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1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昆仑山口西8.1级地震前重力变化 被引量:33
1
作者 祝意青 王双绪 +3 位作者 江在森 朱桂芝 李辉 张永志 《地震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3期291-297,共7页
利用青藏地区 1998~ 2 0 0 0年绝对重力和相对重力观测资料获得的区域重力场空间动态变化结果 ,初步分析了该区重力变化特征及其与监测区内 8.1级大地震的关系 .结果表明 :①昆仑山口西 8.1级大地震发生在重力负值变化高值区附近的重... 利用青藏地区 1998~ 2 0 0 0年绝对重力和相对重力观测资料获得的区域重力场空间动态变化结果 ,初步分析了该区重力变化特征及其与监测区内 8.1级大地震的关系 .结果表明 :①昆仑山口西 8.1级大地震发生在重力负值变化高值区附近的重力变化高梯度带上 ;② 8.1级大地震前的主要构造变形与能量积累在震中的南侧 ;③主震震中以东重力负值变化高值区的范围与野外地质考察结果的破裂区域吻合得较好 ;④重力负值变化高值区的分布与GPS观测给出的应变场第二剪应变高值区一致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昆仑山 8.1地震 地震前兆 绝对重力 相对重力 构造变形
下载PDF
华北地区的水平运动场与昆仑山8.1级地震的可能关系 被引量:25
2
作者 杨国华 江在森 +1 位作者 刘广余 韩月萍 《大地测量与地球动力学》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2期10-15,共6页
为从整体上把握区域应变场的时-空变化态势并更加真实地描述区域运动场,在区域无旋转的基础上,使用以提取中、低频应变信息为主的连续应变模型,利用“中国地壳运动观测网络”在华北地区400余个GPS测站的复测资料(1999年、2001年和2004... 为从整体上把握区域应变场的时-空变化态势并更加真实地描述区域运动场,在区域无旋转的基础上,使用以提取中、低频应变信息为主的连续应变模型,利用“中国地壳运动观测网络”在华北地区400余个GPS测站的复测资料(1999年、2001年和2004年),分析了华北地区1999~2001年水平运动场的空间变化及2001~2004年相对于1999~2001年运动的差异性变化,结果表明:1)华北地区非均匀应变比较明显,不同时段的结果在空间上的表现形式也不一样;2)前后两个时段的运动具有明显的不一致特性;3)2001年昆仑山8.1级地震等事件对华北地区地壳变形可能起主要控制作用,使华北地区在东西向出现明显的拉伸;4)从整体上讲,2001年昆仑山8.1级地震等事件的发生对华北地区积累的能量具有一定程度的减缓与释放作用,华北即将进入强震活动期的条件似乎还不完全具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华北地区 GPS 水平运动与应变 昆仑山8.1地震 地震活动预测
下载PDF
基于DINSAR的2001年昆仑山口西8.1级大地震形变探测 被引量:14
3
作者 张艳梅 江在森 +1 位作者 李斐 方颖 《大地测量与地球动力学》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3期12-17,共6页
2001年11月14日发生的昆仑山口西8.1级大地震造成了长度近400km的破裂带,以断裂带最西端的震中地区为实验区,选取多时相ERS-2SAR影像和航天飞机SRTMDEM数据,采用两路和三路雷达差分干涉处理方法分别提取了地震形变信息。结果表明:在地... 2001年11月14日发生的昆仑山口西8.1级大地震造成了长度近400km的破裂带,以断裂带最西端的震中地区为实验区,选取多时相ERS-2SAR影像和航天飞机SRTMDEM数据,采用两路和三路雷达差分干涉处理方法分别提取了地震形变信息。结果表明:在地形起伏大的高山地区,采用外部DEM的两路差分方法可以取得更好的结果;昆仑山地震造成的太阳湖南侧断裂带为左旋走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雷达差分干涉测量 三路差分 两路差分 地壳形变 昆仑山8.1地震
