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8篇文章
< 1 2 5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学科重建以来教育哲学领域主体间理论研究述评 被引量:1
1
作者 曹晓婷 《现代教育科学》 2017年第4期6-13,共8页
教育哲学学科重建以来,教育哲学领域主体间理论研究问题主要聚焦于教育本质或理念、师生关系、教育目的、教育教学内容、教育教学方式、德育和班级管理等几个方面。教育哲学领域主体间理论研究基础包括胡塞尔认识论的主体间理论、海德... 教育哲学学科重建以来,教育哲学领域主体间理论研究问题主要聚焦于教育本质或理念、师生关系、教育目的、教育教学内容、教育教学方式、德育和班级管理等几个方面。教育哲学领域主体间理论研究基础包括胡塞尔认识论的主体间理论、海德格尔生存论的主体间理论、伽达默尔哲学解释学的主体间理论、哈贝马斯交往论、弗莱雷和巴赫金的对话理论、梅洛·厐蒂和舒斯特曼身体间性理论等等。在系统梳理核心概念和相关概念、教育哲学领域主体间理论研究的基本理论观点时发现,已有研究在取得丰富成果的同时也存在不少问题,主要表现在主体间性的表述方面,主体性与主体间性的关系方面,主体间理论在教育领域中的运用方面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教育哲学 主体间理论 主体 主体 研究述评
下载PDF
主体间理论视角对传统精神分析概念的再概念化
2
作者 江楚娟 《科教导刊(电子版)》 2020年第8期297-298,共2页
主体间理论是精神分析酝酿的一种新范式,是一个过程理论,以探究和理解主体间情境中所产生的心理现象.本文从主体间概念出发,把自体-自体客体、移情、中立原则、投射性认同、梦等传统精神分析概念做了比较,探索主体间理论视角对这些概念... 主体间理论是精神分析酝酿的一种新范式,是一个过程理论,以探究和理解主体间情境中所产生的心理现象.本文从主体间概念出发,把自体-自体客体、移情、中立原则、投射性认同、梦等传统精神分析概念做了比较,探索主体间理论视角对这些概念的再概念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主体间理论 传统精神分析 概念 再概念化
下载PDF
主体间性理论视域下的音乐意义获取 被引量:2
3
作者 蒋方舟 杜伟 《新疆艺术学院学报》 2024年第1期1-8,共8页
在主体间性理论的视域下,音乐的意义获取变得更为复杂而深刻。这一理论强调个体在社会互动中的发展,将其应用于音乐领域,揭示了音乐对个体情感共鸣和社会互动能力的深远影响。音乐的意义不再局限于旋律与和声,而是通过个体间的交流、分... 在主体间性理论的视域下,音乐的意义获取变得更为复杂而深刻。这一理论强调个体在社会互动中的发展,将其应用于音乐领域,揭示了音乐对个体情感共鸣和社会互动能力的深远影响。音乐的意义不再局限于旋律与和声,而是通过个体间的交流、分享与合作,构建情感共鸣的纽带。主体间性理论为音乐教育提供了新的教学策略,鼓励多元文化体验、社交媒体互动和合作学习,使学生能够更全面地获取音乐的意义,促使其个体发展与社会融合相得益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主体理论 音乐教育 音乐意义 音乐情感
下载PDF
文本、体验与多元方法——主体间性视野下的音乐批评理论再思考
4
作者 朱滏荣 《当代音乐》 2024年第5期178-182,共5页
将哲学中的主体间性理论作为一种指导思想运用于音乐批评实践,是对多元音乐文化价值观视角下音乐批评理论的再思考。通过对主体间性视野下的音乐批评理论的内涵、音乐文本、音乐体验以及方法等相关问题进行探讨,不仅可以重新审视音乐批... 将哲学中的主体间性理论作为一种指导思想运用于音乐批评实践,是对多元音乐文化价值观视角下音乐批评理论的再思考。通过对主体间性视野下的音乐批评理论的内涵、音乐文本、音乐体验以及方法等相关问题进行探讨,不仅可以重新审视音乐批评活动过程中的多元主体间性,而且有助于重建音乐批评理论的学术研究理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主体理论 音乐批评 视界融合 再思考
下载PDF
主体间性理论视域下高校困难群体毕业生就业焦虑分析及调适研究
5
作者 张红萍 黄慧 《新丝路》 2024年第17期0256-0258,共3页
困难群体毕业生作为大学生中较为特殊的群体,就业竞争力较差,就业心理焦虑强。文章对于困难群体毕业生的就业焦虑进行原因分析,并从主体间性理论视角针对困难群体毕业生就业焦虑提出一系列具体的心理调适措施,包括社会、学校、家庭和学... 困难群体毕业生作为大学生中较为特殊的群体,就业竞争力较差,就业心理焦虑强。文章对于困难群体毕业生的就业焦虑进行原因分析,并从主体间性理论视角针对困难群体毕业生就业焦虑提出一系列具体的心理调适措施,包括社会、学校、家庭和学生个人四个方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困难群体毕业生 就业焦虑 主体理论 高校
