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檫角丽细蛾生物学特性及其防治的研究 被引量:4
1
作者 李嘉源 陈文荣 +2 位作者 兰斯文 翁希昭 黄金聪 《福建林业科技》 1991年第1期1-6,共6页
檫角丽细蛾Caloptilia(Rhadinoptilia)sassafrasicola Liu et yuan是檫树Sassafras tzumu Hemsl的主要害虫。在福建一年发生3—4代,以成虫越冬,翌年2月底3月初正是檫树开花盛期,成虫上树补充营养,交配产卵。卵散生在嫩叶表面,卵期3—5... 檫角丽细蛾Caloptilia(Rhadinoptilia)sassafrasicola Liu et yuan是檫树Sassafras tzumu Hemsl的主要害虫。在福建一年发生3—4代,以成虫越冬,翌年2月底3月初正是檫树开花盛期,成虫上树补充营养,交配产卵。卵散生在嫩叶表面,卵期3—5天即孵化为幼虫,幼虫期25—40天,蛹期15—18天,越冬成虫历时160—194天。成虫羽化后1—2天即交尾,3—4天后产卵,成虫寿命5—8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檫树 檫角丽细蛾 生物学特性 防治
下载PDF
檫角丽细蛾空间分布型及其应用的研究 被引量:1
2
作者 翁希昭 兰斯文 +2 位作者 叶小瑜 李嘉源 康永武 《福建林学院学报》 CSCD 1991年第1期53-58,共6页
本文采用7种聚集度指标法测定了檫角丽细蛾卵和幼虫的空间分布型。结果表明卵和幼虫在檫树人工林内都呈聚集分布。幼虫分布的基本成份是个体群,个体间相互排斥。卵分布基本成份是疏松的个体群。应用Iwao’s方法,分析并计算林间调查的最... 本文采用7种聚集度指标法测定了檫角丽细蛾卵和幼虫的空间分布型。结果表明卵和幼虫在檫树人工林内都呈聚集分布。幼虫分布的基本成份是个体群,个体间相互排斥。卵分布基本成份是疏松的个体群。应用Iwao’s方法,分析并计算林间调查的最适抽样数,进行了幼虫序贯抽样的计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檫角丽细蛾 空间分布型 应用 檫树
下载PDF
2种丽细蛾触角感受器超微结构特征
3
作者 梁景璇 白海艳 《中国农学通报》 2022年第16期110-118,共9页
茶丽细蛾和黑丽细蛾分别是山茶科和槭树科部分植物的潜叶害虫。旨在通过观察掌握2种丽细蛾触角感受器的类型、数量、分布及形态特征,探讨触角感受器特征在种内和种间的差异性。用扫描电镜观察触角感受器的类型及形态特征并测量特征值。... 茶丽细蛾和黑丽细蛾分别是山茶科和槭树科部分植物的潜叶害虫。旨在通过观察掌握2种丽细蛾触角感受器的类型、数量、分布及形态特征,探讨触角感受器特征在种内和种间的差异性。用扫描电镜观察触角感受器的类型及形态特征并测量特征值。2种丽细蛾的触角感受器共11种类型16种亚型,分别是毛形感受器(2种亚型)、刺形感受器(2种亚型)、腔锥形感受器(2种亚型)、栓锥形感受器(3种亚型)、耳形感受器(3种亚型)、锥形感受器、鳞形感受器(2种亚型)、节间感受器(2种亚型)、B?hm氏鬃毛、乳突感受器和片刺形感受器。茶丽细蛾雌性有11种(11种亚型)感受器,雄性有10种(13种亚型)。黑丽细蛾雌性和雄性均有10种感受器,13种亚型。雌性茶丽细蛾鞭节第1亚节有半融合现象。2种丽细蛾的触角感受器均有性二型现象,在种间也具有一定的差异性。节间感受器、乳突感受器和片刺形感受器在鳞翅目昆虫中首次报道。研究结果丰富了细蛾科乃至鳞翅目昆虫触角感受器的类型,可为深入研究细蛾科昆虫系统发育关系、行为特征、害虫防治等提供基本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触角感受器 性二型 丽细蛾 扫描电镜
下载PDF
ADDITIONAL RECORDS ON THE GENUS CALOPTILIA FROM CHINA (LEPIDOPTERA: GRACILLARIIDAE)
4
作者 袁德成 《Entomotaxonomia》 CSCD 1992年第3期209-211,共3页
本文补充报道6种中国丽细蛾,其中4种为中国新记录,即Caloptilia(Caloptilia)cuculipennella(Huebner)、C.(C.)stigmattella(Fabricius)、C.(C.)azaleella(Brants)、C.(C.)aeolospila(Meyrick),以及 C.(Phylloptilia)Schisandrae Kumata。
关键词 LEPIDOPTERA GRACILLARIIDAE Caloptilia TAXONOMY China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