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单泵双/三管及单/双侧选择性脑灌注在全主动脉弓替换术中的应用 被引量:22
1
作者 杨九光 王立伟 +4 位作者 龙村 黄宇光 孙立忠 田良鑫 吕小东 《中国体外循环杂志》 2006年第1期1-4,共4页
目的评价Debakey I型主动脉夹层行全主动脉弓替换术中采用单泵双/三管体外循环方法的临床预后;比较术中应用单侧顺行选择性脑灌注(ASCP)和双侧ASCP的脑保护效果。方法16例全主动脉弓替换术患者随机分为单侧或双侧顺行选择性脑灌注组,每... 目的评价Debakey I型主动脉夹层行全主动脉弓替换术中采用单泵双/三管体外循环方法的临床预后;比较术中应用单侧顺行选择性脑灌注(ASCP)和双侧ASCP的脑保护效果。方法16例全主动脉弓替换术患者随机分为单侧或双侧顺行选择性脑灌注组,每组各8例。术中采用单泵双管或单泵三管体外循环方法进行灌注。两组均行术前术后神经系统物理检查、颅脑计算机体层摄影(CT)。术中严密观察患者面色、结膜,经颈内静脉球采血样行血气分析。结果两组各有1例出现短暂性神经功能异常,未发现脑奢侈灌注的表现,两组间各阶段颈静脉血氧分压、颈静脉血氧饱和度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①Debakey I型主动脉夹层全弓替换术中目前采用的单泵双/三管体外循环方法操作简便、切实可行,临床预后满意;②在基底动脉环完整,存在有效侧支循环条件下,单侧ASCP及双侧ASCP均能取得良好的脑保护效果,推荐使用较为简便的单侧ASCP;而当基底动脉环不完整,且无有效侧支循环的情况下,则推荐使用双侧ASCP。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体外循环 主动脉弓替换术 脑保护 选择性脑灌注
下载PDF
主动脉弓替换术后重症监护室时间延长的危险因素 被引量:4
2
作者 雷迁 陈雷 +3 位作者 方能新 孙立忠 常谦 李立环 《中国医学科学院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3期349-353,共5页
目的研究主动脉弓替换术后重症监护室(ICU)时间延长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05年1月~2006年12月行深低温停循环并顺行选择性脑灌注下主动脉弓替换术(除外一期次全或全主动脉弓替换术)的患者173例。ICU时间延长定义为术后ICU时间... 目的研究主动脉弓替换术后重症监护室(ICU)时间延长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05年1月~2006年12月行深低温停循环并顺行选择性脑灌注下主动脉弓替换术(除外一期次全或全主动脉弓替换术)的患者173例。ICU时间延长定义为术后ICU时间≥5d。采用单因素比较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围手术期变量与术后ICU时间延长的关系。结果患者平均年龄(45.4±10.6)岁,男性患者占76.3%。38例(22.0%)患者术后ICU时间延长。术后脑卒中和急性肾功能衰竭(定义为术后需要透析治疗)的发生率分别为6.4%和4.6%,住院死亡率为2.9%。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体重指数、术前血清肌酐水平、急诊手术、是否行同期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体外循环时间、心肌阻断时间、是否发生术后脑卒中和急性肾功能衰竭与ICU时间延长相关。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急诊手术、体外循环时间>180min、术后脑卒中和急性肾功能衰竭是ICU时间延长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主动脉弓替换术后ICU时间延长的发生率较高,临床上可根据危险因素预测主动脉弓替换术后ICU时间延长,加强围手术期脑保护和肾功能保护可能有助于缩短术后ICU时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重症监护室 深低温停循环 主动脉弓替换术 危险因素
