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2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主客二元对立”思维模式与全球生态危机的逻辑关联 被引量:4
1
作者 王福益 卢黎歌 《理论与改革》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6期113-116,共4页
"主客二元对立"主客二元对立"思维模式是一种强调主客绝对对立之"外在关系"的分析性思维,也是一种强调主客体外在关系之"绝对对立"的机械论思维,还是一种坚持"人类中心主义"之价值取向的... "主客二元对立"主客二元对立"思维模式是一种强调主客绝对对立之"外在关系"的分析性思维,也是一种强调主客体外在关系之"绝对对立"的机械论思维,还是一种坚持"人类中心主义"之价值取向的排它性思维,它的这些思维属性特征及其侧重点导向了人对自然的无情破坏。"主客二元对立"思维模式对文明、人性、制度、科技等因素进行了全面渗透,催生了"反自然"的现代文明、"破坏自然"的现代人性和社会制度以及"反生态"的现代科技,它们之间的综合作用必然导致全球生态危机的爆发。在思维路径的选择上,全球生态危机的有效缓解应突破"主客二元对立"思维模式之不足而谋求与"天人合一"思维模式之长处的辨证而有机地结合起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二元论” 主客二元对立 思维模式 生态危机 逻辑关联
下载PDF
现象学视域中知觉理论向审美知觉的发展——以超越主客二元对立模式为主线 被引量:2
2
作者 董惠芳 《内蒙古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4期114-118,共5页
现象学视域中的知觉理论主要经历了三个阶段:胡塞尔的意识知觉阶段、梅洛一庞蒂的身体知觉阶段和杜夫海纳的审美知觉阶段。以克服或超越主客二元对立思维模式的局限性为目标,梅洛一庞蒂对胡塞尔的意识知觉进行了修正和完善,杜夫海纳... 现象学视域中的知觉理论主要经历了三个阶段:胡塞尔的意识知觉阶段、梅洛一庞蒂的身体知觉阶段和杜夫海纳的审美知觉阶段。以克服或超越主客二元对立思维模式的局限性为目标,梅洛一庞蒂对胡塞尔的意识知觉进行了修正和完善,杜夫海纳则创造性地综合各家优长之处,将现象学的知觉理论推进到了美学领域。胡塞尔的现象学哲学为现象学美学的研究奠定了哲学基础,提供了研究和分析方法,这也在审美知觉理论上得到了证实。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现象学 知觉 审美知觉 主客二元对立
下载PDF
“主客二元对立”背后的理性建构及其克服
3
作者 郑伟 《重庆社会科学》 2008年第10期99-102,共4页
在近代西方哲学的认识论转向中,存在着笛卡儿式的和康德式的两种不同的思维路径。从表面上看,这是二元论的两种不同的表现形式。然而,二元论的这种说法是不确切的。实质上,西方认识论哲学是一种理性建构说。在这种理性建构模式中,主体... 在近代西方哲学的认识论转向中,存在着笛卡儿式的和康德式的两种不同的思维路径。从表面上看,这是二元论的两种不同的表现形式。然而,二元论的这种说法是不确切的。实质上,西方认识论哲学是一种理性建构说。在这种理性建构模式中,主体被抽象化,而客体则被抽象的主体重新建构。因此,主体与客体在这种唯心主义哲学中,二者的关系是自洽的。只有在涉及社会历史领域或具体经验事物时,理性建构说才真正显露其理论缺陷。马克思"实践"概念的提出,克服了这种认识论缺陷,摆正了人在世界上的地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认识论 主客二元对立 实践
下载PDF
超越二元对立 创建辩证和谐 被引量:1
4
作者 周来祥 《东岳论丛》 北大核心 2005年第5期150-152,共3页
“主客二分”不等于二元对立,也不能因为辩证思维承认矛盾的对立而将之说成是二元对立的思维模式。辩证思维承认矛盾的对立,也认识到矛盾双方的相互依存、相互融合、和谐统一。随着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一方面创造了彻底解决和超越... “主客二分”不等于二元对立,也不能因为辩证思维承认矛盾的对立而将之说成是二元对立的思维模式。辩证思维承认矛盾的对立,也认识到矛盾双方的相互依存、相互融合、和谐统一。随着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一方面创造了彻底解决和超越二元对立思维模式的现实基础,一方面又开创了辩证和谐发展的大时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主客二元对立 辩证思维 辩证和谐
下载PDF
理性的假设:主、客体关系
5
作者 陆自荣 《中国矿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2年第3期15-20,共6页
