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校园分层研究述评 被引量:1
1
作者 陈帆 盛新娣 《消费导刊》 2009年第2期35-37,共3页
在文献分析的基础上,本文梳理了我国校园分层研究三种范式的成绩与不足,认为在主观分层认同研究方面还比较薄弱,突出了研究校园中裂变出的阶层间的关系及大学生们对这种等级分化现象持有的价值判断对和谐校园建设的意义,主张在承认不平... 在文献分析的基础上,本文梳理了我国校园分层研究三种范式的成绩与不足,认为在主观分层认同研究方面还比较薄弱,突出了研究校园中裂变出的阶层间的关系及大学生们对这种等级分化现象持有的价值判断对和谐校园建设的意义,主张在承认不平等的基础上,建构不同阶层利益的整合机制,最大限度地激发出大学生的竞争意识和潜能,使大学生群体乃至整个社会才更加相信知识的价值和奋斗的力量,从而促进和谐校园建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校园分层 主观分层 和谐校园
下载PDF
中国城乡居民自感健康与社会分层——基于(CGSS)2008年的一项实证研究 被引量:8
2
作者 孙其昂 李向健 《统计与信息论坛》 CSSCI 2013年第12期78-83,共6页
基于中国综合社会调查(CGSS)2008年的数据,利用多元线性回归模型检验社会经济地位等客观社会分层变量和阶层意识等主观社会分层变量对居民自感健康的影响。研究表明:居民的受教育程度、个人年收入、家庭年收入等客观社会分层变量和阶层... 基于中国综合社会调查(CGSS)2008年的数据,利用多元线性回归模型检验社会经济地位等客观社会分层变量和阶层意识等主观社会分层变量对居民自感健康的影响。研究表明:居民的受教育程度、个人年收入、家庭年收入等客观社会分层变量和阶层意识、自评家庭经济地位等主观社会分层变量与其自感健康水平显著相关。同时,年龄、性别、政治面貌等个体特征变量能较好地解释居民自感健康的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自感健康 客观社会分层 主观社会分层
下载PDF
社会分层与女性生育二孩决策——以广东省中山市为例 被引量:8
3
作者 曾远力 赵丹 《南方人口》 CSSCI 2020年第6期30-39,共10页
本文以广东省中山市的问卷调查数据为例,探讨了社会分层状况对女性生育二孩决策的影响。将社会分层划分为客观分层和主观分层两种类型,其中,客观分层用教育程度、工作单位类型、家庭年收入三个指标进行测量;主观分层用受访者主观自评的... 本文以广东省中山市的问卷调查数据为例,探讨了社会分层状况对女性生育二孩决策的影响。将社会分层划分为客观分层和主观分层两种类型,其中,客观分层用教育程度、工作单位类型、家庭年收入三个指标进行测量;主观分层用受访者主观自评的阶层归属进行测量。研究表明,主客观分层都会对女性生育二孩决策产生影响,但主观阶层归属对女性群体生育二孩决策的影响比客观分层更稳健、更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女性 生育二孩决策 主观分层 客观分层
下载PDF
基本养老保障制度的主观社会分层效应--基于CLDS2018数据的分析
4
作者 尚雪娜 雷洪 《社会学评论》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234-256,共23页
本研究从制度主义理论视角出发,考察了基本养老保障制度对劳动者主观阶层认同的影响。研究发现:(1)基本养老保障制度对劳动者的主观阶层认同具有正向促进效应;(2)基本养老保障制度对处于相对弱势地位的劳动者的主观阶层认同具有“托底... 本研究从制度主义理论视角出发,考察了基本养老保障制度对劳动者主观阶层认同的影响。研究发现:(1)基本养老保障制度对劳动者的主观阶层认同具有正向促进效应;(2)基本养老保障制度对处于相对弱势地位的劳动者的主观阶层认同具有“托底提升”效应;(3)基本养老保障制度的主观社会分层效应是通过降低劳动者的相对剥夺感发挥作用的。本研究揭示了基本养老保障制度的主观社会分层效应和潜功能,同时证明了制度主义理论对于主观社会分层所具有的解释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基本养老保障制度 主观社会分层 客观社会地位 相对剥夺感
原文传递
青年文化消费与社会分层——基于CGSS2013数据的实证分析 被引量:3
5
作者 马壮 《中国集体经济》 2018年第25期115-118,共4页
文章基于中国综合社会调查(C GSS)2013年的数据,从社会分层的不同标准试析青年这一群体文化消费受到的影响。利用多层回归分析发现受教育水平、个人收入水平、家庭年收入水平等客观社会分层变量和自评家庭经济地位、阶层意识等主观社会... 文章基于中国综合社会调查(C GSS)2013年的数据,从社会分层的不同标准试析青年这一群体文化消费受到的影响。利用多层回归分析发现受教育水平、个人收入水平、家庭年收入水平等客观社会分层变量和自评家庭经济地位、阶层意识等主观社会分层变量对青年文化消费存在显著影响。同时性别、年龄、民族、婚姻、政治面貌、居住地等个体人口特征能更为显著的解释青年文化消费的差异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客观社会分层 主观社会分层 青年文化消费
下载PDF
土地流转对农村阶层分化的影响研究 被引量:16
6
作者 陈成文 《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07年第3期12-19,共8页
