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0篇文章
< 1 2 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论知识经济条件下的主体革命
1
作者 郭祥才 《中共浙江省委党校学报》 1999年第3期32-35,共4页
知识经济是高度主体化的经济,人们能否迎接知识经济的挑战,实现由工业经济向知识经济的转型,首先取于主体自身的革命。那么面对二十一世纪的知识经济,主体应当实现怎样的革命呢?本文将仅就这一问题加以探讨,以引起大家对主体革命的关注... 知识经济是高度主体化的经济,人们能否迎接知识经济的挑战,实现由工业经济向知识经济的转型,首先取于主体自身的革命。那么面对二十一世纪的知识经济,主体应当实现怎样的革命呢?本文将仅就这一问题加以探讨,以引起大家对主体革命的关注。 一、主体价值观念的革命。主体的价值观念是主体进行对象化活动的灵魂,主体价值观念的革命是主体革命的先导。人不同于劳动对象和劳动工具,首先就在于人是有意识、有目的、有自己价值追求的作为主客体双向对象化活动的主导者,而不是仅仅作为只有体力和智力相结合的一般工具。马克思早就遣责过资产阶级经济学“把工人只当作劳动的动物”(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第17页),他提醒人们:“为了破除美化‘生产力’的神秘灵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对象化活动 认知结构 知识经济条件下 劳动技能 主体革命 主体认知 知识经济时代 行为方式 工业经济 价值观念
下载PDF
革命主体的演进:从个体到阶级、群体与大众——中国左翼文学演化的一种精神轨迹
2
作者 陈红旗 《晋阳学刊》 2024年第5期107-117,共11页
中国左翼知识分子依凭阶级意识的分野,不但抛开了传统观念中家族意识的牵绊,还打破了辛亥革命以来建构的“国民”神话,他们直接以“阶级”的概念将大众命运与国家体制联系起来。“阶级”属于“群”和“集团”的概念,面对阶级兄弟的苦难... 中国左翼知识分子依凭阶级意识的分野,不但抛开了传统观念中家族意识的牵绊,还打破了辛亥革命以来建构的“国民”神话,他们直接以“阶级”的概念将大众命运与国家体制联系起来。“阶级”属于“群”和“集团”的概念,面对阶级兄弟的苦难遭际,“个”必须与“群”相结合并共同战斗才能获得政治权利和真正的“个性解放”。左翼立场使得左翼文学作品凸显了一个中国古典文学很少见的主题模式,即对劳苦大众的“启蒙”最终演变成了“推崇”,进而使得“大众”的主体形象得以建构。抓住阶级意识、群体意识和大众意识这三个维度,也就把握住了左翼文学思潮的主导趋向、价值取向、政治立场和文化选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左翼文学 革命主体 演化 精神轨迹
下载PDF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对革命主体的理论武装探析
3
作者 刘田 《郑州轻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4年第2期9-17,共9页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是一场广泛而深刻的社会变革,它由中国社会的全部革命力量所共同推动,包括作为革命领导力量的党员干部群体、作为革命理论“辩护”力量的知识分子群体和作为历史创造主体的工农民众群体,这决定了中国共...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是一场广泛而深刻的社会变革,它由中国社会的全部革命力量所共同推动,包括作为革命领导力量的党员干部群体、作为革命理论“辩护”力量的知识分子群体和作为历史创造主体的工农民众群体,这决定了中国共产党理论武装的群体必然是多元的。作为追求人类解放的根本理论,马克思主义是世界观、认识论和方法论的统一,为中国革命提供了斗争方法论、研究范式和价值信仰,它们共同但有侧重地武装了党员干部群体、知识分子群体和工农民众群体:以马克思主义哲学培育党员领导干部的实践斗争意识和斗争本领,提升其革命斗争的方法论自觉和历史主动;以唯物史观引导知识分子确立正确的理论研究取向和基本范式,强化学术研究的现实观照;以阶级斗争理论觉醒民众之阶级意识,以共产主义信仰凝聚普通民众的价值和思想共识,激活劳农群体的革命自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共产党 马克思主义 革命主体 理论武装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