不同理性包含不同的主客体关系假设。工具理性的假设是主客二元对立 ,它赋予工具理性能有效地操作客体 ,但工具理性却导致了人与人关系的疏离。儒家理性的假设是主客合一 ,但它使人在面对客体的约束时无能为力。交往理性的假设是通过真... 不同理性包含不同的主客体关系假设。工具理性的假设是主客二元对立 ,它赋予工具理性能有效地操作客体 ,但工具理性却导致了人与人关系的疏离。儒家理性的假设是主客合一 ,但它使人在面对客体的约束时无能为力。交往理性的假设是通过真诚的交往在自我与他人关系上达成共主体关系。它能克服工具理性造成的人与人的疏离状态 ;但这种借助语言的交往无法在人与自然之间进行 ,要建立人和自然的和谐关系有待于理性的进一步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工具理性 儒家理性 交往理性 主客二元对立
下载PDF
主体间性:师生关系的新视角 被引量:20
6
作者 郭浩 《广西教育学院学报》 2007年第1期5-8,共4页
主体间性是当代哲学一个重要的范畴,可以为师生关系的认识提供新的视角。反思当下教育界关于师生关系的认识,存在着“主客二元对立”的误区。从主体间哲学的视角看,师生关系的本真是主体间关系,主体间关系的建构要求实现从对象化活动向... 主体间性是当代哲学一个重要的范畴,可以为师生关系的认识提供新的视角。反思当下教育界关于师生关系的认识,存在着“主客二元对立”的误区。从主体间哲学的视角看,师生关系的本真是主体间关系,主体间关系的建构要求实现从对象化活动向交往活动的转变。师生主体间交往具有平等性、双向主体性、相互合作性和精神情感性的特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体间性 主客二元对立 体间关系 交往
下载PDF
英语听力教学模式转换:从主体性到主体间性
7
作者 戴庆宁 《教学与管理(理论版)》 2009年第2期112-113,共2页
主体性教育作为20世纪我国最有影响力之一的教育理论,萌芽于20世纪70年代末期,蓬勃发展于80年代,成熟于90年代中后期,90年代后期,主体性教育理论不断完善。目前主体性教育研究背后的主客二元对立哲学基础,造成的“主体悖论”,在... 主体性教育作为20世纪我国最有影响力之一的教育理论,萌芽于20世纪70年代末期,蓬勃发展于80年代,成熟于90年代中后期,90年代后期,主体性教育理论不断完善。目前主体性教育研究背后的主客二元对立哲学基础,造成的“主体悖论”,在教育理论和实践中越来越显现出自身难以克服的矛盾和局限。教育要走出“把学生看做是主体”的理论来指导“把学生看做是客体”教育实践的误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体性教育理论 听力教学模式 体间性 英语 主客二元对立 90年代 教育实践 70年代
下载PDF
主体间性视域下的外国文学教学
8
作者 王颖 《现代语文(中旬.教学研究)》 2017年第5期13-14,共2页
主体间性(intersubjectivity)是20世纪西方后现代主义思潮中产生的一个重要的哲学观念。主体间性,又译为“主体际性、主观际性、交互主体性”等,这个概念最早是由德国现象学家胡塞尔首先提出来的,后又经过伽达默尔、海德格尔、哈... 主体间性(intersubjectivity)是20世纪西方后现代主义思潮中产生的一个重要的哲学观念。主体间性,又译为“主体际性、主观际性、交互主体性”等,这个概念最早是由德国现象学家胡塞尔首先提出来的,后又经过伽达默尔、海德格尔、哈贝马斯、马丁·布伯等人的阐释。总的来说,主体间性理论打破了西方传统哲学中的主客二元对立和主体中心主义,把传统西方哲学中主客二分的观念改造为蕴含着自由、民主、平等、对话、交往意义的主体间性精神。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体间性理论 外国文学教学 西方传统哲学 后现代义思潮 视域 体中心 主客二元对立 传统西方哲学
下载PDF
智能时代人机关系的马克思主义审视
9
作者 鲍金 黄婧 《高等学校文科学术文摘》 2024年第1期152-152,共1页
人工智能自主性的突破导向了类人智能统治甚至替代人类智能的技术他者定位,这种论断本质上是主客二元对立逻辑在智能时代的表征,陷入技术末世论的话语中。从马克思主义视角来看,人工智能是人的对象化的智能器官,是产生于人的对象化活动... 人工智能自主性的突破导向了类人智能统治甚至替代人类智能的技术他者定位,这种论断本质上是主客二元对立逻辑在智能时代的表征,陷入技术末世论的话语中。从马克思主义视角来看,人工智能是人的对象化的智能器官,是产生于人的对象化活动并构成人类审视自身的镜像观照,由此人机关系是主客同一的对象性关系而非相互对抗的他者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工智能 人类智能 人机关系 智能时代 对象性关系 主客二元对立 末世论 马克思义视角
原文传递
弹幕现象的美学阐释及新空间拓展 被引量:1
10
作者 王玉风 《青年记者》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7期28-29,共2页
