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4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温度升高对丽斑麻蜥免疫功能的影响
1
作者 胡秋语 朱倩 +3 位作者 崔文琦 韩兴志 滕丽微 刘振生 《四川动物》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206-212,共7页
全球变暖会造成动植物种群数量减少及灭绝、潜在生境减少、生物多样性降低等影响。爬行动物属于外温动物,对环境温度依赖性极强,全球变暖对爬行动物造成的影响尤为严重。为进一步了解气候变暖对爬行动物的影响,本研究以丽斑麻蜥Eremias ... 全球变暖会造成动植物种群数量减少及灭绝、潜在生境减少、生物多样性降低等影响。爬行动物属于外温动物,对环境温度依赖性极强,全球变暖对爬行动物造成的影响尤为严重。为进一步了解气候变暖对爬行动物的影响,本研究以丽斑麻蜥Eremias argus为研究对象,模拟气候变暖的升温环境设置加温组和对照组,通过采血观察白细胞计数及肌内注射植物血凝素(PHA)测定细胞介导的免疫反应,探索温度升高对爬行动物免疫功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加温组和对照组之间的平均环境温差为6.04℃,泄殖腔温度上升4.33℃,差异均极显著;实验中加温组白细胞数量显著降低;肌内注射PHA后,肿胀反应在12 h时的效果最佳,加温组的肿胀程度低于对照组;且加温组肿胀反应达到峰值的应答时间短于对照组。本研究分析了温度升高对丽斑麻蜥免疫能力的影响,为今后气候变暖影响下的动物免疫变化提供了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丽斑麻蜥 气候变暖 白细胞 植物血凝素 免疫功能
下载PDF
丽斑麻蜥消化道内分泌细胞的免疫组织化学研究 被引量:20
2
作者 李淑兰 高欣 +2 位作者 王淼 赵文阁 陈辉 《解剖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5期751-755,共5页
目的研究丽斑麻蜥(Eremias argus)消化道内5-羟色胺(5-HT)、生长抑素(SS)、胃泌素(Gas)、胰高血糖素(Glu)、胰多肽(PP)和P物质(SP)6种内分泌细胞的形态结构和分布规律。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ABC法。结果5-HT细胞较其他5种内分泌细胞的... 目的研究丽斑麻蜥(Eremias argus)消化道内5-羟色胺(5-HT)、生长抑素(SS)、胃泌素(Gas)、胰高血糖素(Glu)、胰多肽(PP)和P物质(SP)6种内分泌细胞的形态结构和分布规律。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ABC法。结果5-HT细胞较其他5种内分泌细胞的分布更为广泛,整个消化道中(即从食管到直肠)都有分布,在空肠的分布密度最高。SS细胞在食管和直肠未检测到,胃体部分布密度最高。Gas细胞和PP细胞仅分布于胃幽门和小肠,其分布密度高峰均在十二指肠。Glu细胞分布于幽门、十二指肠和空肠,并且幽门处的分布密度明显高于其他两个部位。在整个消化道中未检测到SP细胞。结论5种可检测到的内分泌细胞以圆形和锥体形为主,分布于消化道黏膜上皮细胞之间、腺泡上皮细胞之间及上皮细胞基部,其分布型的特点可能与动物的食性及生活环境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消化道 内分泌细胞 免疫组织化学 丽斑麻蜥
下载PDF
华北丽斑麻蜥食物同化和疾跑速的热依赖性(英文) 被引量:6
3
作者 罗来高 屈彦福 计翔 《动物学报》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2期256-262,共7页
