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2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基于数据挖掘探析半夏白术天麻汤主治病证及用药规律
1
作者 尹佳慧 邓枭 龚荣鹏 《中医临床研究》 2023年第16期36-47,共12页
半夏白术天麻汤出自清代著名医家程国彭撰写的《医学心悟》,整方由半夏、天麻、白术、茯苓、橘红、甘草、生姜、大枣八味药物组成,功善化痰息风、健脾祛湿。本研究对近20年间半夏白术天麻汤治疗医案进行分析,以期为临床应用该方提供新... 半夏白术天麻汤出自清代著名医家程国彭撰写的《医学心悟》,整方由半夏、天麻、白术、茯苓、橘红、甘草、生姜、大枣八味药物组成,功善化痰息风、健脾祛湿。本研究对近20年间半夏白术天麻汤治疗医案进行分析,以期为临床应用该方提供新的思路。通过检索中国知识资源总库、中国学术期刊数据库,按照纳入与排除标准,最终纳入146例医案,通过对数据分析,可知半夏白术天麻汤主治较眩晕、头痛进一步扩大。其主治舌苔以淡舌、白腻苔为主,脉象以弦、滑为主,发病男女无明显趋向性,发病年龄分组以中年居多。原方中半夏常用量9~15 g,白术常用量10~15 g,天麻常用量9~25 g,茯苓常用量10~30 g,橘红常用量9~15 g,甘草常用量6~10 g,姜常用量6 g及2~4片,大枣常用量6~10 g及3~6枚。其在临床应用时常加味川芎、泽泻、石菖蒲、丹参、葛根、竹茹等。在关联分析中,药对以天麻-白术出现频次最高,为146次,其次依次为天麻-茯苓、白术-茯苓等。在药物聚类分析中,可得5个聚类方,均在半夏白术天麻汤基础上加味,可适应不同兼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半夏白术天麻汤 现代文献 医案 主治病证 用药规律
下载PDF
麦门冬汤主治病证探讨 被引量:8
2
作者 郭军 赵国平 +2 位作者 梁雪冰 蔡川 胡静 《辽宁中医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1年第8期1538-1539,共2页
历代医家及现代教材多认为《金匮要略》麦门冬汤是治疗虚热肺痿,作者认为该方原治上气,即哮喘,可移用于虚热肺痿。其病位在于肺而关于胃,病性乃气阴两虚,痰火搏结。临床上只要谨守肺胃气阴两虚,痰火搏结的病机特征,可将该方灵活应用于... 历代医家及现代教材多认为《金匮要略》麦门冬汤是治疗虚热肺痿,作者认为该方原治上气,即哮喘,可移用于虚热肺痿。其病位在于肺而关于胃,病性乃气阴两虚,痰火搏结。临床上只要谨守肺胃气阴两虚,痰火搏结的病机特征,可将该方灵活应用于呼吸系统疾病、五官科疾病、消化系统疾病等多个方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麦门冬汤 主治病证 上气
下载PDF
募穴主治病证和配伍规律研究进展 被引量:8
3
作者 崔长乐 成泽东 《中华中医药学刊》 CAS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2期78-81,共4页
募穴为脏腑精气聚汇于胸腹部位的腧穴,又称为"腹募穴",其中五脏六腑各有一募穴,加之心包共计十二募穴,分别为肺之中府,心之巨阙,肝之期门,脾之章门,肾之京门,心包之膻中,胃之中脘,胆之日月,大肠之天枢,膀胱之中极,小肠之关元... 募穴为脏腑精气聚汇于胸腹部位的腧穴,又称为"腹募穴",其中五脏六腑各有一募穴,加之心包共计十二募穴,分别为肺之中府,心之巨阙,肝之期门,脾之章门,肾之京门,心包之膻中,胃之中脘,胆之日月,大肠之天枢,膀胱之中极,小肠之关元,三焦之石门。募穴有其特殊的分布规律,与脏腑间有着密切联系,可反映脏腑之盛衰,对脏腑疾病疗效确切,此外还可协助诊断并辅助治疗,应用范围较为广泛。同时,募穴的配伍方式更是灵活多变,临床中常有"俞募配穴"及"募募配穴"之组合。其中与背俞穴配伍最为常见,因脏腑之气机与俞募穴相容互通,素有"审募而察俞,察俞而诊募"之称,配合应用常有奇效。通过查阅古今采用募穴治疗及配伍应用的相关文献,对募穴的主治病证及配伍规律进行分析总结,以求为募穴的临床使用及配伍应用提供文献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募穴 主治病证 配伍规律 研究进展