下载PDF
主动脉夹层主动脉弓替换术后肾功能损伤分析 被引量:4
3
作者 伍育旗 李玉斌 +4 位作者 王清丽 余旻 张立伟 杨晓玲 俞彬 《中国心血管病研究》 CAS 2015年第10期904-908,共5页
目的 分析体外循环下主动脉弓替换术患者肾功能损害的原因及治疗方法.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8年1月至2014年7月宜昌市第一人民医院22例体外循环下主动脉弓替换术的临床资料,其中男性17例、女性5例,年龄(49.53±9.64)岁.结果 术后血... 目的 分析体外循环下主动脉弓替换术患者肾功能损害的原因及治疗方法.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8年1月至2014年7月宜昌市第一人民医院22例体外循环下主动脉弓替换术的临床资料,其中男性17例、女性5例,年龄(49.53±9.64)岁.结果 术后血肌酐与术前相比有所增高,总体平均值之间的差别具有统计学意义[(174.00±111.61)μmol/L比(87.90±43.44)μmol/L,t=4.137,p=0.000],提为手术加重肾功能损害.体外循环时间≥180 min与体外循环术时间<180 min相比,肾功能损害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3.884,P=0.035),提示术中长时间体外循环加重肾功能损害.术后肾功能损害与术后无肾功能损害患者相比较,术前肾功能损害是术后肾功能损害的危险因素(χ^2=7.246,P=0.011).血液净化后血肌酐与血液净化前血肌酐相比有所降低,总体平均值间差别具有统计学意义[(84.00±113.62) μmol/L比(174.00±11 1.00)μmol/L,t=6.335,P=0.000].结论 主动脉夹层主动脉弓替换术后肾功能损伤与体外循环时间过长及术前肾功能损害有关.肾功能损伤患者在重症监护室进行血液净化治疗,疗效满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重症监护室 深低温循环 主动脉弓替换术 肾功能损伤
下载PDF
改良pH稳态血气管理+单/双侧选择性脑灌注在全主动脉弓替换术中的应用 被引量:6
4
作者 杨九光 龙村 +4 位作者 黄宇光 田良鑫 孙桂民 赵举 孙立忠 《中国体外循环杂志》 2005年第2期66-69,102,共5页
目的观察深低温时动脉二氧化碳分压(PaCO2)与颈静脉球氧分压(PjvO2)的相关性,评价DebakeyI型主动脉夹层行全主动脉弓替换术中采用改良pH+α稳态血气管理体外循环方法的临床预后。方法16例全主动脉弓替换术病人随机分为单侧或双侧顺行选... 目的观察深低温时动脉二氧化碳分压(PaCO2)与颈静脉球氧分压(PjvO2)的相关性,评价DebakeyI型主动脉夹层行全主动脉弓替换术中采用改良pH+α稳态血气管理体外循环方法的临床预后。方法16例全主动脉弓替换术病人随机分为单侧或双侧顺行选择性脑灌注组,每组各8例。术中采用改良pH+α稳态血气管理,经氧合器及颈静脉球取血进行血气分析。所有病人均行术前术后认知功能测验等神经精神检查。结果深低温时,PaCO2与PjvO2呈正相关;两组各有1例出现短暂性神经功能异常,两组间认知功能变化无显著性差异。结论1.深低温时,PaCO2与PjvO2呈正相关;2.DebakeyI型主动脉夹层全弓替换术中目前采用的改良pH+α稳态体外循环方法切实可行,临床预后满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体外循环 pH稳态 顺行选择性脑灌注 主动脉弓替换术 脑保护 认知功能测验
下载PDF
主动脉弓替换术中体外循环配合的体会(附15例)
5
作者 吴育 秦建华 马庆军 《新疆医学》 2007年第4期112-113,共2页
DeBKeyl型主动脉夹层瘤在临床上虽属少见,但其发病急骤,病情凶险,手术操作难度大,围术期死亡率高。我院自2004年6月~2006年7月实施该类手术15例。现将体外循环、手术方法及多脏器保护措施总结如下。
关键词 体外循环 主动脉弓替换术 主动脉夹层瘤 期死亡率 方法 操作难度 脏器保护
下载PDF
体外循环下主动脉弓替换术患者肾功能损害的原因分析
6
