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5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福柯的主体阐释学及其对中国现代性问题的启示 被引量:2
1
作者 李作霖 《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6期121-125,共5页
福柯在其生命的晚年对主体的思考有了一个明显的转向,前期的作为权力构建的"被动的主体"转变为晚期的自我塑造的主体。福柯通过对主体与权利关系的重新思考以及对古希腊罗马人的"关心自己"的修身实践的阐发等途径... 福柯在其生命的晚年对主体的思考有了一个明显的转向,前期的作为权力构建的"被动的主体"转变为晚期的自我塑造的主体。福柯通过对主体与权利关系的重新思考以及对古希腊罗马人的"关心自己"的修身实践的阐发等途径建构了较为系统的主体阐释学。其主体性理论对中国当下的现代性思想具有重要的启发意义:我们不仅应注意在公共理性设计中权力对主体的作用,还应注重个人对于自己生命的筹划。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福柯 主体阐释 “关心你自己”
下载PDF
马克思主义文论的主体阐释视界建构
2
作者 李胜清 《学习与探索》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4期194-197,共4页
马克思主义文论的主体阐释视界在本质上是从主体向度对社会生活进行实践性阐释所形成的一种话语模式。它的提问方式主要表现为:在唯物史观的社会意识与社会存在的互动关系框架中,文学文化等社会意识作为关系过程的主动因素和主导因素是... 马克思主义文论的主体阐释视界在本质上是从主体向度对社会生活进行实践性阐释所形成的一种话语模式。它的提问方式主要表现为:在唯物史观的社会意识与社会存在的互动关系框架中,文学文化等社会意识作为关系过程的主动因素和主导因素是如何对作为客体基础的社会存在发生价值赋型与实践改造作用的。从其特定的历史身份来看,马克思主义文论的主体阐释视界主要体现为某种批判性的话语模式。作为一种客观性的阐释视界,它主要以一种实践性的阐释机制来实现其对象化的存在,而人及其情感心理则构成了这种主体阐释视界对客体基础发生实践作用的现实中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克思主义文论 主体阐释视界 批判性 实践性
下载PDF
主体性阐释:中国武术发展的自在路径与必然选择 被引量:28
3
作者 金玉柱 王岗 《武汉体育学院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4期61-66,共6页
在"泛西化"浪潮的历史背景下,中国武术被强行纳入体育场域被"塑造"的"强制性阐释"之路,只讲"应然",不讲"实然"。在这种主体隐退的阐释下,武术出现了一系列不尽人意的尴尬处境。研究... 在"泛西化"浪潮的历史背景下,中国武术被强行纳入体育场域被"塑造"的"强制性阐释"之路,只讲"应然",不讲"实然"。在这种主体隐退的阐释下,武术出现了一系列不尽人意的尴尬处境。研究认为,要摆脱"圈套"的发展范式,必须改变"强制性阐释"的局面,坚持"主体性阐释"的立场,建构中国武术发展的自身经验,方能产生更深沉、更持久的文化力量。根据"主体性阐释"的文化特征,从相关联的四个维度提出了适合中国武术自身发展的路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武术 发展模式 路径选择 强制性阐释 主体 主体阐释
下载PDF
“实事求是者”:乾嘉汉学的阐释主体 被引量:3
4
作者 崔发展 《武汉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期41-45,共5页
乾嘉时期,"实事求是"主要展现为一个经学阐释性命题。乾嘉汉学家作为阐释主体,其实就是"实事求是者",就是经学所蕴含之真理的"辩护人"。以知行问题为探究视角,可发现由于这一辩护人秉持汉宋分治(为学尊... 乾嘉时期,"实事求是"主要展现为一个经学阐释性命题。乾嘉汉学家作为阐释主体,其实就是"实事求是者",就是经学所蕴含之真理的"辩护人"。以知行问题为探究视角,可发现由于这一辩护人秉持汉宋分治(为学尊汉、为行尊宋)之理念,从而引发出对"实事求是"之精神的背离倾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乾嘉汉学 实事求是 阐释主体
下载PDF
论阐释“主体”的诞生——以王国维对“美术”概念的阐释为个案 被引量:2
