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2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实际收入与主观收入对生命质量影响的研究 被引量:4
1
作者 李桐 朱燕波 +2 位作者 严辉 李彦妮 林琳 《中国全科医学》 CAS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1期1364-1369,共6页
目的探讨实际收入、主观收入与生命质量的关系,并分析两者对生命质量的影响。方法采用便利抽样法,选取3批调查数据作为样本,分别是2012年6月北京同仁医院体检人员1 023例、2012年9月安徽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健康管理中心体检人员610... 目的探讨实际收入、主观收入与生命质量的关系,并分析两者对生命质量的影响。方法采用便利抽样法,选取3批调查数据作为样本,分别是2012年6月北京同仁医院体检人员1 023例、2012年9月安徽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健康管理中心体检人员610例和2013年2月广东省中医院珠海医院体检人员595例。收集调查对象一般资料,采用简明健康状况调查问卷(SF-36)对其生命质量进行调查,采用多元线性回归分析实际收入、主观收入对生命质量的影响。结果回收有效问卷1 527份,有效回收率为68.54%。1 527例调查对象中家庭人均月收入<2 000元153例(10.02%),2 000~3 999元727例(47.61%),4 000~6 000元380例(24.89%),>6 000元267例(17.48%);主观收入情况一般者1 190例(77.93%),较好者217例(14.21%),较差者120例(7.86%)。不同家庭人均月收入者生理功能(PF)、生理职能(RP)、躯体疼痛(BP)、一般健康(GH)、生理领域(PCS)、精力(VT)、社会功能(SF)、情感职能(RE)、精神健康(MH)和心理领域(MCS)得分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2 000~3 999元、4 000~6 000元、>6 000元者PF、RP、BP、GH、PCS、SF、MCS得分均高于<2 000元者;4 000~6 000元者PCS、VT、SF、RE、MH得分均低于2 000~3 999元者(P<0.05)。不同主观收入情况者PF、RP、BP、GH、PCS、VT、SF、RE、MH、MCS得分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主观收入情况一般和较好者上述指标得分均高于主观收入情况差者(P<0.05)。多元线性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家庭人均月收入对SF-36 PCS、MCS得分无影响(P>0.05);主观收入情况是SF-36 PCS、MCS得分的影响因素(P<0.05)。结论实际收入高的人群生命质量并不一定更好,主观收入较好的人群生命质量得分较高。与实际收入相比,主观收入真正影响生命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命质量 收入 主观收入
下载PDF
数说中国的主观收入差距
2
作者 孙计领 《统计科学与实践》 2020年第2期34-37,共4页
长期以来,学者和政策制定者几乎把全部注意力放在基尼系数等客观收入差距指标上,很少关注主观收入差距。本文使用多个微观调查数据从不同方面描述我国居民的主观收入差距。数据显示,对比其他国家来看,中国居民对收入差距的态度更加正面... 长期以来,学者和政策制定者几乎把全部注意力放在基尼系数等客观收入差距指标上,很少关注主观收入差距。本文使用多个微观调查数据从不同方面描述我国居民的主观收入差距。数据显示,对比其他国家来看,中国居民对收入差距的态度更加正面和积极;在时序上,大部分民众从"希望收入差距扩大"变为"希望收入差距变小";目前,主观收入差距水平处于相对较高的水平,而且呈现明显的群体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收入差距 主观收入差距 基尼系数
下载PDF
转型背景下的居民主观收入不平等与再分配偏好--基于CGSS数据的经验分析 被引量:20
3
作者 刘华 徐建斌 《经济学动态》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3期48-59,共12页
公平、合理的收入分配格局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石,引起社会普遍不满和对社会稳定构成实质威胁的是居民主观层面所不认可的收入分配格局。本文尝试考察我国居民的主观收入不平等对再分配偏好的影响。在将主观收入不平等合理分解为认可的... 公平、合理的收入分配格局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石,引起社会普遍不满和对社会稳定构成实质威胁的是居民主观层面所不认可的收入分配格局。本文尝试考察我国居民的主观收入不平等对再分配偏好的影响。在将主观收入不平等合理分解为认可的不平等和不认可的不平等基础上,利用中国综合社会调查数据(CGSS),本文进行了实证检验,研究结果显示,居民认可的收入不平等与再分配偏好显著负相关,而不认可的收入不平等与再分配偏好显著正相关。此外,公平认知对居民的主观收入不平等具有显著影响。因此,当前政府的改革应该从消除体制性障碍入手,特别是要消除行业垄断、城乡有别的户籍制度等,创造一个机会均等、公平竞争的社会环境,为形成合理的收入分配格局提供制度保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再分配偏好 主观收入不平等 公平认知
