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2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陆地棉衣分性状的主基因-多基因遗传分析 被引量:8
1
作者 龚举武 刘爱英 +10 位作者 李俊文 姜骁 段丽 葛群 邓晓英 巩万奎 石玉真 商海红 陈全家 耿洪伟 袁有禄 《棉花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3期192-200,共9页
【目的】衣分是决定棉花产量的重要因素之一,有关其遗传研究相对较少,解析衣分性状遗传的特点,明确不同环境下衣分对产量形成的贡献机制。【方法】以国审优质棉中棉所70为基础构建的250个RIL(Recombinant inbred lines)群体,在黄河流域... 【目的】衣分是决定棉花产量的重要因素之一,有关其遗传研究相对较少,解析衣分性状遗传的特点,明确不同环境下衣分对产量形成的贡献机制。【方法】以国审优质棉中棉所70为基础构建的250个RIL(Recombinant inbred lines)群体,在黄河流域、长江流域和西北内陆棉区9个环境下对该RIL群体及其亲本进行了表型鉴定,并利用主基因+多基因混合遗传模型综合研究衣分性状遗传变化特点。【结果】母本s GK中156衣分性状在9个环境下均大于父本901-001,RIL群体衣分分布范围为33.91%~40.18%,平均为38.01%,表现为双向超亲,偏度和峰度绝对值都小于1.0,呈正态分布,变异系数为5.36%~8.17%;不同环境下衣分表现为西北内陆棉区>黄河流域棉区>长江流域棉区的趋势;遗传模型是以2~4对主基因或2对主基因+多基因遗传控制,主基因遗传率在1.26%~83.13%,多基因遗传率在27.35%~90.83%,主基因+多基因遗传率在92.00%~99.35%,一般情况下衣分是以2对主基因+多基因遗传为主,在2015年河南安阳、2016年河南安阳和2016年山东临清环境下以2~4对主基因遗传,遗传效应较高,在2015年河南安阳环境下最多检测到4对主基因的存在。【结论】衣分性状主基因+多基因遗传率大于90%,结果有助于进一步阐明优质棉中棉所70产量性状衣分的遗传特征,为不同生态区条件下相互引种和推广提供科学依据,为提高棉花产量、农民增收、QTL定位和高衣分品种选育提供理论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棉所70 衣分 基因-多基因遗传分析 多环境
下载PDF
不同环境下‘中棉所70’RIL群体棉铃重的主基因+多基因遗传分析 被引量:4
2
作者 龚举武 刘爱英 +10 位作者 段丽 姜骁 李俊文 邓晓英 葛群 巩万奎 石玉真 商海红 陈全家 耿洪伟 袁有禄 《中国农学通报》 2019年第15期128-137,共10页
解析棉花铃重的遗传特点,明确棉花铃重对产量形成的贡献机制。以国审优质棉‘中棉所70’为基础构建的RIL群体,在9个环境下(15AY、15LQ、15ALE、16AY、16LQ、16ALE、16KRL、16SHZ和16CD)对RIL群体和两亲本进行表型分析,并利用主基因-多... 解析棉花铃重的遗传特点,明确棉花铃重对产量形成的贡献机制。以国审优质棉‘中棉所70’为基础构建的RIL群体,在9个环境下(15AY、15LQ、15ALE、16AY、16LQ、16ALE、16KRL、16SHZ和16CD)对RIL群体和两亲本进行表型分析,并利用主基因-多基因混合遗传模型综合分析铃重的遗传特点。结果表明,不同环境对铃重的影响表现为西北早熟棉区>西北中早熟棉区≥黄河流域>长江流域的趋势;在9个环境下亲本对铃重的影响表现为‘901-001系’均大于‘sGK中156’,RIL群体的铃重为3.29~7.82 g,偏度和峰度绝对值都小于1.0,呈正态分布,变异系数为5.78%~8.72%。其遗传模型是以2~4对主基因或2对主基因+多基因遗传控制,在15AY和16CD环境下最多检测到4个主基因的存在,一般情况下,铃重是以多基因遗传为主,主基因遗传率在6.96%~45.69%,多基因遗传率在51.06%~88.99%。表明铃重性状受环境与基因型互作影响很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棉所70’ 铃重 基因-多基因遗传分析 多环境 RIL群体
下载PDF
饲用高粱4个主要株型性状的遗传分析 被引量:8
3
作者 卢华雨 白晓倩 +1 位作者 于澎湃 罗峰 《贵州农业科学》 CAS 2019年第1期5-9,13,共6页