下载PDF
借力主体间性理论 实施共创课堂教学——以“勾股定理专题复习之折叠问题”为例
6
作者 石毕玉 《数学教学通讯》 2024年第5期24-26,74,共4页
共创课堂教学是在深刻理解主体间性理论的前提下进行的教学范式的探索,它提倡教学各主体之间的平等、自由的对话,实现知识、智慧、意义等主体间一切精神上的共享,从而提升学生的学习自信和学习自觉,促进学生人格发展和学力发展.
关键词 主体理论 共创课堂 专题复习课 勾股定理 折叠问题
下载PDF
铸牢中小学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宣传教育——基于主体间性理论
7
作者 朱越冬 《区域治理》 2024年第17期14-16,共3页
铸牢中小学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宣传教育既是落实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的重要措施,也是促进中小学学生全面发展的有力方法。针对中小学阶段国家观、民族观等思想意识观念形成期这一特点,应结合主体间性理论围绕“四个大力”“三个讲清楚”... 铸牢中小学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宣传教育既是落实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的重要措施,也是促进中小学学生全面发展的有力方法。针对中小学阶段国家观、民族观等思想意识观念形成期这一特点,应结合主体间性理论围绕“四个大力”“三个讲清楚”开展中小学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宣传教育。通过树立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平等对话意识、提供满足受教育者实际生活所需内容、提升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宣传教育实践教学水准、激发教育主体间的思想能动性等具体路径,进行铸牢中小学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宣传教育实践探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小学教育 主体理论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宣传教育
下载PDF
基于马克思主义主体间性理论的高校思政教学模式创新探讨
8
作者 程媛 《中国科技经济新闻数据库 教育》 2023年第4期66-68,共3页
主体间性理论是现代哲学领域概念之一,其强调主体之间的互动与交互,主张主体之间的平等地位。将主体间性理论运用于高校思想政治课程教学中,能够为进一步创新教学模式、调整思政教学侧重提供可靠借鉴。本次对马克思主义主体间性理论在... 主体间性理论是现代哲学领域概念之一,其强调主体之间的互动与交互,主张主体之间的平等地位。将主体间性理论运用于高校思想政治课程教学中,能够为进一步创新教学模式、调整思政教学侧重提供可靠借鉴。本次对马克思主义主体间性理论在高校思政教学模式创新方面的应用,目的是为了提升思政课程教学的育人成效,加强对学生思想意识、道德情感与价值观念的培养,提升思政教学的高效性与主体性。本文简要阐述了马克思主义主体间性理论内容,分析了基于马克思主义主体间性理论的高校思政教学模式创新要点,对基于马克思主义主体间性理论的高校思政教学模式创新路径进行深入探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克思主义 主体理论 高校 思政教学模式 创新
下载PDF
主体间性理论观照下的学生主体性建构 被引量:10
9
作者 冯国瑞 《黑龙江高教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7期18-19,共2页
主体间性理论倡导的对话理性和交往理性,为解决当前高等教育改革中出现的多元主体矛盾提供了理论支持和现实可能。加强学生主体地位,培养自由地、全面地发展的人,应当实现用平等对话取代单向征服、用自由发展取代物的生产、用多重主体... 主体间性理论倡导的对话理性和交往理性,为解决当前高等教育改革中出现的多元主体矛盾提供了理论支持和现实可能。加强学生主体地位,培养自由地、全面地发展的人,应当实现用平等对话取代单向征服、用自由发展取代物的生产、用多重主体取代单一主体等几个转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主体理论 学生主体 建构
下载PDF
主体间性理论对高校处理教学与科研关系的启示 被引量:2
10
作者 裴森森 张莹莹 《中国成人教育》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6期134-136,共3页
