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主观性失眠与脑血管病慢性期功能预后的关系研究:基于多中心前瞻性研究的事后分析
1
作者 李丽君 张宁 +1 位作者 陈琦 王春雪 《中国卒中杂志》 北大核心 2024年第7期815-821,共7页
目的 探索脑血管病患者主观性失眠与慢性期功能预后的关系。方法 本研究是对多中心、大型前瞻性研究--中国卒中后抑郁发生及其结局的前瞻性队列研究(prospective cohort study on the incidence and outcome of patients with post-stro... 目的 探索脑血管病患者主观性失眠与慢性期功能预后的关系。方法 本研究是对多中心、大型前瞻性研究--中国卒中后抑郁发生及其结局的前瞻性队列研究(prospective cohort study on the incidence and outcome of patients with post-stroke depression in China,PRIOD)的事后分析。选取PRIOD中入组患者人数较多的15个中心,对入组的脑血管病患者进行发病5年后的电话随访。收集患者的一般资料、临床特点。根据《精神障碍诊断与统计手册》(第五版)中失眠的诊断标准编制调查问卷,收集失眠及相关睡眠问题,评估患者是否存在主观性失眠以及睡眠时间。采用mRS评估患者的功能预后。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脑血管病患者主观性失眠与功能预后的关系。结果 本研究共纳入698例患者,其中319例(45.70%)为主观性失眠患者,仅17.55%(56/319)服用助眠药物。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主观性失眠与脑血管病患者功能预后存在显著关联:校正协变量后,与无失眠患者相比,主观性失眠患者功能残疾风险较高(OR 1.64,95%CI 1.11~2.42,P=0.013);亚组分析显示,在基线为首次脑血管病发作患者中,与无失眠患者相比,主观性失眠患者功能残疾的风险较高(OR 1.74,95%CI 1.13~2.68,P=0.013)。结论 主观性失眠是导致脑血管病慢性期功能残疾的危险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血管病 功能残疾 主观性失眠 药物治疗
下载PDF
失眠短程行为治疗对主观性失眠患者的失眠症状疗效分析 被引量:7
2
作者 叶静怡 张万英 +3 位作者 江灿 张涛 张婷 高东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CAS 2022年第3期210-214,共5页
目的探索失眠短程行为治疗(BBT-I)对主观性失眠治疗效果及治疗影响因素。方法门诊收集60例符合ICSD-3原发性失眠诊断标准的患者,标准多导睡眠监测(PSG)及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量表(PSQI)收集睡眠数据并进行分组,分为:主观性失眠组(SI组)... 目的探索失眠短程行为治疗(BBT-I)对主观性失眠治疗效果及治疗影响因素。方法门诊收集60例符合ICSD-3原发性失眠诊断标准的患者,标准多导睡眠监测(PSG)及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量表(PSQI)收集睡眠数据并进行分组,分为:主观性失眠组(SI组)及非主观性失眠组(NSI组),采集入组患者PSQI、睡前唤醒量表(PSAS)、睡眠信念态度量表(DBAS)、睡眠卫生习惯量表(SHPS)评估患者睡眠的认知、信念及行为相关影响因素,均予以4 w失眠短程行为治疗,对患者在入组前1 w、治疗后1 w通过PSQI及睡眠日记进行评估。结果在多导睡眠监测客观睡眠数据中,对比发现SI组较NSI组存在觉醒指数增高(5.10±2.85,3.27±1.52;P<0.05),两组DBAS量表对比发现,SI组较NSI组在DBAS第3因子对睡眠的期望及第4因子药物信念分值更低,即存在更多不合理信念(4.29±1.92,5.27±1.73;P<0.01),(8.04±1.68,9.35±1.87;P<0.01);组内对比发现SI组中入睡潜伏期(SL)、睡眠效率(SE)、日间功能及PSQI评分在治疗前后对比均存在改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间对比发现SI组较NSI组,在干预前后SE差值中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相关性分析中发现,主观性失眠组中,干预前后日间功能差值与DBAS第1因子(对睡眠不现实期望)评分负相关(r=-0.270,P=0.037);干预前后日间功能差值与PSAS总分负相关(r=-0.268,P=0.039);睡眠潜伏期治疗前后差值与PSAS生理性激发呈负相关(r=-0.288,P=0.042)。结论主观性失眠患者较非主观性患者存在更为突出的夜间高觉醒及更多不合理信念态度。BBT-I对主观性失眠患者的入睡潜伏期、睡眠效率、日间功能及睡眠感受存在改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失眠 主观性失眠 失眠短程行为治疗 睡眠结构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