下载PDF
后帝国主义时代的革命主体建构——哈特、奈格里的“大众”理论辨析 被引量:6
4
作者 陈培永 《理论探讨》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4期82-85,共4页
大众是哈特、奈格里所指认的后帝国主义时代反抗帝国主权的革命主体,它包括工人阶级、农民、移民、穷人等处在资本主义生产与再生产条件下的一切劳动者,是对马克思无产阶级、工人阶级革命主体概念的扩展,是对传统政治哲学中公民、人民... 大众是哈特、奈格里所指认的后帝国主义时代反抗帝国主权的革命主体,它包括工人阶级、农民、移民、穷人等处在资本主义生产与再生产条件下的一切劳动者,是对马克思无产阶级、工人阶级革命主体概念的扩展,是对传统政治哲学中公民、人民、个体、私人、公众等主体的否定。尽管多有瑕疵,这一革命主体学说对于理解全球化资本主义语境下马克思的阶级斗争概念具有一定价值,对于思考批判西方主流的自由主义政治哲学主体话语具有一定借鉴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革命主体 大众 帝国 新无产阶级
下载PDF
共产主义:革命主体性话语与替代性政治想象——奈格里对共产主义思想的重构 被引量:5
5
作者 宋晓杰 《广西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4期44-50,共7页
奈格里力图走出历史理论的客观主义范式和辩证法的回返逻辑,彻底回归革命主体性构架。他透过对共产主义话语的重构,将分析视角回落至创构性的主体性和阶级对抗的革命政治学,以此确认了共产主义的双重面向:彻底解构资本主义体系并指向无... 奈格里力图走出历史理论的客观主义范式和辩证法的回返逻辑,彻底回归革命主体性构架。他透过对共产主义话语的重构,将分析视角回落至创构性的主体性和阶级对抗的革命政治学,以此确认了共产主义的双重面向:彻底解构资本主义体系并指向无产阶级自由解放的后工作前景,破除了以往静态的和非主体性的理解方式,并最终基于当代资本主义的后福特制转型,把共产主义的现实根基置于以共同性和诸众政治为核心的后社会主义解放规划之上。从根本上看,他对共产主义筹划的重塑逻辑与立足充足本体论的激进政治一脉相承,其对主体性维度的过度偏执和对社会转型动力机制的简化,使其不可避免地携带唯意志论的嫌疑和审美乌托邦的色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奈格里 共产主义筹划 革命主体 阶级斗争 政治想象
下载PDF
作为革命主体与真理生产程序的电影艺术——对影片《满江红》的一种哲学解释
6
作者 陈高华 吕惠 《天府新论》 CSSCI 2023年第6期56-64,共9页
西方激进左翼思想家阿兰·巴迪欧站在事件哲学的基础上,将电影看作最普遍的、能够生产真理、帮助实现革命主体构建的艺术形式。他认为,主体问题是电影和哲学中的主要问题。在其哲学理论中,他将主体划分为愚昧主体、消极主体和忠实主... 西方激进左翼思想家阿兰·巴迪欧站在事件哲学的基础上,将电影看作最普遍的、能够生产真理、帮助实现革命主体构建的艺术形式。他认为,主体问题是电影和哲学中的主要问题。在其哲学理论中,他将主体划分为愚昧主体、消极主体和忠实主体,其目的是探究革命主体如何生成的问题,而电影可以更加感性和具象化地探索这一生成的可能性。影片《满江红》中的“孙均”一角正是以影像的形式呈现了消极主体向忠实于事件的革命主体的转变。其角色背后更是蕴含了世界逻辑的转向——从必然性本体论到偶然性本体论。这种本质性的呈现之所以成为可能,正是因为电影艺术承载了能够生产真理的想象力,但并不是所有影片都能展现这种能力。在巴迪欧看来,只有那些蕴含哲学情境的影片才能成为生产真理的电影艺术,并成为帮助我们构建革命主体的重要力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影 事件哲学 巴迪欧 革命主体 真理
