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短基线InSAR探测龙门山主断裂带两侧震后雨期的滑坡空间分布特征 被引量:12
1
作者 程海琴 陈强 +2 位作者 刘国祥 杨莹辉 刘丽瑶 《测绘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9期931-938,共8页
为探测汶川震后龙门山主断裂带两侧滑坡灾害的空间分布特征,使用雨期前后的两幅超短基线PALSAR影像开展雷达干涉测量。提出三维空间因子SAR大气长波相位建模方法,利用雷达视线方向形变阈值扣除大气短波相位,联合地形坡度因子综合提取主... 为探测汶川震后龙门山主断裂带两侧滑坡灾害的空间分布特征,使用雨期前后的两幅超短基线PALSAR影像开展雷达干涉测量。提出三维空间因子SAR大气长波相位建模方法,利用雷达视线方向形变阈值扣除大气短波相位,联合地形坡度因子综合提取主断裂带两侧强降雨期的滑坡空间分布。计算结果表明,震后滑坡灾害基本沿映秀—北川主断裂带两侧呈条带状密集分布,其中90%滑坡分布于高程为1000~3000m区间,地形坡度因子则集中于15°~35°范围,多数滑坡距离发震断层约为3~15km,70%滑坡分布于断层上盘区,上下盘滑坡数量和面积存在明显差异,表明震后滑坡受发震断层上盘逆冲运动特性的滞后效应较为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震后滑坡 主断裂带 短基线InSAR 空间特征 上盘逆冲效应
原文传递
青藏高原北缘新构造运动特征 被引量:1
2
作者 唐哲民 崔军文 《新疆地质》 CAS CSCD 1996年第3期213-220,共8页
NEE向阿尔金主断裂带的新构造运动以左旋压扭性活动为特征,仅西端发育张性构造,并可划分出两期变形,新构造运动强度在时间上自上新世晚期开始至第四纪断裂活动强度增大,在空间上自SWW向NEE方向断裂活动强度逐渐减弱;柴达... NEE向阿尔金主断裂带的新构造运动以左旋压扭性活动为特征,仅西端发育张性构造,并可划分出两期变形,新构造运动强度在时间上自上新世晚期开始至第四纪断裂活动强度增大,在空间上自SWW向NEE方向断裂活动强度逐渐减弱;柴达木北缘的新构造运动可划分为两期,其主要构造特征表现为向柴达木盆地逆冲的前进式叠瓦道冲带,柴达木盆地第四纪时的北界相对于第三纪时的北界向南迁移了数十公里;河西走廊盆地的新构造运动主要表现为盆地边缘断裂的逆冲兼走滑,盆地接受新生代沉积、盆地内第三系的轴面南倾的褶皱;NEE向阿尔金主断裂带与其南侧的NWW向断裂带是在统一构造应力场作用下相互协调、同时活动的两组关系紧密的构造带,两者的共同活动构成了断块运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藏高原 阿尔金主断裂带 柴达木北缘 河西走廊盆地 新构造运动
下载PDF
西藏班公湖-怒江缝合带——深部地球物理结构给出的启示 被引量:37
3
作者 赵文津 刘葵 +9 位作者 蒋忠惕 吴珍汉 赵逊 史大年 熊嘉育 J.Mechie L.Brown T.Hearn J.R.Guo Seth S.Haines 《地质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7期623-635,共13页
通过跨越缝合带的综合地球物理和地质调查研究,查明了地质上推测的“班公湖-怒江缝合带”的深部结构和构造,提出了下述观点现有资料尚不足以证明,“班公湖-怒江缝合带”是严格意义上的缝合带,而趋向表明是一个老的弧后拉张区,在后来的... 通过跨越缝合带的综合地球物理和地质调查研究,查明了地质上推测的“班公湖-怒江缝合带”的深部结构和构造,提出了下述观点现有资料尚不足以证明,“班公湖-怒江缝合带”是严格意义上的缝合带,而趋向表明是一个老的弧后拉张区,在后来的印度大陆与拉萨地块碰撞挤压过程中,先是沉积了巨厚的第三纪地层,仅在20Ma(?)以来才转变成挤压体制,形成多条逆冲断裂;纳木错-申扎逆冲的蛇绿岩片带代表着侏罗纪洋的主要缝合带位置,在其闭合过程中洋壳与陆壳一起向北发生俯冲,并形成班戈岩带所代表的岩浆弧,在岩浆弧后出现了拉张区;下地壳向北挤压增厚,物理性质不同的上、下地壳之间相互运动而形成了一条缓倾的剪切片理化带,南北长达300km,命名为主羌塘逆冲断裂带(MQT);并使班戈岩片整体向南逆推上去,致使地壳分层增厚;在拉张期伦坡拉小地块向下运动,20Ma以后转变成压缩体制后又开始向上逆推,再加上后期的剥蚀,致使班戈深成岩体出露于地表;唐古拉山、各拉丹冬等年轻的火山岩浆带与地表显示的构造活动无直接关系,推测应是地壳深层作用引起的构造岩浆活动的显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藏 班公湖-怒江缝合带 纳木错-申扎缝合带 羌塘逆冲断裂带(MQT) 深部热通道
下载PDF
印度板块的北缘在哪里? 被引量:7
4
作者 刘葵 赵文津 +1 位作者 江万 吴珍汉 《地质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期43-47,共5页
通过对INDEPTHII在雅鲁藏布江南的2条南北向深地震反射剖面资料的进一步处理,观察到主喜马拉雅逆冲断裂带(MHT)形成的反射向北逐渐倾没于藏南地壳之下。这一反射一直可延伸至康马穹隆北、浪卡子南,在向北延伸的过程中,断裂带向北倾角逐... 通过对INDEPTHII在雅鲁藏布江南的2条南北向深地震反射剖面资料的进一步处理,观察到主喜马拉雅逆冲断裂带(MHT)形成的反射向北逐渐倾没于藏南地壳之下。这一反射一直可延伸至康马穹隆北、浪卡子南,在向北延伸的过程中,断裂带向北倾角逐渐加大,可以看到MHT反射最北端的反射同相轴向北倾斜的角度到达27°30'~29°,最深处的双程走时达到22.5s左右。根据深地震反射资料并结合大地电磁(MT)资料,提出印度板块在雅鲁藏布江南30~40km(大约28°50'N)处沿MHT俯冲到了藏南的地壳之下,即在地壳范围内印度板块的最北部边缘位于雅鲁藏布江南30~40km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喜马拉雅逆冲断裂带(MHT) 印度板块北缘 深地震反射
下载PDF
润扬大桥悬索桥北锚地下连续墙施工技术 被引量:2
5
作者 杨宁 钟建驰 《公路》 北大核心 2003年第5期4-9,共6页
润扬大桥悬索桥北锚碇基础采用厚 1.2 m ,平均深度为 5 3 m的地下连续墙作为围护结构 ,在国内尚属首次。所处地质条件复杂 ,施工难度大 ,技术要求高。通过引进先进设备、优化施工工艺 ,解决了诸多关键技术难题 ,为国内超深。
关键词 润扬大桥 悬索桥 北锚碇 地下连续墙 施工技术 第四系覆盖层 基岩 构造断裂带 结构形式 深层搅拌桩 固壁泥浆 起吊钢筋笼 防绕流技术 墙厚设计 嵌岩深度 施工工效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