下载PDF
足临泣主治病证及刺灸特点古代文献分析 被引量:3
4
作者 申伟 李敬华 +2 位作者 汤继芹 张永臣 贾红玲 《针灸临床杂志》 2015年第1期50-53,共4页
目的:通过对清代及清代以前足临泣穴的相关文献整理,总结其主治病证及刺灸特点。方法:以"足临泣"、"临泣"为检索词,在《中华医典》中进行检索,筛选关于足临泣单穴及配伍后的主治病证和刺灸特点的条文,建立相关数据... 目的:通过对清代及清代以前足临泣穴的相关文献整理,总结其主治病证及刺灸特点。方法:以"足临泣"、"临泣"为检索词,在《中华医典》中进行检索,筛选关于足临泣单穴及配伍后的主治病证和刺灸特点的条文,建立相关数据库,采用SPSS 19.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足临泣符合纳入标准的有336条,主治病证共有317条。单穴主治病证53种,单穴优势病证18种;配伍主治病证63种,优势病证21种;常用的配伍腧穴为合谷、足三里、中渚、阳辅、精明。常用针刺深度为三分,针刺时间为八呼,灸法刺激量为三壮。结论:足临泣治疗病证广泛,涉及中医内、外、妇、儿、五官科,尤善治疗内科及五官科病证;常与阳经腧穴相配伍治疗疾病,普通针刺和艾炷灸为常用的刺灸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足临泣 主治病证 刺灸特点 文献分析
下载PDF
大承气汤主治病证数据分析研究 被引量:5
5
作者 张琦 黄蕊 +4 位作者 高燕 陈甲秀 吴均华 闫旭 任玉兰 《河南中医》 2014年第10期1861-1864,共4页
目的:总结古今医家运用大承气汤的选方思路。方法:查阅2010年前出版的医案及临床经验集622种、期刊150余种,收集大承气汤古今医案500例,建立医案信息数据库,采用数据挖掘技术加以分析。结果:500例大承气汤医案中,频数居前3位的中医病证... 目的:总结古今医家运用大承气汤的选方思路。方法:查阅2010年前出版的医案及临床经验集622种、期刊150余种,收集大承气汤古今医案500例,建立医案信息数据库,采用数据挖掘技术加以分析。结果:500例大承气汤医案中,频数居前3位的中医病证是:腹痛128例、阳明腑实证32例、中风病25例;西医疾病是:肠梗阻78例、脑血管病症25例、细菌性痢疾17例;居前3位的高频主症是:大便秘结332次、腹痛192次、发热134次;常见舌象为舌质红苔黄,或干、或腻、或厚;常见脉象有滑数、弦数、弦滑。结论:大便秘结、腹痛、发热是古今医家选用大承气汤的常见主症,其中,便秘最为多见,腹痛以胀痛多见,发热以壮热多见,常见舌象是舌红苔黄,其脉滑数、弦数或弦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承气汤 数据挖掘 主治病证 《伤寒杂论》 张仲景
下载PDF
申脉穴主治病证及刺灸特点古代文献分析 被引量:2
6
作者 申伟 汤继芹 张永臣 《上海针灸杂志》 2015年第4期371-373,共3页