下载PDF
精神秩序的整一化与革命历史主体的诞生——论革命文学对革命信仰的书写与强化
7
作者 李跃力 《文史哲》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4期139-153,共15页
革命文学试图将革命信仰深植广布在个体之灵魂深处,以此达成再造历史主体的宏伟目标。一方面,革命文学通过对"转换"模式的反复书写,借助神圣与世俗的二元对立这一宗教形式来凸显革命信仰拯救灵魂的神奇力量;另一方面,通过对... 革命文学试图将革命信仰深植广布在个体之灵魂深处,以此达成再造历史主体的宏伟目标。一方面,革命文学通过对"转换"模式的反复书写,借助神圣与世俗的二元对立这一宗教形式来凸显革命信仰拯救灵魂的神奇力量;另一方面,通过对革命仪式的精心描摹或仪式化场景的刻意营构,为获得了革命信仰进而成长为革命英雄的个体提供神圣性的确认,展现出在集体暴力作用下个体社会地位的"逆转"。在庆典仪式营造的"狂欢"中,革命信仰得以广泛渗透于处在狂热状态下的个体灵魂内部。革命文学对"革命信仰"的书写、强化与推广,其用意在于借助文学叙事与审美的力量,缝合文学想象与社会现实之间的距离,并通过文学想象来改变个体的人生观与价值观,重塑个体的认知与思维方式,实现精神秩序的整一化,从而干预社会实践,实现再造社会现实与革命历史主体的宏大目标。当革命信仰成为主宰个体一切行为的精神力量,成为个体意志中最重要的一部分,个体固然由此摆脱了精神上的无政府状态,具有了高尚、伟大等神性特质,但同时也交付出了精神的自主,从身体到精神都皈依于"革命"。值得注意的是,革命成为个体心灵深处坚不可摧的"信仰",固然有助于革命目标的实现;但当社会历史层面的"革命"结束了,个体精神中的"革命"冲动却与其言谈举止、思维方式融为一体、难舍难分,甚而成为一种集体无意识,要清除它绝非一朝一夕之功——这正是历史带给现代中国革命的深层悖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革命文学 革命信仰 精神秩序 革命历史主体 革命仪式
下载PDF
左翼小说:小资产阶级革命主体的扬弃与建构
8
作者 高山 《江苏第二师范学院学报》 2016年第10期7-11,共5页
与同时代的新感觉派和京派小说相比,20世纪30年代左翼小说整体上审美水准有所欠缺,但是它最大的特点和优点就是塑造了最符合当时社会现实需要的阶级主体,在意识形态的革命性和先进性方面要远超过前两者。这种主体创造的过程是双重而且... 与同时代的新感觉派和京派小说相比,20世纪30年代左翼小说整体上审美水准有所欠缺,但是它最大的特点和优点就是塑造了最符合当时社会现实需要的阶级主体,在意识形态的革命性和先进性方面要远超过前两者。这种主体创造的过程是双重而且双向的,因为左翼小说不仅创造了无产阶级革命主体,而且创造了参加无产阶级革命的小资产阶级革命主体,甚至左翼小说家也因此完成了自身的主体性建构。相比较而言,学界对左翼小说小资产阶级革命主体的研究是薄弱的,实质上,左翼小说对小资产阶级革命主体的文学想象有着更为复杂暧昧的扬弃过程,需要、也值得更深入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左翼小说 文学想象 小资产阶级革命主体 扬弃
下载PDF
历史主体和革命主体的“恢复”和“重建”——西方马克思主义主体思想的产生
9
作者 魏俊雄 《边疆经济与文化》 2011年第7期164-165,共2页
为了反对第二国际的经济决定论和总结东欧革命失败的原因,早期西方马克思主义者开始着手"恢复"和"重建"无产阶级的历史主体和革命主体地位。他们以总体性辩证法为逻辑起点,通过主客体辩证法和实践哲学恢复无产阶级... 为了反对第二国际的经济决定论和总结东欧革命失败的原因,早期西方马克思主义者开始着手"恢复"和"重建"无产阶级的历史主体和革命主体地位。他们以总体性辩证法为逻辑起点,通过主客体辩证法和实践哲学恢复无产阶级的历史主体地位。以唤醒无产阶级的阶级意识作为无产阶级革命的主要路径,走上了一条"浪漫的反资本主义"的乌托邦革命道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历史主体 革命主体 西方马克思主义主体思想
