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收录于倪豪士(William H.Nienhauser)主编的《中国文学评论集》(Critical Essays on Chinese Literature,1976)。作者刘绍铭,1934年生于香港,先后获台湾大学外文系学士、美国印第安那大学比较文学系博士学位。现为香港岭南大学中文...原文收录于倪豪士(William H.Nienhauser)主编的《中国文学评论集》(Critical Essays on Chinese Literature,1976)。作者刘绍铭,1934年生于香港,先后获台湾大学外文系学士、美国印第安那大学比较文学系博士学位。现为香港岭南大学中文系荣休教授,曾任教于迈阿密大学、威斯康辛大学(麦迪逊分校)、香港中文大学等。主要学术成果有专著《曹禺论》(Ts’ao Yu:A Study in Literary Influence,1970),编著《中国现代中短篇小说选:1919—1949》(Modern Chinese Stories&Novellas:1919—1949,1981,合编)、《哥伦比亚现代中国文学选集》(The Columbia Anthology of Modern Chinese Literature,1995,合编)等。本文写于1976年刘绍铭在威斯康辛大学担任教职期间。作者以丁西林的独幕剧《压迫》为例,透过中西戏剧比较的视野,从戏剧语言、情节设计等方面阐述丁西林精湛的编剧技巧。此外,还将丁西林与同时代的其他作家进行比较,突出他在中国现代戏剧史上的独特地位。展开更多
文摘原文收录于倪豪士(William H.Nienhauser)主编的《中国文学评论集》(Critical Essays on Chinese Literature,1976)。作者刘绍铭,1934年生于香港,先后获台湾大学外文系学士、美国印第安那大学比较文学系博士学位。现为香港岭南大学中文系荣休教授,曾任教于迈阿密大学、威斯康辛大学(麦迪逊分校)、香港中文大学等。主要学术成果有专著《曹禺论》(Ts’ao Yu:A Study in Literary Influence,1970),编著《中国现代中短篇小说选:1919—1949》(Modern Chinese Stories&Novellas:1919—1949,1981,合编)、《哥伦比亚现代中国文学选集》(The Columbia Anthology of Modern Chinese Literature,1995,合编)等。本文写于1976年刘绍铭在威斯康辛大学担任教职期间。作者以丁西林的独幕剧《压迫》为例,透过中西戏剧比较的视野,从戏剧语言、情节设计等方面阐述丁西林精湛的编剧技巧。此外,还将丁西林与同时代的其他作家进行比较,突出他在中国现代戏剧史上的独特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