学是从主体性哲学迈过主体间性哲学的再次批判和超越,对主体性,特别是主体间性哲学进行批判反思而后生成的哲学理论。主体间性在一定程度上克服了主体性主客二元关系对立和个人中心主义,但并没有真正从自我中心的困境中走出来,而他者性建立非利益交换的新型主体间关系、充分认同主体间差异的现实、建立现实的非对称性关系,从根本上破除主体间性“唯我论”根基、改变主体间性“同一性关系”论调、打破主体间性对称性关系,是对主体间性的进一步超越。因此,在马克思主义实践哲学观照下,他者性思想政治教育是建立在生命丰富性基础上的思想政治教育,所建构的师生关系是具有非对称性的新型关系,赋予教育者承担对受教育者无限责任,教育者与受教育者所形成的共生关系有力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成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思想政治教育 主体 主体 他者 哲学范式
下载PDF
主体间性视域下高校学生管理研究
10
作者 华芸 《中国管理信息化》 2024年第16期239-241,共3页
高校学生管理是实现大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手段。受传统主体性管理方式的影响,高校学生管理工作仍存在管理体制刚化、学生主体地位弱化和学生工作定位模糊化等主要问题。主体间性视域下的高校学生管理要求围绕学生管理“双主体”理念,加... 高校学生管理是实现大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手段。受传统主体性管理方式的影响,高校学生管理工作仍存在管理体制刚化、学生主体地位弱化和学生工作定位模糊化等主要问题。主体间性视域下的高校学生管理要求围绕学生管理“双主体”理念,加强主体间互动,创建“四位一体”学生自治管理平台,实现立德树人的教育目标。基于此,文章首先分析高校学生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然后阐述主体间性视域下高校学生管理的内涵,最后提出主体间性视域下高校学生管理的策略,以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主体 高校 学生管理
下载PDF
论翻译活动的文化具身性——具身认知动力系统视阈下翻译主体间性研究
11
作者 尹穗琼 《重庆第二师范学院学报》 2024年第1期44-50,共7页
20世纪60、70年代的解构主义思潮消解了近代哲学的主体性形而上学,引起了哲学研究从主体性向主体间性转向,进而导致翻译研究领域各种中心论的破除和主体间性主题的浮现。此外,现象学引发了认知科学的二次革命,抛弃了计算隐喻的具身认知... 20世纪60、70年代的解构主义思潮消解了近代哲学的主体性形而上学,引起了哲学研究从主体性向主体间性转向,进而导致翻译研究领域各种中心论的破除和主体间性主题的浮现。此外,现象学引发了认知科学的二次革命,抛弃了计算隐喻的具身认知科学在诸多领域引发了变革,其动力系统理论在整体主义思想、耦合关系、持续动力交互方面对翻译主体间性研究有重大启示,可揭示翻译活动的文化具身性和主体间对话交互实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力系统理论 主体 文化具身
下载PDF
论《文心雕龙》创作论中的主体间性思想
12
作者 王洁群 潘文静 《太原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4年第3期53-59,共7页
《文心雕龙》对创作主体与“物”主体、他者主体、内在主体以及语言主体之间主体间性关系的描述,变主客体关系为主体间性关系,将仅描述人与人的主体间性关系拓展至人与世界万物,这种将情感投射于对象使其主体化、人格化并与之交往的思想... 《文心雕龙》对创作主体与“物”主体、他者主体、内在主体以及语言主体之间主体间性关系的描述,变主客体关系为主体间性关系,将仅描述人与人的主体间性关系拓展至人与世界万物,这种将情感投射于对象使其主体化、人格化并与之交往的思想,正是《文心雕龙》创作论的独创性所在。创作主体与“物”主体邀游交流生成的“思理”、与他者主体研阅沟通产生的“穷照”、与内在主体资养交往达成的“虚静”状态,以及与语言主体精微对话形成的“焕然”的艺术境界,都阐明了主体间性思想的意义所在:主体在与另一主体沟通交往过程中,彼此都获得了超越单一封闭主体的新内涵,生成了主体与主体融会后的新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心雕龙》 主体 创作论 神与物游 虚静
下载PDF
我国多民族民歌的主体间性及其和谐共生
13
作者 胡牧 《广西民族师范学院学报》 2024年第3期11-17,共7页
