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五没食子酰葡萄糖靶向补体分子C1qa修复糖尿病小鼠主动脉内皮损伤的机制研究
1
作者 张安坤 李自成 +1 位作者 陈佳妮 何冬旭 《食品与发酵工业》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7期66-74,共9页
糖尿病常伴随血管内皮损伤,显著加速血管病理进程,但其分子机制尚未阐明。已有报道证实,特殊的补体分子在血管损伤中扮演重要角色。该实验室既往研究发现,补体分子C1qa(Component 1,q Subcomponent,A chain)在糖尿病小鼠主动脉内皮层高... 糖尿病常伴随血管内皮损伤,显著加速血管病理进程,但其分子机制尚未阐明。已有报道证实,特殊的补体分子在血管损伤中扮演重要角色。该实验室既往研究发现,补体分子C1qa(Component 1,q Subcomponent,A chain)在糖尿病小鼠主动脉内皮层高表达,并且表达量随着心血管疾病的发展而增多。因此,该研究利用链脲佐菌素(streptozocin,STZ)诱导糖尿病小鼠模型,并研究了C1qa分子的食源性抑制剂,即五没食子酰葡萄糖(1,2,3,4,6-O-pentagalloylglucose,PGG)对糖尿病血管内皮的修复作用。结果表明,外源C1qa刺激会显著增加血管内皮的活性氧(reactive oxygen species,ROS)水平,同时降低主动脉内皮依赖性舒张功能。相似地,糖尿病模型中,血管内皮C1qa的高含量伴随着ROS的过量合成,主动脉血管段的内皮依赖性舒张显著降低。而PGG灌胃3周后,糖尿病小鼠血糖下降至15.36 mmol/L,主动脉内皮C1qa表达量显著降低,ROS生成量减少了52.41%,血管内皮舒张率由47.06%升到68.41%。同时,NADPH氧化酶(NOX_(2)/NOX_(4))通路表达下调,提示ROS生成的关键通路被抑制,血管内皮氧化应激损伤显著减轻。因此,活性分子PGG靶向抑制C1qa,有利于修复糖尿病小鼠主动脉内皮损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五没食子酰葡萄糖 C1qa 主动脉内皮损伤 活性氧 NADPH 内皮依赖性舒张
下载PDF
氨基胍缓解糖尿病大鼠主动脉内皮损伤 被引量:2
2
作者 李彬 齐锦生 +2 位作者 刘朝巍 栗彦宁 牛涛 《基础医学与临床》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4期391-393,共3页
关键词 主动脉内皮损伤 糖尿病大鼠 氨基胍 诱导性一氧化氮合酶 糖尿病大血管病变 缓解 动脉粥样硬化 血管内皮损
下载PDF
氯沙坦对大鼠主动脉内皮损伤后内膜厚度影响
3
作者 李永红 董果雄 +2 位作者 郭明磊 张社华 李琰 《青岛大学医学院学报》 CAS 2000年第4期271-273,共3页
1目的 观察球囊损伤大鼠主动脉内皮后内膜增厚的过程及氯沙坦对其影响。 2方法 建立大鼠主动脉内皮剥脱模型 ,并将其随机分为对照组、手术组和氯沙坦治疗组 ,分别于术后第 3,7,14和 2 8天取主动脉组织 ,经苏木精 -伊红染色及图像分析... 1目的 观察球囊损伤大鼠主动脉内皮后内膜增厚的过程及氯沙坦对其影响。 2方法 建立大鼠主动脉内皮剥脱模型 ,并将其随机分为对照组、手术组和氯沙坦治疗组 ,分别于术后第 3,7,14和 2 8天取主动脉组织 ,经苏木精 -伊红染色及图像分析仪观察内膜增厚的情况及氯沙坦对其影响。 3结果 主动脉内皮剥脱后第 3天已有血管平滑肌细胞 (VSMC)的移行、增殖 ,损伤后第 7天内膜已开始增厚 ,损伤后第 14天 VSMC的增殖更为明显 ,损伤后第 2 8天 VSMC的增殖明显减弱 ,细胞外基质增加 ,内膜继续增厚。使用氯沙坦后 VSMC的移行、增殖及内膜增厚明显减轻。 4结论 氯沙坦能抑制血管内皮损伤后 VSMC的移行、增殖 ,减轻内膜增厚的程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鼠 主动脉内皮损伤 PTCA 氯沙坦 内膜厚度
下载PDF
维生素C拮抗脂蛋白对兔胸主动脉内皮损伤的保护作用
4
作者 刁建欣 韩艺 +3 位作者 黄艳 许逸 季勇 Albert Ferro 《中国临床康复》 CSCD 2004年第9期1667-1669,共3页
目的:探讨非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Non-insulin dependent diabetes mellicus,NIDDM)血管并发症的发生枧制及维生素C的保护作用。 方法:观察兔胸主动脉环对乙酰胆碱,钙离子载体A23187的舒张反应,观察NIDDM患者的低密度脂蛋白(low density ... 目的:探讨非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Non-insulin dependent diabetes mellicus,NIDDM)血管并发症的发生枧制及维生素C的保护作用。 方法:观察兔胸主动脉环对乙酰胆碱,钙离子载体A23187的舒张反应,观察NIDDM患者的低密度脂蛋白(low density lipoprotein,LDL)对兔胸主动脉环内皮的损伤作用及维生素C的干预效应。 结果:糖尿病患者LDL浓度依赖性地抑制动脉环对乙酰胆碱及A23187的舒张;维生素C能明显拮抗LDL的损伤作用,但并不能完全逆转;以超氧化物歧化酶(SOD)作为保护药对照,4.17 mkat/L的含量能够显著抑制LDL对内皮的损伤。 结论:糖尿病患者LDL可能通过影响钙内流而抑制一氧化氮合酶 (NOS)活性,并使一氧化氮被氧负离子(O^-)结合增多降低一氧化氮含量,抑制内皮源性舒张;维生素C的抗氧化作用具有内皮保护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维生素C 脂蛋白 主动脉内皮损伤 保护作用 非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 并发症