作者研究山西阳泉丽斑麻蜥(Eremias argus)成体的选择体温、热耐受性及食物同化和疾跑速的热依赖性。选择体温、临界低温和临界高温无显著的两性差异,分别为36·0℃、1·0℃和44·9℃。在实验温度范围内,体温显著影响食物... 作者研究山西阳泉丽斑麻蜥(Eremias argus)成体的选择体温、热耐受性及食物同化和疾跑速的热依赖性。选择体温、临界低温和临界高温无显著的两性差异,分别为36·0℃、1·0℃和44·9℃。在实验温度范围内,体温显著影响食物通过时间、日摄食量、日粪尿排量、表观消化系数和同化效率。食物通过时间在26 -34℃范围内随体温升高而缩短,在更高的体温下则延长。蜥蜴在30、32、34和36℃体温下明显摄入较多的食物、排出明显较多的粪尿。34℃和36℃下的表观消化系数和同化效率大于其它更低或更高温度下的对应数值,但这两个变量未因体温变化而呈现清晰的规律性变化。疾跑速在18 -36℃范围内随体温升高而加快,在38℃体温下则减缓。36℃或附近体温最适合疾跑速。疾跑速最适体温接近蜥蜴的选择体温,表明蜥蜴疾跑速的最适温度可能与其选择体温密切相关[动物学报52 (2) : 256 -262 , 2006]。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爬行纲 蜴科 丽斑麻蜥 选择体温 热耐受性 疾跑速 食物同化
下载PDF
丽斑麻蜥消化道嗜银细胞的分布及形态学观察 被引量:7
4
作者 金琳姊 张欣 +1 位作者 李淑兰 赵文阁 《中国农学通报》 CSCD 2012年第32期119-122,共4页
为了研究丽斑麻蜥消化道嗜银细胞的分布、密度及形态。采用Grimelius银染法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在丽斑麻蜥的消化道中嗜银细胞分布广泛,见于其全长;从其分布密度曲线可以看出,胃体和胃贲门部是嗜银细胞分布密度的最高峰,胃幽门部分布密... 为了研究丽斑麻蜥消化道嗜银细胞的分布、密度及形态。采用Grimelius银染法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在丽斑麻蜥的消化道中嗜银细胞分布广泛,见于其全长;从其分布密度曲线可以看出,胃体和胃贲门部是嗜银细胞分布密度的最高峰,胃幽门部分布密度最低;嗜银细胞形态多样,主要有锥体形、长梭形、蝌蚪形、圆形以及椭圆形,广泛分布于上皮细胞基部、上皮细胞之间、腺泡上皮细胞之间。根据其形态,认为丽斑麻蜥消化道内嗜银细胞具有内、外分泌2种功能,同时丽斑麻蜥消化道内嗜银细胞分布型的形成可能与其食性及消化道各部位功能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丽斑麻蜥 消化道 嗜银细胞
下载PDF
5种化学品对丽斑麻蜥和日本鹌鹑的毒性研究 被引量:2
5
作者 常静 杨淞霖 +3 位作者 戴欣 李济彤 王会利 瞿唯钢 《生态毒理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6期276-280,共5页
目前,在化学品生态风险评价体系中对爬行动物的毒性效应研究较少。本研究参考鸟类急性经口毒性试验建立了我国本土爬行动物——丽斑麻蜥(Eremias argus)的急性毒性测试方法,来评价化学品对爬行动物和鸟类的毒性效应之间的差异。选择异... 目前,在化学品生态风险评价体系中对爬行动物的毒性效应研究较少。本研究参考鸟类急性经口毒性试验建立了我国本土爬行动物——丽斑麻蜥(Eremias argus)的急性毒性测试方法,来评价化学品对爬行动物和鸟类的毒性效应之间的差异。选择异氰酸酯、1,2-苯并异噻唑-3-酮、2,4-二氯苯酚、苯并噻唑和二苯甲酮5种化学品分别对丽斑麻蜥进行暴露实验,并与鸟类模式物种——日本鹌鹑(Coturnix japonica)的急性毒性结果进行比较。结果发现异氰酸酯和苯并噻唑对丽斑麻蜥7 d的半数致死剂量(7 d-LD50)分别为125 mg·kg^(-1)和500 mg·kg^(-1),而对日本鹌鹑的7 d-LD50值分别为27 mg·kg^(-1)和37 mg·kg^(-1);1,2-苯并异噻唑-3-酮、2,4-二氯苯酚和二苯甲酮对丽斑麻蜥的7 d-LD50值分别为909 mg·kg^(-1)、787 mg·kg^(-1)和528 mg·kg^(-1),而对日本鹌鹑7 d-LD50值均大于剂量上限1 000 mg·kg^(-1)。