5
作者 唐卫萍 《江淮论坛》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4期30-37,共8页
从作为术语的“美术”来看,经过王国维的阐释和运用之后,消解了外来语这一层隔膜。“美术”作为一个现代概念进入中国学术语境获得了思想的含量。“美术”在王国维的思想结构当中获得生命的过程,也是一个具有方法论自觉的阐释主体逐步... 从作为术语的“美术”来看,经过王国维的阐释和运用之后,消解了外来语这一层隔膜。“美术”作为一个现代概念进入中国学术语境获得了思想的含量。“美术”在王国维的思想结构当中获得生命的过程,也是一个具有方法论自觉的阐释主体逐步“诞生”的过程:王国维不仅精细地处理阐释对象,还对阐释的环节和限度有清晰的认知和反思,从历史的自觉达到方法论的自觉。王国维的方法论探索产生了重要的思想积累,所谓的文化建设,或者文化对接正是在他对这个概念进行阐释和运用的过程中展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王国维 阐释主体 方法论 美术 《红楼梦评论》
下载PDF
经典改编中主体阐释与立意开掘的双线并行——胡岩作品的创作个案研究
6
作者 安峻汝 《北京舞蹈学院学报》 CSSCI 2020年第6期125-129,共5页
回望中国舞蹈的创作实践进程,有关经典改编的创作如何自为,一直以来都备受热议。如何从经典中进行个人表意与立意的重新开掘,以从中既借他人以立言,又以个人解读的视角重新诠释经典,赋予传统于今天的新意,也就成了编导在触碰这样一种题... 回望中国舞蹈的创作实践进程,有关经典改编的创作如何自为,一直以来都备受热议。如何从经典中进行个人表意与立意的重新开掘,以从中既借他人以立言,又以个人解读的视角重新诠释经典,赋予传统于今天的新意,也就成了编导在触碰这样一种题材编创时的首要难题。解决的得当与贴合与否将会直接影响创作,潜在地决定着编导是否能够从中以个人展开对作品舞蹈结构、语言探索及形式建构的深入思考。文章以胡岩的代表性作品为例,以中国舞蹈创作实践进程中历来有关经典改编的作品创作为参照,通过对胡岩作品中的经典文本改编、人物形象重塑、形式深度探索与个人表意开掘解读,分析以胡岩作品为代表的成功改编范例,揭示对于经典改编的作品创作而言,最为重要的不是如何再现或照搬,而是是否能够融入编导个人的主体表达,使编导个人的思想观念、价值取向与审美观念得以显化,以赋予经典多种诠释的可能性,使得经典在今天能够继续焕发出新的生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经典改编 胡岩 主体阐释 立意开掘
原文传递
公共阐释与宽容的阐释学实践——以当代文学批评现场为观察对象
7
作者 卓今 《广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3年第5期28-38,共11页
公共阐释在当代文学批评现场是一种可见的阐释行为。在当代文学批评实践中,公共理性与阐释主体的独立是公共阐释的重要前提,阐释的有效性是建立在公共理性的基本尺度上,阐释主体清醒的、理性的、自知的行为,是阐释得以在公共空间中展开... 公共阐释在当代文学批评现场是一种可见的阐释行为。在当代文学批评实践中,公共理性与阐释主体的独立是公共阐释的重要前提,阐释的有效性是建立在公共理性的基本尺度上,阐释主体清醒的、理性的、自知的行为,是阐释得以在公共空间中展开的前提。文学文本的自在性包含其成长性,阐释的叠加使文本不断生长,公共阐释的多层次对话最大程度地避免了批评家的眼界限制;同时文学阐释实践中的宽容,既使阐释主体意识的自由得到充分发挥,又使文学文本得到广泛而深刻的理解,这也正是文学阐释学不同于其他阐释学的地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公共阐释 阐释主体 阐释空间 实践阐释
下载PDF
论阐释学理论中的阐释者主体意识 被引量:1
8
作者 温雪梅 《湖南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5期193-195,共3页
本文从梳理鲁迅的阐释学理论发展的轨迹出发,分析其阐释学理论中的主体意识的表现形式和操控手段等,指出鲁迅的阐释学理论与实践中表现了强烈的阐释者操控意识,无论是"意译"策略中的改译、删译还是"直译"或"硬... 本文从梳理鲁迅的阐释学理论发展的轨迹出发,分析其阐释学理论中的主体意识的表现形式和操控手段等,指出鲁迅的阐释学理论与实践中表现了强烈的阐释者操控意识,无论是"意译"策略中的改译、删译还是"直译"或"硬译"观关照下的"欧化"阐释都有鲜明的主体意识蕴含其中,以达到其借阐释改造国人思想、语言和文化的目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鲁迅 阐释学理论 阐释主体意识