为筛选出饲用高粱稳定遗传的株型性状,以从美国引进的饲用高粱引-251和国内粒用高粱忻梁52为亲本,杂交构建F2遗传群体作为试验材料,利用植物数量性状主基因+多基因混合遗传模型分析法对F2高粱旗叶叶鞘长、叶片数、旗叶叶面积和茎粗4个... 为筛选出饲用高粱稳定遗传的株型性状,以从美国引进的饲用高粱引-251和国内粒用高粱忻梁52为亲本,杂交构建F2遗传群体作为试验材料,利用植物数量性状主基因+多基因混合遗传模型分析法对F2高粱旗叶叶鞘长、叶片数、旗叶叶面积和茎粗4个主要株型性状进行遗传分析。结果表明:饲用高粱的旗叶叶鞘长遗传符合Model B-1模型,即加性-显性-上位性的混合遗传模型,主基因遗传率为49.38%;叶片数遗传符合Model B-1模型,即加性-显性-上位性的混合遗传模型,主基因遗传率为68.12%;旗叶叶面积遗传符合Model B-2模型,即加性-显性混合遗传模型,主基因遗传率为69.46%;茎粗遗传符合Model B-6模型,即为等显性遗传模型,主基因遗传率为86.89%。其中,叶片数、旗叶叶面积、茎粗作为饲用高粱株型的重要组成因子,表现出较高的遗传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粱 株型性状 -多基因遗传分析 基因遗传率
下载PDF
忻粱52×美引-251杂交组合F_(2)代群体产量性状遗传分析
4
作者 谭燕 康晨 +1 位作者 孙守钧 罗峰 《安徽农业科学》 CAS 2022年第2期26-29,41,共5页
将粒用高粱品种忻粱52和苏丹草品系美引-251杂交,对F_(2)代群体的穗长、穗重、百粒重、着壳率通过主-多基因分析方法进行数量遗传分析,得到最适遗传模型。结果表明,穗长符合Model A_0,是由微效多基因控制的数量遗传性状,穗重、百粒重、... 将粒用高粱品种忻粱52和苏丹草品系美引-251杂交,对F_(2)代群体的穗长、穗重、百粒重、着壳率通过主-多基因分析方法进行数量遗传分析,得到最适遗传模型。结果表明,穗长符合Model A_0,是由微效多基因控制的数量遗传性状,穗重、百粒重、着壳率均符合Model B_1,且受两对主基因控制,属于加性-显性-上位性混合遗传模型,主基因遗传率分别为66.81%、40.37%、89.11%,由此可知穗重和着壳率遗传率较高,受环境影响较小且可稳定遗传;而百粒重遗传率较低,所以该性状易受环境的影响,应在高代进行选育。通过对群体各产量性状的测量和数据分析,以及估算各性状主基因遗传率,为今后高粱育种工作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粱 产量性状 -多基因遗传分析 基因遗传率
下载PDF
高粱株型性状数量遗传分析 被引量:24
5
作者 李延玲 白晓倩 +4 位作者 于澎湃 高建明 裴忠有 罗峰 孙守钧 《华北农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期143-149,共7页
株型性状的遗传分析对高粱育种的理论、方法和策略至关重要。通过对高粱株型性状的遗传规律和基因的作用方式进行分析,旨在为田间选择稳定遗传的优良株型性状提供理论基础。以粒用高粱引-20和忻梁52杂交所构建的F2遗传群体为试验材料,... 株型性状的遗传分析对高粱育种的理论、方法和策略至关重要。通过对高粱株型性状的遗传规律和基因的作用方式进行分析,旨在为田间选择稳定遗传的优良株型性状提供理论基础。以粒用高粱引-20和忻梁52杂交所构建的F2遗传群体为试验材料,利用植物数量性状主+多基因混合遗传模型分析方法,对高粱叶夹角、株高、穗长、平均茎节长度、叶长及叶宽6个株型性状进行遗传分析。结果表明,高粱叶夹角遗传符合B_1模型,即加性-显性-上位性的混合遗传模型,其主基因遗传率为70.15%;株高遗传符合B_2模型,即加性-显性混合遗传模型,主基因遗传率为74.26%;穗长遗传符合B_6模型,即等显性遗传模型,主基因遗传率为58.67%;平均茎节长度遗传符合A_1模型,即加性-显性的混合遗传模型,主基因遗传率为68.69%;叶长遗传符合B_1模型,即加性-显性-上位性的混合遗传模型,主基因遗传率为47.92%;叶宽遗传符合B_6模型,即等显性遗传模型,主基因遗传率为61.60%。叶夹角和株高是构成高粱株型的主要性状,并具有较高的遗传力,在早期时进行选择,容易获得具有理想株型的育种材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粱 株型性状 -多基因遗传分析 基因遗传率
下载PDF
粒用高粱F_2群体农艺性状数量遗传分析 被引量:13
6
作者 白晓倩 于澎湃 +4 位作者 李延玲 高建明 裴忠有 罗峰 孙守钧 《华北农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期107-114,共8页