结果表明,丽斑麻蜥和日本鹌鹑对相同化学品的毒性敏感性是存在差异的,用鸟类来评价化学品对爬行动物的潜在风险可能不够准确,应该重视化学品对爬行动物的毒性效应研究。同时,以本土爬行动物的代表物种丽斑麻蜥作为化学品环境风险评价的模式生物,对保护我国本土物种及其多样性、维持生态平衡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爬行动物 丽斑麻蜥(Eremias argus) 日本鹌鹑(Coturnix japonica) 急性毒性
下载PDF
恒定和波动温度下丽斑麻蜥孵出幼体的表型变异(英文) 被引量:2
6
作者 郝琦蕾 刘红霞 计翔 《动物学报》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6期1049-1057,共9页
作者以丽斑麻蜥(Eremias argus)为模型动物研究恒定和波动孵化温度对孵化成功率和孵出幼体表型的影响。卵在四个恒定[24 ,27 ,30 and 33 (±0·3)℃]、一个波动温度下孵化。不同温度处理下的孵化成功率相同,但孵出幼体表型不同... 作者以丽斑麻蜥(Eremias argus)为模型动物研究恒定和波动孵化温度对孵化成功率和孵出幼体表型的影响。卵在四个恒定[24 ,27 ,30 and 33 (±0·3)℃]、一个波动温度下孵化。不同温度处理下的孵化成功率相同,但孵出幼体表型不同。孵化期随孵化温度升高呈指数式缩短;在相同平均温度下,波动温度孵化卵的孵化期比恒温孵化卵长。在所有被检表型特征中,幼体的干重、剩余卵黄干重和运动表现更易受孵化温度影响。总体而言,低温(24℃、27℃)孵出幼体运动表现最佳,高温(33℃)孵出幼体最差、温和温度(30℃和波动温度)孵出幼体居中。本文研究数据显示: (1)丽斑麻蜥卵每日短期暴露于潜在致死的极端温度下对孵化成功率和孵出幼体形态特征无明显的不利效应; (2)温度波动对孵出幼体运动表现无促进作用,对孵化期的影响则不同于平均值相同的恒定温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爬行纲 蜴科 丽斑麻蜥卵孵化 孵化成功率幼体表型 运动表现
下载PDF
人工灌丛生境草原沙蜥和丽斑麻蜥生态位分化的研究 被引量:4
7
作者 郭砺 《内蒙古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期76-80,共5页
在柠条灌丛生境,丽斑麻蜥(Eremiasargus)主要栖息于灌丛之中,而草原沙蜥(Phrynocephalusfrontalis)则主要栖息于灌丛之间的空地.二者空间生态位重叠指数较低,而营养生态位食物种类维重叠指数较高.以Nelson相似性系数衡量两种蜥蜴对资源... 在柠条灌丛生境,丽斑麻蜥(Eremiasargus)主要栖息于灌丛之中,而草原沙蜥(Phrynocephalusfrontalis)则主要栖息于灌丛之间的空地.二者空间生态位重叠指数较低,而营养生态位食物种类维重叠指数较高.以Nelson相似性系数衡量两种蜥蜴对资源的相互竞争能力,在空间生态位,草原沙蜥的竞争力大于丽斑麻蜥,而在营养生态位食物种类一维则相反.以各种因素衡量,丽斑麻蜥对灌从生境的适应能力强于草原沙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草原沙 丽斑麻蜥 人工灌丛 生态位
下载PDF
丽斑麻蜥(Eremias argus)繁殖生态的研究 被引量:3
8
作者 郭砺 《内蒙古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1996年第3期408-411,共4页
从1989年4月到1991年10月在呼和浩特平原对(Eremiasargus)繁殖生态作了研究,其性腺活动随季节而变化.多数雌性成年个体7月份产卵,年平均产卵3枚.卵在沙土中自然孵化,孵化期1个月左右,幼体8月份孵出.
