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孤立性主动脉缩窄误诊1例分析 被引量:1
1
作者 唐红 白文娟 董力 《中国误诊学杂志》 CAS 2007年第3期547-547,共1页
关键词 主动脉缩窄/诊断 误诊
下载PDF
非体外循环主动脉缩窄根治术治疗儿童主动脉缩窄的疗效分析 被引量:2
2
作者 章坚 吴春 +5 位作者 潘征夏 李勇刚 冯川 熊玲 金鑫 冉启仁 《临床小儿外科杂志》 CAS CSCD 2021年第4期370-375,共6页
目的评价儿童左后外侧入路非体外循环主动脉缩窄根治术的治疗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重庆医科大学附属儿童医院2010年2月至2019年8月收治的经左后外侧入路非体外循环下行主动脉缩窄根治术的69例患者临床资料,其中男童38例,女童31例,年龄10... 目的评价儿童左后外侧入路非体外循环主动脉缩窄根治术的治疗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重庆医科大学附属儿童医院2010年2月至2019年8月收治的经左后外侧入路非体外循环下行主动脉缩窄根治术的69例患者临床资料,其中男童38例,女童31例,年龄10.4(4.4,53.2)个月,体重8.0(5.0,14.5)kg。根据手术时年龄将患者分为低龄组(≤1岁)和高龄组(1~18岁)。手术均采用左后外侧入路非体外循环下进行,分析患者术前、手术时及术后临床资料,随访其中远期疗效。结果全组术后无一例死亡病例。36例(52%)采用端端吻合术,28例(41%)采用扩大端端或端侧吻合术,2例(3%)采用自体心包扩大补片,2例(3%)采用Gore-Tex人工补片扩大成形,1例(1%)采用左锁骨下动脉翻转术。平均手术时间(141.3±37.3)min,平均主动脉阻断时间(25.6±8.6)min,术后ICU平均停留时间(6.2±4.6)d,术后机械通气时间的中位数和四分位间距为16.0(6.0,37.5)h,术后胸腔平均引流时间(5.4±3.9)d。出院前复查心脏彩超测得主动脉吻合口处压差为(27.9±12.0)mmHg,低于术前主动脉缩窄处压差[(60.9±20.5)mmHg]。与低龄组相比,高龄组患者手术时间、主动脉阻断时间、术后胸腔引流时间较长(P<0.05),术后ICU停留时间、术后呼吸机辅助通气时间较短(P<0.05)。全组患者随访期间无死亡病例,其中59例平均随访(49.9±31.8)个月,末次随访吻合口收缩期压差为(21.4±10.0)mmHg,2例行球囊扩张术,再干预率为3.4%。结论左后外侧开胸非体外循环下主动脉缩窄的手术治疗,特别是对无需处理其他复杂心内畸形的患者而言安全且治疗效果好,具有较理想的中远期随访结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主动脉缩窄/诊断 主动脉窄/治疗 外科手术 儿童
下载PDF
围术期血红蛋白与凝血酶原时间监测在老年主动脉瓣狭窄患者瓣膜手术后消化道出血风险评估的临床价值 被引量:2
3
作者 王晓俊 陶悦 《医学临床研究》 CAS 2019年第6期1125-1127,共3页
【目的】探讨围术期血红蛋白(Hb)与凝血酶原时间(PT)监测评估在老年主动脉瓣狭窄患者主动脉瓣置换术后发生消化道出血风险的临床价值。【方法】选取2016年5月至2017年9月本院收治的76例行主动脉瓣置换术治疗的主动脉瓣狭窄患者临床资料... 【目的】探讨围术期血红蛋白(Hb)与凝血酶原时间(PT)监测评估在老年主动脉瓣狭窄患者主动脉瓣置换术后发生消化道出血风险的临床价值。【方法】选取2016年5月至2017年9月本院收治的76例行主动脉瓣置换术治疗的主动脉瓣狭窄患者临床资料,根据术后是否出现消化道出血将其分为观察组(n =16)和对照组(n =60)。收集患者术前12 h(T0)、术中(T1)、术后12 h(T2)三个不同时段的血液标本,其中Hb以全血为样本,采集后立即检测,检测方法为高效液相色谱法;凝血酶原时间(PT)采用SysmexCA-7000全自动血凝分析仪进行测定。【结果】两组患者T1时Hb水平显著低于T0时,T2时显著高于T1时,观察组T1、T2时Hb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5)。两组患者T1时PT大于T0时,T2时刻PT小于T1时,观察组T1、T2时PT大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5)。观察患者T0、T1、T2三个不同时段Hb与PT水平均呈负相关(P <0.05);对照组患者T1时Hb与PT水平呈负相关(P <0.05),T0 、T2时Hb与PT水平无相关性(P >0.05)。【结论】围术期Hb与PT水平监测对于降低老年主动脉瓣狭窄患者主动脉瓣置换术后消化道出血风险的有一定的提示作用。在检测过程中应重点关注Hb水平降低与PT水平升高的患者,一旦出现相关的术后并发症应及时进行病因和对症处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主动脉缩窄/诊断 老年人 蛋白质类
下载PDF
MRI与3D CE-MRA在胸主动脉疾病中的应用价值 被引量:4
4
作者 王万勤 钱银锋 +1 位作者 张诚 余永强 《安徽医科大学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06年第2期202-205,共4页
目的评价磁共振成像(MRI)与三维对比增强磁共振血管造影(3DCEMRA)诊断胸主动脉疾病的价值。方法14例(主动脉夹层5例,主动脉瘤8例,降主动脉缩窄1例)经MRI和3DCEMRA检查诊断的主动脉疾病资料,与手术结果对比分析。结果14例病变术前MRI结合... 目的评价磁共振成像(MRI)与三维对比增强磁共振血管造影(3DCEMRA)诊断胸主动脉疾病的价值。方法14例(主动脉夹层5例,主动脉瘤8例,降主动脉缩窄1例)经MRI和3DCEMRA检查诊断的主动脉疾病资料,与手术结果对比分析。结果14例病变术前MRI结合3DCEMRA均正确诊断。1例升主动脉瘤术中见内膜轻度破损,常规MRI与3DCEMRA未能显示。常规MRI显示主动脉双腔及内膜片更满意,但主动脉瘤形态及范围不如3DCEMRA显示直观。结论常规MRI与3DCEMRA结合能准确诊断主动脉瘤、夹层、假性动脉瘤及降主动脉缩窄,有助于手术方案的拟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主动脉/诊断 动脉 夹层/诊断 主动脉缩窄/诊断 磁共振成像 磁共振血管造影术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