作者 卯甜甜 申红亚 赵根尚 《实用中西医结合临床》 2019年第1期87-88,共2页
目的:探讨体外循环下主动脉弓替换术患者肾功能损害的原因。方法:选取2016年6月~2018年6月于我院行体外循环下主动脉弓替换术70例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术后是否存在肾功能损害分为研究组(出现肾功能损害)与对照组(未出现肾功能损害)各3... 目的:探讨体外循环下主动脉弓替换术患者肾功能损害的原因。方法:选取2016年6月~2018年6月于我院行体外循环下主动脉弓替换术70例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术后是否存在肾功能损害分为研究组(出现肾功能损害)与对照组(未出现肾功能损害)各35例。比较两组患者各项临床指标,并通过Logistic回归分析找出肾功能损害发生的危险因素。结果:性别、年龄、机械通气时间、术后ICU停留时间、总血浆输入量以及术前合并腹主动脉撕裂、体外循环时间≥180 min和肾功能损伤相关(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性别、年龄、术前合并腹主动脉撕裂、体外循环时间≥180 min以及总血浆输入量是影响肾功能损害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性别、年龄、术前合并腹主动脉撕裂、体外循环时间≥180 min以及总血浆输入量均为体外循环下主动脉弓替换术患者肾功能损害的危险因素,需引起临床高度关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肾功能损害 主动脉夹层 体外循环下主动脉弓替换术 危险因素
下载PDF
脑保护技术在全主动脉弓替换手术中的应用及脑保护效果评价 被引量:1
7
作者 张曙东 柳克祥 +4 位作者 孙卫红 王天策 许日昊 朱志成 杨桂林 《吉林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6期1147-1150,共4页
目的:探讨全主动脉弓人工血管替换手术中脑保护方法的应用,并对其临床效果进行评价。方法:采用深低温停循环(DHCA)、双侧选择性顺行脑灌注技术(SACP)、血液超滤技术和药物辅助保护技术,为16例DeBakeyⅠ型主动脉夹层及2例弓部动脉瘤患者... 目的:探讨全主动脉弓人工血管替换手术中脑保护方法的应用,并对其临床效果进行评价。方法:采用深低温停循环(DHCA)、双侧选择性顺行脑灌注技术(SACP)、血液超滤技术和药物辅助保护技术,为16例DeBakeyⅠ型主动脉夹层及2例弓部动脉瘤患者施行全主动脉弓四分支人工血管替换术。通过观察术后患者双侧瞳孔大小、对光反射情况,球结膜有无水肿及水肿程度,术后清醒时间及清醒程度,清醒后有无神经功能异常,有无躁动及四肢活动情况,初步判断患者有无脑缺血、缺氧表现,有无脑水肿及脑水肿程度,有无脑梗塞和脑出血情况发生,如果怀疑有上述情况发生,可以进一步通过头部CT检查加以证实,从而对患者术中脑保护效果作出综合判定及评价。结果:18例患者手术顺利,14例患者术后早期完全清醒,未出现脑缺血、缺氧、脑水肿、脑梗塞和脑出血引起的短暂或永久性神经功能障碍,无呼吸功能及肾功能不全等并发症,治愈出院;死亡4例。本组患者体外循环时间106~371(253.9±65.3)min,升主动脉阻断时间41~299(186.7±53.8)min,DHCA时间22~136(68.0±24.1)min,DHCA时最低鼻咽温度11.6~22.2(16.1±3.1)℃,DHCA时双侧顺行选择性脑灌注流量控制在在5~10mL·kg-1·min-1,经右侧桡动脉监测脑灌注压力,一般在40~60mmHg,超滤液量1000~7200(4078.0±1350.7)mL,血液红细胞压积达到25%以上。结论:深低温是停循环时脑保护方法之一,但受时间限制;双侧顺行选择性脑灌注延长了停循环安全时限,避免了大脑Willis环不完整缺陷,使双侧脑供血更均匀;药物保护技术和超滤技术的应用使脑保护效果更加完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深低温 脑保护 选择性脑灌注 主动脉弓替换术
下载PDF
双侧深低温停循环顺行性脑灌注对主动脉弓替换术患者脑损伤的影响 被引量:1
8
作者 高致炳 韩冬 杨侃 《卒中与神经疾病》 2021年第5期521-524,532,共5页