目的通过对古代文献中申脉穴的相关文献整理,总结其主治病证及刺灸特点。方法以"申脉"、"阳跷"、"鬼路"为检索词,在《中华医典》(第4版)中进行检索,筛选关于申脉单穴及配伍主治病证、腧穴配伍和刺灸特点... 目的通过对古代文献中申脉穴的相关文献整理,总结其主治病证及刺灸特点。方法以"申脉"、"阳跷"、"鬼路"为检索词,在《中华医典》(第4版)中进行检索,筛选关于申脉单穴及配伍主治病证、腧穴配伍和刺灸特点的条文,建立相关数据库,采用SPSS19.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申脉符合纳入标准的有287条,主治病证共有274条。单穴主治病证47种,单穴优势病证19种,前5位的为腰痛、目痛、眩晕、头痛、癫狂;配伍主治病证64种,优势病证22种,前5位的为痫证、腰痛、中风、足痛、头痛;常用针刺深度为3分,针刺时间为6、7呼,灸法刺激量为3壮。结论申脉单穴及其配伍均善于治疗内科病,且均尤善治疗肢体经络病证;常用的刺灸法为针刺法、灸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申脉 主治病证 刺法 灸法 综述文献
下载PDF
方剂量变边界与主治病证质的变化关系探讨 被引量:1
7
作者 范颖 张红梅 马骥 《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7期549-550,共2页
对古代医书中所记载的诸多经典方剂进行梳理发现,方中药物剂量的变化对方剂功效、主治病证有影响,方剂整体剂量与主治病证之间也存在着关联关系。借助于古代名家用方、名方治病的经验,为现代中医工作者提供遣药组方中"药-量-方&qu... 对古代医书中所记载的诸多经典方剂进行梳理发现,方中药物剂量的变化对方剂功效、主治病证有影响,方剂整体剂量与主治病证之间也存在着关联关系。借助于古代名家用方、名方治病的经验,为现代中医工作者提供遣药组方中"药-量-方"构成的基本范式和可以借鉴的思路与方法,同时也为现今中医临床科学、合理地把握剂量变化以达到疗效最优化提供理论根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方剂 剂量 主治病证 量效关系
下载PDF
浅谈涌泉穴的主治病证 被引量:8
8
作者 戴文宏 《针灸临床杂志》 2009年第11期49-50,共2页
涌泉穴为足少阴肾经的井穴,《黄帝内经》云:“肾出于涌泉,涌泉者足心也”,意思是说肾经之气来源于足下,涌出灌溉周身的四肢各处。古人对于涌泉穴的应用较广泛,可用于治疗足心热、失眠、头晕、眼花、昏厥等多种疾病,纵观各种古书... 涌泉穴为足少阴肾经的井穴,《黄帝内经》云:“肾出于涌泉,涌泉者足心也”,意思是说肾经之气来源于足下,涌出灌溉周身的四肢各处。古人对于涌泉穴的应用较广泛,可用于治疗足心热、失眠、头晕、眼花、昏厥等多种疾病,纵观各种古书对涌泉穴的应用记载,如《甲乙经》、《针灸铜人》、《肘后歌》、《通玄指要赋》等都对涌泉穴的应用有一定的论述,但笔者发现其治病范围太广太杂,没有一个专门的较系统的论述,现根据个人临床体会和阅读有关文献资料,对此穴的应用进行了总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涌泉穴 主治病证 临床应用
下载PDF
小柴胡汤的主治病证及临床运用近况
9
作者 王鑫英 《医学理论与实践》 1989年第3期35-37,共3页
小柴胡汤源出于《伤寒论》,由柴胡、黄芩、半夏、人参、甘草、生姜、大枣等7味中药组成,主治少阳病。具有和解少阳,扶正祛邪的作用。其功用颇广,涉及太阳、阳明、厥阴、差后劳复诸篇和多种疾病,在临床上有着相当重要的地位。现将此方的... 小柴胡汤源出于《伤寒论》,由柴胡、黄芩、半夏、人参、甘草、生姜、大枣等7味中药组成,主治少阳病。具有和解少阳,扶正祛邪的作用。其功用颇广,涉及太阳、阳明、厥阴、差后劳复诸篇和多种疾病,在临床上有着相当重要的地位。现将此方的主治病证以及近年在临床上的应用综述如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主治病证 小柴胡汤 和解少阳 伤寒论 阳明 此方 柴胡 往来寒热 厥阴 寒热往来
下载PDF
合谷穴、太冲穴主治病证及配伍规律的数据挖掘分析 被引量:16
10
作者 孙滢 李艳梅 +1 位作者 宋沂晓 陈少宗 《中国中医急症》 2022年第4期616-620,共5页
