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08篇文章
< 1 2 1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诗经·緜蛮》事义与周代举贤制度
1
作者 顾明佳 《北京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0期79-87,共9页
关于《诗经·緜蛮》的事义指向,现存多种说法,有的附会政治教化,有的逻辑关系错乱,只有举贤选士之说较为合理。文本主人公身份的确定,诗歌关键章句所透露出的隐含信息以及符合情理的推测阐释,都证明了其与周代举贤制度有关。周代举... 关于《诗经·緜蛮》的事义指向,现存多种说法,有的附会政治教化,有的逻辑关系错乱,只有举贤选士之说较为合理。文本主人公身份的确定,诗歌关键章句所透露出的隐含信息以及符合情理的推测阐释,都证明了其与周代举贤制度有关。周代举贤制度主要是"乡举里选",大致分为"诸侯贡士"与"乡里选士"两大系统,《緜蛮》一诗的事义呈现倾向于后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緜蛮》 举贤 乡大夫 选士
下载PDF
正心诚意、举贤任能和民为邦本——政治伦理视阈下朱熹人君之忠的主要内涵
2
作者 欧阳辉纯 《唐都学刊》 2018年第6期34-39,共6页
朱熹的忠德思想是其理学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人君之忠又是朱熹忠德思想的重要内涵之一。从个体道德层面来说,人君要做到正心诚意;从政治道德和政治措施层面来说,人君要做到举贤任能;从政治修养和政治目的层面来说,人君要做到民为邦本... 朱熹的忠德思想是其理学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人君之忠又是朱熹忠德思想的重要内涵之一。从个体道德层面来说,人君要做到正心诚意;从政治道德和政治措施层面来说,人君要做到举贤任能;从政治修养和政治目的层面来说,人君要做到民为邦本。这三者分别从个体道德、政治道德和政治修养的维度构成了朱熹人君之忠的主要内涵,对后世儒家忠德思想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朱熹 忠德 正心诚意 举贤任 民为邦本
下载PDF
试论孔子举贤任能的用人思想 被引量:1
3
作者 翟宛华 《齐鲁学刊》 1985年第4期74-78,共5页
用人问题,是关系到一个国家强弱兴衰的大问题。孔子认为,治理国家要靠人才。有了人才,政治就清明,国家就振兴;没有人才,政治就昏暗,国家就衰败。他说:“为政在人”,“其人存,则其政举;其人亡(无),则其政息。”(《中庸》)但是,人才是难得... 用人问题,是关系到一个国家强弱兴衰的大问题。孔子认为,治理国家要靠人才。有了人才,政治就清明,国家就振兴;没有人才,政治就昏暗,国家就衰败。他说:“为政在人”,“其人存,则其政举;其人亡(无),则其政息。”(《中庸》)但是,人才是难得的:“舜有臣五人而天下治。武王曰:‘予有乱臣(治国之臣)十人’。”对此,孔子说道:“才难(人才不易得),不其然乎?唐虞之际,于斯为盛。”(《论语·泰伯》,以下凡引《论语》只注篇名)孔子认为卫灵公无道,而没有亡困,是因为他任用了“仲叔圉治宾客,祝鮀治宗庙,王孙贾治军旅”(《究问》)。人才的重要,于此可见。在春秋末期的社会大变革中,孔子针对世卿世禄制度,提出具有革新精神的举贤任能的用人思想,并根据他长期从事教育工作的实践,总结出一些重视人才、识别人才、选拔和任用人才的思想原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孔子 思想原则 举贤 为政在人 论语 政治 为政者 中庸 子路 宗庙
下载PDF
论太祖努尔哈赤“恩威并行”的方针和“举贤贬奸”的用人之道 被引量:2
4
作者 刘勇 孟祥义 《哈尔滨学院学报》 2007年第4期89-93,共5页
