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三种主养草鱼池塘沉积物-水界面碳通量的研究 被引量:5
1
作者 熊莹槐 王芳 +2 位作者 陈燕 董双林 刘峰 《水产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7期1005-1014,共10页
为了探讨环境因子和底栖配养生物对碳通量的影响,采用实验室培养方法,测定并比较了不同混养模式下沉积物-水界面各形态碳的通量,监测了8月沉积物-水界面上覆水中各形态碳含量的昼夜变化。3种主养草鱼池塘的养殖模式为草鱼、鲢和鳙混养(... 为了探讨环境因子和底栖配养生物对碳通量的影响,采用实验室培养方法,测定并比较了不同混养模式下沉积物-水界面各形态碳的通量,监测了8月沉积物-水界面上覆水中各形态碳含量的昼夜变化。3种主养草鱼池塘的养殖模式为草鱼、鲢和鳙混养(GSB),草鱼、鲢、鳙和凡纳滨对虾混养(GSBL),草鱼、鲢、鳙和鲤混养(GSBC)。主要实验结果如下:(1)在养殖周期内,3种混养模式沉积物-水界面可溶性无机碳(DIC)通量范围为0.65~16.90 mg/(m^2·d),可溶性有机碳(DOC)通量范围为0.16~13.49 mg/(m^2·d),颗粒性有机碳(POC)通量范围为-2.29~3.32 mg/(m^2·d);GSB和GSBC模式各形态碳通量均以8月最高,GSBL模式则以7月最高。(2)在养殖周期内,3种混养模式沉积物对DIC和DOC均表现为释放,而对POC在4-6月以吸收为主,其余时间表现为释放。(3)在养殖的中后期,3种混养模式的DIC、DOC和POC通量存在一定差异。其中,GSBL和GSBC模式中各形态碳通量值显著高于GSB模式(P〈0.05)。(4)8月上覆水中DIC和DOC的含量在4:00达到最大值,POC含量则表现为GSBL模式在4:00达到最大值,12:00达到最小值,而GSBC模式在4:00达到最小值,12:00达到最大值。(5)各形态碳通量的变化与上覆水中的DO、p H呈显著负相关关系,而与水温呈显著正相关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主养草鱼池塘 沉积物-水界面 碳通量 上覆水 DO pH 水温
下载PDF
草鱼不同混养模式的上覆水、间隙水及沉积物中各形态碳的分布特 被引量:1
2
作者 熊莹槐 王芳 +2 位作者 陈燕 董双林 刘峰 《中国海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3期22-30,共9页
设定3种草鱼(Ctenopharyngodon idellus)混养模式:草鱼、鲢和鳙混养(GSB),草鱼、鲢、鳙和凡纳滨对虾混养(GSBL),草鱼、鲢、鳙和鲤混养(GSBC)。于2013年4—9月采集不同混养池塘的上覆水和底泥样品,分析上覆水、表层间隙水及沉... 设定3种草鱼(Ctenopharyngodon idellus)混养模式:草鱼、鲢和鳙混养(GSB),草鱼、鲢、鳙和凡纳滨对虾混养(GSBL),草鱼、鲢、鳙和鲤混养(GSBC)。于2013年4—9月采集不同混养池塘的上覆水和底泥样品,分析上覆水、表层间隙水及沉积物中各形态碳的含量及相关关系。研究显示:(1)不同混养池塘表层间隙水中DOC和DIC含量显著高于上覆水(P〈0.05),DOC和DIC含量在GSB、GSBC组中于8月出现最大值,而在GSBL组中于7月出现最大值;上覆水DOC和DIC含量在不同模式中的变化规律与表层间隙水基本一致。(2)上覆水和表层间隙水中DOC含量整体均表现为GSBC〉GSBL〉GSB,DIC含量整体均表现为GSBC〉GSB〉GSBL,各组间的DOC和DIC含量在8月的差异显著(P〈0.05);表层沉积物TOC和TIC含量则整体均表现为GSB〉GSBL〉GSBC,在8、9月各组间TOC差异显著(P〈0.05),而6、7月GSB组的TIC显著高于其它2组(P〈0.05)。(3)间隙水DOC、DIC和沉积物TOC、TIC垂直分布规律与养殖模式关系密切:总体而言,GSB、GSBL组仅在0~2cm变化明显;GSBC组在0~2和2~4cm均有明显变化,且2层含量在养殖中后期较接近。(4)上覆水DOC和DIC含量之间呈极显著正相关关系(P〈0.01);上覆水DOC与表层间隙水DOC呈极显著正相关关系(P〈0.01),与表层沉积物TOC也呈正相关关系,但相关性不显著;上覆水DIC与表层间隙水DIC呈显著正相关关系(P〈0.01),而与表层沉积物TIC呈显著负相关关系(P〈0.01)。间隙水及底泥中各形态碳含量的垂直分布特征主要受生物扰动作用的影响,其次是扩散作用。GSBC模式中间隙水及底泥中各形态碳含量受生物扰动作用影响最明显,GSBL模式次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主养草鱼池塘 上覆水 间隙水 沉积物 DOC DIC TOC TIC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