下载PDF
中国武术文化主体性困境与重构 被引量:17
9
作者 金玉柱 王岗 李丽 《首都体育学院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期128-131,共4页
通过文献资料、专家访谈等,以文化主体性为切入点,对中国武术的近现代发展与变迁进行剖析,认为:体育化下的"强制性阐释"之路是造成中国武术文化主体性困境的主要原因;在这种主体隐退的发展模式下,中国武术的发展出现了空间的... 通过文献资料、专家访谈等,以文化主体性为切入点,对中国武术的近现代发展与变迁进行剖析,认为:体育化下的"强制性阐释"之路是造成中国武术文化主体性困境的主要原因;在这种主体隐退的发展模式下,中国武术的发展出现了空间的挤压、文化的失根、技术的异化,以及记忆的消逝等危机现象;消除文化焦虑,回归中国武术的文化主体性,必须坚持"主体性阐释"的文化发展之路,因为这是一种"内生的力量",具有较强的"可塑力"。认为修复武术文化、彰显文化身份、确立中国立场、重塑中国形象是重构中国武术文化主体性的主要路径和必然选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武术 文化主体 强制性阐释 主体阐释 路径选择 武术文化 中国形象 文化身份
下载PDF
当前古文论研究中的困惑及可能的对策——对一种恰当的阐释态度的探寻 被引量:6
10
作者 李春青 《三峡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02年第1期25-29,共5页
当前古文论研究领域存在着若干需要清理的问题 ,例如因“失语症”的恐惧而引发的“现代转型”问题、现代阐释者究竟能否揭示古文论话语本真含义问题、我们研究古代文论对今天究竟有什么意义的问题 ,以及我们应该采取怎样的方法来对古文... 当前古文论研究领域存在着若干需要清理的问题 ,例如因“失语症”的恐惧而引发的“现代转型”问题、现代阐释者究竟能否揭示古文论话语本真含义问题、我们研究古代文论对今天究竟有什么意义的问题 ,以及我们应该采取怎样的方法来对古文论问题进行有效的阐释 ,等等 ,本文即就这些问题发表个人的看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阐释主体 生活方式 对话 焦虑 体认 古代文学理论
下载PDF
作为反“强制阐释”转向的“本体阐释”范式探骊
11
作者 姬志海 《江汉论坛》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3期53-58,共6页
张江教授提出的"强制阐释论"这一断语,既指出了当代西方文论的重要表征和长期积弊,也为国内文学批评界、理论研究界反思中国古典、现当代文论和文学批评的研究方式、话语重建等提供了一个包容性极强的"问题阈"。关... 张江教授提出的"强制阐释论"这一断语,既指出了当代西方文论的重要表征和长期积弊,也为国内文学批评界、理论研究界反思中国古典、现当代文论和文学批评的研究方式、话语重建等提供了一个包容性极强的"问题阈"。关于当代文论的建设性出路,张江教授又进一步给出了"本体阐释"的前瞻性主张。本文是在这一新的阐释范式建构思路的触发下,从"本体阐释"的阐释策略、阐释话语和阐释者三个密切联系的维度对之所作的进一步探索,主要述及了这一新的阐释范式自身在具体的阐释策略方法论层面所具有的科学价值问题,作为本体阐释话语的民族性文学理论体系及其建设问题,以及阐释主体应有的批评学养和批评态度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强制阐释 本体阐释 方法论 民族性阐释话语 阐释主体
下载PDF
电影符号中的主体三分性
12
作者 文一茗 《英美文学研究论丛》 CSSCI 2017年第1期367-376,共10页
作为一种表意方式,电影符号文本折射出的,是主体的缺失。这个符号文本以缺席的符号形式呈现自身,将主体包裹于丰富的感知形式之中,依赖主体的欲望机制示意。它的叙述展开,以一个完全认同其话语的接受者为前提,使之在“看”这一行... 作为一种表意方式,电影符号文本折射出的,是主体的缺失。这个符号文本以缺席的符号形式呈现自身,将主体包裹于丰富的感知形式之中,依赖主体的欲望机制示意。它的叙述展开,以一个完全认同其话语的接受者为前提,使之在“看”这一行为中,完成符号文本的构建。然而,主体的符号性(即能意识到自我意识的元自我能力),使主体能认知自己为何心甘情愿成为被构建的主体,从而不停地生成阐释主体。所以,电影的意义永远在符号文本之外,游走于叙述主体、话语构建主体和阐释主体之间。本文根据皮尔斯的符号定义,分析电影符号的三分性——叙述主体、构建主体以及阐释主体,借此反思那个“自觉”缝合意识形态与电影话语缝隙的主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影符号 叙述主体 构建主体 阐释主体