我国多民族民歌在多民族文化交流、交融中形成共同的价值认同,产生主体间性。多民族民歌的产生和分布主要得益于多民族之间的互动和交融。文章探讨了多民族个体与个体、群体与群体的间性关系,揭示了多民族民歌的主体间性。多民族民歌的... 我国多民族民歌在多民族文化交流、交融中形成共同的价值认同,产生主体间性。多民族民歌的产生和分布主要得益于多民族之间的互动和交融。文章探讨了多民族个体与个体、群体与群体的间性关系,揭示了多民族民歌的主体间性。多民族民歌的主体间性建立在多民族主体间性的基础上。多民族民歌和谐共生,彰显着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厚底蕴和中国文化的多元性,也包含着多重和谐意蕴。这些和谐意蕴赋予了民歌新的价值功能。多民族民歌的和谐共生,成为确证中华民族多元一体,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表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民族民歌 主体 和谐
下载PDF
主体间性视域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艺术研究
14
作者 张凤 《沧州师范学院学报》 2024年第2期37-41,共5页
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过程各要素中,教育者与教育对象是最重要的两个主体要素,二者之间的关系是最主要的一组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关系。主体间性视域下的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者和教育对象关系不是普通的“教”与“被教”的关系,而是彰显对... 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过程各要素中,教育者与教育对象是最重要的两个主体要素,二者之间的关系是最主要的一组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关系。主体间性视域下的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者和教育对象关系不是普通的“教”与“被教”的关系,而是彰显对象的主体性、教育者的“平等首要性”、主客体的二重融合性等特征。把握思想政治教育者和教育对象关系特征,要求我们要善于运用思想政治教育适度艺术、平等互动艺术、真诚共享艺术、价值共识艺术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主体 高校 思想政治教育艺术
下载PDF
免疫治疗药物主体间性“双线”教学探索 被引量:1
15
作者 秦玮 王敬彦 +2 位作者 王光辉 郑公朴 高红刚 《中国免疫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1117-1120,F0003,共5页
免疫治疗药物是一类通过调节人体免疫系统功能治疗疾病的药物,作为临床一线用药,其在缓解疾病症状,改善重度炎症带来的不良预后方面尤为重要。近年来,伴随互联网技术迅速发展,科技产业不断掀起创新浪潮,国家出台多项指导意见,要求学校... 免疫治疗药物是一类通过调节人体免疫系统功能治疗疾病的药物,作为临床一线用药,其在缓解疾病症状,改善重度炎症带来的不良预后方面尤为重要。近年来,伴随互联网技术迅速发展,科技产业不断掀起创新浪潮,国家出台多项指导意见,要求学校加强线上教学,推进“互联网+教育”发展。线上教学不受时间、区域的影响,促进了资源共享,激发了学生兴趣。然而,经过实践性检验,单一线上教学或线下教学模式均存在诸多弊端。本文以重度炎症免疫用药为例,融合主体间性的教学理念,进行免疫治疗药物的线上线下“双线”教学探索。以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强调个体学习的重要性,解决了单一教学模式的弊端。主体间性“双线”教学模式的探索与应用,对互联网时代下的教育改革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免疫治疗药物 互联网时代 “双线”教学 主体 重度炎症免疫用药
下载PDF
文学疾病叙事的医患主体间性诠释 被引量:1
16
作者 向扬 高红梅 +1 位作者 常非 王轶楠 《医学与哲学》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42-45,55,共5页
在人文医学领域,疾病叙事是患者与医者生命书写的一部分和建构自我主体性的叙事方法;文学史上的疾病叙事具有清晰的发展脉络,并逐步获得作为文学主题的独立地位。叙事医学的视角下,文学文本中的疾病叙事言说疾病的“不可见”维度,弥合... 在人文医学领域,疾病叙事是患者与医者生命书写的一部分和建构自我主体性的叙事方法;文学史上的疾病叙事具有清晰的发展脉络,并逐步获得作为文学主题的独立地位。叙事医学的视角下,文学文本中的疾病叙事言说疾病的“不可见”维度,弥合“可见”与“不可见”的裂痕。以白先勇的两部短篇小说为样本,对文学文本中的疾病叙事做了具体的叙事医学阐释,说明其从对“不可见”的具身体验的言说走向肉灵跨越的身心救赎的丰富意蕴;同时指出过往疾病叙事中医者角色的缺席,提出利用文学文本疾病叙事建立医患主体间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叙事医学 疾病叙事 医患主体