原文传递
患不均还是患不公——对中国居民主观收入不平等的实证分析
4
作者 徐建斌 《财政经济评论》 2017年第1期25-41,共17页
本文利用2006年中国综合社会调查数据(CGSS2006),对中国居民的主观收入不平等状况进行了估算与分析。研究发现,平均而言,我国当前的收入不平等状况大体被民众所感知,此外,相当部分的收入不平等被民众视为公平的不平等,为民众所认可和接... 本文利用2006年中国综合社会调查数据(CGSS2006),对中国居民的主观收入不平等状况进行了估算与分析。研究发现,平均而言,我国当前的收入不平等状况大体被民众所感知,此外,相当部分的收入不平等被民众视为公平的不平等,为民众所认可和接受。但与此同时,民众所认为的不公平的不平等程度也较高,分别占感知不平等和公平不平等的35%和40%。进一步地,基于计量回归的估计结果显示,社会公平认知与居民的主观收入不平等显著相关。为此,解决收入分配中的不公平问题是我国分配制度改革的当务之急,与此同时,进一步发展和完善基于市场经济制度的分配观是深化市场经济改革的思想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主观收入不平等 感知的不平等 公平的不平等 不公平的不平等 社会公平认知
原文传递
居民收入主观感知状况及其影响因素测度研究——基于北京市居民微观调查数据分析 被引量:5
5
作者 陈云 李慧芸 《统计与信息论坛》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期106-112,共7页
对北京市居民收入及其主观感知状况等系列问题进行微观调查,结果显示:北京市居民家庭年收入呈右偏分布,而居民收入主观感知状况呈左偏分布,近五成居民认为自己属于低收入或贫困收入群体。运用多项定序logistic回归模型对居民收入主观感... 对北京市居民收入及其主观感知状况等系列问题进行微观调查,结果显示:北京市居民家庭年收入呈右偏分布,而居民收入主观感知状况呈左偏分布,近五成居民认为自己属于低收入或贫困收入群体。运用多项定序logistic回归模型对居民收入主观感知的影响因素进行测度,结果显示:人力资本因素能够提升居民的收入主观感知状况;劳动密集型行业居民的收入主观感知状况相对较低;收入、房产、私家车等因素是影响居民收入主观感知状况的重要客观因素;居民对宏观经济运行、收入差距问题的看法与其对收入主观感知状况之间存在联动效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收入主观感知 影响因素 多项定序logistic回归 微观调查
下载PDF
收入差距、努力指数与居民主观幸福感 被引量:14
6
作者 王洁菲 姚树洁 《南开经济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4期3-21,共19页
本文基于2018年中国家庭追踪调查数据(CFPS),运用Ordered Probit、IV Probit、2SLS和OLS模型研究收入差距、收入差距主观评价对居民主观幸福感的影响,通过构造努力指数探讨了收入差距主要来源之一的努力因素对居民幸福感的影响。其结果... 本文基于2018年中国家庭追踪调查数据(CFPS),运用Ordered Probit、IV Probit、2SLS和OLS模型研究收入差距、收入差距主观评价对居民主观幸福感的影响,通过构造努力指数探讨了收入差距主要来源之一的努力因素对居民幸福感的影响。其结果表明:(1)社会客观收入差距越高、居民对社会收入差距主观评价越高,居民主观幸福感越低。(2)收入差距扩大会损害城乡居民主观幸福感,城市居民对收入差距的主观评价会通过“负向预期”作用机制削弱其对未来生活的信心,损害当下幸福感。(3)努力指数对城乡、不同收入阶层居民主观幸福感的影响存在异质性。努力指数对最低收入组居民的主观幸福感影响不显著,一是因为受教育程度较低、劳动技能不足等原因,努力程度的提高并不能有效提高这类居民收入水平;二是对于部分努力程度较低的最低收入居民来说,政府转移支付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抵消没有劳动报酬所产生的负幸福效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收入差距 收入差距主观评价 主观幸福感 努力程度 “扶志”困境
下载PDF
基于公平视角下青海藏区农牧民收入的主观感知度分析 被引量:1
7
作者 邸伟临 王健 《价值工程》 2019年第6期1-5,共5页
文章立足于对青海藏区农牧民的调查和访谈,采用熵值法对青海藏区农牧民收入所反映的社会公平问题进行分析,利用Spss对调查问卷的结果进行归类分析,描述调查方案以及农牧民收入的主观感知度状况,并对农牧民收入感知度主观因素进行测度。... 文章立足于对青海藏区农牧民的调查和访谈,采用熵值法对青海藏区农牧民收入所反映的社会公平问题进行分析,利用Spss对调查问卷的结果进行归类分析,描述调查方案以及农牧民收入的主观感知度状况,并对农牧民收入感知度主观因素进行测度。研究结果表明:青海藏区农牧民收入的主观感知度与收入水平有着密切的关系,目前青海藏区农牧民的收入水平较低,农牧民收入的主观感知度也较低。因此,当地政府应该采用扩宽收入渠道、提高农牧民的科学文化素质、有效降低农牧民的消费成本等措施来增加农牧民收入,并进一步提高其主观感知度水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收入分配 社会公平 收入主观感知度 青海藏区
下载PDF
灰色系统关联度模型在净收入评价指标中的应用