目的探讨双侧深低温停循环(Deep hypothermia and circulatory arrest, DHCA)+顺行性脑灌注(Anterograde cerebral perfusion, ACP)对主动脉弓替换术患者脑损伤的影响。方法选择2018年1月-2020年1月本院实施主动脉弓替换术的DebakeyⅠ... 目的探讨双侧深低温停循环(Deep hypothermia and circulatory arrest, DHCA)+顺行性脑灌注(Anterograde cerebral perfusion, ACP)对主动脉弓替换术患者脑损伤的影响。方法选择2018年1月-2020年1月本院实施主动脉弓替换术的DebakeyⅠ型主动脉夹层患者96例,根据不同的脑保护技术将患者分为单侧ACP组和双侧ACP组,各48例;2组均进行DHCA,单侧ACP组经右侧腋动脉进行单侧ACP,双侧ACP组经右侧腋动脉和左颈总动脉进行双侧ACP。结果全部患者痊愈出院,出院前CT复查显示主动脉弓和升主动脉的人工血管血流畅通,无人工血管扭曲和造影剂渗漏等状况。双侧ACP组术后短暂性脑损伤发生率为2.08%(1/48),明显低于单侧ACP组的16.67%(8/48)(P<0.05)。双侧ACP组术后苏醒时间为(13.18±3.42)h,明显短于单侧ACP组的(16.98±4.18)h(P<0.05)。体外循环开始后2组血清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euron-specific enolase, NSE)、中枢神经特异性蛋白100-β亚型(Specific protein 100-β,S100-β)水平均逐渐升高,且在体外循环结束时达到峰值,随后开始降低;脑灌注5min后双侧ACP组血清NSE,S-100β水平明显低于单侧ACP组(P<0.05)。结论双侧深低温停循环顺行性脑灌注对主动脉弓替换术患者脑损伤的影响程度更小,其机制可能是通过降低血清NSE,S-100β水平,进而有效保护脑组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深低温停循环 顺行性脑灌注 主动脉弓替换术 脑损伤
原文传递
单侧和双侧脑灌注应用于头臂动脉受累的急性A型主动脉夹层手术效果对比 被引量:2
9
作者 胡运涛 冯俊波 +4 位作者 王亚朋 李俊涛 彭鹏 张成鑫 葛圣林 《心肺血管病杂志》 CAS 2021年第11期1138-1142,共5页
目的:施行全主动脉弓替换联合支架“象鼻”术(TAR&SET)治疗急性Stanford A型主动脉夹层(aTAAD)需在停循环期间通过灌注一侧或双侧颈动脉维持脑血供与代谢。头臂动脉受累的情况下,双侧颈动脉顺行脑灌注是否比目前通行的经右腋动脉单... 目的:施行全主动脉弓替换联合支架“象鼻”术(TAR&SET)治疗急性Stanford A型主动脉夹层(aTAAD)需在停循环期间通过灌注一侧或双侧颈动脉维持脑血供与代谢。头臂动脉受累的情况下,双侧颈动脉顺行脑灌注是否比目前通行的经右腋动脉单侧顺行脑灌注更有优势尚存争议。我们采用随机对照研究,旨在比较此类患者停循环期间、核心温度28 t双侧脑灌注与24 t单侧脑灌注的手术效果。方法:选取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自2018年1月至2020年9月间,接受急诊TAR&SET术的急性Stanford A型主脉夹层患者。符合条件的62例患者以掷币法随机分入单侧脑灌注(对照组,24 t经右腋动脉单侧脑灌注)和双侧脑灌注组(改良组,28 t,经右腋动脉、左颈总动脉双侧脑灌注)。比较其术前资料、手术情况、并发症及预后。结果:改良组34例,对照组28例。两组性别构成、年龄、合并症等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两组患者住院死亡率(2.9%vs.3.5%,P=0.88)、院外死亡率(零vs.10.7%,P=0.09)、持续性神经功能障碍(零vs.7.1%,P=0.11)无统计学差异。改良组的不良事件发生率低于对照组(9.0%vs.35.7%,P=0.01);改良组缩短了手术时长[(7.6±1.1)vs.(8.6±0.7)h,P<0.01]和体外循环时长[(194.0±24,7)vs.(225.1±32.4)min,P<0.01]。改良组术后发生短暂性神经功能障碍(5.9%vs.28.6%,P<0.05)、辅助通气时间[5.5(10.4,19.0)vs.18.4(7.9,13.5),P<0.01]、ICU停留时间、住院天数及出血事件低于对照组。结论:28 t双侧脑灌注可为头臂动脉受累的aTAAD患者接受急诊TAR&SET术提供安全灌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A型主动脉夹层 主动脉弓替换联合支架“象鼻” 低温停循环 双侧顺行脑灌注 单侧顺行脑灌注