下载PDF
历史阐释中的穆时英形象 被引量:1
13
作者 许靓静 《江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8年第2期50-53,共4页
穆时英的形象阐释经历了一个变迁的过程,从普罗文学白眉到新感觉派圣手,从软性电影论者到被刺杀的汉奸作家,从尴尬的"抗日英烈"到都市文学的奠基者,从现代文学作家到隐没的电影理论家。这既与阐释主体阐释动机的不同密切相关... 穆时英的形象阐释经历了一个变迁的过程,从普罗文学白眉到新感觉派圣手,从软性电影论者到被刺杀的汉奸作家,从尴尬的"抗日英烈"到都市文学的奠基者,从现代文学作家到隐没的电影理论家。这既与阐释主体阐释动机的不同密切相关,也是当代中国社会文化语境转型的表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穆时英 形象阐释 阐释主体 阐释动机
下载PDF
传统工艺高质量传承发展研究:热点聚焦与未来展望 被引量:1
14
作者 彭响 刘小平 +1 位作者 刘如 方倩倩 《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 2023年第4期154-164,共11页
实现传统工艺高质量传承发展是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重要内容与途径之一。运用系统性文献回顾和内容分析法,对传统工艺研究领域文献进行学理综述发现,已有研究主要集中在传统工艺的概念界定、当代价值、文化内... 实现传统工艺高质量传承发展是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重要内容与途径之一。运用系统性文献回顾和内容分析法,对传统工艺研究领域文献进行学理综述发现,已有研究主要集中在传统工艺的概念界定、当代价值、文化内涵、具体项目与传承发展五个维度。尽管现有成果为传统工艺的高质量传承发展提供了丰富的理论指导,但在视角、理论、思路等层面仍存在不足。在后续研究过程中:一是要注重延伸研究视角,突破学科界限,从多学科视角丰富传统工艺具体项目研究;二是夯实研究理论,强化传统工艺研究的学术价值导向,为深化学科理论贡献传统工艺智慧;三是拓展研究思路,扭转当前研究的“他者”立场,强调传统工艺研究的“身体在场”,不断加强其主体性阐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华传统文化 传统工艺 身体在场 高质量 主体阐释
下载PDF
当代文学研究的历史客观性——从“中国当代文学史”教学实践谈起
15
作者 李春梅 《中山大学学报论丛》 2007年第5期63-65,共3页
当代文学研究的主要倾向是主体性阐释,史料建设相对不足,本文结合教学对象的特点,从教学实践出发,谈当代文学教学和研究中重视历史客观性的问题。
关键词 当代文学 主体阐释 历史客观性
下载PDF
非民族地区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传承的现实阻碍与路径导向 被引量:3
16
作者 彭响 刘如 周尤 《湖北体育科技》 2021年第6期528-532,共5页
非民族地区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传承能够促进传统体育文化多元发展、推动乡村体育文化工程建设、彰显非民族地区文化主体性、为族际互动创造媒介与机会。当前,非民族地区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传承主要面临:传承人口数量规模较小,文... 非民族地区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传承能够促进传统体育文化多元发展、推动乡村体育文化工程建设、彰显非民族地区文化主体性、为族际互动创造媒介与机会。当前,非民族地区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传承主要面临:传承人口数量规模较小,文化双向传递通道阻塞;传承方式口传身授为主,文化传承体系不够健全;传承内容缺乏民族特色,文化同化现象普遍存在;传承主体话语地位缺失,文化精神内核彰显不足等现实阻碍。建议:积极承办传统体育赛事,深入推进校本课程建设;科学创新固态保护方式,系统构建活态传承体系;加强基础理论科学研究,挖掘特色体育文化内涵;注重地区文化主体阐释,充分彰显文化精神内核。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民族地区 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 固态保护 传承体系 活态传承 主体阐释
