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简论先秦儒家的义利观及当代价值
1
作者 李亚宏 杨洪 《华夏文化》 2019年第3期4-6,共3页
所谓义利观就是关于伦理道德(义)与物质利益(利)的关系及人们如何看待这二者关系的观点。如何处理义与利的关系,集中体现了人们不同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可以说,不论中外,只要涉及到伦理和道德问题,就无法撇开义与利的关系问题。... 所谓义利观就是关于伦理道德(义)与物质利益(利)的关系及人们如何看待这二者关系的观点。如何处理义与利的关系,集中体现了人们不同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可以说,不论中外,只要涉及到伦理和道德问题,就无法撇开义与利的关系问题。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义利之辨由来已久,而且贯穿于整个中国文化的始终。就儒家而言,朱熹在《与延平李先生书》中曾说:'义利之说,乃儒者第一义'(《朱子文集》卷二十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先秦儒家 利观 本能欲望 求利行为 当代价值 义然后取
下载PDF
儒家“义利之辨”的基本内涵及其当代意义 被引量:20
2
作者 李翔海 《学术月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8期16-22,15,共8页
根本否定儒家"义利之辨"在今天仍具有积极意义、将儒家"义利之辨"的基本精神归结为义利对立基础上的取义舍利或重义轻利、认为儒家"义利之辨"中包含了主张"以义取利"的内容,是误解儒家"... 根本否定儒家"义利之辨"在今天仍具有积极意义、将儒家"义利之辨"的基本精神归结为义利对立基础上的取义舍利或重义轻利、认为儒家"义利之辨"中包含了主张"以义取利"的内容,是误解儒家"义利之辨"的三种有代表性的观点。儒家"义利之辨"包含了四个方面的基本内容:第一,明确反对见利忘义;第二,肯定合理之利的正当性;第三,在动机上反对"以义求利",但在结果上可以接受"因义得利";第四,在特殊情况下则牺牲利益而成就道义,其极端的情况就是孔子所谓"杀身成仁"、孟子所谓"舍生取义"。综而言之,儒家"义利之辨"归根结底体现为一种"义以为上"即以德性的要求作为人之所以为人的安身立命之本的精神追求。儒家"义利观"对于现代人仍能起到相当程度的警醒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利之辨 见得思 义然后取 得利 以为上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