8
作者 高启哲 《知识经济》 2020年第2期96-97,共2页
本文根据中国人主观净收入自我判定表格,通过统计分析的方法对中国人主观净收入影响因素,如个体基本信息,工作强度,收入,认可度等方面进行评价。针对3个问题分别建立了灰色预测模型,将各数据组与参照组(净收入)进行关联比较,应用公式求... 本文根据中国人主观净收入自我判定表格,通过统计分析的方法对中国人主观净收入影响因素,如个体基本信息,工作强度,收入,认可度等方面进行评价。针对3个问题分别建立了灰色预测模型,将各数据组与参照组(净收入)进行关联比较,应用公式求出关联系数,并求出关联度,通过比较各因素的关联系数r的大小,可以比较出各因素对于主观净收入的影响程度。结果显示影响程度最大的因素为体力工作强度,其余按照相关度依次为健康状况,自评地位,晋升,脑力工作强度,个人总收入,家庭总收入。我们基于男性女性两类不同的群体分别进行分析。分析了体力、脑力工作强度,是否被晋升,工作时长,个人总收入,家庭总收入,受教育时间等方面进行灰色分析,得出结果后进行比较,以研究各因素对于男女性两个群体的不同影响。我们得出结论:当不同群体分别计算关联度时,相差最大的关联度为脑力强度,其余依次为个人总收入,体力工作强度,自评地位,晋升,受教育时,家庭总收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主观收入 灰色分析 关联度
下载PDF
西方心理学的期望理论与儒家修身模型的整合--学生深层幸福感问卷的编制
9
作者 李庆安 孙睿 +3 位作者 林崇德 王黛柔 邓建军 任正伽 《赣南师范大学学报》 2020年第5期85-105,共21页
传统的主观幸福感量表至少存在四个致命的弱点。为此,以深层幸福感理论、Vroom的期望理论和儒家修身模型为本位,结合当代学生所处的社会与文化环境,提出了学生深层幸福感结构的三项假设:(1)学生深层幸福感由修身和修身奖励满意度构成。... 传统的主观幸福感量表至少存在四个致命的弱点。为此,以深层幸福感理论、Vroom的期望理论和儒家修身模型为本位,结合当代学生所处的社会与文化环境,提出了学生深层幸福感结构的三项假设:(1)学生深层幸福感由修身和修身奖励满意度构成。其中,修身属于深层幸福感的前因成分,而修身奖励满意度则属于深层幸福感的后果成分;(2)修身涉及君臣、父子、昆弟、朋友、事亲、知人、知天和素位而行的主题;(3)修身奖励满意度涉及位、禄、名和寿的主题。基于这些假设,编制了由《学生修身问卷》和《学生修身奖励满意度问卷》构成的《学生深层幸福感问卷》。选取某二本高校大学生为样本A(242名)、样本B(598名)和样本C(197名)的有效被试,分别考察了《学生修身问卷》和《学生修身奖励满意度问卷》的心理测量学特征。基于两项实证研究,可以得出五点结论:(1)《学生修身问卷》和《学生修身奖励满意度问卷》构成《学生深层幸福感问卷》;(2)《学生修身问卷》的结构包含三个因素:社会资本、积极错觉和热爱学习;《学生修身奖励满意度问卷》的结构仅包含一个因素——修身奖励满意度;(3)《学生深层幸福感问卷》具有出色的结构效度、良好的内部一致性信度和可接受的重测信度;(4)《学生深层幸福感问卷》评估的是幸福感,而不是别的概念;(5)《学生深层幸福感问卷》不仅具有评估和解释幸福感的功能,而且具有加强社会资本等教育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期望理论 儒家修身模型 主观幸福感 深层幸福感 主观收入类型
下载PDF
我国农村居民个体收入剥夺的决定因素研究——基于CGSS2010数据的实证分析 被引量:16
10
作者 任国强 石玉成 《农业技术经济》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期48-59,共12页
个体收入剥夺影响因素的确定对于降低农村居民的主客观个体收入剥夺水平、促进社会健康和谐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利用CGSS2010数据,采用计量模型分别研究了农村居民主客观个体收入剥夺的决定因素。研究结果表明,从主观、客观两... 个体收入剥夺影响因素的确定对于降低农村居民的主客观个体收入剥夺水平、促进社会健康和谐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利用CGSS2010数据,采用计量模型分别研究了农村居民主客观个体收入剥夺的决定因素。研究结果表明,从主观、客观两方面影响农村居民个体收入剥夺的因素包括年龄、教育、家庭经济水平、房产数量、中部和西部地区,其中年龄、教育及西部地区对这两方面作用方向不一致;仅对客观收入剥夺有显著抑制作用的因素是性别、非农就业、婚姻;主观收入剥夺方面,个人收入有显著降低作用,政治面貌的作用方向则相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村居民 相对剥夺 个人收入剥夺 客观收入剥夺 主观收入剥夺
原文传递
主客观收入对军队医院护理人员工作倦怠的影响 被引量:2
11
作者 马新凤 胡淑红 +1 位作者 赵倩 苏晓津 《职业与健康》 CAS 2018年第21期2951-2954,共4页