关键词 丽斑麻蜥 繁殖 生态 爬行动物
下载PDF
夏季丽斑麻蜥种群结构的分析 被引量:5
9
作者 郭砺 《动物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3年第4期50-51,共2页
本文分析了丽班麻蜥1989—1990年两年夏季不包括当年幼体的种群结构的资料。共捕获麻蜥197尾。种群密度为672尾/公顷。性比为1:1.05,雄性多于雌性。将体长、体重作指标,参照对性腺的观察,把种群分为亚成体组,体长39.20±5.31mm,体重... 本文分析了丽班麻蜥1989—1990年两年夏季不包括当年幼体的种群结构的资料。共捕获麻蜥197尾。种群密度为672尾/公顷。性比为1:1.05,雄性多于雌性。将体长、体重作指标,参照对性腺的观察,把种群分为亚成体组,体长39.20±5.31mm,体重2.93±0.70g;成体组,体长52.91±3.21mm,体重5.40±0.74g。成体多于亚成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丽斑麻蜥 种群结构
下载PDF
丽斑麻蜥的染色体组型和C带研究 被引量:1
10
作者 屈艾 李宗芸 +4 位作者 郑益琼 高军 沈钟平 蒋光伟 王洪苏 《江苏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1992年第4期30-33,共4页
丽斑麻蜥(Eremias argus argus)的染色体数2n=38=34I+2m+ZW,即有19对染色体,全为T型。其中常染色体18对,性染色体一对。在18对常染色体中有17对为端部着丝点大染色体,1对为点状小染色体,一对性染色体为ZW型。经BSG法显带处理后,全部... 丽斑麻蜥(Eremias argus argus)的染色体数2n=38=34I+2m+ZW,即有19对染色体,全为T型。其中常染色体18对,性染色体一对。在18对常染色体中有17对为端部着丝点大染色体,1对为点状小染色体,一对性染色体为ZW型。经BSG法显带处理后,全部染色体都具着丝点C带,另有4对具端粒C带。将丽斑麻蜥与其近缘种山地麻蜥的染色体核型相比较,前者有性染色体,后者则无性染色体,差别显著,这表明该种在核型上更进化一些。同时讨论了麻蜥属与草蜥属的某些种在进化中的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丽斑麻蜥(E·a·argus) 核型 C带 进化
下载PDF
丽斑麻蜥和草原沙蜥的种群调查 被引量:5
11
作者 文陇英 《甘肃科学学报》 2007年第1期88-90,共3页
在兰州市郊区共捕获蜥蜴107只,其中丽斑麻蜥(Eremias argus)52只,草原沙蜥(Phrynocephalus frontalis)55只.其种群密度分别为丽斑麻蜥129只/hm2,草原沙蜥100只/hm2.2个种群划分为亚成体组和成体组后,平均吻肛长(SVL)丽斑麻蜥的亚成体组... 在兰州市郊区共捕获蜥蜴107只,其中丽斑麻蜥(Eremias argus)52只,草原沙蜥(Phrynocephalus frontalis)55只.其种群密度分别为丽斑麻蜥129只/hm2,草原沙蜥100只/hm2.2个种群划分为亚成体组和成体组后,平均吻肛长(SVL)丽斑麻蜥的亚成体组为34.2 mm,成体组为54.5 mm;草原沙蜥的亚成体组为35.4 mm,成体组为57.9 mm.种群性比(♀:♂)丽斑麻蜥为1∶1.07,草原沙蜥为1∶0.94,平均接近1∶1.调查结果表明:丽斑麻蜥和草原沙蜥2个种群的密度相差不大,二者的空间分布区域可以重叠,可以共处于同一生活环境中;丽斑麻蜥亚成体比草原沙蜥亚成体更生醒晚.蜥蜴体温主要受环境温度影响,通过行为调节来维持它们的正常生理机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丽斑麻蜥 草原沙 种群密度 吻肛长(SVL) 性比(♀:♂) 甦醒 温度
下载PDF
丽斑麻蜥 被引量:1
12
作者 邹寿昌 《四川动物》 CSCD 1989年第3期45-46,共2页
关键词 丽斑麻蜥 蜴科 形态学
下载PDF
丽斑麻蜥胚胎物质和能量的利用及孵出幼体的特征
13
作者 吴义莲 许雪峰 +1 位作者 吴霖生 张建龙 《动物学报》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6期1169-1173,共5页