太祖努尔哈赤是大清帝国的创始人,他驰骋疆场,南征北战四十余年,在统一女真各部之后,为满清王朝的创建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他从起兵初期就坚持“恩威并行”这一方针,并很快取得了成效,在很短的几十年中就完成了统一女真的大业。文章主要... 太祖努尔哈赤是大清帝国的创始人,他驰骋疆场,南征北战四十余年,在统一女真各部之后,为满清王朝的创建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他从起兵初期就坚持“恩威并行”这一方针,并很快取得了成效,在很短的几十年中就完成了统一女真的大业。文章主要浅释这一方针并分析了太祖“举贤贬奸”的用人之道和成功的经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太祖努尔哈赤 恩威并行 举贤贬奸
下载PDF
治国之道务在举贤
5
作者 魏萍 《党政干部论坛》 北大核心 1995年第1期3-3,共1页
在学习贯彻四中全会的热潮中,重读《三国志》,感受颇深。曹操、孙权、刘备、诸葛亮等一个个叱咤风云的历史人物,不时浮现在脑海里,尤其是诸葛亮那“治国之道,务在举贤”的精深之语更使人难以忘怀。 诸葛亮在《便宜十六策·举措》... 在学习贯彻四中全会的热潮中,重读《三国志》,感受颇深。曹操、孙权、刘备、诸葛亮等一个个叱咤风云的历史人物,不时浮现在脑海里,尤其是诸葛亮那“治国之道,务在举贤”的精深之语更使人难以忘怀。 诸葛亮在《便宜十六策·举措》一文中说:“夫治国犹于治身,治身之道,务在养神,治国之道、务在举贤。国之有辅,如屋之有柱,柱不可细,辅不可弱,柱细则害,辅弱则倾。夫柱以直木为坚,辅以直士为贤,直木出于幽林,直士出于众下。”这里,诸葛亮将治国比作治身。又将治国之材比作屋之栋梁,提出一个国家能否兴旺,关键在于是否任用贤才的命题。同时进一步提出,人才存在于广大民众之中,要广开纳贤渠道,要打破门户之见,不拘一格选拔人才。早在一千七百多年前的诸葛亮,能充分认识到这一点,实在是了不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治国之道 诸葛亮 举贤 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社会主义事业 领导水平和执政水平 学习贯彻 德才兼备 马克思主义 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下载PDF
论孔子的“举贤才”思想
6
作者 唐任伍 《社会科学研究》 1985年第2期41-46,共6页
毛泽东同志指出:“曲阜县是孔夫子的故乡,他老人家在这里办过多少年的学校,教出了许多有才干的学生,这件事是很出名的。”(《毛泽东选集》第5卷第257页)在培养、选拔人材方面,孔子发表了大量的关于“人才”方面的言论。先秦以前,除了墨... 毛泽东同志指出:“曲阜县是孔夫子的故乡,他老人家在这里办过多少年的学校,教出了许多有才干的学生,这件事是很出名的。”(《毛泽东选集》第5卷第257页)在培养、选拔人材方面,孔子发表了大量的关于“人才”方面的言论。先秦以前,除了墨子的“尚贤”思想能与之抗衡外,可以说,孔子的“举贤才”理论是无与伦比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孔子 选拔人才 举贤 秦以前 统治者 地主阶级 墨子 忠信 言论 礼乐
下载PDF
试论孔子举贤任能的人才思想
7
作者 翟宛华 《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1985年第3期61-67,共7页
用人问题,是关系到一个国家强弱兴衰的大问题。治国安邦靠人才,成就事业也离不开人才。这个道理,历代的政治家、思想家、包括封建社会的一些帝王将相在内,都在不同程度上认识到它的重要性。孔子认为治理国家要靠人才。他说:“为政在人”... 用人问题,是关系到一个国家强弱兴衰的大问题。治国安邦靠人才,成就事业也离不开人才。这个道理,历代的政治家、思想家、包括封建社会的一些帝王将相在内,都在不同程度上认识到它的重要性。孔子认为治理国家要靠人才。他说:“为政在人”,“其人存,则其政举;其人亡(无),则其政息。”(《中庸》)但是,人才是难得的:“舜有臣五人而天下治。武王曰:‘予有乱臣(治国之臣)十人’”。对此,孔子说道:“才难,(人才不易得)不其然乎?唐虞之际,于斯为盛。”(《论语·泰伯》以下凡引《论语》只注篇名)孔子认为卫灵公无道,而没有亡国,是因为他任用了“仲叔圉治宾客,祝(鱼它)治宗庙,王孙贾治军旅”。(《宪问》)人才的重要,于此可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孔子 人才思想 选用人才 识别人才 举贤 治国安邦 成就事业 选贤任能 求全责备 论语