下载PDF
黑格尔主义的还是马克思主义的?——卢卡奇《历史与阶级意识》中的革命主体思想辨析
10
作者 朱建田 何艳霞 《西华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0年第2期96-103,共8页
卢卡奇《历史与阶级意识》中的革命主体思想具有鲜明的革命旨趣和实践指向。然而在"以黑解卢"的解读模式中,历史被比照为"实体",无产阶级被比照为历史之主-客体,无产阶级阶级意识被比照为"实体即主体"的... 卢卡奇《历史与阶级意识》中的革命主体思想具有鲜明的革命旨趣和实践指向。然而在"以黑解卢"的解读模式中,历史被比照为"实体",无产阶级被比照为历史之主-客体,无产阶级阶级意识被比照为"实体即主体"的意识,从而《历史与阶级意识》关于重建革命主体的全部论说被指陈为一种纯然的思辨表达和一个纯粹的概念神话。解读《历史与阶级意识》的革命主体思想,应以马克思的历史辩证法为方法论指引,把作为历史主体的无产阶级从"绝对理念"的阴影中显明出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卢卡奇 《历史与阶级意识》 革命主体思想 “以黑解卢” 历史辩证法
下载PDF
马克思主体性思想的三重变奏——基于对“实践”与“劳动”概念内在关系的考察
11
作者 白刚 王世强 《宁夏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43-52,共10页
作为马克思主体性思想的核心要素,“实践”与“劳动”之间包含三重逻辑关系,即融合联结、积极扬弃与全面解放。与之相应,马克思的主体性思想呈现为一个“现实主体性—革命主体性—社会主体性”的三位一体结构。在这一结构中,以人的实践... 作为马克思主体性思想的核心要素,“实践”与“劳动”之间包含三重逻辑关系,即融合联结、积极扬弃与全面解放。与之相应,马克思的主体性思想呈现为一个“现实主体性—革命主体性—社会主体性”的三位一体结构。在这一结构中,以人的实践和劳动为核心的现实主体性原则为革命主体性和社会主体性的科学论证奠定了哲学基础;马克思对革命主体性的分析则表明无产阶级必然通过实践从劳动关系中解放自身;在未来的自由人联合体中,社会主体将依托共产主义的建设性实践实现自由劳动的全面解放与升华。马克思的主体性思想既批判地扎根于现实,又超越地朝向未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实践 劳动 现实主体 革命主体 社会主体
下载PDF
略论苏区文艺如何锻造革命主体 被引量:1
12
作者 赵敏 司晨 《南昌工程学院学报》 CAS 2009年第2期43-46,59,共5页
为中国无产阶级革命的成功锻造出合适的革命主体,一直是革命文艺的主要任务。苏区政权将农民确定为革命主体的主要造就对象,充分运用文艺的审美和快感力量,在广大苏区农民群众中开展各种政治宣传、思想灌输和文化教育等活动,加强农民的... 为中国无产阶级革命的成功锻造出合适的革命主体,一直是革命文艺的主要任务。苏区政权将农民确定为革命主体的主要造就对象,充分运用文艺的审美和快感力量,在广大苏区农民群众中开展各种政治宣传、思想灌输和文化教育等活动,加强农民的阶级意识和提高农民的阶级觉悟,这为苏区革命斗争的开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苏区文艺 革命主体 锻造 快感
下载PDF
革命主体与阶级意识:《共产党宣言》的有关思想及其当代意义 被引量:2
13
作者 谢成宇 孙来斌 《江汉论坛》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期61-65,共5页