下载PDF
三分支腔内覆膜支架重建主动脉弓部手术治疗Stanford A型主动脉夹层 被引量:1
10
作者 王建宇 戴继民 姜楠 《中华胸心血管外科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6期338-338,337,共2页
传统的全主动脉弓替换术(“ellbloc”技术和“四分支人工血管”技术)是治疗主动脉弓疾病的标准手术方法。随着血管腔内覆膜支架治疗方法在国内外的广泛应用,人们尝试采用血管腔内覆膜支架治疗主动脉弓病变。由于主动脉弓为自然弯曲... 传统的全主动脉弓替换术(“ellbloc”技术和“四分支人工血管”技术)是治疗主动脉弓疾病的标准手术方法。随着血管腔内覆膜支架治疗方法在国内外的广泛应用,人们尝试采用血管腔内覆膜支架治疗主动脉弓病变。由于主动脉弓为自然弯曲的特殊解剖特征,且涉及无名、左颈总和左锁骨下动脉,手术操作复杂,难度大,介入方法术后并发症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管腔内覆膜支架 主动脉弓 治疗 A型主动脉夹层 四分支人工血管 主动脉弓替换术 重建 左锁骨下动脉
原文传递
创伤致主动脉弓部巨大假性动脉瘤1例
11
作者 张晓东 禚怀越 邴学华 《中华胸心血管外科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2期729-730,共2页
49岁男性,活动后憋喘伴声音嘶哑1个月。22个月前曾因外伤致左上肢骨折,行骨折内固定术治疗,未行胸部CT检查。入院后行主动脉CTA示主动脉弓部巨大假性动脉瘤,直径约11 cm×10 cm,明显压迫气管、肺动脉、无名静脉。完善术前准备后在... 49岁男性,活动后憋喘伴声音嘶哑1个月。22个月前曾因外伤致左上肢骨折,行骨折内固定术治疗,未行胸部CT检查。入院后行主动脉CTA示主动脉弓部巨大假性动脉瘤,直径约11 cm×10 cm,明显压迫气管、肺动脉、无名静脉。完善术前准备后在全麻低温体外循环下行全主动脉弓替换术,术后患者症状消失,目前随访中。创伤性主动脉弓部巨大假性动脉瘤极为罕见,行全主动脉弓替换术可获得满意治疗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折内固定 主动脉弓 上肢骨折 巨大假性动脉 声音嘶哑 无名静脉 主动脉弓替换术 低温体外循环
原文传递
单泵双管选择性脑灌注在Debakey Ⅰ型动脉夹层手术中的应用
12
作者 郑晓铸 周嘉莉 +1 位作者 祝鑫海 夏燕飞 《现代实用医学》 2011年第11期1244-1245,共2页
目的探讨单泵双管选择性脑灌注体外循环技术在DebakeyI型动脉夹层手术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采用单泵双管深低温停循环下顺行性选择性脑灌注技术治疗的11例Debakey I型主动脉夹层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11例患者体外循环时间为(15... 目的探讨单泵双管选择性脑灌注体外循环技术在DebakeyI型动脉夹层手术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采用单泵双管深低温停循环下顺行性选择性脑灌注技术治疗的11例Debakey I型主动脉夹层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11例患者体外循环时间为(159±34)min,主动脉阻断时间为(159±34)min,选择性脑灌注时间为(26±12)min。均顺利手术,无一例住院死亡。结论单泵双管体外循环方法用于Debakey I主动脉夹层具有手术操作简便,切实可行,对脑、脊髓及肾脏等有良好保护效果的特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体外循环 主动脉弓替换术 脑保护 选择性脑灌注