We studied the embryonic use of material and energy during incubation and hatchling traits in the lacertid lizards Eremias argus, which were collected from a mountain population in Langyashan, Chuzhou, eastern China i... We studied the embryonic use of material and energy during incubation and hatchling traits in the lacertid lizards Eremias argus, which were collected from a mountain population in Langyashan, Chuzhou, eastern China in April, 2005. We randomly selected one egg from eleven clutches, opened and separated them into shell and contents, the other eggs were incubated at naturally fluctuating temperature (varying from 14.0 to 37.0℃) using wet vermiculite as the incubation substrate, of which the moisture was kept at -12 kPa water potential. The incubation length of first clutches and second clutches averaged 37.5 d and 33.0 d, respectively. The wet mass of eggs increased for absorbing moisture while incubating, but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 of the final wet mass was founded between first clutches and second clutches. Fluctuating temperature significantly affected Fat body dry mass, but it did not affect hatching success, sex ratio, snout-vent length, tail length, body wet mass, body dry mass, carcass dry mass and residual yolk dry mass of hatchlings. Fat body dry mass from higher fluctuating temperature was greater than did that from lower fluctuating temperature. Incubation temperature affected some norphological traits of hatchlings, with hatchlings from higher temperature having larger hindleg length and tympanum length than did those from lower temperature. Embryo from higher temperature used much calcium than did that from lower temperature. During incubation, approximately 57.5% of dry material, 27.8% of non-polar lipids and 47.4% of energy in the yolk of freshly laid egg was transferred to the hatchling. There was not significant clutch variation of embryonic use of material and energy and hatchling traits in Eremias argu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丽斑麻蜥 卵孵化 物质和能量利用 孵出幼体特征
下载PDF