下载PDF
读《离骚》札记(二)——漫谈“举贤授能”
8
作者 傅庆升 《东疆学刊》 1985年第2期9-18,共10页
屈原是具有双重身分的历史人物,既是以贵族资格入朝从政担任宗国重要职事的政卿;又是娴于辞令有深湛文学造诣的天才的诗人。在楚国贵族里,屈原是有知识有文化有教养的杰出代表人物。贵族身世、参与国政和创作实践,是形成屈原辞赋作品在... 屈原是具有双重身分的历史人物,既是以贵族资格入朝从政担任宗国重要职事的政卿;又是娴于辞令有深湛文学造诣的天才的诗人。在楚国贵族里,屈原是有知识有文化有教养的杰出代表人物。贵族身世、参与国政和创作实践,是形成屈原辞赋作品在思想内容和表现形式方面独具的艺术特色的重要条件。《离骚》中的抒情主人公,在国家重大原则问题上,同庸君和党人之间的严峻对立和尖锐斗争,都是屈原在从政实践中获得的思想知识的集中表现,是在政治生活中的切身感受和实际体验的艺术概括。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举贤授能 屈原 贵族 楚国 授官 贤能 《离骚》 选官 统治阶级 札记
下载PDF
举贤缀拾
9
作者 宋质奎 《求实》 1985年第2期60-61,65,共3页
邓小平同志说,《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共十条,最重要的是第九条,概括地说就是“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八个字,事情成败的关键就是能不能发现人才,能不能用人才。 人才,在我国古称贤者,系泛指那些有才能有德行的人。纵观一部... 邓小平同志说,《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共十条,最重要的是第九条,概括地说就是“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八个字,事情成败的关键就是能不能发现人才,能不能用人才。 人才,在我国古称贤者,系泛指那些有才能有德行的人。纵观一部人类文明史,无论哪个社会、阶级,欲治国兴邦,都需要有自己的贤者,只是各有不同的标准罢了。历代具有雄才大略,志在开拓盛世的明君贤相,无不认为“治国之道,务在举贤”(《诸葛亮集·便宜十六策·举措》)。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举贤 革命事业 经济体制改革 尊重人才 无产阶级革命家 尊重知识 《谏太宗十思疏》 封建社会 治国之道 人类文明史
下载PDF
说说宋和杨溥的举贤去私
10
作者 赵光辉 《前线》 1998年第9期52-52,共1页
说说宋和杨溥的举贤去私赵光辉从《资治通鉴》上读到唐朝一个人物的故事,此人叫宋,在武则天时为御史中丞,睿宗时官至宰相。为政期间,他选拔的人才都能各得其所,深受当时朝野的赞誉。他任侍中时,朝廷有一个候选官员叫宋元超,... 说说宋和杨溥的举贤去私赵光辉从《资治通鉴》上读到唐朝一个人物的故事,此人叫宋,在武则天时为御史中丞,睿宗时官至宰相。为政期间,他选拔的人才都能各得其所,深受当时朝野的赞誉。他任侍中时,朝廷有一个候选官员叫宋元超,各方面条件皆已具备,只等掌管全国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举贤 干部队伍建设 《资治通鉴》 改变意见 文化典籍 关系说 御史中丞 执政者 取舍标准 司马光
下载PDF
举贤任能——读《史记》札记
11
作者 铁木尔哈达 《陕西社会主义学院学报》 1994年第3期22-24,1,共4页
一、举贤任能是关系国家兴亡之大事周之所以能灭商,秦之所以能并六国,汉之所以能灭楚,其原因之一,是周、秦、汉的开国之君能选贤任能,而其对方对此失策。司马迁在《史记》中说,文王已使“天下三分,其二归周”了。文王治国有三条原则:一... 一、举贤任能是关系国家兴亡之大事周之所以能灭商,秦之所以能并六国,汉之所以能灭楚,其原因之一,是周、秦、汉的开国之君能选贤任能,而其对方对此失策。司马迁在《史记》中说,文王已使“天下三分,其二归周”了。文王治国有三条原则:一是“遵后稷、公刘之业”,即重农养民;二是“则古公、公季之法”,即“修德”;三是“礼贤下者”,即选贤任能。文王好贤,每天中午忙着接待贤能之土,因而“士以此多归之”。文王听说吕尚贤能,就亲自到渭河畔接他并拜为师。文王死后,武王尊吕尚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举贤任 文王 开国之君 吕尚 秦、汉 桓公 王治国 养民 中说 治粟内史
