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中国研究的可能立场与范式重构 被引量:56
1
作者 周晓虹 《社会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2期1-29,共29页
中国研究导源于西方的历史,决定了在这一综合性的社会科学领域中,中国一开始必然是以"他者"的面貌出现的;围绕着这一立场形成的"冲击-回应"和"国家-社会"两种分析路径,不但都是将中国作为研究客体,而且... 中国研究导源于西方的历史,决定了在这一综合性的社会科学领域中,中国一开始必然是以"他者"的面貌出现的;围绕着这一立场形成的"冲击-回应"和"国家-社会"两种分析路径,不但都是将中国作为研究客体,而且都是建立在某种相互对立的二元分析结构之上的。在全球化的背景下,中国崛起带来的其自身地位的变化,以及从事中国研究的研究者的多元化,使得中国研究以中国为"他者"的单纯的客位立场开始改变,不仅作为客体之成员的中国学者产生了在中国研究中确立中国主体性的向往,而且非中国学者也希望既能够在中国研究中确立其本国的主体性,又能够通过自身的"他者化"而获得真正理解"他者"的能力。如此,中国研究中主客体的并置,以及不同主体之间获得某种共通性的可能,或许能够为当代中国研究的范式重构提供某种新的路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研究 客体-主体 主客体并置 主体间性 范式重构
原文传递
“中国研究”的国际视野与本土意义 被引量:18
2
作者 周晓虹 《学术月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9期5-13,共9页
在半个多世纪的历史中,最初导源于西方尤其是美国的"中国研究"经历了诸多观察视角和研究范式的转换,并因为现在越来越迅猛的全球化浪潮和中国社会的巨大转型而获得了前所未有的生命力。一方面,全球化带来的跨界流动和分析问... 在半个多世纪的历史中,最初导源于西方尤其是美国的"中国研究"经历了诸多观察视角和研究范式的转换,并因为现在越来越迅猛的全球化浪潮和中国社会的巨大转型而获得了前所未有的生命力。一方面,全球化带来的跨界流动和分析问题的国际视野,赋予"中国研究"以主体多元化,并使得不同的研究主体,以及研究主体与行动主体之间有可能通过"视界融合"再造有关中国的新的认知模式;另一方面,中国社会转型的独特性,使得获自"中国研究"的本土经验资料,不仅有可能成为检验既有社会科学理论解释力的试金石,而且也可能成为解决世界其他国家和地区的社会发展问题、提出新理论的学术源泉。由此,"中国研究"的国际视野和本土意义,为催生一种主客体并置的多元范式奠定了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研究 国际视野 本土意义 主客体并置 范式转换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