目的通过数据挖掘技术,分析总结得出临床上使用合谷穴、太冲穴配伍治疗疾病的优势病种及腧穴配伍规律,为临床更好地运用两穴治病提供参考依据。方法以中国知网(CNKI)、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VIP)、万方数据库为检索源,检索年限为1980年1月... 目的通过数据挖掘技术,分析总结得出临床上使用合谷穴、太冲穴配伍治疗疾病的优势病种及腧穴配伍规律,为临床更好地运用两穴治病提供参考依据。方法以中国知网(CNKI)、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VIP)、万方数据库为检索源,检索年限为1980年1月至2020年12月,根据纳入标准和排除标准筛选文献,建立应用合谷穴、太冲穴相配伍治疗疾病的数据库,运用频次统计、关联规则分析及聚类法分析等分析合谷穴、太冲穴主治的优势病种及与其他腧穴相配伍的规律。结果1980年1月1日至2020年12月31日期间临床运用合谷穴、太冲穴或者以合谷穴、太冲穴为主穴与其他腧穴相配伍可治疗74种疾病,优势病种分别是面瘫、头痛、郁证等。病种涉及多个系统,频次由高到低前3位分别是神经系统疾病、精神障碍疾病、妇科疾病等。对配伍腧穴进行关联规则分析,发现临床上与合谷穴、太冲穴配伍治疗疾病的核心配穴是百会、印堂、风池、太阳等。配穴归经前3位分别是奇穴、足阳明胃经、足太阳膀胱经等。对穴位刺激方法进行分析发现,以毫针针刺、电针及针药结合为主。结论临床应用合谷穴、太冲穴或以合谷穴、太冲穴为主配伍其他腧穴治疗优势病种为面瘫、头痛、郁证等神经系统疾病及精神障碍类疾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四关穴 合谷穴 太冲穴 主治病证 配伍规律 数据挖掘
下载PDF
基于历史文献考证温胆汤的主治病证规律 被引量:3
11
作者 林元媛 孟庆鸿 +4 位作者 王晋邦 付筱童 贺缤嫣 宋月晗 王娣 《中国医药导报》 CAS 2022年第28期111-114,共4页
温胆汤为经典名方,一直备受医家重视。本文对该方在历史文献中的药物组成、剂型、方义、医案等内容进行梳理,探讨其主治病证的演变规律。结果发现,温胆汤起源于南北朝时期,初为治疗胆虚寒、痰饮内生所引起的不寐,至宋朝,陈无择于原方加... 温胆汤为经典名方,一直备受医家重视。本文对该方在历史文献中的药物组成、剂型、方义、医案等内容进行梳理,探讨其主治病证的演变规律。结果发现,温胆汤起源于南北朝时期,初为治疗胆虚寒、痰饮内生所引起的不寐,至宋朝,陈无择于原方加茯苓、大枣,提出其主治病机为“痰气郁结”“心胆气虚”,金元医家用实践验证了此思想。明清时期认为温胆汤组方为二陈汤加枳实、竹茹,亦可主治“痰火”为患,随症加减拓展其应用于神志病、消化病。温病学家提出“分消走泄”的思想,广泛应用其于湿热证。在温胆汤的演变过程中,其药物组成的改变及加减化裁是其主治病证变化的关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温胆汤 经典名方 历史文献 主治病证
下载PDF
浅析列缺穴的主治病证 被引量:4
12
作者 缑燕华 《针灸临床杂志》 2008年第9期28-28,共1页
关键词 腧穴 列缺 主治病证
下载PDF
柴胡桂枝干姜汤证病机浅析及应用
13
作者 吕艳 赵海滨 《中国民间疗法》 2024年第10期16-18,共3页
柴胡桂枝干姜汤为《伤寒论》中小柴胡汤的类方,临床广泛用于治疗消化系统疾病、心血管系统疾病、呼吸系统疾病、神经系统疾病等。对于柴胡桂枝干姜汤的中医主治病证,历代医家颇有争议。该文通过梳理历代医家对本方主治病证的争议点,得... 柴胡桂枝干姜汤为《伤寒论》中小柴胡汤的类方,临床广泛用于治疗消化系统疾病、心血管系统疾病、呼吸系统疾病、神经系统疾病等。对于柴胡桂枝干姜汤的中医主治病证,历代医家颇有争议。该文通过梳理历代医家对本方主治病证的争议点,得出柴胡桂枝干姜汤证为少阳之邪不解、枢机不利兼太阴虚寒,并伴津液不足,而少阳之邪不解兼太阴虚寒为本方主治病证的核心病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柴胡桂枝干姜汤 小柴胡汤类方 主治病证 核心 同治