下载PDF
昆仑山8.1级地震对川滇地区地壳水平形变的影响 被引量:5
4
作者 杨国华 江在森 +4 位作者 张风霜 刘峡 韩月萍 沈午春 王利 《中国地震》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期56-64,共9页
为了从整体上(较大尺度)跟踪区域应变场的时空变化,并更客观地描述区域运动场,文中在区域无旋转的基础上使用了以提取中低频应变信息为主的连续非线性应变模型。根据《中国地壳运动观测网络》位于川滇地区GPS测站所产生的复测资料(... 为了从整体上(较大尺度)跟踪区域应变场的时空变化,并更客观地描述区域运动场,文中在区域无旋转的基础上使用了以提取中低频应变信息为主的连续非线性应变模型。根据《中国地壳运动观测网络》位于川滇地区GPS测站所产生的复测资料(1999年~2001年~2004年),以1999年~2001年的运动为基本参考(阶段性形变背景),从2001年和2004年两期资料中分离出了2001年昆仑山8.1级地震对其产生的主要影响量。结果表明:①昆仑山8.1级地震对JII滇地区产生了可识别的影响,且形变的方式与形变背景既有一定的相似性又有一定差异;②震前运动场非常有序;震后的位移场有序与杂乱并存,GPS测站的位移量一般为数毫米;③震前的主应变场基本为近东西向显张性、南北向显压性,且以张性为优势;震后四川地区基本上为东西向压、南北向张,且以压性为优势,云南地区北东向张、北西向压,且以张性为优势;④震前面应变以膨胀为主,收缩区基本位于川滇块体的东界及附近地区;震后四川地区为面收缩地区(越往北越大),南部为面膨胀地区。从整体上看,昆仑山8.1级地震对川慎地区能量的积累有积极作用,重点应注意西昌一东川段及附近地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昆仑山8.1地震 川滇地区 GPS水平运动与应变 地震危险性
下载PDF
昆仑山口西8.1级地震调查 被引量:4
5
作者 陆鸣 徐锡伟 +1 位作者 陈文斌 孙洪斌 《中国地震》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1期117-118,共2页
关键词 昆仑山 8.1地震 地震调查 中国 地震烈度
下载PDF
昆仑山8.1级地震对青藏高原东北缘地壳水平形变影响的讨论 被引量:6
6
作者 杨国华 江在森 +2 位作者 张风霜 刘峡 韩月萍 《国际地震动态》 2007年第7期53-60,共8页
为了从整体上(较大尺度)把握区域应变场的时—空变化势态,并对区域运动场的描述更加逼真,文中在整体无旋转的基础上使用了以提取低频应变信息为主的连续非线性应变模型。根据《中国地壳运动观测网络》位于青藏高原东北缘GPS测站所产生... 为了从整体上(较大尺度)把握区域应变场的时—空变化势态,并对区域运动场的描述更加逼真,文中在整体无旋转的基础上使用了以提取低频应变信息为主的连续非线性应变模型。根据《中国地壳运动观测网络》位于青藏高原东北缘GPS测站所产生的复测资料(1999—2001—2004),以1999—2001年的运动为基本参考(阶段性形变背景),从2001、2004年两期资料中分离了2001年昆仑山8.1级地震对其产生的主要影响量,结果表明:①昆仑山8.1级地震对青藏高原东北缘产生了比较显著的影响,且位移与形变的方式与背景有很大的差异;②震后的位移分布更加有序,该区西北地区向西偏南向移动,东南地区向北移动;该区最大位移超过15mm;③地震对该区西北地区的影响是能量释放性的,对东南地区的影响是能量积累性的;④震前面应变以收缩为主,震后西北地区为面膨胀(越西越大),东南部为面收缩地区。从整体上看,昆仑山8.1级地震的发生对青藏高原东北缘地区地震活动具有"东增西减"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昆仑山8.1地震 青藏高原东北缘 GPS 水平运动与应变 地震危险性
下载PDF
昆仑山8.1级地震后中国大陆及华北地区地震活动趋势探讨
7
作者 李芳 焦明若 +3 位作者 曹凤娟 刘哲 于笑非 李兴航 《东北地震研究》 2003年第1期19-24,共6页
着重研究了昆仑山8 1级地震对中国大陆未来三年Ms≥7 0、华北地区Ms≥5 0地震的影响及其地震发展趋势。
关键词 中国大陆 华北地区 地震活动性 昆仑山8.1地震 发展趋势
下载PDF
昆仑山8.1级地震前锦州地震台体应变的异常变化
8