下载PDF
“在场”与“主体间性”:社会照护中的共情拓展
17
作者 吴昊坦 程瑜 《医学与哲学》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11-14,共4页
共情能力的拓展有助于建立起和谐的医患关系。但随着医学的不断发展,医疗工作者对于共情能力的训练却越来越少,其弊端业已显现。着重探讨了在医学领域中共情的必要性及其在社会照护模式下的拓展途径。与传统医疗模式下的医患关系相比,... 共情能力的拓展有助于建立起和谐的医患关系。但随着医学的不断发展,医疗工作者对于共情能力的训练却越来越少,其弊端业已显现。着重探讨了在医学领域中共情的必要性及其在社会照护模式下的拓展途径。与传统医疗模式下的医患关系相比,人们对于医患关系、疾病体验以及生命意义的思考越来越呈现多样化的趋势,对共情的诉求也迥然不同。基于社会照护理念的“在场”和“主体间性”讨论有利于提高共情能力的深度和广度,是拓展共情能力的有效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共情 社会照护 主体 在场
下载PDF
主体间性理论视域下的音乐意义获取 被引量:2
18
作者 蒋方舟 杜伟 《新疆艺术学院学报》 2024年第1期1-8,共8页
在主体间性理论的视域下,音乐的意义获取变得更为复杂而深刻。这一理论强调个体在社会互动中的发展,将其应用于音乐领域,揭示了音乐对个体情感共鸣和社会互动能力的深远影响。音乐的意义不再局限于旋律与和声,而是通过个体间的交流、分... 在主体间性理论的视域下,音乐的意义获取变得更为复杂而深刻。这一理论强调个体在社会互动中的发展,将其应用于音乐领域,揭示了音乐对个体情感共鸣和社会互动能力的深远影响。音乐的意义不再局限于旋律与和声,而是通过个体间的交流、分享与合作,构建情感共鸣的纽带。主体间性理论为音乐教育提供了新的教学策略,鼓励多元文化体验、社交媒体互动和合作学习,使学生能够更全面地获取音乐的意义,促使其个体发展与社会融合相得益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主体理论 音乐教育 音乐意义 音乐情感
下载PDF
英语课堂主体间性教学场域建构策略研究
19
作者 李嘉捷 杨阳 王若曦 《北京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4年第1期103-106,共4页
为营造主体间性的教学场域,对教师及学生的课堂话语权进行了研究。针对话语权势现象及其产生的原因,提出超脱二元对立的主体性思维、营造充盈意义建构的课堂氛围的话语权势消解策略,以建构一种对话性的主体间性教学场域。宏观层面上,建... 为营造主体间性的教学场域,对教师及学生的课堂话语权进行了研究。针对话语权势现象及其产生的原因,提出超脱二元对立的主体性思维、营造充盈意义建构的课堂氛围的话语权势消解策略,以建构一种对话性的主体间性教学场域。宏观层面上,建构主体间性教学场域需要由教师主导,多主体协同参与,在各主体间的平等对话中探索同等关系的最大边界,保障主体间性教学场域的持续良性发展。微观层面上,围绕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过程、教学评价论述了主体间性教学场域的建构策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英语课堂话语 话语权势 主体 教学场域
下载PDF
主体·时间·空间:新媒介文艺生成性研究 被引量:1
20
作者 别君华 《广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AS 2024年第1期83-94,共12页
为进一步揭示新媒介文艺生产的深层媒介逻辑及社会历史语境,新媒介文艺生成性研究引入德勒兹的“生成”理论,通过将“生成”作为新媒介文艺的技术意向,开展对构成新媒介文艺生产域中作为基础锚点的主体、时间、空间的生成性探索。新媒... 为进一步揭示新媒介文艺生产的深层媒介逻辑及社会历史语境,新媒介文艺生成性研究引入德勒兹的“生成”理论,通过将“生成”作为新媒介文艺的技术意向,开展对构成新媒介文艺生产域中作为基础锚点的主体、时间、空间的生成性探索。新媒介文艺生成性研究发现:新媒介的内在生成性偏向,使新媒介文艺生产域中的主体生成为人机间性主体,形成人机协作式生产;使时间生成为结晶化的星丛时间,引发时间生产力的增强、中间时间的开发、时间深度意识的退场;使游牧空间通过对物理空间的征服、差异空间的生产以及异质空间的创造实现空间生产力的增殖,为跨媒介叙事提供实践场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成 人机主体 星丛时 游牧空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80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