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07篇文章
< 1 2 2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王庆其从“年长则求之于府”论治老年性便秘经验撷要
1
作者 薛辉 李海峰 +1 位作者 陈正 王庆其(指导) 《浙江中医杂志》 2024年第8期659-662,共4页
介绍名老中医王庆其运用“年长则求之于府”理论论治老年性便秘经验。从理论溯源、论治要点、用药规律、临床验案等方面系统阐述了王庆其教授辨治老年性便秘的学术思想和独到经验。王教授认为论治老年性便秘首要固护胃气,不宜峻下,调五... 介绍名老中医王庆其运用“年长则求之于府”理论论治老年性便秘经验。从理论溯源、论治要点、用药规律、临床验案等方面系统阐述了王庆其教授辨治老年性便秘的学术思想和独到经验。王教授认为论治老年性便秘首要固护胃气,不宜峻下,调五脏可通“府”。其从“府”论治老年性便秘,用药配伍特点有四:补泻互寓以通“府”;调节升降以平“府”;养血生津以润“府”;阴阳互滋以和“府”,取得令人满意的疗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老年性便秘 年长则求之于 王庆其 医案
下载PDF
从“年长则求之于腑”探讨“老淋”防治
2
作者 孟虎彪 王程 +4 位作者 陈广坤 佟琳 张宇 李想 李鸿涛 《中国中医药图书情报杂志》 2024年第4期11-14,共4页
淋证为老年人常见病之一,临床表现为小便涩、痛、数,医家多从肾与膀胱论治。《素问·示从容论篇》“年长则求之于腑”提示老年人疾病可从“腑”论治。本文基于此观点,结合老年人生理特点及中医古籍文献中淋证与“腑”相关论述,探讨... 淋证为老年人常见病之一,临床表现为小便涩、痛、数,医家多从肾与膀胱论治。《素问·示从容论篇》“年长则求之于腑”提示老年人疾病可从“腑”论治。本文基于此观点,结合老年人生理特点及中医古籍文献中淋证与“腑”相关论述,探讨老年人淋证“腑”相关病机、治法和处方,并提出老淋相关预防措施,为老年人淋证从“腑”论治及预防提供参考和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年长则求之于 老淋 生理特点 从“腑”论治 预防调护
下载PDF
从“寡”字看《寡人之于国也》
3
作者 冉楠楠 《书法教育》 2024年第4期66-67,共2页
《寡人之于国也》是《孟子·梁惠王》中的一章,是体现孟子“仁政”思想的文章之一。文章中,梁惠王称自己为“寡人”,这种称呼在我们文言文中经常见到。为什么君王会称自己是“寡人”呢?我们从“寡”字入手,看看它与君王的关系,再试... 《寡人之于国也》是《孟子·梁惠王》中的一章,是体现孟子“仁政”思想的文章之一。文章中,梁惠王称自己为“寡人”,这种称呼在我们文言文中经常见到。为什么君王会称自己是“寡人”呢?我们从“寡”字入手,看看它与君王的关系,再试着探讨君王该如何治理国家。寡,会意字。金文中的“寡”字由宝盖头和“页”两部分组成。“页”在古代和“首”的意思相同,指的是“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梁惠王 《寡人之于国也》 会意字 文言文 寡人 孟子 君王
下载PDF
邹旭基于“年长则求之于府”治疗中老年冠心病经验
4
作者 麦喆钘 刘源 +2 位作者 尚宝令 孙海娇 姚耿圳 《广州中医药大学学报》 CAS 2023年第12期3158-3162,共5页
总结邹旭教授基于《黄帝内经》“年长则求之于府”的思想治疗中老年冠心病患者的临证经验。邹旭教授认为,中老年人因年龄增长而出现“脏虚”,“腑实”(“腑”包括六腑及气血之脉道)常伴随“脏虚”而出现,“腑实”的发生将导致气血津液... 总结邹旭教授基于《黄帝内经》“年长则求之于府”的思想治疗中老年冠心病患者的临证经验。邹旭教授认为,中老年人因年龄增长而出现“脏虚”,“腑实”(“腑”包括六腑及气血之脉道)常伴随“脏虚”而出现,“腑实”的发生将导致气血津液代谢障碍,气血津液代谢障碍是冠心病的重要原因。对此,邹旭教授提出通过“通腑”方法,使机体上下通畅,气血津液的生成及输布正常运行,从而达到治疗中老年冠心病的目的。临证实践中,可在通法的基础上合用归一饮(主要由制附子、干姜、炙甘草组成)促进元气生发,使六腑及气血之脉道通畅,促进气机升降,并通过益气温阳养阴,重视调节心之阴阳平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年长则求之于 《黄帝内经》 冠心病 中老年 通腑 归一饮 益气温阳养阴 邹旭
下载PDF
话语分析视角下的文本解读——以《寡人之于国也》为例
5