作者 杨成元 查楠 《东北地震研究》 2007年第4期36-41,共6页
对昆仑山8.1级地震前锦州地震台体应变异常变化作了初步的分析与探讨,认为大震前应力变化存在一个"渐变—大变—减变—平静—发展"的过程。
关键词 昆仑山8.1地震 前兆异常 体应变
下载PDF
昆仑山8.1级地震期间长的超剪切破裂的观测 被引量:1
9
作者 M.Bouchon M.Vallee +2 位作者 黄猛 万永革 吴建平 《世界地震译丛》 2004年第5期51-54,共4页
2001年昆仑山地震是一次不寻常的事件,产生了400km长的地表破裂。这次事件的区域宽频带记录提供了精确观测地震期间断层破裂速度的机会,对于认识地震危险性和理解地震物理具有重要意义。我们得到破裂在长为400km的地震断层上传播的平均... 2001年昆仑山地震是一次不寻常的事件,产生了400km长的地表破裂。这次事件的区域宽频带记录提供了精确观测地震期间断层破裂速度的机会,对于认识地震危险性和理解地震物理具有重要意义。我们得到破裂在长为400km的地震断层上传播的平均速度为3.7~3.9km/s,超过了地壳脆性部分的剪切波速。破裂以亚瑞雷波速开始,以后增大到超剪切波速,经过100km的传播之后可能达到5km/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8.1地震 昆仑山 观测 地表破裂 地壳 地震断层 地震危险性 寻常 传播 记录
下载PDF
昆仑山Ms 8.1级地震震后变形场数值模拟与成因机理探讨 被引量:47
10
作者 邵志刚 傅容珊 +1 位作者 薛霆虓 黄建华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3期805-816,共12页
2001年11月14日,在青海和新疆交界处发生了昆仑山Ms8.1级强烈地震,GPS后观测显示,此次地震震后形变不仅在断裂南北两侧存在很大的差异,而且在短时间调整后断裂南北两侧表现为同向运动.本文以观测的地震形变为约束,通过有限元数值模拟分... 2001年11月14日,在青海和新疆交界处发生了昆仑山Ms8.1级强烈地震,GPS后观测显示,此次地震震后形变不仅在断裂南北两侧存在很大的差异,而且在短时间调整后断裂南北两侧表现为同向运动.本文以观测的地震形变为约束,通过有限元数值模拟分析昆仑山地震震后形变的物理机制.建立有关的有限元虚功方程,通过有限元数值方法模拟震后形变,从理论上分析介质的非均匀性、黏滞性松弛、流体调整对震后形变的影响.采用网格搜索确定昆仑断裂南北两侧下地壳的黏滞系数分别为5.0×1017Pa.s,9.0×1018Pa.s左右,正是这十余倍的差异引起了断裂两侧震后形变的非对称性和同向运动,这一差异既是长期地质作用的结果,又是现代地球动力学环境的决定因素之一.通过数值模拟定性讨论了断裂北侧地表形变在震后短期内的调整,对于靠近断裂附近的测点可能是黏弹性松弛和孔隙流体调整共同作用的结果,所以在分析短期震后形变时综合考虑黏弹松弛和孔隙流体调整是很有必要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昆仑山Ms 8.1地震 震后形变 黏弹介质 孔隙介质 有限元模拟
下载PDF
基于GPS观测的昆仑山8.1级地震微动态变形研究 被引量:8
11
作者 侯贺晟 江在森 《大地测量与地球动力学》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3期9-13,共5页
借助板内块体的刚性运动、应变综合模型,利用青藏块体东北缘地区的GPS基准站连续观测数据,通过计算各测站累计差分位移得出该区域变形参数动态变化。结果表明,2001年昆仑山8.1级地震前后变形参数时间序列存在一致的变化趋势,同震变化明... 借助板内块体的刚性运动、应变综合模型,利用青藏块体东北缘地区的GPS基准站连续观测数据,通过计算各测站累计差分位移得出该区域变形参数动态变化。结果表明,2001年昆仑山8.1级地震前后变形参数时间序列存在一致的变化趋势,同震变化明显的参量有东西向应变、最小主应变、面膨胀率与第二剪应变。该综合模型可以解释昆仑8.1级地震引起区域应变释放、调整的机制。研究还认为利用区域变形参数组合有可能识别出大震临震异常。 展开更多
关键词 GPS基准站 青藏块体东北缘 昆仑山8.1地震 变形参数 微动态
下载PDF
昆仑山8.1级地震遗迹的开发 被引量:5
12
作者 张加庆 常振广 王赞军 《柴达木开发研究》 2004年第2期35-37,共3页