工人阶级是社会主义革命的主体力量,这是《共产党宣言》中的一个基本观点。有西方学者面对当代资本主义在分配关系和阶级结构的变化,提出要重新寻找主体。这种观点正确注意到当代西方社会工人阶级的阶级意识淡化趋向,但试图在工人阶级... 工人阶级是社会主义革命的主体力量,这是《共产党宣言》中的一个基本观点。有西方学者面对当代资本主义在分配关系和阶级结构的变化,提出要重新寻找主体。这种观点正确注意到当代西方社会工人阶级的阶级意识淡化趋向,但试图在工人阶级以外去寻找社会主义革命主体的做法是行不通的。目前的国际经济危机表明,西方社会的根本性变革仍然要依靠工人阶级,但要实现这一点,首先必须唤醒和增强他们的阶级意识和革命意识,这需要西方各国工人阶级政党长期而艰苦的努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克思 工人阶级 阶级意识 当代资本主义 革命主体
下载PDF
谁是今日之革命主体? 被引量:1
14
作者 卡利尼科斯 鲁绍臣 《当代国外马克思主义评论》 CSSCI 2013年第1期399-414,428,共17页
本文通过对朗西埃、拉克劳、内格里等人政治主体思想的评析梳理,认为工人阶级并不仅仅是一个社会学范畴,同时还是现代社会政治转型的革命性能动者,最终将打开共产主义之门,实现自由、平等、友善的社会理想。
关键词 工人阶级 革命主体 渐进论 后马克思主义
下载PDF
评马尔库塞的新革命主体思想 被引量:1
15
作者 饶美泉 《传承》 2010年第3期90-91,共2页
马尔库塞在生物学的基础上提出了一种新的革命理论——"本能革命理论",马尔库塞在寻求革命主体的过程中经历了无产阶级—新左派—艺术家这一过程,但都以失败告终。本文就在阐述马尔库塞的革命主体概念变化的基础上,探讨他这... 马尔库塞在生物学的基础上提出了一种新的革命理论——"本能革命理论",马尔库塞在寻求革命主体的过程中经历了无产阶级—新左派—艺术家这一过程,但都以失败告终。本文就在阐述马尔库塞的革命主体概念变化的基础上,探讨他这一思想产生的原因,找出其存在的局限性以及价值所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尔库塞 革命主体 原因 价值
下载PDF
《资本论》中政治哲学的革命主体研究
16
作者 李朝伟 邓力 冯璐 《西部学刊》 2015年第6期77-80,共4页
《资本论》作为马克思的代表作,具有丰富的政治哲学思想。西方学者对于《资本论》的曲解,丢掉了革命的主体,导致所谓马克思理论过时的错误结论。文章从《资本论》及其手稿出发,围绕马克思所谈论的革命主体即无产阶级在社会发展中的劳动... 《资本论》作为马克思的代表作,具有丰富的政治哲学思想。西方学者对于《资本论》的曲解,丢掉了革命的主体,导致所谓马克思理论过时的错误结论。文章从《资本论》及其手稿出发,围绕马克思所谈论的革命主体即无产阶级在社会发展中的劳动主体地位,自由平等正义等概念所体现的阶级性,以及革命主体的历史性和社会性等三方面,说明《资本论》的批判方法在今天仍然适用,资本主义的矛盾仍然存在,两大价值理论仍然科学,无产阶级仍然是当代生产关系革命的主体,共产主义社会仍然是人类解放的最终价值旨归,马克思的理论并没有过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资本论 革命主体 无产阶级
下载PDF
马尔库塞革命主体思想探析
17
作者 张胜男 《太原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7年第3期68-73,共6页
作为西方马克思主义最为激进的代表人物之一,马尔库塞在分析发达资本主义工业社会背景下的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的新变化中,否认了无产阶级的社会革命主体地位,认为革命主体已然走向消亡,继而开始了寻找新的社会革命主体之路。从第三世界... 作为西方马克思主义最为激进的代表人物之一,马尔库塞在分析发达资本主义工业社会背景下的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的新变化中,否认了无产阶级的社会革命主体地位,认为革命主体已然走向消亡,继而开始了寻找新的社会革命主体之路。从第三世界被压迫人民到新左派等都曾受到过马尔库塞的关注,最终却都被否定。这种飘忽不定的革命主体思想其实与他的否定性思维及乌托邦情怀有着内在关系,可以说,寻找社会革命主体的过程其实是马尔库塞贯彻其否定性思维、走向乌托邦社会革命的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革命主体 无产阶级 否定性思维 乌托邦思想