下载PDF
屈子举贤浅论
12
作者 李登伍 《邯郸学院学报》 1995年第Z1期14-18,共5页
春秋战国是一个尊贤重士蔚然成风的时代。适应着奴隶制向封建制转化的社会变革,各家各派都很重视人才,都在讲揀选贤才的问题。比如孔子讲:“先有司,赦小过,举贤才。”(《论语·子路》)墨子也主张尚贤,他说:“夫尚贤者为政之本也。”... 春秋战国是一个尊贤重士蔚然成风的时代。适应着奴隶制向封建制转化的社会变革,各家各派都很重视人才,都在讲揀选贤才的问题。比如孔子讲:“先有司,赦小过,举贤才。”(《论语·子路》)墨子也主张尚贤,他说:“夫尚贤者为政之本也。”(《尚贤上》)孟子也说:“尊贤使能,俊杰在位。”(《孟子·公孙丑上》)但由于他们的政治主张不同,各自所代表的阶级、阶层和集团的利益的差异,因而各家有各家的贤才标准。孔子举贤才,是在不违背亲亲的原则下,对奴隶制的用人制度多少作些改良,其目的是在维护奴隶主贵族的统治。墨子尚贤不是改良而是革新。他主张‘农与工肆之人”也能参与政治,也能参与国家管理。他反映了小生产者迫切要求改善经济地位的愿望。孟子尚贤是为新兴地主阶级统治的巩固广罗人才。生在战国后期的屈原也主张举贤,他的举贤是服从他的美政理想的,是受他的美政理想支配和制约的。可以说美政理想决定着举贤的方向,举贤的方向又体现着美政理想。二者相辅相成,互为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美政理想 屈原 《离骚》 楚国 新兴地主阶级 举贤 唯心主义先验论 奴隶主贵族 举贤授能 《惜往日》
下载PDF
论孔子“尊尊”“亲亲”与“举贤”间的非矛盾性
13
作者 关大利 《西安航空学院学报》 2020年第6期7-11,共5页
目前学界就"孔子‘尊尊’‘亲亲’与‘举贤’思想间是否矛盾"这一问题,尚有分歧。对此,从思想与社会两个维度展开分析,认为孔子这两种主张之间并不矛盾,而是互补为用、兼容一致的关系。
关键词 孔子 “尊尊” “亲亲” 举贤 崇贤
下载PDF
举贤任能 富国强民——浅析古代几位帝王将相的用人之道
14
作者 吴再铭 《南方论刊》 1997年第7期45-46,共2页
纵观华夏上下五千年历史,我们不难发现,大凡开明的、有远见卓识的思想家、政治家、军事家,为了成就一方伟业,无不求贤若渴、千方百计地招揽人才,进而导演出一幕幕人才济济、功业赫赫的喜剧。近日细读广东人民出版社出版、成汝信主编的... 纵观华夏上下五千年历史,我们不难发现,大凡开明的、有远见卓识的思想家、政治家、军事家,为了成就一方伟业,无不求贤若渴、千方百计地招揽人才,进而导演出一幕幕人才济济、功业赫赫的喜剧。近日细读广东人民出版社出版、成汝信主编的《从政文鉴》一书,对其中有关古代几位帝王将相举贤任能以富国强民的用人之道感受殊深。墨子"尚贤事能"。墨子是春秋战国之际的思想家、政治家。他认为贤才对国家非常重要,是"国家之珍"、"社稷之佐",因而极为主张"尚贤事能",大声疾呼"大人之务,将在于众贤而已"。他一反过去只在贵族中挑选贤者的成规,提出了任人唯贤的原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富国强民 政治家 思想家 举贤 军事家 唐太宗 举荐人才 古代 汉武帝 尚贤
下载PDF
举贤纳士 复兴饲料工业──访哈尔滨香坊配合饲料厂厂长宋太民
15
作者 李景彬 《黑龙江粮食》 1997年第3期62-62,共1页
关键词 配合饲料厂 饲料工业 哈尔滨 以人为本 招贤纳士 举贤 粮食饲料 科技兴厂 技术人员外流 科工贸一体化
下载PDF
中国古代选贤任能的历史智慧 被引量:1
16
作者 杨华 《人民论坛》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7期140-142,共3页