20世纪中叶兴起的后现代美学作为当代西方美学思潮之一,是后现代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弹幕是最近几年兴起的新的网络文化形态,它是人们在观看视频过程中发出的即时评论,体量较小,一般以滚动、停留等特效方式出现。弹幕文化作为一种新兴... 20世纪中叶兴起的后现代美学作为当代西方美学思潮之一,是后现代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弹幕是最近几年兴起的新的网络文化形态,它是人们在观看视频过程中发出的即时评论,体量较小,一般以滚动、停留等特效方式出现。弹幕文化作为一种新兴的网络文化,具有较强的后现代文化的特点,它是对传统制作方式的解构,受众通过发表弹幕评论的形式参与到视频内容的呈现中,打破了制作上的主客二元对立,消解了故事内容的真假界限,将本质和现象合而为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空间拓展 美学阐释 后现代文化 20世纪中叶 有机组成部分 主客二元对立 网络文化 制作方式
下载PDF
解释学文本观对阅读教学的启示 被引量:2
11
作者 李颖 《现代语文(中旬.教学研究)》 2008年第1期47-48,共2页
解释学是以研究艺术作品(文本)的理解和解释为主要内容的哲学流派。在数百年的理论发展史中,解释学打破了文本解读主客二元对立的传统观念,在考察文本存在的本体论、意义论、理解观和历史观等方面实现了“哥白尼式的革命”,确立了... 解释学是以研究艺术作品(文本)的理解和解释为主要内容的哲学流派。在数百年的理论发展史中,解释学打破了文本解读主客二元对立的传统观念,在考察文本存在的本体论、意义论、理解观和历史观等方面实现了“哥白尼式的革命”,确立了合理而权威的理论体系,对诸多领域的学术研究产生了广泛的影响。语文阅读教学是以文本阅读行为为主要内容的课堂教学活动,因此与解释学有着天然的亲缘联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语文阅读教学 文本观 解释学 主客二元对立 课堂教学活动 哲学流派 艺术作品 传统观念
下载PDF
中西方古典文论“和谐观”之比较
12
作者 马黎华 《陕西教育(高教版)》 2011年第12期26-27,共2页
"和谐"是人类永恒的社会理想,也是人类最高的美学追求,中西方古典文论之所谓"和谐",既有相同点,又有许多特异之处。西方的"和谐"主要是一种基于形式美的和谐说,揭示的是事物对立面在斗争中达到相对平衡的一种状态;中国古代的和谐... "和谐"是人类永恒的社会理想,也是人类最高的美学追求,中西方古典文论之所谓"和谐",既有相同点,又有许多特异之处。西方的"和谐"主要是一种基于形式美的和谐说,揭示的是事物对立面在斗争中达到相对平衡的一种状态;中国古代的和谐观则是一种基于内容上的整体的和谐,具有绝对性、稳定性的特点。它们是人类社会审美理想的结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和谐 整体和谐 主客二元对立 对立而不相抗
下载PDF
新基础教育视阈下语文教学情与理的统一
13
作者 魏莉萍 《现代语文(中旬.教学研究)》 2017年第9期50-52,共3页
新基础教育作为第一支在中国本土建立起来的教育学理论体系,将教育表述为具有中国特色的“直接点化人之生命的社会实践活动”。其中,生命·实践是新基础教育的理论基因,实现了新基础教育的代际功能、生成机制、内在生成性。生命... 新基础教育作为第一支在中国本土建立起来的教育学理论体系,将教育表述为具有中国特色的“直接点化人之生命的社会实践活动”。其中,生命·实践是新基础教育的理论基因,实现了新基础教育的代际功能、生成机制、内在生成性。生命、实践是新基础教育最核心的两个方面,即教天地人事情,育生命自觉。生命是教育的魂,实践是教育的行,两者实现了中国教育学特色化的表述,改变了教育学传统主客二元对立的理论基础,形成了新基础教育双螺旋的有机生成。一、新基础教育视阈下的学生观(一)现实的学生——具体的而非抽象的新基础教育将教育对象看作是无可替代的现实存在的个体,是活生生的有着独立意识的生命体,其落实在语文教学中的学生观也是具体的而非抽象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基础教育 语文教学 视阈 社会实践活动 情与理 教育学理论 主客二元对立 中国特色
下载PDF
实践美学的出路探索
14
作者 黄斌 《邢台学院学报》 2010年第3期10-12,共3页
实践美学的出路探索,是当下实践美学能否走出内外困境的根本所在。依据实践美学所谓的致命缺陷和理论难题,从作为实践美学哲学基础的实践范畴的、备受争议的原因出发,对实践作出了本体论层面的理解,以实践的二重性沟通了实践与审美。另... 实践美学的出路探索,是当下实践美学能否走出内外困境的根本所在。依据实践美学所谓的致命缺陷和理论难题,从作为实践美学哲学基础的实践范畴的、备受争议的原因出发,对实践作出了本体论层面的理解,以实践的二重性沟通了实践与审美。另外,从理论上论证了实践是解决主客二元对立问题的理论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实践美学 实践 审美 主客二元对立