三个种群有尾和断尾丽斑麻蜥的选择体温、表面活动和摄食量 被引量:6
14
作者 赵群 王征 +2 位作者 刘琳琳 赵文阁 计翔 《动物学报》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期60-66,共7页
用2006年4-6月捕自长安(陕西)、共和(青海)、哈尔滨(黑龙江)三个地理隔离种群尾部完整的丽斑麻蜥(Eremias argus)成年雄体检测断尾对选择体温、表面活动(表面调温个体数)和摄食量的影响。各种群个体均分为实验和对照组,在距尾基部10 mm... 用2006年4-6月捕自长安(陕西)、共和(青海)、哈尔滨(黑龙江)三个地理隔离种群尾部完整的丽斑麻蜥(Eremias argus)成年雄体检测断尾对选择体温、表面活动(表面调温个体数)和摄食量的影响。各种群个体均分为实验和对照组,在距尾基部10 mm处切除实验组蜥蜴尾部,获得断尾个体。实验和对照组个体饲养在相同的实验室条件下收集相关数据,历时四周。表面活动的种群间差异是不同种群个体对其所处区域热环境长期适应的结果。断尾个体减少表面活动见于所有三个种群,表明尾自切能导致丽斑麻蜥活动水平的改变。同一种群断尾和有尾个体表面活动的时间格局无显著差异,不同种群表面活动的时间格局无显著差异,这些结果表明丽斑麻蜥白天活动节律具有种的特异性,不受断尾影响。丽斑麻蜥选择体温随纬度或海拔升高而降低,这种变化趋势可能是热环境制约的结果。所有三个种群断尾个体的选择体温均低于有尾个体,表明断尾可改变丽斑麻蜥的体温调定点。丽斑麻蜥摄食量存在种群间差异,长安种群蜥蜴的摄食量显著大于共和种群蜥蜴。三个种群断尾个体均未增加摄食以满足尾再生的额外能量需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蜴科 丽斑麻蜥 尾自切 选择体温 活动 摄食量
下载PDF
三唑醇杀菌剂在雄性丽斑麻蜥体内的对映选择性降解、蓄积和肝毒性研究 被引量:2
15
作者 胡晓 李济彤 +2 位作者 常静 郭宝元 王会利 《生态毒理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6期86-92,共7页
三唑醇(triadimenol, TN)是一种广泛使用的手性三唑类杀菌剂,它含有2个手性中心,4个手性对映体,包括对映体A(A1(R,S)和A2(S,R))以及对映体B(B1(R,R)和B2(S,S))。为了研究三唑醇在爬行动物体内的对映选择性行为和潜在的肝毒性,将雄性丽... 三唑醇(triadimenol, TN)是一种广泛使用的手性三唑类杀菌剂,它含有2个手性中心,4个手性对映体,包括对映体A(A1(R,S)和A2(S,R))以及对映体B(B1(R,R)和B2(S,S))。为了研究三唑醇在爬行动物体内的对映选择性行为和潜在的肝毒性,将雄性丽斑麻蜥分别一次经口暴露和28 d长期暴露于三唑醇(100 mg·kg-1 body weight),一次经口暴露结果显示,三唑醇进入大脑和肾中的浓度低于肝、性腺、皮肤和尾,B2(S,S)和B1(R,R)对映体具有相似的代谢速率。代谢过程中A1(R,S)的浓度明显高于A2(S,R),并且在暴露后12 h出现二次上升,这可能是A2(S,R)在体内手性转换为A1(R,S)导致。丽斑麻蜥长期(28 d)暴露于三唑醇后,性腺和肾中无明显蓄积现象,皮和尾中浓度显著高于其他组织,各个组织中三唑醇趋向于保持外消旋状态。三唑醇暴露后肝中主要的代谢基因cyp1a1c、yp3a4c、yp2b1和cyp2d3的表达量都出现明显上升,组织病理学分析进一步显示,三唑醇暴露后的肝组织出现组织空泡、血窦阻塞的症状,说明三唑醇对肝组织具有一定的毒性作用。上述结果为手性农药对爬行动物的生态毒理学评价提供了重要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唑醇 丽斑麻蜥 肝毒性 对映选择性行为
下载PDF
安徽滁州雌性丽斑麻蜥繁殖特征 被引量:1
16
作者 郭泽刚 许雪峰 《动物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2期123-126,共4页
在安徽滁州地区丽斑麻蜥(Eremias argus)年产两窝卵。窝卵数及窝卵重与雌体体长呈正相关,相对窝卵重与雌体体长无关,卵重与窝卵数无关。窝卵数、窝卵重及卵重在窝序间无明显的差异。卵长径与卵短径呈正相关,卵长径与窝卵数呈负相关,而... 在安徽滁州地区丽斑麻蜥(Eremias argus)年产两窝卵。窝卵数及窝卵重与雌体体长呈正相关,相对窝卵重与雌体体长无关,卵重与窝卵数无关。窝卵数、窝卵重及卵重在窝序间无明显的差异。卵长径与卵短径呈正相关,卵长径与窝卵数呈负相关,而卵短径与窝卵数无关。雌体主要通过增加窝卵数增加繁殖输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丽斑麻蜥 雌性繁殖