下载PDF
哲学阐释学和阐释者的主体性 被引量:2
17
作者 谢志辉 《求索》 CSSCI 2014年第7期59-62,共4页
哲学阐释学认为翻译就是阐释,译者就是阐释者,在阐释过程中阐释者必然会表现出主体性。从理解的历史性来看,绝对客观的原文意义是不存在的,阐释者的历史处境和原文作者不同,他会对原文作出自己独特的理解和阐释,体现出其创造性。阐释也... 哲学阐释学认为翻译就是阐释,译者就是阐释者,在阐释过程中阐释者必然会表现出主体性。从理解的历史性来看,绝对客观的原文意义是不存在的,阐释者的历史处境和原文作者不同,他会对原文作出自己独特的理解和阐释,体现出其创造性。阐释也是视域融合的过程,阐释者和原文两种视域存在无法消除的差别,两者通过相互作用形成全新的视域,完成阐释和理解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阐释者和原作者地位同等重要,渗透着阐释者的主观意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哲学阐释 阐释者的主体 理解的历史性 视域融合
原文传递
原型与模型:中国伦理文化诠释的方法论研究之一
18
作者 柴文华 《贵州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1996年第6期29-32,共4页
对中国伦理文化的诠释如同其它主要面向历史的研究一样,会很自然地遇到一系列方法论问题.方法论的铸造与更新对任何一门科学或学科的发展来说都是至关重要的.原型与模型的理想化粘合是诠释中国伦理文化所有方法论的逻辑原点,也是历史类... 对中国伦理文化的诠释如同其它主要面向历史的研究一样,会很自然地遇到一系列方法论问题.方法论的铸造与更新对任何一门科学或学科的发展来说都是至关重要的.原型与模型的理想化粘合是诠释中国伦理文化所有方法论的逻辑原点,也是历史类学术研究的价值目标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伦理文化 参照系统 文化诠释 原型与模型 《中国哲学史大纲》 方法论研究 中国伦理 理论模型 阐释主体 历史与逻辑相统一
下载PDF
“儒道”与“理心”──从儒道诗学的互补透视“内儒外道”人格类型构成(二)
19
作者 杨乃桥 《辽宁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1996年第6期22-24,共3页
关键词 王阳明 内儒外道 人格类型 经典文本 陶渊明 诗学体系 儒道互补 周敦颐 道家诗学 阐释主体
下载PDF
历史规律和超势的主体性阐释
20
作者 陈新夏 《高等学校文科学术文摘》 2020年第3期24-25,共2页
从主体的方面理解历史发展规律和趋势,就要对人的动机及活动与历史发展规律和趋势之关系做出新的探讨,厘清社会发展中物质条件与人的活动的关系。唯物史观肯定经济的社会形态的演变是一种自然史的过程从而历史有规律性,并不意味着将历... 从主体的方面理解历史发展规律和趋势,就要对人的动机及活动与历史发展规律和趋势之关系做出新的探讨,厘清社会发展中物质条件与人的活动的关系。唯物史观肯定经济的社会形态的演变是一种自然史的过程从而历史有规律性,并不意味着将历史规律归结为社会物质条件和关系运行的规律,不意味着取消或否定人作为历史活动主体的地位,因为唯物史观之“唯物”,不在于它仅仅承认物质因素和关系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或者否定主体因素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而在于它不仅承认主体因素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也承认物质因素和关系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历史发展规律 物质因素 主体因素 活动主体 经济的社会形态 自然史 主体阐释 唯物史观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