土地流转是发生在农村中的一次利益关系和社会关系调整过程,因此,土地流转必然影响着农村的阶层分化。实证研究结果表明:首先,土地流转影响着农村的职业分层、经济分层和主观分层;其次,土地流转重塑了农村阶层结构,丰富了农村阶层体系。
关键词 土地流转 农村阶层分化 职业分层 经济分层 主观分层 阶层分析视角
下载PDF
多元话语分析:以社会分层研究为例 被引量:36
7
作者 谢立中 《社会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期68-101,共34页
客观主义社会分层论者将"社会分层"现象视为一种纯粹给定的、独立于社会成员个人主观意识之外的"客观性现实",致力于探究支配着"社会分层"现象形成和变化的"客观规律";主观主义社会分层论者则... 客观主义社会分层论者将"社会分层"现象视为一种纯粹给定的、独立于社会成员个人主观意识之外的"客观性现实",致力于探究支配着"社会分层"现象形成和变化的"客观规律";主观主义社会分层论者则将"社会分层"现象视为一种由社会成员个人的主观意识建构出来的"主观性现实",致力于考察导致"社会分层"现象产生和变化的那些主观意识。与此二者不同,多元话语分析学者则将"社会分层"现象视为一种由社会成员在特定话语系统的约束和引导之下、借助于一些特定的话语策略而建构出来的"话语性现实",主张致力于探讨人们将社会关系建构为"社会分层"现象的那些话语策略及其背后的话语系统(话语构成规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社会分层 客观主义社会分层模式 主观主义社会分层模式 社会分层的多元话语分析模式
原文传递
Subjective Social Status,Income Inequality and Subjective Perceptions of Mobility(2003-2013) 被引量:2
8
作者 Chen Yunsong Fan Xiaoguang 《Social Sciences in China》 2019年第3期70-88,共19页
Using a sample of over 90,000 urban and rura1 residents from the Chinese Social Survey(CSS)and China Genera1 Social Survey(CGSS)from 2003 to 2013,we analyzed the structural features and influencing factors underlying ... Using a sample of over 90,000 urban and rura1 residents from the Chinese Social Survey(CSS)and China Genera1 Social Survey(CGSS)from 2003 to 2013,we analyzed the structural features and influencing factors underlying subjective social status in China.Our findings indicate that over these years,such identification has consistently assumed the shape of a bowling pin:those who“identify with a low social status”account for more than half of respondents,a much higher proportion than in most countries.At the individual level,the net effect on subjective social status of such objective indicators as education,income and occupation has been relatively small,and lessened over the ten years.The correlation between subjective perceptions of mobility and subjective social status is quite strong,but the upward impetus provided by perceptions of upward mobility weakened over the period.At the macro-level,the tempo of economic growth failed to raise the level of class identification,and income inequality had a markedly negative effect.Our research findings further demonstrate that curbing the income gap and increasing opportunities for mobility are important for raising the level of class identification during the transition period.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lass identification subjective social status social stratification income inequality social mobility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