作者 曹素萍 《最小说》 2023年第2期25-27,共3页
在新课改背景下,传统的文本解读方式弊端日显。话语分析视角下的文本解读力图打破传统解读方式的弊端,对文章语篇从言语结构、对话内涵、互文性三维度进行分析,具有科学性、逻辑性和可操作性等特点。本文将在话语分析的相关理论基础上,... 在新课改背景下,传统的文本解读方式弊端日显。话语分析视角下的文本解读力图打破传统解读方式的弊端,对文章语篇从言语结构、对话内涵、互文性三维度进行分析,具有科学性、逻辑性和可操作性等特点。本文将在话语分析的相关理论基础上,以高中必修课文《寡人之于国也》为例进行分析,以期为文本解读提供一个新的视角和途径,促进对课文的理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中语文 话语分析 文本解读 《寡人之于国也》
下载PDF
解读“取之一民,用之于民”
6
作者 钱晟 《税友》 2002年第9期5-7,共3页
关键词 之于 之于 税收
下载PDF
基于“年长则求之于府”理论阐释老年性痴呆的防治思路 被引量:8
7
作者 李斌 张怡 +1 位作者 潘怡 李若楠 《辽宁中医杂志》 CAS 2018年第11期2303-2305,共3页
老年性痴呆是常见的老年性疾病之一,以呆傻愚笨、智能低下、善忘等为主要临床表现。本病病位在脑,病机不外乎虚、痰、瘀、火四端,但究其根本,与脾胃虚弱密切相关,或生化乏源,或脾虚生痰,或统摄无权,或枢机不利。文章结合《内经》“年长... 老年性痴呆是常见的老年性疾病之一,以呆傻愚笨、智能低下、善忘等为主要临床表现。本病病位在脑,病机不外乎虚、痰、瘀、火四端,但究其根本,与脾胃虚弱密切相关,或生化乏源,或脾虚生痰,或统摄无权,或枢机不利。文章结合《内经》“年长则求之于府”理论,阐释脾胃虚弱是痴呆发生的重要病机,治疗以“求之于府”为切入点,为临床运用提供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年长则求之于 老年性痴呆 脾胃 防治
下载PDF
古汉语“之于”句的语用考察 被引量:2
8
作者 袁本良 《贵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2年第6期89-93,共5页
上古、中古文献“之于”句用例中存在大量排叠形式和譬况用法 ,说明议论性是“之于”句鲜明的语用特色。这一语用特色是与其句法结构。
关键词 "之于" 排叠 譬况 议论性
下载PDF
“失之于……”和“有失于……” 被引量:3
9
作者 宋玉柱 《语文建设》 CSSCI 北大核心 2002年第5期23-23,22,共2页
周海婴所著<鲁迅和我七十年>一书中有这样一句话……但是对于母亲的无端指斥,我觉得这位前辈不仅太伤人,失之一于厚道,简直是在信口污蔑人.
关键词 “失之于……” “有失于……” 用法 中学 语文 语言知识
下载PDF
出入于文史 见之于行事——对文学史研究方法的一点思考 被引量:1
10
作者 魏泉 《文艺理论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6期61-66,共6页
本文结合个人在从事近现代文学史研究中的一些心得和思考,从已有研究的不足入手,讨论改进文学史研究方法的可能性。这些思考主要从两方面展开,一是回到传统的文史之学寻找资源,尝试沟通文史、史中有文;二是将20世纪西方文论的主要发展... 本文结合个人在从事近现代文学史研究中的一些心得和思考,从已有研究的不足入手,讨论改进文学史研究方法的可能性。这些思考主要从两方面展开,一是回到传统的文史之学寻找资源,尝试沟通文史、史中有文;二是将20世纪西方文论的主要发展脉络纳入视野,受学界社会学转向的启发,改变宏大叙事的思路,转而以"见之于行事"的史料钩沉相提倡。折衷于传统和现代之间,作者主张以"细针密线,因难见巧"的方法,出入于文史,见之于行事,以推进现有的文学史研究和写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学史研究 文学史写作 出入于文史 后现代文学批评 之于行事 研究方法
下载PDF
“得之于内”:司马相如辞赋创作构思论 被引量:1
11
作者 李天道 《天府新论》 2006年第4期151-154,共4页
司马相如一方面强调了赋的审美表达的丰富性,强调辞采的华丽和音韵的和谐,一方面强调赋的审美创作构思“得之于内,不可得而传”的“自得”性。所谓“得之于内”,从司马相如有关辞赋创作的论述并结合其创作实践来审视,即在他看来,辞赋创... 司马相如一方面强调了赋的审美表达的丰富性,强调辞采的华丽和音韵的和谐,一方面强调赋的审美创作构思“得之于内,不可得而传”的“自得”性。所谓“得之于内”,从司马相如有关辞赋创作的论述并结合其创作实践来审视,即在他看来,辞赋创作既要深思熟虑,又要自然兴发,乘兴随兴,自得自在;要自得于心,即自己要有心得体会,要有独到的感悟,要自娱自乐,自言自道,即所谓“夫子自道”,自得其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得之于内” 自得自在 自得于心 自言自道 司马相如 辞赋 文学创作 构思