通过对高粱F_2群体农艺性状进行数量遗传分析,确定各性状的最适遗传模型并掌握其遗传规律,为田间选育遗传稳定的农艺性状提供参考。以粒用高粱品种忻粱52和美引-20的杂交F_2分离群体为试验材料,根据单个分离世代群体的遗传模型方法 -主... 通过对高粱F_2群体农艺性状进行数量遗传分析,确定各性状的最适遗传模型并掌握其遗传规律,为田间选育遗传稳定的农艺性状提供参考。以粒用高粱品种忻粱52和美引-20的杂交F_2分离群体为试验材料,根据单个分离世代群体的遗传模型方法 -主-多基因遗传分析模型对F_2世代6个数量性状进行遗传分析。结果表明,6个农艺性状中株高、穗柄长、主茎茎节数、平均茎节长符合遗传模型,受主效基因控制;而穗长和旗叶鞘长不存在主基因,受微效多基因遗传。株高符合Model B_1,受2对主基因控制,为加性-显性-上位性混合遗传模型,主基因遗传率为88. 65%;穗柄长和主茎茎节数符合Model A_1,为受1对主基因控制的加性-显性混合遗传模型,遗传率分别为61. 58%和68. 94%;平均茎节长符合Model A_4,受1对主基因控制,符合负向完全显性遗传模型,主基因遗传率为49. 24%。株高、穗柄长和主茎茎节数的主基因遗传率较高,说明这3个性状在后代遗传中受环境影响较小,遗传较稳定,可以在育种早代直接进行选择;而平均茎节长的遗传率较低,说明该性状在后代中遗传不稳定,受环境影响较大,需在育种高代进行选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粱 农艺性状 -多基因遗传分析 遗传率
下载PDF
粒用高粱×苏丹草杂交F2代农艺性状的数量遗传分析 被引量:6
7
作者 白晓倩 卢华雨 +3 位作者 于澎湃 裴忠有 罗峰 孙守钧 《江苏农业科学》 2019年第19期188-193,共6页
选取各农艺性状均较大的国内粒用高粱品种忻粱52和从美国普渡大学引进的苏丹草品系美引-48进行杂交,得到F 2代分离群体,对F 2代的开花期、株高、穗长、穗柄长、旗叶鞘长、叶片数、平均茎节长等7个农艺性状进行测定。利用主基因-多基因... 选取各农艺性状均较大的国内粒用高粱品种忻粱52和从美国普渡大学引进的苏丹草品系美引-48进行杂交,得到F 2代分离群体,对F 2代的开花期、株高、穗长、穗柄长、旗叶鞘长、叶片数、平均茎节长等7个农艺性状进行测定。利用主基因-多基因遗传分析方法进行数据分析,得到7个性状的4个遗传备选模型,并进行适合性检验,从备选模型中选出控制性状遗传的最适遗传模型,并根据IECM(迭代ECM)算法计算主基因遗传率。结果表明,株高、穗柄长、旗叶鞘长、平均茎节长等性状均符合ModelA_0模型,均为微效多基因控制的数量性状;开花期、穗长均符合ModelB_6模型,这2个性状均符合2对主基因控制的等显性遗传模型,即da=db=ha=hb,2对主基因的遗传率为38.35%;叶片数符合ModelB_1模型,是2对主基因控制的加性-显性-上位性混合遗传模型,2对主基因的加性效应之和为2.096774,显性效应之和为0.403226,主基因遗传率为99.22%,遗传率极高,可在育种后代中直接进行选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粱 农艺性状 基因-多基因分析 遗传率
下载PDF
饲用高粱分蘖相关性状的遗传分析
8
作者 康晨 谭燕 +2 位作者 高建明 罗峰 孙守钧 《分子植物育种》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8期2663-2672,共10页
分蘖作为饲用高粱的一项重要农艺性状,受基因和环境的共同控制,对饲用高粱的产量和品质有重要影响。为进一步探究饲用高粱分蘖的遗传机制以及分蘖对饲用高粱的形态和产量的影响,本试验以分蘖多的品种‘TS-185’和分蘖少的品种‘忻梁-52... 分蘖作为饲用高粱的一项重要农艺性状,受基因和环境的共同控制,对饲用高粱的产量和品质有重要影响。为进一步探究饲用高粱分蘖的遗传机制以及分蘖对饲用高粱的形态和产量的影响,本试验以分蘖多的品种‘TS-185’和分蘖少的品种‘忻梁-52’为亲本配置杂交组合,得到F2代,对分蘖数、茎粗、茎节数以及具有形态差异的性状如主茎和分蘖的叶片数、株高、穗长、穗重、茎秆鲜重进行统计,计算不同性状在主茎和分蘖间的相对差异值,并利用主基因-多基因遗传模型进行遗传分析。研究结果表明,株高、叶片数、穗长、穗重、茎秆鲜重在主茎和分蘖之间都存在极显著正相关。分蘖数、主茎和分蘖株高相对差异、穗长相对差异、穗重相对差异4个性状为两对主基因控制加性-显性-上位性混合遗传模型,广义遗传率分别是36.43%、82.71%、63.07%和85.06%,后3个性状能够在后代中稳定遗传,可在育种早代进行选择。茎粗、茎节数、主茎和分蘖叶片数相对差异,茎秆鲜重相对差异在本试验中表现为微效多基因控制的性状,非主基因控制。本研究对饲用高粱分蘖的遗传效应和分蘖对饲用高粱形态学差异的影响具有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饲用高粱 分蘖 相对差异值 主-多基因分析 基因遗传率
原文传递
不同年份多环境条件下粒用高粱叶部性状的遗传分析 被引量:1
9
