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1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哲学的而非文化的主体际性问题 被引量:2
1
作者 韩水法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2年第4期12-14,共3页
主体际性(intersubjectivity)这个词这个概念本身表明它是一个哲学问题,某些现代经验主义或以经验主义为理论基础的某些学说、理论和观点在趋于极端时就必然产生的问题--这些观点导致作为主体的认识者陷于唯心主义(比较确切的说法应为... 主体际性(intersubjectivity)这个词这个概念本身表明它是一个哲学问题,某些现代经验主义或以经验主义为理论基础的某些学说、理论和观点在趋于极端时就必然产生的问题--这些观点导致作为主体的认识者陷于唯心主义(比较确切的说法应为观念主义)的唯我论困境,当哲学家们同时试图从这种困境中解脱出来时,主体际性就作为一种问题出现了,其关键在于陷于自我观念之中的主体彼此之间如何可以形成一个相互交流的共同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主观唯心主义 唯我论 意识分析 主体间性 文化交流 哲学 文化 主体际性
下载PDF
“主体际性”何以可能
2
作者 孙道进 《青海师专学报》 2002年第1期23-25,共3页
“主体际性”的成因不是中介客体的一致性 ,而是同一性的实践活动本身 ,在根本上说是人的自我生成、自我塑造、自我确证也就是人之为人的内在本性。应该以“主体—主体”结构代替“主体 -客体 -主体”的三级框架结构。
关键词 "主体际性" 成因 中介客体 同一性 实践论 "主体-主体"结构 自我生成
下载PDF
新农村建设中的主体际性建构——农民自我解放的一个后现代视角 被引量:1
3
作者 谢腾云 《武陵学刊》 2010年第1期53-56,共4页
新农村建设面临农民主体缺失、农民主体意识缺乏和农民主体表达失语的困境。审视新农村建设中的主体性困境,从主体际性角度看需要我们树立尊重的伦理观念、确立对等的对话交流平台、建立农村社会资源的引入机制。
关键词 新农村建设 农民 主体 主体际性
下载PDF
“仁”与主体际性——社会公共道德重建的心性基础
4
作者 傅永吉 《北京青年政治学院学报》 2012年第4期73-78,共6页
"仁"代表着中国古人从人际关系视角研究、探讨德性和社会规范的思路,是理解中华文明的关键概念,这一范畴的突出特点强烈的实践性。主体际性概念出现在20世纪初的西方哲学中,是对主客二分的近代理性主义传统的超越,其意义在于... "仁"代表着中国古人从人际关系视角研究、探讨德性和社会规范的思路,是理解中华文明的关键概念,这一范畴的突出特点强烈的实践性。主体际性概念出现在20世纪初的西方哲学中,是对主客二分的近代理性主义传统的超越,其意义在于申明了自我主体与对象主体间的共生性、平等性、交互性。"仁"与主体际性之间存在内存契合,可以说是以经验形态表达了后现代主体际性的实践理性。在主体际性视域中重新发掘和理解"仁",重新解读其文化心理本质并为生活服务,或许可为中华文明吸纳、消化现代文明提供一条路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主体际性 后现代性 公共道德
下载PDF
身体的解蔽与超越:主体际性的一种诠释维度
5
作者 刘文祥 《浙江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期87-96,158,共11页
身体的历史始终无法从思维意识的发展史中被遗弃,某种程度上,意识的发展史是通过身体而获得显现的,与此同时,没有一个单独存在的身体,身体必须在面对其他身体时才能产生我与他人的伦理关系与秩序。身体不断的抗争与反暴力运动反映了在... 身体的历史始终无法从思维意识的发展史中被遗弃,某种程度上,意识的发展史是通过身体而获得显现的,与此同时,没有一个单独存在的身体,身体必须在面对其他身体时才能产生我与他人的伦理关系与秩序。身体不断的抗争与反暴力运动反映了在身体的内在中存在着伦理性,即我无法遗忘的对自我与他人的责任与关怀。而将身体中性化或者物理化的做法,最终只是将身体悬置以作为中介要素,并将其填入到某种思想阵地,而这种思想阵地的战乱极有可能成为其投射在世界战场上的一种翻版与复刻之源。身体成为了一种在历史中不断发展与演化的存在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身体 主体际性 现象学