下载PDF
申脉穴古代主治病证及刺灸特点分析 被引量:2
14
作者 申伟 汤继芹 张永臣 《四川中医》 2015年第3期21-23,共3页
通过整理申脉穴的古代文献,笔者从主治病证及刺灸法两方面对申脉穴进行分析、探讨,发现申脉穴可以应用于神志病、胸胁腰背疾患、四肢疾患、二便病等,这与其归属膀胱经、通于阳跷脉密切相关。在刺灸操作中主要运用的是针刺法和灸法,常用... 通过整理申脉穴的古代文献,笔者从主治病证及刺灸法两方面对申脉穴进行分析、探讨,发现申脉穴可以应用于神志病、胸胁腰背疾患、四肢疾患、二便病等,这与其归属膀胱经、通于阳跷脉密切相关。在刺灸操作中主要运用的是针刺法和灸法,常用针刺深度为三分,针刺时间为六呼,灸量为三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申脉 古代文献 主治病证 刺灸特点
原文传递
泽漆汤症证病机方药探析 被引量:3
15
作者 陈颖娟 陈晓 +2 位作者 李海峰 胥孜杭 邹纯朴 《上海中医药杂志》 CSCD 2023年第1期66-70,共5页
通过对古今文献梳理,探析泽漆汤症证病机方药。泽漆汤证的主要症状包括已发热或未发热、咳嗽上气、胸胁隐痛、胸中有水气、脉沉等;病机由浅入深可概括为邪气犯肺、肺失宣肃→邪郁化热、痰挟瘀血→肺脾气虚、水饮内停,三者亦可兼容并见,... 通过对古今文献梳理,探析泽漆汤症证病机方药。泽漆汤证的主要症状包括已发热或未发热、咳嗽上气、胸胁隐痛、胸中有水气、脉沉等;病机由浅入深可概括为邪气犯肺、肺失宣肃→邪郁化热、痰挟瘀血→肺脾气虚、水饮内停,三者亦可兼容并见,贯穿始终;全方寒温并用,攻补兼施,标本皆治,具有逐水通阳、清热化瘀、止咳化痰、健脾益气功效,适用于虚实寒热错杂的痰饮病证;方中紫参在现代临床应用中治疗急性呼吸道感染当为拳参,用于治疗肺癌当为石见穿,用于治疗慢性支气管炎当为紫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泽漆汤 厚朴麻黄汤 经典名方 《金匮要略》 胸腔积液 主治病证
下载PDF
镇静安神类海洋中药的应用病证及配伍规律分析 被引量:5
16
作者 邹天骏 林江 +3 位作者 张荻娅 李天依 闫强强 莫静华 《中医药导报》 2019年第19期116-120,共5页
目的:挖掘含海洋中药的镇静安神方剂的组方配伍规律。方法:对搜集到的含海洋中药的镇静安神方剂,应用中医传承辅助平台软件V2.5建立数据库,进行频数分析。结果:搜集到含海洋中药的镇静安神方剂245首,组方药物共244味,其中海洋药物28味... 目的:挖掘含海洋中药的镇静安神方剂的组方配伍规律。方法:对搜集到的含海洋中药的镇静安神方剂,应用中医传承辅助平台软件V2.5建立数据库,进行频数分析。结果:搜集到含海洋中药的镇静安神方剂245首,组方药物共244味,其中海洋药物28味。其中包含主治疾病33种,频次≥10的疾病为癫痫、失眠、眩晕、精神分裂症、儿童多动综合征、高热惊厥、帕金森氏综合征,并对主治病证进行了用药规律分析。药性以寒性居多,药味以甘味居多,主要入肝、心、肾经。发现新处方4个:(1)白芍-牡蛎-朱砂-珍珠-麝香-牛黄;(2)菊花-桑叶-马齿螺-石决明-夏枯草;(3)合欢皮-女贞子-首乌藤-珍珠母;(4)黄连-礞石-淡竹叶-灯心草。结论:通过对药物的性味归经、药物频次以及组方规律的挖掘,对于临床用药与新药的研发均有重要参考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洋中药 镇静安神 中医传承辅助平台 主治病证 配伍规律
下载PDF
运用经方治疗疑难病证的体会
17
作者 舒鸿飞 《内蒙古中医药》 2014年第1期53-54,共2页