主体间性理论认为教师和学生是教育中地位平等的主体,双方以教学内容为中介实现交流和互动,通过教学活动的反身性实现教师和学生的自我重构,同时实现教学内容的创新和发展。这一视角对高校认识和解决教学和科研困境具有重要的启示作用。
关键词 高校 主体理论 教学与科研
下载PDF
主体间性德育:理论图景与价值启示 被引量:9
11
作者 梁德友 《教育探索》 北大核心 2008年第8期109-110,共2页
"主体间性"被称为"消除现代主体性"困惑与局限的"一把颇能奏效的手术刀"。"主体间性"的提出,不仅对创新德育思维、拓展德育模式、提高德育时效性有重要的理论意义,而且对德育实践有着重要的方... "主体间性"被称为"消除现代主体性"困惑与局限的"一把颇能奏效的手术刀"。"主体间性"的提出,不仅对创新德育思维、拓展德育模式、提高德育时效性有重要的理论意义,而且对德育实践有着重要的方法论价值。其方法论价值具体表现为它为德育实践指明了对话教育的方法、理解教育的方法、互动教育的方法和活动教育的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主体理论 德育 方法论
下载PDF
从主体间性理论看执政党与人大的关系 被引量:1
12
作者 李会勋 肖金明 《广西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5期1-6,共6页
主体间性理论考察主体间的相互关系,即一个主体怎样与完整的作为主体运作的另一个主体互相作用。党的十八大以来,执政党在提升党内政治民主,以党内法治推动依法治国和实现人民民主的同时,逐步重视人大在政治和制度上的资源效应,以有效... 主体间性理论考察主体间的相互关系,即一个主体怎样与完整的作为主体运作的另一个主体互相作用。党的十八大以来,执政党在提升党内政治民主,以党内法治推动依法治国和实现人民民主的同时,逐步重视人大在政治和制度上的资源效应,以有效应对和破解执政党与国家发展面临的诸多难题。基于主体间交往理性的认知,应明晰执政党和人大关系,构筑执政党和人大在主体间性意识、交互关系内容、议决事项规程和耦合机制生成等方面的关系,以促进依宪执政和依法治国,实现党内法规和国家法律共融共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主体理论 执政党 人大 关系
下载PDF
主体间性理论视域下高校感恩教育工作研究 被引量:3
13
作者 徐剑波 《江苏高教》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5期114-116,共3页
感恩教育是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显性指标,也是将"立德树人"视为根本任务的高校在思想政治教育实践过程中高度关注和需要认真面对的重要命题。文章基于主体间性理论,立足高校感恩教育工作实际,分析高校感恩教育效果弱... 感恩教育是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显性指标,也是将"立德树人"视为根本任务的高校在思想政治教育实践过程中高度关注和需要认真面对的重要命题。文章基于主体间性理论,立足高校感恩教育工作实际,分析高校感恩教育效果弱化的原因,探寻高校感恩教育工作的原则和实现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 感恩教育 主体理论
下载PDF
主体间性教育理论指导下大学英语课程思政教学策略研究 被引量:2
14
作者 蔡燕兰 李慧 《甘肃开放大学学报》 2022年第6期85-88,共4页
课程思政不仅是提高教书育人的重要途径,也是推进教育改革的重点。研究基于大学英语课程思政建设的背景和现状,提出主体间性教育理论指导下的课程思政能更有针对性的指导大学英语课堂教学活动,避免学生对思政教育的抵触情绪,实现价值引... 课程思政不仅是提高教书育人的重要途径,也是推进教育改革的重点。研究基于大学英语课程思政建设的背景和现状,提出主体间性教育理论指导下的课程思政能更有针对性的指导大学英语课堂教学活动,避免学生对思政教育的抵触情绪,实现价值引领和能力培养的有机融合,以期为大学英语课程思政教学提供新的教学策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学英语 课程思政 主体理论
下载PDF
论主体间性理论视域中的教学实践观 被引量:3
15
作者 刘佳琦 《教育与职业》 北大核心 2013年第3期91-92,共2页
文章在对主体间性理论进行概述的基础上,系统分析了主体间性理论视域中教学实践观的深刻变革,进而对主体间性交往的教学意义进行了解析。
关键词 主体理论 教学实践观 师生交往
下载PDF
主体间性视域下高校思政理论课实践教学 被引量:4
16
作者 宋泽莲 《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5年第1期194-196,共3页