下载PDF
本体的诠释——析海洛-庞蒂现象学的“肉体”概念〔下〕 被引量:4
15
作者 钱捷 《哲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1年第6期53-61,共9页
关键词 庞蒂 梅洛 本体论思想 恒常性 胡塞尔现象学 暧昧性 空间化 意向性 主客二元对立 空间性
原文传递
从师生关系看历史课堂中的对话教学 被引量:1
16
作者 徐赐成 乔昊嫱 《中学历史教学》 2018年第1期30-32,共3页
在二元论哲学背景下,教育界长期存在着教师与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主体地位之争,但无论是“教师主导”、“学生主体”还是“教育主体”的论述,都没有突破“主体教育学”框架。在“主客二元对立价值观”中,教育的一方(教育者或被教育者)... 在二元论哲学背景下,教育界长期存在着教师与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主体地位之争,但无论是“教师主导”、“学生主体”还是“教育主体”的论述,都没有突破“主体教育学”框架。在“主客二元对立价值观”中,教育的一方(教育者或被教育者),自然地成为被改造和控制的对象,演变出教育中的“压迫”现象。而西方哲学中的“主体间性”理论认为,交往中的每个人都是作为平等主体而存在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对话教学 历史课堂 师生关系 主客二元对立 体间性” 教师 学生 被教育者
原文传递
知识个人性的缺失与回归
17
作者 王强 《全球教育展望》 CSSCI 北大核心 2007年第6期17-20,60,共5页
"客观主义"知识论者对"知识个人性"的漠视,对我国教育改革产生了消极影响。这种知识论的历史渊源很深。在西方哲学史上,"知识的个人性"曾经一度缺失,但进入20世纪以来,呼唤"知识个人性回归"的... "客观主义"知识论者对"知识个人性"的漠视,对我国教育改革产生了消极影响。这种知识论的历史渊源很深。在西方哲学史上,"知识的个人性"曾经一度缺失,但进入20世纪以来,呼唤"知识个人性回归"的声音占了主流。而在中国传统文化与马克思主义知识论中,"知识个人性"却倍受关注,因此说当前课程改革提倡对"知识个人性"关注,符合马克思主义、适应中国文化、且顺应时代要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知识论 知识个人性 主客二元对立 回归
原文传递
关于实践存在论美学的“实践观”
18
作者 张守民 《文艺理论与批评》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5期4-10,共7页
关键词 实践存在论美学 实践观 马克思 主客二元对立 前南斯拉夫 哲学基础 思维方式 “超越”
原文传递
从自我到自性(创作谈)
19
作者 马永波 《绿风》 2009年第5期14-16,共3页
一切都可以作为神圣的工具,尤其是诗歌。诗歌以其最为宽阔的感觉超出了词汇结构、语法、韵律、节奏和抒情性,指向一种存在状态,其中所有的生理感觉、情感和精神知觉都被强化成了通往未知的门径。这种诗的状态是存在的内核,在那里我最为... 一切都可以作为神圣的工具,尤其是诗歌。诗歌以其最为宽阔的感觉超出了词汇结构、语法、韵律、节奏和抒情性,指向一种存在状态,其中所有的生理感觉、情感和精神知觉都被强化成了通往未知的门径。这种诗的状态是存在的内核,在那里我最为强大、快乐,最具有创造力,进入这样的状态意味着向每一时刻的奇迹敞开我的门户。这里指的到底是诗歌还是精神呢?对我来说,两者没有可以估量的区别。它们很自然地彼此流动。从每一个经验深处寻回深藏的宝石就是去丰富地、诗意地生存。我们所写的词语来自于真理吗?如果是这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自性 创作谈 本真状态 新诗集 汉诗 后现代 体性哲学 当代文艺 互为表里 主客二元对立
原文传递
天人关系与中国文学的现代转变 被引量:1
20
作者 耿传明 《中华文化论坛》 北大核心 2014年第3期189-189,共1页
在天人合一的传统文化语境中,“天”不仅指自然之天,而且具有神灵之天和伦理之天的内涵,是价值和意义的来源,天高于人的观念得到普遍认同。以人从天、天人合德是中国古典文学得以产生的文化土壤。近代以来,天的主导地位开始为人所... 在天人合一的传统文化语境中,“天”不仅指自然之天,而且具有神灵之天和伦理之天的内涵,是价值和意义的来源,天高于人的观念得到普遍认同。以人从天、天人合德是中国古典文学得以产生的文化土壤。近代以来,天的主导地位开始为人所取代,在主客二元对立的视域中,神灵之天和伦理之天的意义均已消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文学 天人关系 现代 主客二元对立 文化语境 天人合一 自然之天 人的观念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