下载PDF
“供之于耳”还是“陈之于目”辨析——读布瓦洛《诗的艺术》
12
作者 曲云 徐晓阳 《戏剧之家》 2015年第9期68-68,共1页
布瓦洛在其理论著作《诗的艺术》中,提到"有些事物,那讲分寸的艺术只应该供之于耳而不能陈之于目",意思是说在戏剧的舞台表演过程中,有些情节是不宜或无法在舞台上实现的,要通过声音来表达。不论出于什么原因,"供之于耳&... 布瓦洛在其理论著作《诗的艺术》中,提到"有些事物,那讲分寸的艺术只应该供之于耳而不能陈之于目",意思是说在戏剧的舞台表演过程中,有些情节是不宜或无法在舞台上实现的,要通过声音来表达。不论出于什么原因,"供之于耳"有其增强戏剧表现力的优势,也带有不可避免的缺陷,但是,随着现代剧场和表演理论的完善,可以更加适度地取舍以获得最大程度的成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布瓦洛 之于 之于
下载PDF
“之于”结构研究中的进步与倒退 被引量:1
13
作者 陈仕益 《乐山师范学院学报》 2008年第4期69-73,共5页
在古代汉语的几种同形异构的"之于"结构中,本文只讨论从《孟子·梁惠王上》"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之类的语段中抽象出来的那种"之于"结构。100多年前,《马氏文通》开始系统研究它。作者马建忠... 在古代汉语的几种同形异构的"之于"结构中,本文只讨论从《孟子·梁惠王上》"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之类的语段中抽象出来的那种"之于"结构。100多年前,《马氏文通》开始系统研究它。作者马建忠认为它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将它格式化为"主语+之+动宾短语",并暗示它主要作主语,其次作宾语。至其结构类型,马氏认为:不加"之"字,它是表对待的主谓短语(其中,"于"+后续成分是谓语+宾语);加"之"以后,则转型为定中短语。马说绝大部分可从。参照马说,我们发现:王力先生等学者的"之于"结构研究进步与倒退并存。进步是:楚永安(1986)和许仰民(2001)完成了对其构素、构序的研究,楚永安(1986)还揭示了它的所有外部功能。倒退是:王力先生等许多学者都以其中的"于"字为介词,并说该结构无"之"时是主谓短语(或是其他异名,但实质一样),加"之"以后仍是主谓短语或转型为定中短语。此说之可商,在于"名词+之+介宾短语"不具备构成短语的基本条件。至于康瑞琮肢解"之于"结构,以由"于"字参与组成的"介宾短语"为全句状语,则是在马说基础上的全面倒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之于 结构 研究 进步 倒退
下载PDF
“授之于渔”——普通高等学校《舞蹈鉴赏》课程教学初探 被引量:1
14
作者 陈碧娇 《福建江夏学院学报》 2014年第2期104-108,共5页
普通高校《舞蹈鉴赏》的教学,旨在教授学生掌握基本的鉴赏方法,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课程主要采用课内教学与课外学习相结合的方式达到"授之于渔"的教学目标。课内教学,通过泛读精选的作品,激发并保护学生的审美兴趣;通过理... 普通高校《舞蹈鉴赏》的教学,旨在教授学生掌握基本的鉴赏方法,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课程主要采用课内教学与课外学习相结合的方式达到"授之于渔"的教学目标。课内教学,通过泛读精选的作品,激发并保护学生的审美兴趣;通过理论与实践结合,让学生认识并运用舞蹈元素鉴赏作品。课外学习,通过引导学生查找资料、精读作品及提高文化修养,达到对作品理性及深层次的鉴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授之于渔” 泛读 精读 修养
下载PDF
发之于心——歌唱之音色研究 被引量:3
15
作者 葛田 《歌剧》 2011年第9期74-77,共4页