笔者早年对《伤寒杂病论》有过深入的钻研,因而在40余年的临证中,喜用经方,又不囿于经方,常活用经方治愈疑难病证。今不揣浅陋,结合临床病例浅谈这方面的体会。1紧扣病机用经方余在临证中,根据经方主治病证的病机治疗某些疑难病证,常收... 笔者早年对《伤寒杂病论》有过深入的钻研,因而在40余年的临证中,喜用经方,又不囿于经方,常活用经方治愈疑难病证。今不揣浅陋,结合临床病例浅谈这方面的体会。1紧扣病机用经方余在临证中,根据经方主治病证的病机治疗某些疑难病证,常收到意外的疗效。例1王某,女,16岁,2003年8月10日初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活用经方 疑难 治疗 《伤寒杂论》 临床 主治病证
下载PDF
方证相应论解析 被引量:3
18
作者 王燕平 孙明杰 +1 位作者 周艳华 隋宇 《中医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1期875-876,共2页
关键词 相应 中医辨论治 中医治 主治病证 至真要大论 功能状态 阴阳寒热 热者寒之
下载PDF
三阴交穴主治及配伍规律古代文献分析 被引量:19
19
作者 卢承顶 张永臣 贾红玲 《山东中医药大学学报》 2013年第5期410-412,共3页
目的:通过系统整理三阴交的文献,总结其主治病证及腧穴配伍规律。方法:以《中华医典》文献库为主要检索源,检索三阴交穴单穴和配伍主治病证的条文,建立数据库,选用SPSS CLEMENTINE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结果:三阴交穴的相关著作计86部,... 目的:通过系统整理三阴交的文献,总结其主治病证及腧穴配伍规律。方法:以《中华医典》文献库为主要检索源,检索三阴交穴单穴和配伍主治病证的条文,建立数据库,选用SPSS CLEMENTINE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结果:三阴交穴的相关著作计86部,纳入条文793条。三阴交单穴主治条文172条,总频数为172次,主治病证共计39种,优势主治病证种12种。配伍主治条文621条,总频数为630次,主治病证89种,优势主治病证29种。三阴交单穴优势主治病证为积聚、痿证、崩漏、脚气、泄泻、癫狂、霍乱、淋证、遗精、痹证、疝气、牙关脱臼;配伍优势主治病证为咳嗽、厥证、腹痛、泄泻、肠鸣、脾病血气、痢疾、臌胀、中风等29种,并总结出腧穴配伍处方。结论:三阴交单穴主治以脾胃病、肾病和妇科病为主;配伍主治病证以内科、妇科病证为多,主治更为广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阴交 主治病证 腧穴配伍 数据挖掘技术 古代文献研究
下载PDF
经方剂量与主证之间的调配关系 被引量:4
20
作者 王付 《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 CAS CSCD 2001年第6期343-345,共3页
经方主治疑难杂病功用非凡 ,备受历代名医所重视。但临床会应用经方药物组成 ,不一定都能达到预期治疗目的。究其原因是既要会用经方药物组成 ,更要会用经方药物剂量调配 ,量变导致质变 ,这在组方用药定量调配方面就显得格外重要 ,药物... 经方主治疑难杂病功用非凡 ,备受历代名医所重视。但临床会应用经方药物组成 ,不一定都能达到预期治疗目的。究其原因是既要会用经方药物组成 ,更要会用经方药物剂量调配 ,量变导致质变 ,这在组方用药定量调配方面就显得格外重要 ,药物功用在发挥治疗作用的同时与剂量调配直接相关。经方剂量与主治病证之间的调配关系主要有三 ,一是整方剂量的调配变化 ,二是药对剂量的调配关系 ,三是单药剂量的调配关系 ,对此若能有足够的认识与重视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仲景方 剂量调配 主治病证 调配关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