2001年11月14日在青藏高原北部的可可西里无人区发生了8.1级特大地震,地震震中位于青海与新疆交界处的布喀达坂峰附近,在地震发生的瞬间沿昆仑山南缘形成了450公里长,宽十至数十米,深不见底的地震破裂带。这次地震,从积极意义上说,造就... 2001年11月14日在青藏高原北部的可可西里无人区发生了8.1级特大地震,地震震中位于青海与新疆交界处的布喀达坂峰附近,在地震发生的瞬间沿昆仑山南缘形成了450公里长,宽十至数十米,深不见底的地震破裂带。这次地震,从积极意义上说,造就了青藏高原一大自然景观,丰富了昆仑圣山自然观赏价值。根据地震专家的建议,格尔木市政府目前正修建地震博物馆,对昆仑山口西8.1级地震遗迹进行开发性保护。为向读者介绍这一工程,本刊特约曾参与地震现场考察的青海省地震局和格尔木市地震局的专家撰写这篇文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昆仑山 8.1地震遗迹 开发性保护 地震博物馆 景观
下载PDF
丽江7.0级地震近场加速度的经验Green函数合成
13
作者 王彬 杨继恩 +2 位作者 毛燕 王赟赟 罗奇峰 《地震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3期244-249,共6页
根据已有的研究成果 ,建立了丽江主震的地震破裂模型。利用在两个场点上记录到的丽江地震最大余震M6 0的加速度 ,用经验Green函数法合成了主震在这两个场点上的加速度时程 ,计算了相应的反应谱 ,分析了地震破裂过程对震害的影响 ,发现... 根据已有的研究成果 ,建立了丽江主震的地震破裂模型。利用在两个场点上记录到的丽江地震最大余震M6 0的加速度 ,用经验Green函数法合成了主震在这两个场点上的加速度时程 ,计算了相应的反应谱 ,分析了地震破裂过程对震害的影响 ,发现两个场点的合成结果与地震所造成的宏观破坏现象是一致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7.0地震 近场加速度 经验Green函数 丽江地震 地震破裂模型 震害 反应谱
下载PDF
1996年丽江7.0级地震地裂缝新发现
14
作者 程理 魏传义 +2 位作者 苏刚 尹功明 李光涛 《震灾防御技术》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4期637-640,共4页
1996年2月3日云南丽江发生7.0级强烈地震,震后考察发现了广泛的地表破坏现象,主要包括地裂缝、崩塌、滑坡、地面陷落、田坎位错及地表跳石等,基本集中分布在Ⅸ度极震区范围内,但有关地震地裂缝的描述较少。近期,在进行大具盆地野外地质... 1996年2月3日云南丽江发生7.0级强烈地震,震后考察发现了广泛的地表破坏现象,主要包括地裂缝、崩塌、滑坡、地面陷落、田坎位错及地表跳石等,基本集中分布在Ⅸ度极震区范围内,但有关地震地裂缝的描述较少。近期,在进行大具盆地野外地质调查时发现1处新的地裂缝,位于云南丽江7.0级地震微观震中附近,具体位置为大具盆地南部峨嵋子村西北、将台河二级阶地上,长约35 m,总体走向350°左右,最窄处宽约0.3 m,最宽处表现为凹陷坑,宽约2.2 m。经当地村民确认,新发现的地表地裂缝是1996年丽江地震形成的,该地裂缝在震后考察时未提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丽江7.0地震 大具盆地 地裂缝 阶地 凹陷
下载PDF
2001年11月14日昆仑山口西8.1级大震前徐州台数字化形变观测仪器记录的异常 被引量:5
15
作者 范桂英 拾礼勤 李兰生 《地震学刊》 CSCD 2002年第2期7-11,共5页
北京时间 2 0 0 11114T 17∶2 6 ,在昆仑山口西发生了 8 1级地震。震中为 36 2°N ,90 9°E。这次地震前徐州地震台体应变仪、水管仪、伸缩仪数字化形变观测记录到了较明显的短临异常信息。本文试对这些异常进行分析。
关键词 2001年 11月 昆仑山 数字化前兆观测数据 短临异常 8.1地震 水管化 体应变仪 伸缩化
下载PDF
昆仑山与汶川强烈地震对青藏块体东北缘地壳运动及应变积累的影响 被引量:21
16
作者 张希 王双绪 +4 位作者 张晓亮 崔笃信 王文萍 张四新 薛富平 《地球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期32-42,共11页