歌唱的音色研究既是一个恒长又似乎是无新意的话题,但从由歌唱源头——情感表现引发决定音色音响的诸器官在材质、形状、工作方式等方面的变化、必然会致使音色变化的这一路径来对歌唱音色进行研究又是实实在在的有新意话题。为使我们... 歌唱的音色研究既是一个恒长又似乎是无新意的话题,但从由歌唱源头——情感表现引发决定音色音响的诸器官在材质、形状、工作方式等方面的变化、必然会致使音色变化的这一路径来对歌唱音色进行研究又是实实在在的有新意话题。为使我们的歌唱音色能更加自如地千变万化,以顺利达到与歌唱主题、风格相融的声音色彩,审美心理的变化对歌唱音色产生的变化起着根本性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歌唱 音色 调节性音色 之于 审美心绪
下载PDF
古汉语“之于”句的语义分析 被引量:1
16
作者 袁本良 《安顺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4年第2期10-13,共4页
从语义层面对古汉语中“寡人之于国也”一类句子进行考察 ,有助于深入认识这种话语形式的语义特点和表达作用。
关键词 古汉语 语义结构 语义关系 句法 之于
下载PDF
“调血者求之于肝”集释 被引量:2
17
作者 张安玲 《中医药学刊》 2003年第12期2117-2118,共2页
关键词 调血者求之于 研究
下载PDF
教育:社会之于个人的文化传承 被引量:1
18
作者 周岳 《江苏教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0年第3期15-18,共4页
教育是人类自身的再生产,再生产的方式是传承文化,传承的主体是社会之于个人。教育中"社会之于个人"文化传承的特点为双向性、主动性与被动性、语言中介性与行为实践性、继承性与超越性。教育中"社会之于个人"文化... 教育是人类自身的再生产,再生产的方式是传承文化,传承的主体是社会之于个人。教育中"社会之于个人"文化传承的特点为双向性、主动性与被动性、语言中介性与行为实践性、继承性与超越性。教育中"社会之于个人"文化传承的意义在于激发个体传承文化的使命意识;激发个体对真理的追求意识;提升个体对生命自觉、人性完美的自省意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教育本质 社会之于个人 文化传承 再生产
下载PDF
司马相如“得之于心”说及其巴蜀地域文化心态特点
19
作者 李天道 《西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6年第3期9-12,共4页
司马相如非常强调赋的审美创作构思“得之于内,不可得而传”的“自得”性。所谓“得之于内”,从司马相如有关辞赋创作的论述并结合其创作实践来审视,即在他看来,辞赋创作既要深思熟虑,又要自然兴发,乘兴随兴,自得自在;要自得于心,即自... 司马相如非常强调赋的审美创作构思“得之于内,不可得而传”的“自得”性。所谓“得之于内”,从司马相如有关辞赋创作的论述并结合其创作实践来审视,即在他看来,辞赋创作既要深思熟虑,又要自然兴发,乘兴随兴,自得自在;要自得于心,即自己要有心得体会,要有独到的感悟,要自娱自乐,自言自道,即所谓“夫子自道”,自得其乐。同时,“得之于内”说也揭示出了巴蜀文人多任性自由,任情而作的心态特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得之于内” 自得自在 自得于心 任情而作
下载PDF
从熊门师弟对“口之于味”章的诠释看道德何以可能
20
作者 谢永鑫 《许昌学院学报》 CAS 2016年第4期98-102,共5页
先秦儒学对道德本质的思考是以性命之辨的形式出现的,"口之于味"章是《孟子》中阐明性命关系的重要文本;朱熹认为此章说明感官欲望和道德法则都是人性的组成部分,并且二者皆为"命"所限。熊十力及其三大弟子都重视... 先秦儒学对道德本质的思考是以性命之辨的形式出现的,"口之于味"章是《孟子》中阐明性命关系的重要文本;朱熹认为此章说明感官欲望和道德法则都是人性的组成部分,并且二者皆为"命"所限。熊十力及其三大弟子都重视此章并对此章进行了不同的解读:熊十力主张性命合一,以感官欲望与道德法则都出自宇宙本体的宇宙论进路批评程朱的命定论倾向;徐复观、牟宗三不赞成熊十力的观点而主张性命对扬、性内命外;唐君毅主张此章的"命"是指"义命",也就是说,感官欲望、道德法则与外在命运是工夫实践中活生生的统一。依据唐的诠释,道德的来源是主体心性与外在环境的感应过程,道德的本质是一个在工夫实践过程中显现的情景化的主客、天人之间的感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熊门师弟 之于 道德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