下载PDF
丽斑麻蜥(Eremias argus)产卵巢址选择研究 被引量:2
17
作者 孙涛 毕俊怀 张瑞东 《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汉文版)》 CAS 2019年第2期162-166,共5页
于2018年5-8月,在内蒙古乌兰察布市四子王旗查干补力格苏木山滩嘎查,对该地区分布的丽斑麻蜥(Eremias argus)产卵巢址进行了研究.野外研究采用徒步追踪丽斑麻蜥怀卵母体及全方位查找可疑洞穴的方法,产卵巢以是否找到卵或卵壳来确定,共... 于2018年5-8月,在内蒙古乌兰察布市四子王旗查干补力格苏木山滩嘎查,对该地区分布的丽斑麻蜥(Eremias argus)产卵巢址进行了研究.野外研究采用徒步追踪丽斑麻蜥怀卵母体及全方位查找可疑洞穴的方法,产卵巢以是否找到卵或卵壳来确定,共找到产卵巢址43个.对产卵巢址洞穴周边1 m^2范围内植被的种类组成、平均高度和盖度等生态因子作统计分析,同时统计了产卵巢洞口周边半径5 m范围内鼠洞的数量.取对照样方的生态因子作分析比较,研究自然环境中影响丽斑麻蜥产卵巢址选择的主要因素.结果表明丽斑麻蜥产卵巢址生境多为植被稀疏、地势相对偏高、地表覆盖物较多且较少植被的区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丽斑麻蜥 巢址选择 内蒙古
下载PDF
三唑醇杀菌剂对雄性丽斑麻蜥性腺系统的对映选择性影响
18
作者 胡晓 李济彤 +2 位作者 常静 郭宝元 王会利 《生态毒理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5期227-235,共9页
三唑醇(triadimenol,TN)是一种广泛使用的手性三唑类杀菌剂,它含有2个手性中心,4个手性对映体,其中,对映体A包括A1(R,S)和A2(S,R),对映体B包括B1(R,R)和B2(S,S)。三唑醇被认为是一种潜在的内分泌干扰物,能够影响生物体内雌雄激素的合成... 三唑醇(triadimenol,TN)是一种广泛使用的手性三唑类杀菌剂,它含有2个手性中心,4个手性对映体,其中,对映体A包括A1(R,S)和A2(S,R),对映体B包括B1(R,R)和B2(S,S)。三唑醇被认为是一种潜在的内分泌干扰物,能够影响生物体内雌雄激素的合成。为了研究三唑醇不同对映体和外消旋体对爬行动物性腺系统影响的差异,以雄性丽斑麻蜥为实验动物,将外消旋体和4种对映体(100 mg·kg^-1 bw)分别经口暴露给雄性蜥蜴28 d。外消旋体和(R,S)对映体暴露后蜥蜴的性腺体细胞指数(GSI)明显低于对照组。(S,R)、(R,S)和(S,S)显著抑制了性腺中性激素合成相关基因(cyp119a、cyp11a、cyp17、hsd-3β、hsd-17β、erα和ar)的表达量,同时降低了血液中睾酮(T)和雌二醇(E2)含量。(R,R)暴露对丽斑麻蜥体内的雌雄激素水平无明显影响。此外,相关性分析表明,外消旋体对性腺中性激素合成相关基因的影响与(R,S)具有较强的相关关系,说明(R,S)可能是外消旋体中生物活性和毒性最高的单体。研究表明,三唑醇对丽斑麻蜥性腺系统的毒性作用具有明显的对映选择性,这为手性农药对爬行动物的生态毒理学评价提供了重要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唑醇 丽斑麻蜥 对映选择性 性腺系统
下载PDF
丽斑麻蜥尾部的损伤与再生观察 被引量:2
19
作者 陈绍军 《中药材》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3年第7期12-14,共3页
通过对丽斑麻蜥尾部人为损伤、再生实验的观察,提出丽斑麻蜥原生尾具有受伤愈合、断尾再生的基本规律。
关键词 丽斑麻蜥 损伤 再生
下载PDF
丽斑麻蜥的生态学研究 被引量:1
20
作者 赵德义 于淑萍 曾桂荣 《高师理科学刊》 2000年第2期52-53,共2页
丽斑麻蜥(Eyemias argus)为黑龙江省3种蜥蜴的优势种,通过157只(98 、59)丽斑麻蜥的形态特征、生态环境等分析,将为基础研究提供可靠资料.
关键词 丽斑麻蜥 生态学 形态特征 蜴目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