下载PDF
胡塞尔论自我与主体际性 被引量:4
6
作者 张庆熊 《哲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1998年第8期50-58,共9页
关键词 胡塞尔 纯粹自我 现象学 主体际性 意识行为 “我思故我在” 周围世界 笛卡尔 人格 自明性
原文传递
罗尔斯《正义论》中的主体际性维度
7
作者 孙小玲 《哲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5期100-106,共7页
在《自由主义与正义的局限性》(以下简称《局限性》)中,桑德尔(M.Sandel)试图通过揭示罗尔斯的政治哲学、尤其是他的代表作《正义论》中诸论题与其哲学前设之间的不一致性,最终拒斥罗尔斯的“正义乃是第一社会美德”的核心宣称... 在《自由主义与正义的局限性》(以下简称《局限性》)中,桑德尔(M.Sandel)试图通过揭示罗尔斯的政治哲学、尤其是他的代表作《正义论》中诸论题与其哲学前设之间的不一致性,最终拒斥罗尔斯的“正义乃是第一社会美德”的核心宣称。这当然并不意味着桑德尔完全否认社会正义的必要性,毋宁说他要表明的是:相形于其它与社会共同体更具内在相关性的价值比如仁爱,罗尔斯所强调的正义既没有奠基意义上的优先性,也没有价值意义上的优先性。就此而言,桑德尔的批评可以被恰切地视为从共同体主义(communitarian)立场出发对自由主义政治哲学批评的典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正义论》 罗尔斯 主体际性 维度 自由主义 政治哲学 哲学批评 社会共同体
原文传递
霍耐斯:“论他者的破坏力——伽达默尔和海德格尔的主体际性学说”
8
作者 程志民 《哲学动态》 CSSCI 北大核心 2004年第2期47-47,共1页
伽达默尔的哲学解释学的意义,在《真理和方法》中,展示了交往认识的主要形式。借助于这些认识形式,伽达默尔使历史的沟通服从于标准的评价。伽达默尔使认识的互动只和一个“我”和“你”相关,而省略了相关的“他者”。伽德默尔之所... 伽达默尔的哲学解释学的意义,在《真理和方法》中,展示了交往认识的主要形式。借助于这些认识形式,伽达默尔使历史的沟通服从于标准的评价。伽达默尔使认识的互动只和一个“我”和“你”相关,而省略了相关的“他者”。伽德默尔之所以做出这种限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伽达默尔 海德格尔 主体际性学说 r哲学解释学 霍耐斯
原文传递
和谐社会视野下主体性德育的价值反思与范式转换 被引量:22
9
作者 张艳新 郑永廷 《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2期7-9,共3页
主体性德育,作为一种培育和发展人的主体性的社会实践活动,具有明显的二重性。它在构建和谐社会中既具有重大的正面价值,又具有不可忽视的潜在的负面价值。为了充分发挥和拓展主体性德育的正面价值,限制和克服其潜在的负面影响,我们应... 主体性德育,作为一种培育和发展人的主体性的社会实践活动,具有明显的二重性。它在构建和谐社会中既具有重大的正面价值,又具有不可忽视的潜在的负面价值。为了充分发挥和拓展主体性德育的正面价值,限制和克服其潜在的负面影响,我们应根据和谐社会的要求,遵循现代"主客二分法"、"主体性"范式向"主客一体化"、"交互主体性"新范式转换的必然趋势,积极推进现代单子式、占有式的主体性德育范式走向和谐交往、共生互利式的主体际性德育范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和谐社会 主体性德育 价值反思 范式转换 主体际性德育
下载PDF
交往理论与主体性教育 被引量:14
10
作者 项贤明 《教育研究与实验》 CSSCI 北大核心 1996年第2期12-13,共2页