作者 康晨 谭燕 +3 位作者 孙安栋 高建明 罗峰 孙守钧 《分子植物育种》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6期5386-5396,共11页
叶部性状是粒用高粱重要的农艺性状,对提高高粱光合效率及株型育种适应机械化收获有着重要意义。为进一步探究粒用高粱叶部性状的遗传机制及不同环境下性状间的相互作用,本试验以植株矮小且叶片上冲、叶夹角较小的粒用高粱品种‘美引20... 叶部性状是粒用高粱重要的农艺性状,对提高高粱光合效率及株型育种适应机械化收获有着重要意义。为进一步探究粒用高粱叶部性状的遗传机制及不同环境下性状间的相互作用,本试验以植株矮小且叶片上冲、叶夹角较小的粒用高粱品种‘美引20’和植株较高且叶片披散具有较大叶夹角的‘忻梁52’为亲本配置杂交组合,对叶片数、叶夹角、叶长、叶宽、叶面积进行田间数据统计分析及遗传分析。研究表明:叶片数与叶夹角、叶长与叶宽以及叶宽与叶面积在3个环境中均呈极显著正相关,其他性状在3个环境下的相关性存在差异;叶片数在2019年天津静海和2020年天津宁河的最适遗传模型均为Model A_1;叶夹角在2019年天津静海和2019年天津宁河的最适遗传模型均为Model B_1;叶长在2019年天津静海和2020年天津宁河的最适遗传模型均为Model B_6;叶宽在2019年天津宁河和2020年天津宁河的最适遗传模型均为Model A_4;叶面积在2019年天津静海和2019年天津宁河的最适遗传模型均为Model A_1。3个环境下的群体叶部性状均为主多基因控制的数量遗传性状,主基因遗传率因环境的不同而改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粒用高粱 叶部性状 多环境条件 主-多基因分析 基因遗传率
原文传递
高丹草主要株型性状遗传分析 被引量:3
10
作者 白晓倩 于澎湃 +4 位作者 卢华雨 高建明 裴忠有 罗峰 孙守钧 《分子植物育种》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9期2956-2964,共9页
本研究将高粱和苏丹草进行杂交,得到F2代分离群体,根据主基因-多基因分离分析方法,得出各性状最优模型,并计算主基因遗传率。结果表明:开花期的最适遗传模型为Model B_1,为加性-显性-上位性混合遗传模型,受2对主基因控制,主基因遗传率为... 本研究将高粱和苏丹草进行杂交,得到F2代分离群体,根据主基因-多基因分离分析方法,得出各性状最优模型,并计算主基因遗传率。结果表明:开花期的最适遗传模型为Model B_1,为加性-显性-上位性混合遗传模型,受2对主基因控制,主基因遗传率为62.25%;株高的最优模型为Model A_4,为1对主基因控制的负向完全显性模型,主基因遗传率为41.01%;茎粗的最适模型为ModelA_0,说明该性状不受主基因控制,为受微效多基因控制的性状;穗柄长和平均茎节长均符合B_6模型(等显性混合遗传模型),受2对主基因控制,主基因遗传率分别为49.19%和53.44%。在这5个性状中,开花期、穗柄长、平均茎节长的广义遗传率均较高,表明该性状不易受环境影响,在后代可稳定遗传,可以在育种早代进行选择,而株高的遗传率相对较低,表明该性状受环境因素影响较大,在后代中不易稳定遗传,可以考虑在高代中进行选择。通过对高丹草主要株型性状进行数量遗传分析,探索其遗传规律,为高丹草株型育种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丹草 株型性状 -多基因遗传分析 遗传率
原文传递
Comparison of intestinal bacterial communities in grass carp,Ctenopharyngodon idellus,from two different habitats 被引量:16
11
作者 倪加加 余育和 +1 位作者 张堂林 高雷 《Chinese Journal of Oceanology and Limnology》 SCIE CAS CSCD 2012年第5期757-765,共9页
The intestinal bacteria of vertebrates form a close relationship with their host.External and internal conditions of the host,including its habitat,affect the intestinal bacterial community.Similarly,the intestinal ba... The intestinal bacteria of vertebrates form a close relationship with their host.External and internal conditions of the host,including its