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作者主观叙述及其翻译 |
郑敏宇
|
《外语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
2005 |
14
|
|
2
|
主观叙述、客观叙述及其应用 |
董永红
|
《河南纺织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
2001 |
2
|
|
3
|
茨威格《一个女人一生中的二十四小时》的叙事效果——以内视角主观叙述切入分析 |
杨柯倪
|
《文教资料》
|
2017 |
0 |
|
4
|
主观叙述、客观叙述及其应用 |
董永红
|
《焦作大学学报》
|
1997 |
0 |
|
5
|
简析《安娜·卡列宁娜》中的叙述主观化 |
李平
|
《文教资料》
|
2016 |
0 |
|
6
|
《雅科夫的梯子》中的叙述主观化研究 |
李小彤
|
《语文学刊》
|
2021 |
0 |
|
7
|
从现实人生的体验到叙述策略的转型——一份关于王安忆十年小说创作的访谈录 |
王安忆
斯特凡亚
秦立德
|
《当代作家评论》
CSSCI
北大核心
|
1991 |
82
|
|
8
|
隐秀与反讽——中西文学撞击中两类小说的叙述比较 |
朱水涌
|
《福建论坛(文史哲版)》
|
1987 |
0 |
|
9
|
论王安忆小说叙述方式的转换 |
钱秀银
|
《北方论丛》
CSSCI
|
1999 |
0 |
|
10
|
女人与城市·漂泊与寻找——王安忆小说创作二题 |
邵文实
|
《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
2002 |
5
|
|
11
|
当代写实文学的审美选择 |
王爱松
|
《扬子江(评论)》
CSSCI
|
2008 |
0 |
|
12
|
谈电影《伤逝》的结构 |
傅燕南
|
《广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
1982 |
4
|
|
13
|
当代俄罗斯女性文学作品的叙述主观化问题 |
刘娟
|
《俄罗斯文艺》
CSSCI
北大核心
|
2014 |
2
|
|
14
|
体验记录片中的镜头语言 |
卢广斌
|
《科技传播》
|
2010 |
1
|
|
15
|
新时期历史题材文学的结构方式与叙事形态 |
王爱松
|
《当代文坛》
CSSCI
北大核心
|
1997 |
0 |
|
16
|
沈从文小说《人与地》的文体学分析 |
林晓恒
|
《武汉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
2006 |
0 |
|
17
|
来稿须知 |
|
《湖南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
2009 |
0 |
|
18
|
《钢婚》与李佩甫的平原叙事 |
黄长华
|
《牡丹江大学学报》
|
2020 |
0 |
|
19
|
《洛丽塔》的叙述主观化探析 |
田佳宁
|
《休闲》
|
2021 |
0 |
|
20
|
中国新广告评选 |
|
《中国广告》
|
2010 |
0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