下载PDF
简析马尔库塞的革命主体与美学困境
18
作者 陈辰 《重庆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12年第1期35-38,共4页
马尔库塞一直致力于解决革命主体问题。在解决"发达工业社会能够遏制质变"与资本主义社会"存在着能够打破这种遏制并推翻这一社会的力量和趋势"的矛盾中,他试图用艺术的"审美之维"来解放"单向度的人... 马尔库塞一直致力于解决革命主体问题。在解决"发达工业社会能够遏制质变"与资本主义社会"存在着能够打破这种遏制并推翻这一社会的力量和趋势"的矛盾中,他试图用艺术的"审美之维"来解放"单向度的人",从而重新创造出革命主体。因而,革命主体在马尔库塞的美学理论中扮演了艺术的"接受者"角色。然而,在这一过程中,马尔库塞却陷入了理论困境,只能在对资产阶级高雅艺术的"寻梦"中获得虚假的精神抚慰,用浪漫主义的(同时也是唯心主义的)乌托邦式的思想自由代替行动的自由,将美学变成了单向度社会的精神避难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革命主体 单向度的人 新感性 艺术 审美之维
下载PDF
在身份政治与生命政治之间——马克思“革命主体性”思想的当代效应
19
作者 但昭明 《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 2023年第2期180-189,352,353,共12页
在当代西方激进左翼阵营中,"谁之革命""何以革命"仍然是异议纷呈的关键问题且实质性地左右着马克思主义在西方的发展态势.身份政治作为一种现实的反抗运动,始终无法走出"主体的幻象";相反,生命政治批判在... 在当代西方激进左翼阵营中,"谁之革命""何以革命"仍然是异议纷呈的关键问题且实质性地左右着马克思主义在西方的发展态势.身份政治作为一种现实的反抗运动,始终无法走出"主体的幻象";相反,生命政治批判在"去主体化"的同时,流于一种单纯的解构从而背离了现实的反抗.身份政治与生命政治基于各自的视角对马克思主义作出了单向度的阐发,客观上强化了马克思主义革命图式的双重进路.基于马克思的"革命主体性",二者之间外在的立场分歧可以内在地构成一种解释学循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身份政治 生命政治 马克思 革命主体
下载PDF
马克思革命主体性理论的新阐释——斯塔罗斯塔革命主体性构成性思想探析
20
作者 马小月 王成 《哈尔滨学院学报》 2023年第9期1-4,共4页
吉多·斯塔罗斯塔立足于《1857-1858年经济学手稿》和《资本论》两个文本,探索马克思革命主体性理论的具体构成性,其理论成果主要包括将革命主体性问题归位于政治经济学批判领域,表明革命主体性只能从资本内在规定的展开过程中产生... 吉多·斯塔罗斯塔立足于《1857-1858年经济学手稿》和《资本论》两个文本,探索马克思革命主体性理论的具体构成性,其理论成果主要包括将革命主体性问题归位于政治经济学批判领域,表明革命主体性只能从资本内在规定的展开过程中产生,阐释了资本主义发展的两个基本矛盾,即直接生产劳动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矛盾,不同形式劳动者生产主体性的扩大和退化之间的矛盾。这些探索有力地回应了西方学者对马克思思想的质疑,重新阐释了马克思革命主体性思想,为当代工人阶级解放理论的深入发展开拓了新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吉多·斯塔罗斯塔 革命主体 政治经济学批判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