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指出,人类的实践活动总是包含着两个方面:“一个方面——人们对自然的作用,另一方面,是人对人的作用”。前一个方面表现为主体与客体的关系,后一个方面则表现为主体与主体的关系。教育活动自然也... 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指出,人类的实践活动总是包含着两个方面:“一个方面——人们对自然的作用,另一方面,是人对人的作用”。前一个方面表现为主体与客体的关系,后一个方面则表现为主体与主体的关系。教育活动自然也包含着这样两个方面。以往的教育主客体理论,由于其哲学基础没有摆脱笛卡尔“我思故我在”这个哲学第一原理的局限,其中的“主体”规定无法逾越单个的“自我”的限定,因而它无法在一个教育活动中同时确立两个或两个以上主体。这样,以此为基础的主体性教育理论就陷入了重重的逻辑尴尬。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交往理论 教育活动 主体性教育理论 受教育者 哲学基础 主体际性 教育客体 德意志意识形态 教育主客体 第一原理
下载PDF
以主体间性为逻辑起点构建大学生管理模式 被引量:5
11
作者 张跃聪 《现代教育管理》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2期97-100,共4页
主体性、主体际性、主体间性作为一种人学理念的世界观,对现实世界中人的生存方式作出了不同解读,具有普遍意义,对大学生管理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当今世界人与人是一种和谐、平等、共在的关系,他们在交往实践中相互联系、相互依存、共同... 主体性、主体际性、主体间性作为一种人学理念的世界观,对现实世界中人的生存方式作出了不同解读,具有普遍意义,对大学生管理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当今世界人与人是一种和谐、平等、共在的关系,他们在交往实践中相互联系、相互依存、共同发展,表现出主体间性;而主体性、主体际性及其关照下的大学生管理却陷入重重困境,因此,走向主体间性是大学生管理模式建构必然的逻辑选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主体 主体际性 主体间性 交往实践 大学生管理模式
下载PDF
论走向主体间性的生命教育 被引量:1
12
作者 刘济良 《现代教育论丛》 北大核心 2004年第4期6-10,共5页
  一、主体间性是人本真的存在方式   人的生命存在并不是彼此孤立、互不联系的单子式的存在,而是一种互相依赖、彼此依存的主体际的存在.所谓主体间性或主体际性指的是两个或两个以上主体的关系.   ……
关键词 主体间性 生命存在 人的生命 生命教育 主体际性 主体性原则
下载PDF
试论高校公民主体性教育与社团建设 被引量:1
13
作者 邓莉雅 《肇庆学院学报》 2009年第4期69-72,共4页
公民社会呼唤公民的主体性,公民主体性应该体现主体性与主体际性的统一,包括主体对自身价值的确证,也包括主体对他人主体价值的肯认。社团由于其自主性、实践性、互动性等特点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自主意识、创造力和行动力,以及形成交互主... 公民社会呼唤公民的主体性,公民主体性应该体现主体性与主体际性的统一,包括主体对自身价值的确证,也包括主体对他人主体价值的肯认。社团由于其自主性、实践性、互动性等特点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自主意识、创造力和行动力,以及形成交互主体性人格,在公民主体性教育中发挥重要作用,能补充课堂教育的不足。因此,高校应加强社团建设,使其成为青年公民主体性教育的有效场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公民主体 主体际性 公民教育 社团
下载PDF
工业化·市场化·人的主体化──关于哲学对人的主体性研究的终结
14
作者 安维复 赵艳 《求是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1996年第1期10-16,共7页