下载PDF
雷米普利对高胆固醇血症大鼠早期动脉粥样硬化的抑制作用 被引量:4
5
作者 白智峰 成蓓 李大强 《江苏医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4期294-296,共3页
目的探讨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RAS)致早期动脉粥样硬化(AS)的机制。方法30只雄性SD大鼠分为正常对照(NC)组、高血脂(HL)组、雷米普利(Ram)组,每组10只。饲养10周后比色法测血清一氧化氮(NO)、丙二醛(MDA)水平及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力,... 目的探讨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RAS)致早期动脉粥样硬化(AS)的机制。方法30只雄性SD大鼠分为正常对照(NC)组、高血脂(HL)组、雷米普利(Ram)组,每组10只。饲养10周后比色法测血清一氧化氮(NO)、丙二醛(MDA)水平及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力,酶法测血胆固醇浓度;用免疫组化法检测主动脉血管壁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和核转录因子(NFκB)及细胞间粘附分子1(ICAM 1)表达水平,HE染色高倍视野下计数浸润于内膜的单核细胞数。结果Ram组血清NO浓度和SOD活力显著高于HL组(P<0 01),而MDA水平低于HL组(P<0 01),NFκB活化、ICAM 1表达水平、血管壁PCNA阳性细胞数和浸润的单核细胞数明显低于HL组(P<0 01),但血胆固醇浓度3组间无差异。Ram组主动脉内皮损伤明显轻于HL组。结论雷米普利能缓解自由基损伤,抑制高胆固醇血症大鼠ICAM 1表达和单核细胞浸润,防止早期AS形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胆固醇血症 早期动脉粥样硬化 雷米普利 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 抑制作用 超氧化物歧化酶(SOD) ICAM-1表达 动脉粥样硬化(AS) 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 血清一氧化氮(NO) 丙二醛(MDA) 细胞间粘附分子 免疫组化法检测 主动脉内皮损伤
下载PDF
兔血管内膜增生过程中核因子κB活性与氯沙坦的影响(英文)
6
作者 刘颖 李建军 +4 位作者 李庚山 张玉平 王晶 夏泠 徐红新 《中国临床康复》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5期202-204,F003,共4页
背景:核因子κB可参与细胞增殖反应,其复杂的机制需深入研究。目的:研究氯沙坦对血管内膜增生及核因子κB活性的影响。设计:以实验动物为研究对象,完全随机分组设计,探索性实验研究。单位:一所大学医院心内科。对象:本实验于2001-11/200... 背景:核因子κB可参与细胞增殖反应,其复杂的机制需深入研究。目的:研究氯沙坦对血管内膜增生及核因子κB活性的影响。设计:以实验动物为研究对象,完全随机分组设计,探索性实验研究。单位:一所大学医院心内科。对象:本实验于2001-11/2002-06在武汉大学人民医院实验室及实验动物中心完成。实验选用雄性日本大耳白兔24只,随机取8只作为正常组,始终饲以普通饲料;另外16只造成腹主动脉内皮损伤并以高脂饮食饲养8周后再随机分为对照组、氯沙坦组,每组8只。方法:术后氯沙坦组给予氯沙坦10mg/(kg·d)口服,对照组喂生理盐水。4周后取腹主动脉行组织形态学观察及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分析核因子κB、α-平滑肌肌动蛋白、巨噬细胞、细胞间黏附分子1。主要观察指标:3组动物经不同干预措施后血管内膜厚度、内膜面积、内膜核因子κB,细胞间黏附分子1的表达和平滑肌细胞、巨噬细胞数量比较。结果:对照组兔血管氯沙坦组血管内膜厚度、内膜厚度/中膜厚度、内膜面积、内膜面积/中膜面积明显大于正常组(P<0.01)。氯沙坦组兔血管内膜厚度、内膜厚度/中膜厚度、内膜面积、内膜面积/中膜面积(0.42±0.08)mm,0.43±0.10,(3.18±0.83)mm2,0.54±0.11均明显小于对照组(1.35±0.35)mm,0.67±0.15,(5.30±1.71)mm2,0.77±0.14(P均<0.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核因子ΚB活性 血管内膜增生 氯沙坦 细胞间黏附分子1 α-平滑肌肌动蛋白 血管紧张素Ⅱ受体 主动脉内皮损伤 组织形态学观察 内膜厚度 内膜面积 细胞增殖反应 实验动物中心 日本大耳白兔 免疫组织化学 巨噬细胞 新生内膜形成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