目的了解主客观收入对军队医院护理人员倦怠的影响。方法随机选取乌鲁木齐地区2所军队医院临床护理人员265例为调查对象,采用工作倦怠量表进行调查,采用多元线性回归分析主客观收入对工作倦怠的影响。结果单因素分析发现,客观收入<5 ... 目的了解主客观收入对军队医院护理人员倦怠的影响。方法随机选取乌鲁木齐地区2所军队医院临床护理人员265例为调查对象,采用工作倦怠量表进行调查,采用多元线性回归分析主客观收入对工作倦怠的影响。结果单因素分析发现,客观收入<5 000元护理人员情感衰竭(25.24±3.04)、人格解体(11.24±2.70)、个人成就感(35.98±4.35)得分显著高于5 000~7 999元[(22.62±2.35),(8.75±1.81),(32.94±3.37)]、>8 000元护理人员[(21.94±1.75),(7.73±1.68),(30.86±3.63),(P<0.01)],客观收入5 000~7 999元护理人员人格解体(8.75±1.81分)、个人成就感(32.94±3.37)得分显著高于>8 000元护理人员[(7.73±1.68),(30.86±3.63),(P<0.01)]。主观收入较差的护理人员情感衰竭(25.28±2.96)、人格解体(11.21±2.56)、个人成就感(35.98±4.17)得分显著高于一般的护理人员[(22.48±2.40),(8.84±1.77),(33.00±3.49)]、较好护理人员[(22.16±1.72),(7.81±1.73),(31.35±3.34),(P<0.01)]。主观收入一般护理人员人格解体(8.84±1.77)、个人成就感(33.00±3.49)得分显著高于较好护理人员[(7.81±1.73),(31.35±3.34),(P<0.01)]。多元线性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客观收入和主观收入均是工作倦怠的影响因素(P<0.01)。结论护理人员主客观收入与工作倦怠关系密切,应积极提升主客观收入,将有助于降低护理人员工作倦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护理人员 工作倦怠 主观收入 客观收入
原文传递
Subjective Social Status,Income Inequality and Subjective Perceptions of Mobility(2003-2013) 被引量:2
12
作者 Chen Yunsong Fan Xiaoguang 《Social Sciences in China》 2019年第3期70-88,共19页
Using a sample of over 90,000 urban and rura1 residents from the Chinese Social Survey(CSS)and China Genera1 Social Survey(CGSS)from 2003 to 2013,we analyzed the structural features and influencing factors underlying ... Using a sample of over 90,000 urban and rura1 residents from the Chinese Social Survey(CSS)and China Genera1 Social Survey(CGSS)from 2003 to 2013,we analyzed the structural features and influencing factors underlying subjective social status in China.Our findings indicate that over these years,such identification has consistently assumed the shape of a bowling pin:those who“identify with a low social status”account for more than half of respondents,a much higher proportion than in most countries.At the individual level,the net effect on subjective social status of such objective indicators as education,income and occupation has been relatively small,and lessened over the ten years.The correlation between subjective perceptions of mobility and subjective social status is quite strong,but the upward impetus provided by perceptions of upward mobility weakened over the period.At the macro-level,the tempo of economic growth failed to raise the level of class identification,and income inequality had a markedly negative effect.Our research findings further demonstrate that curbing the income gap and increasing opportunities for mobility are important for raising the level of class identification during the transition period.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lass identification subjective social status social stratification income inequality social mobility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