充分应用GPS、区域水准、跨断层等地形变观测资料,借助非震负位错反演,结合地震活动,综合研究2001年11月14日昆仑山Ms8.1级地震对青藏块体东北缘地壳运动与应变积累的影响。通过分析笔者认为,青藏块体内部Ms8.1级巨大地震能量释放产生... 充分应用GPS、区域水准、跨断层等地形变观测资料,借助非震负位错反演,结合地震活动,综合研究2001年11月14日昆仑山Ms8.1级地震对青藏块体东北缘地壳运动与应变积累的影响。通过分析笔者认为,青藏块体内部Ms8.1级巨大地震能量释放产生的扰动应力场对NE向主压背景应力场的调制作用,导致块体边界构造区域地壳差异运动和应力应变状态发生变化。其中,对阿尔金断裂东段与祁连山断裂带西段的应变积累状态反映减缓为主的影响,而对祁连山断裂带中东段则反映促进应变积累为主的影响。这种影响是一定时期、一定程度的。近期青藏块体东北缘区域应力场处于昆仑山、玉门、民乐等地震后的恢复状态。而由2008年5月12日汶川Ms8.0地震后有限的GPS、跨断层短水准观测资料,可推测汶川地震对甘川交界东段-甘川陕交界区应变积累状况一定程度促进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昆仑山Ms8.1地震 汶川Ms8.0地震 青藏块体东北缘 地壳运动 大震影响
下载PDF
基于活动地块边界带的测震学参数C值对丽江地震的预测应用 被引量:2
17
作者 薛丁 《高原地震》 2007年第4期16-19,共4页
以金沙江—红河边界带和反映地震活动空间集中度C值的结合为例,对基于活动地块边界带的测震学参数强震预测进行了探索,结果对丽江地震预测效果很好。这对边界带的地震危险性判定有某种参考价值。
关键词 活动地块 测震学参数 金沙江-红河边界带 丽江7.0地震 强震预测
下载PDF
GPS对地震预报的推进和问题研究 被引量:14
18
作者 周硕愚 吴云 +1 位作者 施顺英 张燕 《大地测量与地球动力学》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3期111-117,共7页
以丽江Ms7.0地震和昆仑山Ms8.1级地震为例,论证了GPS在地震预报中的作用,以及面临的和亟待解决的问题:如分析研究落后于观测、怎样克服自身的局限性与其它手段结合互补、连续GPS台网密度太稀疏等。
关键词 GPS 地形变测量 地震预测 丽江7.0级地震与昆仑山8.1级地震 问题
下载PDF
中国大陆M≥7(3/4)地震活动的特点及趋势分析 被引量:4
19
作者 林怀存 李霞 +1 位作者 苏鸾声 刘希强 《地震》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3期71-76,共6页
利用发生在中国大陆地区 M≥ 7 浅源地震资料 ,得出 1 90 0年以来 M≥ 7 地震活动具有成组性和区域性的特点 ,认为 2 0 0 1年 1 1月 1 4日昆仑山 8.1级地震的发生 ,标志着中国大陆地区 M≥ 7 地震第 5个活动组的开始。未来 1~ 6年在... 利用发生在中国大陆地区 M≥ 7 浅源地震资料 ,得出 1 90 0年以来 M≥ 7 地震活动具有成组性和区域性的特点 ,认为 2 0 0 1年 1 1月 1 4日昆仑山 8.1级地震的发生 ,标志着中国大陆地区 M≥ 7 地震第 5个活动组的开始。未来 1~ 6年在以 8.1级地震为中心、半径 5 0 0 km~ 1 0 0 0 km内是发生 M≥ 7 地震的主要场所。通过对 M≥ 7 地震发生后 3年 7级地震活动研究 ,中国大陆未来 3年内仍具有发生 7级地震的可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大陆 昆仑山8.1地震 地震轮回 地震活动 地震趋势 成组性 区域性
下载PDF
地震及其预测
20
作者 丁鉴海 《科学中国人》 1996年第4期35-36,共2页
地震与风雨、雷电一样,是一种自然现象。强烈的地面振动,即强烈地震会造成直接和间接的严重破坏,成为地震灾害。我们所说的地震主要是构造地震(此外还有火山地震、塌陷地震等),是由地壳构造运动引起的,地震的发生是地壳在运动的表现。
关键词 环太平洋地震 地震预报 地震灾害 丽江7.0地震 7以上地震 地震活跃期 地壳构造运动 防震减灾 塌陷地震 地震孕育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