主体性问题是近年学界一直被关注和研究的重要问题之一。传统的研究方法主要是把主体性问题局限在认识论和逻辑学的范围内,在形而上的层面加以研究。近年来有些人开始把主体性问题同市场经济结合起来进行思考,这是一条很重要的思路。... 主体性问题是近年学界一直被关注和研究的重要问题之一。传统的研究方法主要是把主体性问题局限在认识论和逻辑学的范围内,在形而上的层面加以研究。近年来有些人开始把主体性问题同市场经济结合起来进行思考,这是一条很重要的思路。人的主体性无法离开工业化和市场化而真正确立起来,即是说,工业化、市场化是与人的主体性处于互动的关系之中。在工业社会和市场经济条件下,现代人的主体性是所有者与交换者的统一,是法人与商人的合一;现代人的主体际性是所有者之问的等价交换关系,是法人之间的平等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的主体 市场化 主体性研究 主体 工业化社会 交换者 交换价 市场经济体制 现代人 主体际性
下载PDF
促进自我教育的德育——关于主体性德育的探讨
15
作者 姬会然 《高等函授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7年第4期52-54,共3页
"促进自我教育的德育"反映的是德育中的主体际性关系问题,并将探讨的侧重点聚焦于主体性德育的贯彻实施,它强调德育活动要把重点放在启发学生的自我教育上,教师在学生自我教育的德育中仍然是大有可为的。"促进自我教育... "促进自我教育的德育"反映的是德育中的主体际性关系问题,并将探讨的侧重点聚焦于主体性德育的贯彻实施,它强调德育活动要把重点放在启发学生的自我教育上,教师在学生自我教育的德育中仍然是大有可为的。"促进自我教育的德育"在现实社会中具有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它是信息化时代青少年学生生存与发展的"助推器".是向德行"慎独"境界推进的有力工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促进自我教育的德育 主体性德育 主体际性 主体
下载PDF
交换主体论
16
作者 安维复 《齐鲁学刊》 CSSCI 1996年第3期104-108,共5页
交换主体论安维复在市场经济社会中,价值规律要求人自身及其劳动产品必须物化为商品,而人的社会活动正是这种物化过程本身。这势必造成"物的世界的增值与人的世界的贬值",从而导致人的主体性的沦丧和人的主体际性关系的解构。本文... 交换主体论安维复在市场经济社会中,价值规律要求人自身及其劳动产品必须物化为商品,而人的社会活动正是这种物化过程本身。这势必造成"物的世界的增值与人的世界的贬值",从而导致人的主体性的沦丧和人的主体际性关系的解构。本文试图证明,交换价值的交换或交换的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的主体 交换价 资本主义 交换者 所有权 价值性 主体际性 社会必要劳动时间 平等和自由 雇佣工人
下载PDF
舒茨早期著作中的意义理论 被引量:8
17
作者 李猛 《社会科学辑刊》 CSSCI 北大核心 1995年第3期28-33,共6页
舒茨在肯定了韦伯解释社会学的基本的理论取向的同时,着眼于“日常生活”对韦伯的意义理论动了大手术,以重建解释社会学的基础。舒茨的意义确立理论的基本观念是关注以及在关注基础上的反思,这代表了韦伯之后的整个解释社会学的基本取... 舒茨在肯定了韦伯解释社会学的基本的理论取向的同时,着眼于“日常生活”对韦伯的意义理论动了大手术,以重建解释社会学的基础。舒茨的意义确立理论的基本观念是关注以及在关注基础上的反思,这代表了韦伯之后的整个解释社会学的基本取向。提出对自我意义和他人意义的区分,是舒茨对社会学意义理论的重大推进,也是他建设主体际性世界的意义理论的出发点。舒茨的有关意义解释的实用基础的论述提供了在解释社会学中引入权力理论,超越“生活世界乌托邦”观念的可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舒茨 意义理论 社会学 生活世界 现象学 韦伯理论 行动者 主体际性 社会行动理论 社会世界
下载PDF
自我作为“自反性任务”概念和终身学习的道德维度 被引量:7
18