下载PDF
再次正中开胸的孙氏手术近中期临床结果
13
作者 刘宁宁 葛翼鹏 +8 位作者 郑军 王晓龙 白涛 里程楠 乔志钰 胡海瓯 刘永民 朱俊明 孙立忠 《中华胸心血管外科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71-76,共6页
目的总结再次正中开胸行孙氏手术(全弓替换+支架象鼻置入术)治疗主动脉疾病的临床资料。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1月1日至2020年12月31日,在北京安贞医院主动脉外科中心接受再次正中开胸的孙氏手术的55例患者资料,其中男41例,女14例;年龄(4... 目的总结再次正中开胸行孙氏手术(全弓替换+支架象鼻置入术)治疗主动脉疾病的临床资料。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1月1日至2020年12月31日,在北京安贞医院主动脉外科中心接受再次正中开胸的孙氏手术的55例患者资料,其中男41例,女14例;年龄(45.4±12.7)岁。首次正中开胸手术的病因包括A型主动脉夹层、主动脉根部或升主动脉瘤、心脏瓣膜手术和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再次手术的指征残余主动脉夹层瘤样扩张,直径超过55 mm、主动脉瘤扩张、新发A型主动脉夹层,吻合口漏及假性动脉瘤。手术均在全麻,正中开胸下完成,顺行性单侧或双侧脑灌注完成支架象鼻置入和弓部替换手术。结果无术中死亡,术后死亡5例(9.1%,5/55),死亡原因为低心排血量综合征2例,呼吸功能衰竭、脑部并发症和消化道出血各1例。除死亡病例外,术后脑部并发症2例(2/50,4%),脊髓损伤(一过性截瘫)5例(5/50,10%);呼吸机辅助14~42 h,中位时间17 h,8例(8/50,16%)超过48 h;肾功能衰竭需要替代治疗2例。完成随访45例(90%),随访(25.9±11.2)个月(10~47个月),期间因脑并发症死亡1例,行全胸腹主动脉替换术4例,行吻合口漏修补术1例。结论再次正中开胸行全主动脉弓替换术+支架象鼻手术(孙氏手术)治疗复杂弓部病变安全有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主动脉疾病 再次正中开胸 主动脉弓替换术 支架象鼻
原文传递
单侧与双侧顺行性脑灌注的前瞻性随机对照研究 被引量:30
14
作者 孙立忠 田良鑫 +3 位作者 程卫平 杨九光 叶赞凯 郑军 《中华胸心血管外科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3期154-156,共3页
目的 比较全主动脉弓替换术中单侧顺行性脑灌注(ASCP)和双侧ASCP的脑保护效果。方法 16例全主动脉弓替换术病人随机分为单侧ASCP组和双侧ASCP组,每组各8例。两组均行术前、术后颅脑计算机体层摄影(CT)、术中均动态监测无名动脉及左颈... 目的 比较全主动脉弓替换术中单侧顺行性脑灌注(ASCP)和双侧ASCP的脑保护效果。方法 16例全主动脉弓替换术病人随机分为单侧ASCP组和双侧ASCP组,每组各8例。两组均行术前、术后颅脑计算机体层摄影(CT)、术中均动态监测无名动脉及左颈总动脉压力,均行颈内静脉球血样血气分析。结果 两组各有1例出现短暂性神经功能异常。在ASCP期间单侧组无名动脉压高于左颈总动脉压(P <0 0 1) ,而双侧组无名动脉压与左颈总动脉压相同。两组间各时间段颈静脉血氧分压、颈静脉血氧饱和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 0 5 )。结论 在基底动脉环完整,存在有效侧支循环条件下,单侧ASCP及双侧ASCP均能取得良好效果。单侧灌注操作较为简便,双侧灌注在ASCP期间两侧灌注压较为均衡,双侧灌注是否增加脑栓塞的危险尚需进一步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单侧顺行性脑灌注 双侧顺行性脑灌注 前瞻性随机实验 对照实验 主动脉弓替换术 脑栓塞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