habitat,affect the intestinal bacterial community.Similarly,the intestinal bacterial community can,in turn,influence the host,particularly with respect to disease resistance.We compared the intestinal bacterial communities of grass carp that were collected from farm-ponds or a lake.We conducted denaturing gradient gel electrophoresis of amplified 16S rRNA genes,from which 66 different operational taxonomic units were identified.Using both the unweighted pair-group method with arithmetic means clustering and principal component analysis ordination,we found that the intestinal bacterial communities from the two groups of pond fish were clustered together and inset into the clusters of wild fish,except for DF-7,and there was no significant correlation between genetic diversity of grass carp and their intestinal bacterial communities(Mantel one-tailed test,R=0.157,P=0.175).Cetobacterium appeared more frequently in the intestine of grass carp collected from pond.A more thorough understanding of the role played by intestinal microbiota on fish health would be of considerable benefit to the aquaculture industry. 展开更多
关键词 denaturing gradient gel electrophoresis grass carp HABITAT intestinal bacterial community
下载PDF
高丹草叶部性状数量遗传分析 被引量:2
12
作者 白晓倩 于澎湃 +5 位作者 卢华雨 李建 李娅 裴忠有 罗峰 孙守钧 《分子植物育种》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4期4808-4816,共9页
本研究选用叶部性状差异大的粒用高粱忻粱52和苏丹草美引-251作为试验材料,构建F2代分离群体,对其单株进行叶片数、旗叶长、旗叶宽、旗叶鞘长、旗叶叶面积5个叶部性状的调查,通过主-多基因分析得出各性状的最适遗传模型及遗传率。结果表... 本研究选用叶部性状差异大的粒用高粱忻粱52和苏丹草美引-251作为试验材料,构建F2代分离群体,对其单株进行叶片数、旗叶长、旗叶宽、旗叶鞘长、旗叶叶面积5个叶部性状的调查,通过主-多基因分析得出各性状的最适遗传模型及遗传率。结果表明:叶片数符合Model A_4,为负向完全显性混合遗传模型,受1对主基因遗传,主基因遗传率为54.97%;旗叶长符合Model A_1,为1对主基因遗传的加性-显性混合遗传模型,主基因遗传率为46.25%;旗叶宽符合Model A_1,该性状受1对主基因控制,符合加性-显性混合遗传模型,主基因的广义遗传率为51.30%;旗叶鞘长的最适遗传模型为Model A_0,不存在主基因遗传,为微效多基因控制的数量性状遗传;旗叶叶面积符合Model B_1,是由2对主基因遗传的加性-显性-上位性混合遗传模型,控制该性状的主基因遗传率为79.34%;其中,旗叶长的遗传率较低,表明该性状的遗传受环境因素影响较大,不易在后代中稳定遗传,而叶片数、旗叶宽和旗叶叶面积的遗传率较高,说明这3个性状在后代的遗传中受环境因素造成的表型变异小,可以在早期世代进行选育。通过对叶部相关性状进行遗传分析并掌握其遗传规律,为高丹草新品种的选育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丹草 叶部性状 数量遗传 主-多基因分析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