作者 赵康 《教育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3期106-115,128,共11页
当代终身学习理论、政策和实践的一个关键前提是现代社会快速变化,因而社会对个体有一个持续的要求:个体要不停地学习新知识和新技能以便适应变化着的社会,甚至要不断改变"自我"。个体"自反性地"(重新)建构自我的... 当代终身学习理论、政策和实践的一个关键前提是现代社会快速变化,因而社会对个体有一个持续的要求:个体要不停地学习新知识和新技能以便适应变化着的社会,甚至要不断改变"自我"。个体"自反性地"(重新)建构自我的需要在终身学习领域日益受到关注。该文对社会学家吉登斯的有关晚期现代社会中自我作为"自反性任务"的概念的前提进行审视,指出其道德维度和主体际性层面缺失的问题,并探讨了这两个缺失对终身学习领域的潜在影响。哲学家泰勒虽然也认为现代人的"自我"类似于一项构建任务,但他强调自我构成中道德维度和主体际性维度的不可或缺性。该文结论认为泰勒的"自我"理论不仅有助于改善吉登斯的自我认同观中存在的问题,同时也指向一种与道德价值维度有关的终身学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自我认同 终身学习 道德价值 主体际性 晚期现代性
下载PDF
难以成“学”的“科技伦理学” 被引量:5
19
作者 彭熙 《西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03年第9期198-201,共4页
“以客观公正性、公众利益优先性为原则 ,追求人类的终极价值 ,造福全人类” ,这是“科技伦理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而成立的逻辑大前提 ,而这个“前提”在实践上是行不通的。它无视个体主体与社会主体在实践职能上的异质性 ,把本该由社... “以客观公正性、公众利益优先性为原则 ,追求人类的终极价值 ,造福全人类” ,这是“科技伦理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而成立的逻辑大前提 ,而这个“前提”在实践上是行不通的。它无视个体主体与社会主体在实践职能上的异质性 ,把本该由社会主体甚至类主体所承担的社会伦理责任强加于科技工作者个体主体或科技共同体的头上 ;忽视“主体际性”或“交往”对于科技主体的引导和制约作用 ;它是批判科技决定论形式下的变相的科技决定论 ;抹杀了伦理学的阶级性质 ;过高估计了科学技术及其主体对人类历史同时也是实践史的作用和影响 ,从而间接否认了唯物主义的“历史合力论”。科技的社会伦理取向只能导致科技的停滞甚至被取消 ,这对于科学技术本身以及人类的生存和发展恰恰是非人道的、不伦理的 ,这就是“科技伦理”的悖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科技伦理学 主体际性 阶级性 科技决定论 历史合力论 伦理学
下载PDF
中国文明的复兴和融合西方文明 被引量:1
20
作者 张庆熊 《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1997年第3期22-28,共7页
中国的近代史是与中国文明与西方文明相碰撞和融合的历史,中国传统文明的复兴取决于合理地吸纳西方文明,同时作出新的创造。西方文明是一个有机的整体,中国文明也是一个有机的整体。简单的“拿来主义”是行不通的。当我们吸纳某一部... 中国的近代史是与中国文明与西方文明相碰撞和融合的历史,中国传统文明的复兴取决于合理地吸纳西方文明,同时作出新的创造。西方文明是一个有机的整体,中国文明也是一个有机的整体。简单的“拿来主义”是行不通的。当我们吸纳某一部分的西方文明的时候,我们的文明的机体就会作出调整,或者会排斥这部分异体,或者要跟着吸纳其他部分的西方文明。从整体论的观点出发,考虑中西文明各自的特点,然后在吸纳的过程中作出创造性的转化,才是一条切实可行的复兴中国文明的道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方文明 中国文明 宗教信仰 主体际性 理论体系 伦理道德 基督教 科学理性 自由平等 儒家文化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