中国古代在人才选拔、任用和考核等方面,具有相当完备的制度体系和长久的政治实践。凡是中国历史上稳定繁荣、国力强盛的盛世,都是人才济济、群英荟萃的阶段;反之,一旦人才选任机制不畅,俊彦"匮乏",必然国力衰弱,亡国在即了。
关键词 举贤任才 选举制度 铨选程序 考课
下载PDF
用公评审稿促进中国科技期刊的快速发展 被引量:6
17
作者 张学新 《心理发展与教育》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期109-111,共3页
学术论文评价目前普遍采用的同行评审系统,存在严重缺陷,在我国具体国情下,不易保证审稿过程的公正性,难以有效提高科研群体的审稿水平。作者提出一个"公评审稿"方案,包括实名的公开推荐和匿名的公开评审两个过程,使学术成果... 学术论文评价目前普遍采用的同行评审系统,存在严重缺陷,在我国具体国情下,不易保证审稿过程的公正性,难以有效提高科研群体的审稿水平。作者提出一个"公评审稿"方案,包括实名的公开推荐和匿名的公开评审两个过程,使学术成果的发表和评价实现了清晰的功能分离,解决了发表注重快速及时、而评价注重慎重仔细这一根本矛盾。公评系统融合了中国传统的举贤制度和互联网新近发展的微博技术,其公开和共享理念,在保证学术公正的同时,能大幅度促进科研知识和经验在科研群体内的传播,迅速、有效地提高我国科技期刊的办刊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开放评审 举贤 微博
下载PDF
论墨子"尚贤"思想及现实意义 被引量:1
18
作者 尚金锁 丁晓峰 +1 位作者 闵永顺 韦取名 《职大学报》 2005年第1期12-14,137,共4页
墨子将"尚贤"视为"为政之本",将"众贤"看作"为政之要",将"举贤"当作"为政之能",旨在创造"贤人执政"的制度,充分反映了墨子为政重贤,惟能是举,重才重奖的思想。
关键词 墨子 尚贤 众贤 举贤
下载PDF
治国贤才脱颖而出的逻辑理路——基于孔子人才思想的解读 被引量:1
19
作者 王成 《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2期5-14,共10页
孔子人才思想主要体现在《论语》和先秦相关著作中,通过探究其所蕴含的人才事务的一般性规律,碎片化形态分布实则动态一体的孔子人才思想逻辑得以呈现,即:言行是参透人才心智的窗口,洞察人言复杂表象的内在实质,特别是观"过"... 孔子人才思想主要体现在《论语》和先秦相关著作中,通过探究其所蕴含的人才事务的一般性规律,碎片化形态分布实则动态一体的孔子人才思想逻辑得以呈现,即:言行是参透人才心智的窗口,洞察人言复杂表象的内在实质,特别是观"过"知人是诊断考察对象的可靠根据;举贤注重的是公悦善聚,所举之人要公正、正直,聚仁、智、勇、孝、信、忠等诸"善"于一身;任贤之要在适才适所,要用人之长,避人之短,并根据实际情况和需要,对组织结构进行优化调整、合理配置,按照人才状况有针对性地设计岗位,使每一个人才都能获得有效发挥其最大潜能的机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国家治理 治理能力 举贤任 孔子人才思想
下载PDF
重贤不尚贤 用贤且防贤——韩非贤能观初探 被引量:1
20
作者 袁礼华 《南昌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期59-63,共5页
韩非的贤能观以维护君主独裁专制的法治理论为基础。韩非虽充分肯定贤能在辅佐君主建功立业中的重要作用,但同时也严厉抨击了战国时期“上贤任智无常”造成弑君篡位的弊端,“上 (尚)法不上 (尚)贤”,用贤以“明法”为的彀是韩非贤能观... 韩非的贤能观以维护君主独裁专制的法治理论为基础。韩非虽充分肯定贤能在辅佐君主建功立业中的重要作用,但同时也严厉抨击了战国时期“上贤任智无常”造成弑君篡位的弊端,“上 (尚)法不上 (尚)贤”,用贤以“明法”为的彀是韩非贤能观的本质。举贤任能,韩非主张以“参伍之道”察言识人,以“隐栝之道”大量使用一般人才,坚持原则反对用人的不正之风。使贤用能,韩非强调以法治官与用术禁奸相结合,充分调动百官尽忠尽责的积极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韩非 贤能观 明法 举贤任 使贤用能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