主体间性理论在高校思政理论课实践教学中的运用,要求在实践教学中,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地位平等,教育者更多关注对受教育者独立人格的引导和综合能力的培养,从而提升受教育者对思政理论课实践教学的兴趣和其主观能动性。
关键词 主体理论 高校 思政理论 实践教学
下载PDF
基于主体间性理论的新媒体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策略研究 被引量:1
17
作者 周新华 黄炳辉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5年第3期88-91,共4页
新媒体以传播速度快、信息量大、覆盖面广、使用方便、互动性强等特点受到大学生的推崇,也给思想政治教育带来了挑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必须充分运用主体间性理论,牢固树立"以生为本"的育人理念,确保大学生在思想政治教育过... 新媒体以传播速度快、信息量大、覆盖面广、使用方便、互动性强等特点受到大学生的推崇,也给思想政治教育带来了挑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必须充分运用主体间性理论,牢固树立"以生为本"的育人理念,确保大学生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创新教育方式方法,坚持"四宜四不宜"原则,即:思想引领上,宜导不宜牵;教育管理上,宜扬不宜抑;教育态度上,宜疏不宜堵;师生关系上,宜亲不宜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媒体 主体理论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下载PDF
主体间性理论的实践性品格——兼与中国古典“和”范畴相比较 被引量:2
18
作者 周建萍 《徐州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10年第4期46-49,117,共5页
主体间性理论关注主体与主体之间的关系,它不是把世界当作客体、当作物,而是当作主体、当作人,它使得主体与主体之间进行平等对话最终达到相互理解,这是主体间性理论除文本层次之外所应关注的另一层面。主体间性所表现出的实践性品格、... 主体间性理论关注主体与主体之间的关系,它不是把世界当作客体、当作物,而是当作主体、当作人,它使得主体与主体之间进行平等对话最终达到相互理解,这是主体间性理论除文本层次之外所应关注的另一层面。主体间性所表现出的实践性品格、所体现出的沟通交往实际上在中国古典审美范畴"和"中就已显现出来,"和"的哲学理念与西方的主体间性理论在精神价值的追求和实践方式的探索方面是殊途同归。从主体间性视角来重塑主体性,是人的主体性在主体间的延伸,是主体性在实践中的展开。我们应当使主体间性理论回归实践,实现它的实践性品格,这不仅能够进一步拓展它的研究领域和空间,拓宽我们的学术视野,而且会真正促使理论研究植根于现实生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主体理论 主体 实践性 “和”
下载PDF
主体间性理论视野下的文学本质问题 被引量:1
19
作者 詹艾斌 《内蒙古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4期157-160,共4页
对文学本质问题的考察是提出新的文论思想的关键。从主体间性理论出发,杨春时作了有别于主体性哲学视角关于文学本质问题的差异性理解,强调文学的超越性。但与主体性文论一样,主体间性文学理论也只是揭示了文学本质的一个方面。文学是... 对文学本质问题的考察是提出新的文论思想的关键。从主体间性理论出发,杨春时作了有别于主体性哲学视角关于文学本质问题的差异性理解,强调文学的超越性。但与主体性文论一样,主体间性文学理论也只是揭示了文学本质的一个方面。文学是多本质性的,对文学性质所作的任何单一视角下的理论阐释都不可避免地存在局限。学界还需要在文学的多本质性问题上作更多的探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主体理论 文学本质 文学的多本质性
下载PDF
论现象学主体间性理论对文学活动要素对立关系的消解 被引量:1
20
作者 马振宏 《理论月刊》 2006年第6期112-114,共3页
现象学的主体间性理论是关注主体和客体之间相互交往的理论。用该理论来检验文学活动四要素——世界、作者、作品、读者之间的关系,可以看到它消解了作者与世界、作者与作品、作者与读者之间的对立关系,使它们之间出现了融通。
关键词 主体理论 作者 反映对象 作品中形象 读者 对立 融通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5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